逍遥江山 2737章:荣华总是三更梦

小说:逍遥江山 作者:一景之月 更新时间:2017-09-08 12:09:31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就在杨峥嘀咕的时候,张太后已缓缓转过身来,一双并不出彩的凤目撇了一眼杨峥,以低沉的声音问道:“杨大人可信佛?”

  杨峥道:“回太后的话,微臣并不信佛?”张太后哦了声,道:“佛有言,佛法无边,可渡一切有缘人,杨大人不信佛,为人岂不是太过无趣?”

  杨峥对于这个老人家的想法感到好笑,佛法无边不假,可也不能强迫人信佛吧,这一番话他自然不敢说出来,可太后问话,又不能不答,想了一会儿,从容应答道:“微臣以为,佛者觉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将宇宙万物三界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了?”

  张太后双眼里露出思索之色,道:“如此说来,人人岂不是可成佛?”

  杨峥道:“的确如此,佛就是自然,而自然就是万万千千,包括花草树木,人鬼禽兽,即便纵然是魔,只要放下屠刀,也可成佛。而人若想成佛则需自然,万万不可急于求成,要心如止水,更要破除贪,嗔,痴三毒。只有这样就会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立地成佛。微臣虽不信佛,但也算是佛中人了。”

  张太后淡淡一笑,道:“杨大人这番言论倒也有趣,本宫还是头一次听说,不过细细想来,倒也有几分道理,本宫礼佛多年,还不如你一日所悟,可见杨大人也是个有佛心之人。”

  “来了!”杨峥暗暗嘀咕了声,目光在张太后的脸上飞快的撇了一眼,恰好她的目光也看来,两人目光飞快对视了一眼,杨峥急忙低下头不敢言语。

  张太后缓缓收了法式,身旁的两个太监立即走上来将其搀扶到了一张太师椅上落了座,左侧的太监将一杯茶汤给张太后喝了一口,这个法式才算彻底做完了,张太后松了一口气,目光看了一眼杨峥,缓缓的说道:“本宫听闻今日你在乾清宫为皇上写了遗诏,可有此事?”

  杨峥看张太后目光锐利如刀,哪还有半分先前慈眉善目的模样,不由得苦笑了声,心道:“都说这女人的脸是属书的,往日我还不信,今日算是信了。”

  “微臣也是奉命而为?”

  张太后点了点头道:“难得你有这个本事,既能写出让群臣满意又让皇上满意的诏书,皇上听了这份诏书,可以安心的去了,只是这江山就此交给一个孩子,本宫还是有些不放心,所以让人寻杨大人前来商议商议,看看能否更有更好的法子,让祖宗的江山更巩固一些?”

  杨峥知道问题的关键来了,知趣的并不着急的答话。

  张太后听了片刻,没见杨峥表示,难免有些不悦,但也不好发作,冷着一张脸,继续说道:“杨大人可有什么要说的?”

  “遗诏是微臣当着皇上、当着群臣的面所写,诏书微臣写得很明白,皇太子祁镇,天性纯厚,仁明刚正,其嗣皇帝位,在廷文武之臣协心辅佐,务以安餋军民为本,毋作聪明,以乱旧章。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中外大小臣僚各敬乃职,效忠嗣君,毋忝朝命。微臣着实想不出还有比太子更适合的人选来。”杨峥不卑不亢的道。

  张太后面上的怒气更重了几分,压着心头的怒火,道:“太子天性纯厚,仁明刚正是不假,但毕竟是个孩子,岂能治理祖宗的江山,本宫这里倒是有个合适的人选,诸王中,瞻墡最长且贤,众望颇属,其在职期间勤政爱民,体恤当地的老百姓,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可做国君。”

  “襄王是不错,微臣相信若是他为君王定是一个好皇帝?”杨峥点了点头道。

  张太后顿时大喜,道:“本宫果然没看错人,有杨大人这一番话,大明幸也?”

  “太后错了?”杨峥忽的摇了摇头道。

  “错了?”张太后微微愕了一笑,有些不解的看着杨峥问道。

  杨峥以无比肯定的语气道:“不错,太后此言错了,子路曾问孔夫子,如果卫国的君主等待您去执政,您首先要做的是什麼?夫子说,一定是纠正名分呀!子路说,是这样的吗?你太迂腐了,纠正名分有什麼用?夫子说,你太粗野了!君子对於不懂的事情,一般都采取保留意见。名分不正当,说话就不合理;说话不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法律就不能深入人心;法律不能深入人心,刑罚就不会公正;刑罚不公正,则百姓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所以上位者做事必须说得通、说话必须行得通。上位者说话,绝不随便、马虎。太子乃国之储君,天下皆知,继承大统乃名正言顺之举,襄王虽好,纵然有我等辅佐,可名不正言不顺,天下民心难服,这是其一。

  其二,立襄王不合规矩,我朝太祖早已定下规矩,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王位的继承人必须自己的嫡亲长子,不管他是否贤能。王位的继承人首先应该是国君的嫡亲儿子,在国君的众位儿子中间,以年龄的长幼来定由谁来继承。所以我朝太祖皇帝在太子朱标去世后,不顾群臣反对将皇位传给了并不适合做国君的建文帝,理由就是“皇孙世嫡,富于春秋,正位储极,四海系心。后来,成祖爷舍去功勋卓著的次子朱高煦,立嫡长子为太子,也是基于“长嫡承统,万世正法”的认识。微臣不否认这个规矩并非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规矩,但不否认它的产生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它能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使人心稳定,太子年幼是不假,但也是皇权的合法继承人,在太祖规矩之内,微臣说句大不敬的话儿,就算微臣与太后有意襄王,怕也过不了太祖立下的规矩。”张太后沉默不语,似在思索。

  杨峥见状,不敢停留继续说道:“其三,我朝太祖早有言,后宫不可干政,太后立襄王微臣说句大不敬的话这算是干政了,太后活着的时候,群臣畏惧太后的权势不敢说什么,可太后百年后呢,史书会怎么写,会怎么说呢?”

  张太后起先只是皱着眉头,听到了这会儿浑身一颤,似是被人扣住了脉门,先前的气势顿时弱了几分

  杨峥松了一口气,道:“太子年幼不假,可难得是天性纯厚,仁明刚正,与江山社稷而言这样的性子才是最合适的,如今的大明是盛世,盛世的江山要的不是君王的勇猛,而是温厚,仁明刚正,微臣说句不好听的话,今日的大明重在守成而非进取了,襄王勇猛果敢有乃祖之雄风,这样的人选若是在大明开国之初年,的确是最佳的君王人选,可眼下的江山,毕竟不是攻城略地的时候,任何一个大一统的天下,从马上来未必能从马上治理,一个盛世的君王,微臣以为最合适的人选是敦厚的性子,秉性善良,知晓祖上创业之艰苦,知晓天下之大业来之不易,懂得爱护百姓,懂得如何去守住祖宗的这片江山。而不是靠着勇武去谋取更大的好处发动战事,汉朝时,武帝派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漠北,单论武功,除秦始皇外无人能比,可这丰功伟绩的后背给汉朝带来的并非是安定,而是国力的衰退,纵观汉武帝一朝,征战使得汉朝人口大量死亡。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几度讨伐匈奴,海内虚耗,人口减半,一半的人死于战事,武帝初年人口5000多万,末年只有2500万左右。最后人民生活困苦,国家动乱频频,迫使汉武帝不得不下《轮台罪己诏》反思自己的罪责,他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试问若是汉朝的江山,换成了一个懂得收敛,懂得克制,性子温和的君王,汉朝是不是能更长久一些呢,我朝开国已七十年,七十年来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政治清明,法纪严明,经济发展,仓廪充实,百姓安居,社会稳定,蔚然有治平之象,其国事早已不是北周柴家可比,所以微臣以为太子敦厚善良正是皇位最佳人选,还请太后三思才好?”

  张太后盯着杨峥看了看,忽的笑了起来,道:“基儿的眼光果然不错,有你们这帮文臣武将辅佐,本宫也放心了。”

  “你爷爷的这是唱的哪一出啊?”杨峥嘀咕了声,尚未来得及回过味儿来,只听得张太后道:“让他们出来吧?”

  “是!”门前的一个太监毕恭毕敬地应了声,便对左侧的屏风内喊道:“太后有请英国公、定国公、成国公相见?”

  只见屏风抖动,跟着走出三个人来,为首一人五十好几的样子,虎背熊腰,模样俊朗,不是英国公张辅是谁,身后之人,身材高大,圆脸、豹眼、配上一把络腮胡须除了成国公外还能有谁有如此凶悍的相貌,最后一位杨峥根本用不着看,便知来者何人了。

  三人来到杨峥跟前一字儿排开,抱拳行礼。

  礼毕,杨峥趁着空儿轻轻碰了一下张辅的衣袖低声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你们来这儿不是为了立襄王么?”

  张辅听得哈哈大笑道:“以杨大人的聪明这事儿还能看不出来么?”

  “就是,所谓的襄王不过是个幌子而已,太后此举不过是看看咱们这帮老臣是否忠心罢了?”朱勇跟着打趣道。

  这么一说,杨峥顿时明白了过来,所谓的立襄王根本就不存在,这位宫中最有权势的老太后对这事儿最是看得明白,自己的儿子,没有比自己做妈的更清楚了,仁宗做太子的时候有永乐爷压制着,不敢胡来,所以身子骨还算不错,可登基后做了皇帝,这位被世人称赞的明君,却因没人压制着彻底放开了,在女色上不知不懂得节制,最终坏了自己的身子骨,登基不足一年早早的去了,宣宗在品行上没什么值得旁人说道的,但在喜好上有点仁宗的影子,这半年来的动静太后岂能一无所知,当得知宣宗开始嗜好丹药,这位历经四朝的老人立即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所以她早早做出了准备,一方面她期望自己的儿子能迷途知返,懂得爱惜自己,所以杨士奇等人入宫请求权杖,她毫不犹豫的送出来了,目的就是想借助群臣的劝说能让宣宗养好身子,能再做几年的皇帝,另一方面她也作出了最坏的打算,一旦宣宗的身子骨抗不过老天爷,那么巩固祖宗的江山才是第一要务,太子还小,她一个妇道人家再有本事又能帮衬多少呢,况且本朝太祖早已定下规矩后宫不可干政,祖宗的规矩岂可因她而坏,所以这江山说到底还得依靠外面的这帮臣子,可这天下的臣子实在太多,谁是忠心的谁是奸臣,她一无所知,为了看出这满堂文武百官谁是忠,谁是奸的,她早早就让人放出了消息,襄王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是为皇位最佳人选,为此她特意让人寻了《资治通鉴》宋太宗登基那段史料来看,目的就是通过这些太监之口,将自己有意效仿宋之杜太后金匮之盟将皇位传给襄王,短短几日这个消息便传遍了整个皇宫大内,就连外面的那些文臣武将也略有耳闻,她相信在形势不明朗之下,最能辨明忠奸。

  事实上证明,她的这一手的确玩得高明,这几日暗中窥视动静的大臣不在少数,据说襄阳那边闻风而动的地方官没少去巴结襄王,就连一些王侯公孙也开始走动,大有拥立襄王的样子,但这些不过是小打小闹,根本起不了作用,真正能左右朝局的是朝中重臣,首当其冲以三杨、英国公、成国公、定国公、以及杨峥这位大明最有权势的兵部尚书郎了,所以在得知宣宗昏迷的消息,张太后当机立断,派人去了英国公、定国公、成国公以及杨峥的府邸,让人最能左右朝局的四人请来,一方面也是想趁机看看四人对此事的态度,另一方面何尝不是想看看四人的忠心,所以杨峥先前的那一番话,她同样对其他三人问过,总算是三人不负众望都无半分拥戴襄王的意思,可谓是忠心耿耿,彻底让张太后放下了心来。

  最快更新无错阅读,请访问.

  手机请访问: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逍遥江山,逍遥江山最新章节,逍遥江山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