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上两宫太后和恭亲王都没有说接下来怎么办,其他大臣也明白了,这是三人要开小会议了。

  于是所有人也没有继续争吵了,也没事可吵了,南京城已经被拿下。

  等所有人退朝后。

  恭亲王来到后宫找到两个太后。

  “臣参见东太后、西太后。”

  慈禧:“恭亲王,你说说这次曾国藩和李鸿章打了胜仗,这该如何赏赐。”

  恭亲王沉默了一会儿后回到:“我认为有功必赏,两个将领对我大清有功,不赏不足以平军心。”

  慈安:“赏是该赏,毕竟对朝廷有功,但是怎么赏?”

  慈禧:“两人都不是我们满人,而且都是汉人,如果赏赐过高,我怕朝廷文武百官不服啊。”

  实际上慈禧心里想的是两个汉人权利过高,怕功高震主。

  慈安他们也明白,只是这种话不好明说。

  恭亲王紧闭眉头,慈禧说的不是没有道理,曾国藩已经是从一品,再升怎么升。

  李鸿章也是从二品官职,官职可不低,李鸿章还不到四十岁,官职过高,朝廷百官肯定有意见。

  恭亲王:“那依两位太后意思如何赏赐?”

  慈禧:“我看官职就不赏了,我们可以给他们加爵。”

  “曾国藩功劳最大,曾国藩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

  曾国藩因为年纪过大,功劳足够多,给他名号还是加了很多。

  也就一等侯爵和世袭罔替有点用。

  恭亲王和东太后对此没有意见,这个虽然不高,但是也让曾国藩说不出什么话来。

  恭亲王和东太后继续看着慈禧,让她接着说。

  “至于李鸿章,官职还是不变,加太子少保,一等伯爵,世袭罔替,赏双眼花翎,并赏穿黄马褂。”

  “其他淮勇和湘勇的将领按照军功行赏,普通将士赐赏银和良田。”

  “两江地区被太平军毁坏严重,良田多出不少,重新丈量土地,有主的还和他们,没主的赏赐给将士,也可以给朝廷省下不少银子。”

  恭亲王对此表示没问题,慈禧果然聪明,安排的很合理。

  这赏赐让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没话可说。

  恭亲王继续问道:“那杨秀清和洪天富贵怎么处理。”

  慈禧:“这两人都运回京城,我倒要看看他们是不是有三头六臂,让我们大清八旗和绿营屡次受挫。”

  几人定下赏赐后,开始命人去南京传旨。

  现在南京基本上没什么人口了,逃的逃,死的死。

  这次出来传旨的是慈禧太后的身边太监李莲英。

  李莲英现在还没有到达人生顶峰,他前面还有一个安德海一直压着他。

  没了安德海才是他一飞冲天的时候。

  这小李子在禁军的护送下来到了南京城。

  曾国藩他们早就得到了通知,朝廷派人来了。

  所有人都提前做好了接旨准备。

  小李子一到,曾国藩和李鸿章连忙上前打招呼。

  曾国藩:“李公公,好久不见,下官在这儿给您请安了。”

  小李子:“曾大人这可使不得,使不得啊,我一个小小太监,何德何能,何德何能啊。”

  曾国藩:“公公说笑了,谁不知道李公公可是西太后身边的大红人啊,我们还得仰望公公关照呢。”

  李鸿章:“是啊,我们还得望公公照拂一二啊。”

  ……

  小李子:“诸位大人客气,今个来啊,咱家是奉了皇上他老人家还有两宫太后旨意,来给诸位大人报喜的。”

  “曾国藩、李鸿章、曾国荃、白涛……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平天国远动自先皇咸丰元年开始至今已经十四个年头,多达十六个省份遭到波及。”

  “今两江总督曾国藩率领安徽巡抚李鸿章……消灭太平军,光复南京。”

  “特封两江总督曾国藩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可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

  “特封安徽巡抚李鸿章为太子少保,一等伯爵,世袭罔替,赏双眼花翎,并赏穿黄马褂。”

  ……

  “封淮勇将领白涛为按察使,二等子爵。”

  “封淮勇张瑞锦为参将。”

  “封刘铭传为直隶总督。”

  ……

  封赏结束后,曾国藩好好招待了小李子。

  第二天就派人护送小李子回京,还押送洪天富贵和李秀成两人进京。

  这次投降的太平军士兵并不多。

  就将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以及手下女将都战到了最后,火药点爆身亡。

  这次所有有功将领都有封赏,普通士兵也都分了土地,可谓是皆大欢喜。

  只有几个主要将领心里有点不舒服。

  就拿李鸿章和曾国藩说,实际权力一点没有增加,现在还面临手上兵马怎么办的问题。

  圣旨也没说他们手上的兵马怎么办。

  曾国藩决定遣散手上兵马,让他们哪儿来的,回哪儿去,或者就在南京生活。

  毕竟刚获得了不少土地。

  还有个原因就是现在的湘军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湘军。

  作战多年,真正的精锐已经十不存一,很多都是后面招收的降降。

  战斗力实在是没法和最早的湘军比。

  这次攻破南京城,淮军对城内秋毫不犯。

  湘军却在城内放火抢劫。

  太平天国圣库里面不少钱财都被他们抢走。

  其他的李鸿章和曾国藩一人分了不少。(原本历史曾国藩就运回老家几百箱金银财宝。)

  其他的也全部押送进京,孝敬给了太后。

  曾国藩主要的还是怕功高震主,朝廷因为手上兵权整治他。

  所以后面曾国藩裁撤湘军人,只剩下3万人,手下将领多,每人带几千人也没什么大问题。

  李鸿章一共就四万多人,这次作战伤亡几千人。

  还有就是李鸿章还没有到达曾国藩哪个高度。

  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住。

  李经孝曾经也给他说过,太平军被灭绝对不是终点,让他防着点捻军。

  所以他兵马不多是一个问题。

  其次,李鸿章和曾国藩性格相差很大。

  曾国藩一生信奉理学,洁身自好,珍惜羽毛,对于自身的道德水准要求很高。

  哪怕知道清廷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意,他也只能照做。

  他不愿意因为裁军一事,让清廷为难,从而影响自己清廷里的形象。

  而李鸿章一生信奉的是实用政治学,什么对自己有利,就采取什么策略。

  至于这策略能不能上大雅之堂,他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清末,这大清不保也罢,清末,这大清不保也罢最新章节,清末,这大清不保也罢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