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俯瞰,广州城就像是一把展开的扇面。

  (城北)越秀山就是扇坠。

  满城占据了扇面大约四分之一的面积,驻防八旗加上家眷有8000余人。

  广州将军,富敏下达了史上最严动员令——凡男丁,10岁以上60以下,全部集结日夜轮守。

  原先的松木城门换成了铁力木,城墙加高,垛口用砖石糯米灰浆加固。

  每隔10丈,布置一门子母炮。

  每隔50丈,布置一门千斤以上的重炮。

  城墙内再挖壕沟、后设一道拒马、一道土垒墙,

  ……

  满城内囤积了大量火药、箭矢。

  各家各户要做到人手一火枪、一佩刀、一弓箭。

  会骑马的,全部配马。

  街道交叉口设拒马。

  屋顶,要考虑射击位。

  富敏一遍又一遍的召集各旗旗丁,告诉所有人必须死战到底,不要心存幻想,

  任何人都可以投降!

  唯独旗人不可以!

  吴军残暴,破城动则屠旗,与其被人像猪狗一般屠了,还不如壮烈战死。

  恐怖的气氛笼罩全城。

  人人绝望,可确实多了几分死志。

  ……

  广州三巨头,

  总督伊尔杭、广州将军富敏、巡抚赵士生反复商议,最终决定将防御重心放到“旗境”。

  以大北直街为限,

  西边是满人区域,称为“旗境”。

  东边是汉人区域,称为“汉境”。

  将绝大部分火炮调至满城,

  兵力越集中,火器越集中,理论上,防御能力就越强。

  ……

  伊尔杭回到宅中,

  幕僚伍秉鉴就来了,提议:

  “制台,偌大的广州,不如增加些汉兵守卫?”

  “绿营兵?”

  “不,广府团练。”

  富敏气笑了,没好气道:

  “团练不顶用,乌合之众罢了。你还真指望他们守得住广州?”

  “只要能让吴军手上沾满广府士绅百姓的鲜血,让两方的血仇永世解不开,就够了。”

  伊尔杭笑容凝固,盯着伍秉鉴半天。

  眼神很复杂。

  “你身为广府人,计策怎得如此毒辣?”

  “小人家破人亡,生意破败,孑身一人。若无制台保护,早成了珠江一亡魂。小人不考虑其他,只是为制台考虑。”

  ……

  广州对外的渠道还是畅通的。

  总督手令从珠江传出,号召周边各县团总率兵进驻省城。

  一切粮饷皆由总督府支应,封官许愿一条龙。

  新任团练大臣、前礼部主事致仕、籍贯肇庆开平,文元德积极响应~

  他刚从南阳府回来,被乾隆感动的涕泪横流,一腔忠君之心正需要释放。

  然而,

  手书发出,各种被拒绝~

  顺德、香山、东莞、高明这4县团总态度鲜明,绝不为广州殉葬。

  东莞团总梁辉,私下和族人抱怨:

  “鞑督,想把咱们当傻仔用?”

  “广州城里有4万大兵,被北佬围的不敢动弹,还想让我们进城做炮灰?呸~”

  “团练从吃喝到军械,全是自筹自用,没用朝廷的1钱银子。只需维护乡梓即可。”

  ……

  众人皆认可,

  遂勤加操练,绝不出县。

  任凭文元德嘴角急出大泡,书信一份接着一份,就是不挪窝。

  两广,从来就没有真正忠于清廷。

  清初,八旗刀快,大家还老实交粮。

  后来,刀钝了,各州县都开始欠粮~

  组建团练,不是为了拱卫清廷。

  而是为了宗族和地方的安靖,

  ……

  而文元德的老家——肇庆府开平县,这会正打的不可开交。

  县境内,

  广府、客家犬牙交错,械斗愈演愈烈。

  四邑(恩平、新会、新宁、开平)目前局面一样。

  文元德为了不负君恩,甚至捐输三分之一家产资助本县团练。

  然而,

  效果并不理想。

  广勇虽然在后勤、饷银、武器上略占优势,但团练的战斗力和组织度并不理想。

  “打仗一窝蜂,撤退一窝蜂。”

  没有战术,没有远近火力配合,阵型粗糙,火器缺乏。

  每次,

  都能略压客勇一头,伤亡也小于客勇。

  但是,

  无法打歼灭战,无法铲根。

  ……

  打多了,

  客勇身上的某种特征也逐渐明显——残血加点。

  被压狠了,人死多了,

  首领带头,

  然后男女老幼一起发起漫山遍野的冲锋~

  而这种作战方式在冷兵器时代永不过时。

  广勇的各式火器只能响1到2轮,然后就被迫冷兵器互砍,阵型也随之消失~

  ……

  文元德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开始在四邑寻访前绿营军官、重金请出山培训团练。

  绿营再烂那也是正规军,不是团练可以碰瓷的。

  总之,

  他走出了团练正规化的第一步,很快,他就无师自通地走出了第二步——军官儒化。

  找了一群四邑读书人。

  投笔从戎,报效朝廷。

  他挨个召见这些人谈心,勉励他们效忠朝廷,事后赏赐官爵不在话下。

  希望,能够打破地方宗族对团练的把控。

  在南阳府,

  乾隆亲口许诺过,团练奏功,朝廷无不封赏。

  而启用读书人掌兵,效果也是很难评的。

  儒生军官往往两个极端,要么胆怯如鼠,要么残暴如狼。

  当然,

  鼠辈居多。

  ……

  广州城外,

  第5军团爆发出阵阵欢呼~

  苗有林率全部非当值尉官,列队迎接御驾的到来。

  旌旗飘扬,刺刀雪亮。

  军靴落地,铿锵有力,近卫军团的士兵们昂起头颅,表情倨傲。

  领头的一名骑马军官,举起右手,

  高呼:

  “立~定。”

  位于队列右侧的各级军官们也跟着高呼:“立~定。”

  2000人齐刷刷原地止步。

  如臂所指,大约就是这种感觉。

  精锐老兵加上每天2个时辰的日常训练造就了这样的默契。

  ……

  最前面的士兵左右分开,楔入前后排之间的空隙。

  让出中间。

  苗有林带领20名军官快步向前,齐刷刷单膝跪地。

  “第5军团全体将官,拜见陛下。”

  李郁骑马从中间驰出,马蹄声不紧不慢。

  “免礼。”

  然后,

  勒马打量了苗有林一番,笑道:

  “瘦了,看来广东的伙食不好?”

  苗有林赶紧回答:

  “非伙食之过,臣最近食无甘味,忧虑攻城。”

  “无妨,先吃饭后谈军务。”

  “是。”

  ……

  见陛下没有下马的打算,苗有林很知趣的接过缰绳,牵马执蹬。

  直至临时赶修的一处大营。

  大帐内,

  李郁只穿白色衬衫,高坐居上。

  左一是苗有林,后面是军团的各级军官。

  右侧是随驾的侍卫军官。

  警卫处接管了厨房。

  监督每道菜的烹制过程。

  一名侍卫充当了试菜员,坐在厨房门口端着一海碗从各式菜里挑出的好东西,狼吞虎咽。

  试吃,是一桩美差。

  被下毒的概率极低,饱餐一顿的概率极高。

  所以,

  美差大家伙轮着来。

  轮到了,就松开铜扣皮带,拿张小板凳美美的大吃一顿。

  淮扬菜、粤菜、鲁菜,来者不拒。

  这年头,有肉吃还挑剔口味的人比较罕见~

  容易被群殴。

  ……

  前几日得报,

  陛下已至江西,不日即将抵达广州督战。

  苗有林甚至暂停了攻城进度,派兵下乡找了几位颇具盛名的厨子,搜集了新鲜食材。

  “陛下,这一道清远白切鸡很正宗。”

  “陛下,这一道顺德白菊水蛇羹很新鲜,还有新会烧鹅,火候也很到位。”

  苗有林好似美食家,娓娓道来。

  作为一个贵州人,他平日吃饭有一碗肉、一盘蔬菜,一碗蘸水,再来一碗白米饭足矣,。

  他偷眼望去,

  见那道白斩鸡,似是正合帝心。

  ……

  吃饱喝足,

  李郁走出大帐,伸手虚空一抓,

  感慨道:

  “空气里都透着潮。讲讲?”

  “是。”

  苗有林大致讲述了他是思路,先拿下越秀山四方炮台。

  “你准备怎么办?”

  “臣想在傍晚时分出动派遣军3000人,火枪兵3000人,顶着伤亡一鼓作气拿下越秀山。”

  哐哐哐,

  一阵杂音。

  那是大营内的木匠和民夫正在赶制攻城器械。

  云梯、冲车、渡壕车、耧车等等。

  所用材多是从城外的房屋拆下的旧木。

  ……

  “韶州府赵德父子行至南昌,被寡人又带回来了。广东土客之争很复杂,寡人的原则就8个字,武力说服,分开安置。”

  苗有林落后2步,沉默不语。

  巡视到一处大营时,隔着百丈就听到了里面巨大的喧哗声。

  见李郁不悦,他立马低声解释:

  “陛下,这是派遣军的营地。臣下令,将粤北清军俘虏全部发配第1派遣军披甲人为奴,为进攻广州城做炮灰。”

  李郁没有诧异。

  先登=炮灰。

  吴军高层都清楚派遣军的定位,不断消耗不断补充,将兵力规模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

  ……

  走了这么久,

  李郁感觉又闷又燥,说不出的难受。

  陡然间,

  他灵感一现,扭头问道:

  “你说越秀山草木茂盛,然水分太大,无法燃烧?”

  “是。”

  “点燃前面这片灌木试试!”

  ……

  随行士兵点燃火把,

  靠近树枝炙烧了好一会,火苗慢慢笼罩。但火把移开,很快就熄灭,只是冒着袅袅黑烟。

  李郁脸色古怪,吩咐:

  “泼点油脂。”

  被浇了少许油脂的灌木丛,再次被火焰笼罩后开始噼里啪啦,烟明显更大,而且呛人。

  李郁没留神,被呛的流眼泪。

  连忙退后几步,缓口气。

  正当苗有林担心陛下恼羞成怒,琢磨着该怎么劝谏时。

  李郁哈哈大笑,指着远处的越秀山。

  低声说道:

  “明日烧山。”

  “准备大量引火物,尤其是油脂稻草束,只要烟够大,一样熏死人。”

  ……

  苗有林紧急召集所有民夫准备引火物,将稻草浸油脂后再拿出晾晒~

  又派兵下乡收集油料,

  不管是植物油脂、动物油脂,统统都要。

  遗憾的是,

  广东没有猛火油。

  古人只在陕西、甘肃、四川有发现猛火油矿藏。

  “硫磺粉!”

  “砒霜!”

  “辣椒粉!”

  “火药粉,最现成的!”

  参谋们开启了头脑风暴,不断加料。

  筹备工作花了2天半,

  到第3日的下午,吴军正式开启攻势。

  第1派遣军接到了明确命令,每人携带一捆引火材料攀登越秀山。

  ……

  “陛下,这是何物?”

  李郁低声说道:

  “寡人此次督战,带来了一种新式武器——李氏火箭。正好,拿越秀山检测威力。”

  苗有林盯着这种古怪的武器,感慨自己竟然是第一次听说军工署有如此发明,好奇心大盛。

  火箭弹,

  弹体是铁皮卷起来的,前端为圆锥头。

  内储黑火药、或猛火油。

  根据用途而定,分燃烧和爆破两种用途。

  ……

  火箭弹长3尺,重20余斤。

  捆绑在一根至少15尺的平衡杆上,以铁丝固定。

  这就是李郁根据模糊印象令人研发的康格里夫火箭弹,比这个时空的康格里夫爵士发明此物还早了十几年。

  最大的改变是,多了3片尾翼。

  别小看了尾翼,改变的不是一星半点。

  至少,

  火箭弹失控掉头,砸向自己人的概率减少了8成。

  李郁这在站在200多年后的巨人肩上,直接剽窃科技成果。

  ……

  近卫军团颇为警惕,甚至将周围150丈内所有人等全部驱离。

  李氏火箭是机密。

  对于清廷来说,仿造难度很大。

  但对于正在工业革命的撒克逊人,只要瞧见个外形轮廓,就能仿造。

  科学的突破,

  有时候只差一点灵感。

  看一眼就重大泄密,不是夸张,而是现实。

  历史上,

  撒克逊人在印度战场遭遇了迈索尔王国的火箭武器,伤亡惨重,深受刺激。

  战后,

  康格里夫根据缴获的原型,改进了迈索尔的竹材质火箭,研发了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铁皮火箭。

  之后,大展神威。

  撒克逊人用这款武器蹂躏过拿破仑,蹂躏过八里桥的满蒙马队,还把哥本哈根给烧成了废墟。

  ……

  当李郁的明黄大纛出现在战场时,

  2万吴军齐声高呼:

  “万岁!”

  跟随而来的客家民夫也跟被气氛所感染,吼的脸皮通红,血脉偾张。

  这一刻,

  许多人幻想着自己穿上红黑军服,扛着燧发枪。

  在隆隆的炮声中,杀进广州,从此彻底改变人生。

  对于他们而言,

  改变人生的机会确实不多,战争或许是门槛最低的一种。

  远处,

  广州城墙上,刺耳的锣声响成一片,八旗兵丁全副武装登上城墙,静静的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

  玉碎~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清话事人,大清话事人最新章节,大清话事人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