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高力士可谓权倾朝野,皇太子李亨称他为二兄,其他的亲王、公主称高力士为阿翁,李隆基经常不叫他的名字而叫他将军以示尊宠,其他人可想而知。不过高力士虽然显贵,但是权势还不是很大,朝政始终还是掌控在皇帝和大臣的手中。唐玄宗李隆基为了防止宫廷内外大臣、将领、外戚交相结纳,采取了进一步削弱外朝、集权内廷的政策,并开始任用身边亲信宦官预政领军,如开元初,他就曾派宦官杨思勖领兵征讨安南之乱,功成后封杨思勖为辅国大将军。安史之乱使唐肃宗猜忌武将亲信宦官。安史之乱是宦官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发生后,唐肃宗李亨因强藩作乱、险亡其国而开始对武将妄加猜疑,宦官则大受宠信,开始内掌军队,外监诸将,其权力从内廷向外朝逐步延伸,从间接向皇帝进言干预朝政到直接把持军政要职,最终形成了专权格局,碰上了李隆基这样的雄主,尚且还能镇得住,到了大唐后期,设神策军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全由宦官充任,统率左右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军。宦官掌握禁军便由此成为定例。本来皇帝是想用宦官来监军,控制武将,避免尾大不掉的情况再生祸乱,但没想到的是,宦官监军却带来了新的灾祸。由于宦官典军制度化,使其势力达到左右朝政、制驭百官的程度。可以说,大唐的宦官能左右皇帝,皆因拥立有功而权力增大。后来又直接掌握了兵权,宦官开始有恃无恐的干政,皇帝不得不依靠太监。”
朱瞻基听得暗暗点头,大唐太监干政得厉害,的确是因太监掌握兵权,皇帝与文臣对抗,也只能依靠太监,久而久之,那些太监便因帮皇帝而拥有大功,如此一来,权力、地位,兵权都有了,左右皇帝也就不在话下了。
只听得王振继续道:“到我朝洪武爷鉴于唐朝,宋朝太监统领兵权,才定下了太监的不可干政的规矩,这个规矩在奴才看来,只是让太监不得掌管兵权罢了,其他权力还是可以被太监利用的,如《明实录》记载:洪武年间的宦官曾多次被派出传达诏令、汇报军情、观兵阅胜、犒劳将士、监视大臣、察访官吏;核处天下税课、市易马牛,甚至出使周边少数民族及高丽、安南等地。洪武十五年实行的半印勘合制度,使得宦官居然凌驾于朝官之上,因为它规定了外延及王府重要政务都必须到内府勘合的内容。可见太监并非不可干政,此后永乐皇帝登基,太监才开始参与政事,但多也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等,并没有掌管军权,即便是郑公公六下西洋,也不过是内侍官而已?”
朱瞻基双眼闪了闪,他不得不承认王振说的是实话,鉴于唐朝太监掌管军权后带来的影响,不管是太zu定下太监不得干政,还是皇祖派遣太监下西洋,都有一条不曾动过,那就是不给太监兵权,没了兵权的太监,说到底就是皇帝的一家奴儿,皇帝信任的时候可以影响国政,升罢官员,虽然可以使天下沸腾(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则死路一条,而且宦官根本不掌兵,权力也由各部门互相牵制,即使手中最恐怖的特务权力,在东西二厂外也有锦衣卫与之相亢,锦衣卫都指挥使却不是宦官。所以根本没有威胁皇权的可能,威胁,凌驾大臣倒是极有可能,如此一来,用起来也比那些外臣要放心的多。
若说先前还有些犹豫,那么经过王振这一番分析,启发,朱瞻基那点犹豫的心思彻底放开了,太监既不能威胁皇权,那皇帝何必放着不用呢,一旦这些太监也能读书写字,通晓典故,掌握圣人之言,等朕再碰上今日这等事情的时候,无须朕出面,只需派出身边的太监,让他们与那帮让人生厌的文官斗一斗,朕只需从中点拨便可,想到了这种好处,他眼里闪过兴奋的光芒:“对,就这么干!用太监来平衡那些大臣,省得他们老仗着人多欺负人,朕倒要看看到底朕的太监多,还是你们这些清流多!“兴奋了一阵,朱瞻基扭头对王振道:“王先生,你说太监如何才能与文人一样熟悉圣人之言呢?”
王振想了想,眼里光芒一闪,道:”这个容易,陛下可以让宫中的太监读书?“
“读书?”朱瞻基一愣,随即一喜道:“对啊,朕怎么没想到呢,太监识文断字了,也通晓圣人之言,朕身边不是积聚了一帮读书人呢?如此一来,朕还用得着怕那帮清流么?”
想到了这一点,朱瞻基脸上洋溢着兴奋,片刻的功夫,又黯了下来,让太监读书人,如何读,还需要老师,这可是个麻烦事。
王振似看出了朱瞻基的难处,躬身向前低声道:“陛下要让太监读书并不难?”
“哦——是么?”朱瞻基扭头看了一眼王振,有些意外的道。
王振道:“据奴才得知,司礼监下有职掌古今书籍、名画、册叶、手卷、笔、砚、墨、绫纱、绢布、纸剖,还有书籍、佛、道藏、蕃藏的经厂,平日里宫中的太监么,多不识字,对古今书籍、名画、册叶、手卷多有毁坏,陛下可以此为借口,在司礼监下设一个太监学堂,提督太监为最高负责人,由掌司具体负责,下设“年长有势力”者六至八名为学长,负责处理日常学习、管理事务,这座学堂与那些读书人的学堂一样,选宫中的小内监入学!识文断字,并不难?“
朱瞻基道:“怕就怕那些大臣不同意?”
王振道:“这也不难,一来,宫中的经场需要有学识的太监去管理,外臣不好说什么,再者,陛下大可让内学堂与地方学校一样,小内监入学也要拜拜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和认课的词林老师,还要准备一份由手帕、白蜡、龙挂香组成的礼品,作为学习的束修(学费),如果暂时没有财力,还可以借贷,以后加倍偿还,如此一来,太监学的圣人之言,那些文官素来有教无类,自没有话说!”
朱瞻基点头道:“好一个有教无类,此举甚好,只是这课程,老师可有些麻烦,宫中的太监多不读书识字,便是勉强认识,怕也不通晓圣人之言,历代典故,又如何能帮朕呢?”
王振似早有谋划,想了想展颜一笑道:“陛下不必多虑,既是拜了孔圣人儒家的经典自是可以诵读了,课程大可以:《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千家诗》、《孝经》等等启蒙读物,以及当时士人所习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再有就是习字,即“号书”。当然了,光是这些还是不够的,那些外臣大多熟读历史典故,陛下还可设置如《通鉴节要》、《大学衍义》、《贞观政要》之类的书籍让太监们学习如何以史为鉴,好效忠陛下!“
朱瞻基嗯了声,觉得这法子倒也不错,《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千家诗》、《孝经》等等启蒙读物可以让太监识文断字,《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可以让太监明白圣人之言,《通鉴节要》、《大学衍义》、《贞观政要》则可以让太监知晓朝代更替兴衰,不至于太过乱来!“
王振见朱瞻基点头,胆子顿时大了几分,继续索道:“至于老师,奴才当年便是教书出身,可以勉强试一试,不过奴才的学问自是比不上那些大学士,翰林院的进士们,所以……?“
朱瞻基本就聪明绝顶,如何不知明白王振的话中之意,想要让太监牵制文官,那就需要将太监提到与文官一样的高度才学,而文官多半是自小熟读诗书,从这一点上太监是先天性不足,便是想要追赶,多半是不可能的,那唯有从老师上下手,动用好的师资力量这样才能逐渐缩小差距,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想了想,大手一挥道:“这个好办,平日里那些翰林编修也多半无所事事,朕可命翰林院编修、检讨、修撰等有学问的人担任教习,这样一来,还怕他们不能提高他们的学问么?”
王振大喜道:“如此甚好!”
朱瞻基目光闪了闪,忽然两道厉光在王振的脸上扫了一眼,那眼光如刀如剑,吓得王振差点没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吞了一下口水,紧张的道:“陛下……?”
朱瞻基面色凝重道:“朕将此重任托付给你,你可莫要让朕失望?”
王振吓了半死忙跪倒在地道:“奴才一定竭尽所能,不让陛下失望!”
朱瞻基嗯了声,并没有让王振起来,继续说道:“那些外臣素来对太监多有不满,内书堂还需定下规矩才好,也好让外臣看看,这太监并非不可读书?”
王振大声道:“这个奴才早已想好了两条规矩。”
朱瞻基道:“哦,说来听听!”
^^^^^^^^^^^^^^^^^^^^^^^^^^^^^^
第三更了,请送上订阅哦,月票也要的说!
!!
朱瞻基听得暗暗点头,大唐太监干政得厉害,的确是因太监掌握兵权,皇帝与文臣对抗,也只能依靠太监,久而久之,那些太监便因帮皇帝而拥有大功,如此一来,权力、地位,兵权都有了,左右皇帝也就不在话下了。
只听得王振继续道:“到我朝洪武爷鉴于唐朝,宋朝太监统领兵权,才定下了太监的不可干政的规矩,这个规矩在奴才看来,只是让太监不得掌管兵权罢了,其他权力还是可以被太监利用的,如《明实录》记载:洪武年间的宦官曾多次被派出传达诏令、汇报军情、观兵阅胜、犒劳将士、监视大臣、察访官吏;核处天下税课、市易马牛,甚至出使周边少数民族及高丽、安南等地。洪武十五年实行的半印勘合制度,使得宦官居然凌驾于朝官之上,因为它规定了外延及王府重要政务都必须到内府勘合的内容。可见太监并非不可干政,此后永乐皇帝登基,太监才开始参与政事,但多也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等,并没有掌管军权,即便是郑公公六下西洋,也不过是内侍官而已?”
朱瞻基双眼闪了闪,他不得不承认王振说的是实话,鉴于唐朝太监掌管军权后带来的影响,不管是太zu定下太监不得干政,还是皇祖派遣太监下西洋,都有一条不曾动过,那就是不给太监兵权,没了兵权的太监,说到底就是皇帝的一家奴儿,皇帝信任的时候可以影响国政,升罢官员,虽然可以使天下沸腾(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则死路一条,而且宦官根本不掌兵,权力也由各部门互相牵制,即使手中最恐怖的特务权力,在东西二厂外也有锦衣卫与之相亢,锦衣卫都指挥使却不是宦官。所以根本没有威胁皇权的可能,威胁,凌驾大臣倒是极有可能,如此一来,用起来也比那些外臣要放心的多。
若说先前还有些犹豫,那么经过王振这一番分析,启发,朱瞻基那点犹豫的心思彻底放开了,太监既不能威胁皇权,那皇帝何必放着不用呢,一旦这些太监也能读书写字,通晓典故,掌握圣人之言,等朕再碰上今日这等事情的时候,无须朕出面,只需派出身边的太监,让他们与那帮让人生厌的文官斗一斗,朕只需从中点拨便可,想到了这种好处,他眼里闪过兴奋的光芒:“对,就这么干!用太监来平衡那些大臣,省得他们老仗着人多欺负人,朕倒要看看到底朕的太监多,还是你们这些清流多!“兴奋了一阵,朱瞻基扭头对王振道:“王先生,你说太监如何才能与文人一样熟悉圣人之言呢?”
王振想了想,眼里光芒一闪,道:”这个容易,陛下可以让宫中的太监读书?“
“读书?”朱瞻基一愣,随即一喜道:“对啊,朕怎么没想到呢,太监识文断字了,也通晓圣人之言,朕身边不是积聚了一帮读书人呢?如此一来,朕还用得着怕那帮清流么?”
想到了这一点,朱瞻基脸上洋溢着兴奋,片刻的功夫,又黯了下来,让太监读书人,如何读,还需要老师,这可是个麻烦事。
王振似看出了朱瞻基的难处,躬身向前低声道:“陛下要让太监读书并不难?”
“哦——是么?”朱瞻基扭头看了一眼王振,有些意外的道。
王振道:“据奴才得知,司礼监下有职掌古今书籍、名画、册叶、手卷、笔、砚、墨、绫纱、绢布、纸剖,还有书籍、佛、道藏、蕃藏的经厂,平日里宫中的太监么,多不识字,对古今书籍、名画、册叶、手卷多有毁坏,陛下可以此为借口,在司礼监下设一个太监学堂,提督太监为最高负责人,由掌司具体负责,下设“年长有势力”者六至八名为学长,负责处理日常学习、管理事务,这座学堂与那些读书人的学堂一样,选宫中的小内监入学!识文断字,并不难?“
朱瞻基道:“怕就怕那些大臣不同意?”
王振道:“这也不难,一来,宫中的经场需要有学识的太监去管理,外臣不好说什么,再者,陛下大可让内学堂与地方学校一样,小内监入学也要拜拜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和认课的词林老师,还要准备一份由手帕、白蜡、龙挂香组成的礼品,作为学习的束修(学费),如果暂时没有财力,还可以借贷,以后加倍偿还,如此一来,太监学的圣人之言,那些文官素来有教无类,自没有话说!”
朱瞻基点头道:“好一个有教无类,此举甚好,只是这课程,老师可有些麻烦,宫中的太监多不读书识字,便是勉强认识,怕也不通晓圣人之言,历代典故,又如何能帮朕呢?”
王振似早有谋划,想了想展颜一笑道:“陛下不必多虑,既是拜了孔圣人儒家的经典自是可以诵读了,课程大可以:《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千家诗》、《孝经》等等启蒙读物,以及当时士人所习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再有就是习字,即“号书”。当然了,光是这些还是不够的,那些外臣大多熟读历史典故,陛下还可设置如《通鉴节要》、《大学衍义》、《贞观政要》之类的书籍让太监们学习如何以史为鉴,好效忠陛下!“
朱瞻基嗯了声,觉得这法子倒也不错,《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千家诗》、《孝经》等等启蒙读物可以让太监识文断字,《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可以让太监明白圣人之言,《通鉴节要》、《大学衍义》、《贞观政要》则可以让太监知晓朝代更替兴衰,不至于太过乱来!“
王振见朱瞻基点头,胆子顿时大了几分,继续索道:“至于老师,奴才当年便是教书出身,可以勉强试一试,不过奴才的学问自是比不上那些大学士,翰林院的进士们,所以……?“
朱瞻基本就聪明绝顶,如何不知明白王振的话中之意,想要让太监牵制文官,那就需要将太监提到与文官一样的高度才学,而文官多半是自小熟读诗书,从这一点上太监是先天性不足,便是想要追赶,多半是不可能的,那唯有从老师上下手,动用好的师资力量这样才能逐渐缩小差距,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想了想,大手一挥道:“这个好办,平日里那些翰林编修也多半无所事事,朕可命翰林院编修、检讨、修撰等有学问的人担任教习,这样一来,还怕他们不能提高他们的学问么?”
王振大喜道:“如此甚好!”
朱瞻基目光闪了闪,忽然两道厉光在王振的脸上扫了一眼,那眼光如刀如剑,吓得王振差点没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吞了一下口水,紧张的道:“陛下……?”
朱瞻基面色凝重道:“朕将此重任托付给你,你可莫要让朕失望?”
王振吓了半死忙跪倒在地道:“奴才一定竭尽所能,不让陛下失望!”
朱瞻基嗯了声,并没有让王振起来,继续说道:“那些外臣素来对太监多有不满,内书堂还需定下规矩才好,也好让外臣看看,这太监并非不可读书?”
王振大声道:“这个奴才早已想好了两条规矩。”
朱瞻基道:“哦,说来听听!”
^^^^^^^^^^^^^^^^^^^^^^^^^^^^^^
第三更了,请送上订阅哦,月票也要的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