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刺杀事件发生之后,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一事件,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的。

  即便是在官邸,闲暇之余,也在那里谈论着这一事件。

  又一次,李毅安就如数家珍一般的谈及肯尼迪辉煌的政绩,包括但不限于把制衡钢铁集团的涨价、种族平权、乃至于支持小国国有化,至于“白银法案”这种事情当然也是要提一提的了。

  虽然在肯尼迪就任总统时,和他们兄弟不怎么对付,但是现在人死了,李毅安却把他摆了老朋友的位置上,差点说顺嘴要汝妻子吾养之。

  不过,李毅安真没有那个胆量和魅力,毕竟,那位肯尼迪夫人可是有名的灾星,下嫁希腊船王,直接把船王家族给寄了。

  “阁下,您觉得这是一起孤立事件,还是有势力支撑的刺杀呢?”

  张哲远不由自主的询问,本来他没有往这里怀疑,还是李毅安一句无心之语,让他不得不怀疑了。

  “应该不会,美国总统也不是第一次被刺杀,我们信息有限无法做出判断。”

  李毅安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回答,

  “但我可以做出一个假设,仅仅只是假设而已,如果是有不满肯尼迪的势力进行刺杀,就直接说抓不到凶手就行了。”

  左孝翰、张哲远几人无不是纷纷点头称是,然后李毅安又随口说道:

  “总不能抓到凶手,然后把凶手杀人灭口吧,要是出现这种事,那可不是一般的阴谋了。把凶手杀人灭口,不仅仅是一些肯尼迪的家人会怀疑他的死因,全美国公民也不是傻子,所有人都知道总统遇刺是一场阴谋,就算是真的有什么势必刺杀了总统,我也不认为,他们有这么大的胆子。”

  李毅安的意思很简单,什么阴谋都是无稽之谈,凶手都抓住了。

  这就是一场孤立事件,既然美国官方都这么认为,那肯定就是孤立的。

  其实这不是美利坚日常么,但凡是对山巅之城稍微有些了解就明白,美国的势力清除对自己有威胁的目标是正常的。甚至就连同有美国驻军的国家,连本国的高官都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就像吴庭艳一样,不就直接寄了!

  想了想,李毅安又说道:

  “和华盛顿联系一直,我将去华盛顿参加肯尼迪的葬礼。

  为什么在去华盛顿?

  倒不是因为李毅安和肯尼迪是老朋友,事实上,整个华盛顿都知道他们的关系非常普通。

  但是李毅安在美国政坛上有不少人脉,他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这一事件的哀悼。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和新总统约翰逊会面,那家伙上台之后,肯定是要加大在越南的力量投入的,提前见上一面,表明一下态度,也是非常必要的。

  况且,在另外一个事上,也需要华盛顿的支持。

  有时候问题,是时候彻底解决了。

  肯尼迪这一死,死的恰到好处,甚至比他活一辈子做出的贡献都大。

  这么一场葬礼来的正是时候。

  就在全世界被肯尼迪遇刺给吸引的时候,在苏碌海上一艘线缆铺设船,终于开始了线缆的铺设——两年前,在长安与古晋之间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光缆。

  尽管现在环岛的光缆还没铺设完毕,但是光缆在通信上显现出来的优势,让跨海光缆的铺设被提到了日程上。

  “这仅仅只是开始!”

  在官邸里,李毅安对刚刚进入书房的海蒂说道:

  “今年我们将会用光缆把各岛连接在一起,下一步,就像铺设通往夏威夷的光缆线路,然后再通往美国洛杉矶……”

  说话时,李毅安已经走到了地图前,亲自用铅笔勾勒的太平洋光缆线路。

  在另一个世界,直到十四年后,美国才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光导纤维电话线路。第二年,加拿大进行试验,为一个小镇的150个家庭铺设光纤线路以提供电话、电视、广播等服务。

  而五年前,高琨发明了光纤,解决了光纤信号传递的可能,随后,各个试验室以及大学都对其进行了研究,随着相关技术问题的不断突破,尤其是中兴大学物理试验室取得了光纤的最大障碍——信号损耗问题得到突破之后,光缆的铺设也就提到日程上。

  在这个时代光缆绝对是个黑科技,因为太过先进,以至于全世界都处于观望之中。

  接盘者就是亚太电信公司——他是婆罗洲公司下属子公司,原本就掌握了本地通信市场,在这个时候,自然负责起本土以及东南亚各地之间的光缆网络。

  当然,在欧洲也有合作者,是家乐福名下的一家荷兰的电话公司。为什么英国?

  因为英国邮政控制了全英国电话、电报业,先后有几家美国公司试图进入英国,都被击败,在英国目前只有一家电话公司,就是英国邮政。

  其实,法国、德国大抵上都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也就不用考虑的,不过在荷兰、比利时电话电报市场都是充分竞争的。

  尤其是荷兰,国家不大,但是却有十几家电信公司,基本上一个城市一家。自然而然的荷兰就成了进军欧洲电信市场最好的选择。

  在美国,那就很简单了,早在多年前就收购了几家电话公司,只等着光缆技术成熟,就可以开展相关工作了。

  当然,就在进军欧洲之前,需要先完善基础,从两年前铺设第一条商用光缆,再到现在铺设跨洋光缆,李毅安的内心难免是有些激动的。

  毕竟,这可是光缆,它将会改变整个世界!

  现在的人们还意识到不到光纤的意义,但是李毅安却非常清楚,他甚至已经规划了一个全球光纤网络,趁着别人还没有意识到光纤重要性的时候,利用这个抢发优势首先布局全世界。

  “你看,海蒂,等到我们铺设了这几条光缆,也就拥有了属于我们的全球通信网络!这个网络的起点和中心,就是长安!”

  这才是最重要的,但凡是稍微了解这种网络中心的,都知道其中的用意,伴随着电话尤其是因特网的出现每天都会有天量的数据通过这里中转,而其中蕴藏着大量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的情报,虽然现在并不能监听其中的全部,但伴随着技术进步,最终,所有的信息都会像过筛子一样,被过上一遍。

  为什么在另一个世界,美国的“棱镜门”一个重要的站点,就在夏威夷,说白了,就是因为那里是太平洋光缆的中转站,美国可以轻松的从那里监听各种信号。

  而这也是提前布局的原因,只有如此,才能够掌握全世界的信息,至少掌握其中一部分信息,这种抢先优势是后来者永远无法与之相比的。

  “并不仅仅只是长安,还有帕劳,总之,我们大可以利用技术上的先发优势,抢在各国之前,用我们的光去改变这个世界!”

  看着情绪显得非常兴奋的李毅安,海蒂笑了起来:

  “看来,你真的很喜欢技术领域上的事情。”

  “你知道的,我可是一个被耽误的科学家!”

  李毅安有些得意的说道,有时候他确实这么想过,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他完全可以成为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相比于什么国王、总统之类的的人物……百年之后,谁记得呢?

  但是人们记得牛顿、爱因斯坦。

  不得不说,但凡是人,都是爱好虚名,但这个念头也就是想想罢了,毕竟,在这个时代,有更多非常优秀的科学家,而他所需要做的,就是做为这些科学家的引路人,指引他们在某些科技领域进行相关的研究,或者给予一定的提醒,从而取得科学技上的突破。

  就像海蒂,虽然她并不是一个出色的科学家,靠着自己的提醒和指引,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对了,你的研究怎么样!”

  李毅安的话音刚落,海蒂就像献宝似的拿出了一个移动电话,说道:

  “亲爱的,你看!”

  这是新一代移动电话吗?

  比之前的小多了,虽然还是一个砖头块,但是却小巧的不少,厚度减少了差不多一半。

  “你看,这是根据你的建议,我们改用了锂电池,同时又改用了新型处理器,现在它的重量仅仅只有893克,它的通信时长也增加到了35分钟,甚至就连同信号也增强了的一些。”

  看着面前眉飞色舞的海蒂,李毅安不禁看痴了,尽管岁月不可避免的在海蒂的脸上留下了些许痕迹,但是不得不说,有趣的灵魂才是最吸引人的。

  在身边的这些女人之中,尽管她们无一例外的都是人间角色,但只有海蒂能够给他带来别样的感觉。

  正是因为她的智慧。

  “好了,就是他了。”

  从海蒂的手中接过这部依然有些沉重的砖头块,李毅安说道:

  “他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你相信吗?海蒂,即便是100年之后,人们也将会受益于此,受益于无线通讯的诞生。”

  这个的人们压根儿就看不到无线通讯的意义,在他们看来这不过只是一部电话而已。

  “真的吗?可这就是一部电话呀。”

  海蒂有些不解的看着男人手中的电话,说道:

  “它真的会有那么重要吗?”

  “现在他仅仅只是开端而已,在他投入市场之后,各个公司都会投入大量的力量去研究新一代的移动通讯设施,在这个过程之中,它会一点一点的改变人类的生活。”

  尽管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来说,移动通信仅仅只是一部电话而已,就像21世纪初手机的发展方向是像的越来越小一样,那个时候对于人类来说,手机仅仅只是一部电话。

  仅此而已,但是仅只是几年之后,伴随着苹果和安卓系统手机的出现,人类社会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的人们无法看到这一点,但是李毅安却非常清楚它的发展方向,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对这部移动电话充满了期待。因为它所打开的是新时代的大门。

  尽管现在,甚至未来的二十年里,人们都没有这么方面的认知,但那又有什么呢?

  只要自己知道,并且坚定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足够了!

  “真的吗?”

  尽管从来没有怀疑过面前的男人,但是现在海蒂仍然有些不太确信。

  不过李毅安并没有解释什么,而是直截了当的选择了推进。在书里与海蒂推进一番之后,李毅安就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途。

  帮助李毅安整理了一下凌乱的衬衫,海蒂说道:

  “亲爱的,祝你这一次美国之行愉快。”

  “胡说八道,我分明是去参加国葬的。”

  李毅安不由得笑出声来。

  愉快,是挺愉快的,到美国还可以见到佩姬和孩子们,当然,还有一些老朋友。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回到过去做财阀,回到过去做财阀最新章节,回到过去做财阀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