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讨!必须要仔细的检讨!”站在一群空军飞行员面前,北非的空军指挥官脸色非常不好的低声呵斥道。
强渡苏伊士运河之战,空军轰炸机部队表现的非常让人不满,他们在掩护作战的时候经验不足,直接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
比如说他们在攻击开始的时候,就把携带的炸弹投在了敌人的阵地上,虽然帮助陆军打开了局面,却也没有了任何所谓的后续。
在随后的东部公路之战中,党卫军士兵在与英军血战的时候,空军部队大部分都在返航和准备下一次飞行,根本没有多少兵力提供必要的支援。
就这样,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虽然越过了烦人的苏伊士运河,却让党卫军第46步兵师损失了太多太多的兵力,以至于后续进攻都被迫取消掉了。
蒙哥马利还有奥金莱克两个人带着英军的残兵败将,顺势撤出了自己的防区,把大片的沙漠让给了德意联军。
“长官!在高强度的作战之下,用空军充当步兵掩护,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一个轰炸机飞行员无奈的解释道。
实际上,德军对非洲军团的支援一直都是不充足的。即便隆美尔在北非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胜利,可他手里的家底并不算多。
最近一直在向北非补充的,是高射炮部队和轻装步兵。这些部队主要是用来保卫油田,和防御油田空域的。
而隆美尔一直都处于进攻态势,并且敌人也并不算强大,因此最高统帅部给的最多的还是口头上的支持,而不是实质上的物资。
元首给了隆美尔一个装甲兵大将的军衔,并且私下里给了隆美尔一个元帅的允诺。
可是轮到隆美尔的物资要求,最高统帅部就变成了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最终只批复给了隆美尔有限的弹药,还有部分可以随时调走的空军。
即便是这样,隆美尔实际上拿到的兵力,也是非常的有限的——他手里只有200架左右的斯图卡轰炸机,这还要算上部署在苏尔特附近的对海攻击机部队。
结果就是,轮到真正的苏伊士运河前线,隆美尔最多也就能出动百十架飞机进行空中支援。
这个数量大概只是巅峰时期,不列颠空战德国空军在英国上空一天损失掉的飞机数量……
“这些我都知道,可上面要这一次的行动报告,并且要详细到每一个步骤每一个计划上的细节……我又能有什么办法?”空军指挥官郁闷的抱怨道。
谁知道为了什么,本来一直就不那么重视一线战场表现的上级部门,突然发疯起来,要这次战斗的每一个细节情况。
甚至连对地支援的间歇,为什么会出现断档,地勤人员的工作强度,还有飞机的故障维修都要尽可能精准的汇报。
也许是隆美尔因为党卫军损失惨重的事情,向元首打了小报告吧。现在前线的空军指挥官们,大多数人都作此猜测。
其实这绝对是冤枉了隆美尔,刚刚打过苏伊士运河的隆美尔将军,现在哪里有时间给最高统帅部打空军的小报告——他正在宣传自己的苏伊士大捷,准备圆了自己的元帅梦想呢。
凭借这样孱弱的空中兵力,隆美尔攻下了苏伊士运河,这本身已经算得上是奇迹了。
所以当战果传回到最高统帅部的时候,大家虽然心中不爽,可谁也没有怪罪隆美尔擅自进攻。
在这种胜利的气氛下,谁会无聊的打小报告煞风景?实际上要这份报告的,是最高统帅部和元首。
因为缺乏掩护渡海登陆作战的经验,没有办法的高层只能现学现卖,把隆美尔渡河作战的掩护经验,借鉴过去当做参考。
最近最高统帅部可是忙成了一团乱麻,就连元首都亲自上阵,参加起了各种各样的登陆英国推演。
结果无一例外,都是以德军惨败告终——元首的抗击登陆战法实在太过变态,让德军将领们真的想不通,究竟元首是站在哪一边的。
今天,一场登陆推演再一次展开,大家在两个屋子一模一样的海岸线图纸上,盲推自己的部队。
“第一批登陆部队成功上岸……我们组织士兵正在向二线推进。”一名军官昂着下巴,对裁判室汇报了迪特里希将军下达的作战命令。
“防线第一层宣告被攻破……进攻方阵亡数字被压缩到了百分之七,这个结果你觉得如何?”勃劳希契看向身边的凯特尔元帅,开口沉甸甸的问道。
因为应对方案正确,敌军也被空军打击削弱,这可能是几次推演中,登陆成绩最好的一次推演了。
一旁的李斯特点了点头,开口承认了勃劳希契的判断道:“我的判定在百分之五左右,您给出的百分之七,已经相当客观了。”
听到李斯特的赞同,凯特尔也跟着点了点头——上一次勃劳希契给出的登陆损失是百分之十一,迪特里希的部队有半数在沙滩上就被打残了。
今天显然结果还算不错,至少迪特里希的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已经可以在沙滩上顺利的展开了。
“最新的坦克登陆办法很有效,我们判定这可以减轻一部分部队的伤亡……”勃劳希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来。
前几天,利用新的坦克浮渡装置,德军顺利把10辆坦克一口气送上了沙滩。有了这个最新的实验结果,勃劳希契对第一波登陆进攻,多少有了一点点的信心。
“元首那边给出了反击……对方在二线阵地上投入了坦克部队,反冲击我军阵地。”这边还在讨论迪特里希的进攻,那边元首率领的守方部队就给出了自己的对策来。
“这么快?第一波轰炸……似乎还真就没覆盖到中间地段啊。”看了一眼地图上已经标明的位置,李斯特皱着眉头郁闷道。
那一边,当做回合制裁判的军官正在计时:“把已经出现在防线上的英军装甲部队,标注在迪特里希将军的地图上!”
等在他身边的一个带着船帽的女军官赶紧走出了裁判室,把最新的变化通知给了另一个指挥室内正在等待判罚的迪特里希。
“让第二批待命的轰炸机加入攻击……覆盖IV、IIV和……VI三个地区!”迪特里希看到地图上出现的英军坦克部队,胸有成竹的继续下达作战命令。
他手里捏着好几个批次的轰炸机部队,只要能够阻止敌军的反冲击,在天黑之前,他就有可能达到元首的要求,把阵地推进到20公里开外的地方。
只要打到这个地方,那也就意味着有效占领面积的扩大——这对于登陆英国本土的德军来说,也就意味着可以用占领区的面积,来稀释掉夜间英国海军那致命的炮火攻击。
“元首对付英国海军的办法其实不复杂,他就是要有效的利用第一天,来扩大登陆场。”李斯特看着地图,分析说道。
凯特尔点了点头,刚刚传来的迪特里希的应对方法中规中矩,投入新的轰炸机,挫败敌人的反攻,利用有限的时间继续扩大登陆场,这就是德军拼命要完成的作战任务。
“被围困的伞兵怎么样了?”这个时候,担心自己棺材本的戈林开口说话了。
本来这种会议,他一直是不屑参加的。可最近几次推演,元首命令他来做裁判,这他就躲不掉了。
这位帝国元帅一直就和陆军的几个贵族不太对路,现在坐在一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戈林突然开口,吓了身边没料到此事的凯特尔一跳。
“他们的弹药还算充足……空投给他们的弹药补给判定到了一半,他们至少能坚持到入夜。”凯特尔指了指地图上几个重要的节点,开口给戈林解释道。
“为什么不动员空军支援我的人?”不太懂陆军作战,也不懂登陆作战的戈林,这个时候并没有履行自己裁判的权力,而是好奇的问一旁的凯塞林。
凯塞林只能开口给这位帝国元帅解释了一下优先级的问题,然后指了指沙滩上的德军说道:“如果入夜的时候,他们无法与我们的伞兵汇合,那整个战役就要被判失败了。”
“和前几次一样,全军覆没?”戈林疑惑的看了一眼凯塞林元帅,带着质疑的语气问道。
“是的,帝国元帅!”凯特尔把话头接了过去,开口回答道:“不仅仅是您的伞兵,包括滩头的2万士兵在内,都成了英国人的俘虏。”
最终,“聪明”的戈林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来:“那在计划外就再多投入二百架,不……投入三百架飞机,单独支援我的伞兵!”
凯塞林差点用手捂住自己的脸,开口解释道:“司令官,前线所有的野战机场,都已经被圈定为行动参与机场了……我们已经动用了最大的支援力量,现在一切都只能等一个结果了。”
戈林看着凯塞林,最终没有再说什么,而是看着地图,仿佛看着千里之外,还没有爆发的这场战争。
强渡苏伊士运河之战,空军轰炸机部队表现的非常让人不满,他们在掩护作战的时候经验不足,直接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
比如说他们在攻击开始的时候,就把携带的炸弹投在了敌人的阵地上,虽然帮助陆军打开了局面,却也没有了任何所谓的后续。
在随后的东部公路之战中,党卫军士兵在与英军血战的时候,空军部队大部分都在返航和准备下一次飞行,根本没有多少兵力提供必要的支援。
就这样,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虽然越过了烦人的苏伊士运河,却让党卫军第46步兵师损失了太多太多的兵力,以至于后续进攻都被迫取消掉了。
蒙哥马利还有奥金莱克两个人带着英军的残兵败将,顺势撤出了自己的防区,把大片的沙漠让给了德意联军。
“长官!在高强度的作战之下,用空军充当步兵掩护,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一个轰炸机飞行员无奈的解释道。
实际上,德军对非洲军团的支援一直都是不充足的。即便隆美尔在北非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胜利,可他手里的家底并不算多。
最近一直在向北非补充的,是高射炮部队和轻装步兵。这些部队主要是用来保卫油田,和防御油田空域的。
而隆美尔一直都处于进攻态势,并且敌人也并不算强大,因此最高统帅部给的最多的还是口头上的支持,而不是实质上的物资。
元首给了隆美尔一个装甲兵大将的军衔,并且私下里给了隆美尔一个元帅的允诺。
可是轮到隆美尔的物资要求,最高统帅部就变成了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最终只批复给了隆美尔有限的弹药,还有部分可以随时调走的空军。
即便是这样,隆美尔实际上拿到的兵力,也是非常的有限的——他手里只有200架左右的斯图卡轰炸机,这还要算上部署在苏尔特附近的对海攻击机部队。
结果就是,轮到真正的苏伊士运河前线,隆美尔最多也就能出动百十架飞机进行空中支援。
这个数量大概只是巅峰时期,不列颠空战德国空军在英国上空一天损失掉的飞机数量……
“这些我都知道,可上面要这一次的行动报告,并且要详细到每一个步骤每一个计划上的细节……我又能有什么办法?”空军指挥官郁闷的抱怨道。
谁知道为了什么,本来一直就不那么重视一线战场表现的上级部门,突然发疯起来,要这次战斗的每一个细节情况。
甚至连对地支援的间歇,为什么会出现断档,地勤人员的工作强度,还有飞机的故障维修都要尽可能精准的汇报。
也许是隆美尔因为党卫军损失惨重的事情,向元首打了小报告吧。现在前线的空军指挥官们,大多数人都作此猜测。
其实这绝对是冤枉了隆美尔,刚刚打过苏伊士运河的隆美尔将军,现在哪里有时间给最高统帅部打空军的小报告——他正在宣传自己的苏伊士大捷,准备圆了自己的元帅梦想呢。
凭借这样孱弱的空中兵力,隆美尔攻下了苏伊士运河,这本身已经算得上是奇迹了。
所以当战果传回到最高统帅部的时候,大家虽然心中不爽,可谁也没有怪罪隆美尔擅自进攻。
在这种胜利的气氛下,谁会无聊的打小报告煞风景?实际上要这份报告的,是最高统帅部和元首。
因为缺乏掩护渡海登陆作战的经验,没有办法的高层只能现学现卖,把隆美尔渡河作战的掩护经验,借鉴过去当做参考。
最近最高统帅部可是忙成了一团乱麻,就连元首都亲自上阵,参加起了各种各样的登陆英国推演。
结果无一例外,都是以德军惨败告终——元首的抗击登陆战法实在太过变态,让德军将领们真的想不通,究竟元首是站在哪一边的。
今天,一场登陆推演再一次展开,大家在两个屋子一模一样的海岸线图纸上,盲推自己的部队。
“第一批登陆部队成功上岸……我们组织士兵正在向二线推进。”一名军官昂着下巴,对裁判室汇报了迪特里希将军下达的作战命令。
“防线第一层宣告被攻破……进攻方阵亡数字被压缩到了百分之七,这个结果你觉得如何?”勃劳希契看向身边的凯特尔元帅,开口沉甸甸的问道。
因为应对方案正确,敌军也被空军打击削弱,这可能是几次推演中,登陆成绩最好的一次推演了。
一旁的李斯特点了点头,开口承认了勃劳希契的判断道:“我的判定在百分之五左右,您给出的百分之七,已经相当客观了。”
听到李斯特的赞同,凯特尔也跟着点了点头——上一次勃劳希契给出的登陆损失是百分之十一,迪特里希的部队有半数在沙滩上就被打残了。
今天显然结果还算不错,至少迪特里希的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已经可以在沙滩上顺利的展开了。
“最新的坦克登陆办法很有效,我们判定这可以减轻一部分部队的伤亡……”勃劳希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来。
前几天,利用新的坦克浮渡装置,德军顺利把10辆坦克一口气送上了沙滩。有了这个最新的实验结果,勃劳希契对第一波登陆进攻,多少有了一点点的信心。
“元首那边给出了反击……对方在二线阵地上投入了坦克部队,反冲击我军阵地。”这边还在讨论迪特里希的进攻,那边元首率领的守方部队就给出了自己的对策来。
“这么快?第一波轰炸……似乎还真就没覆盖到中间地段啊。”看了一眼地图上已经标明的位置,李斯特皱着眉头郁闷道。
那一边,当做回合制裁判的军官正在计时:“把已经出现在防线上的英军装甲部队,标注在迪特里希将军的地图上!”
等在他身边的一个带着船帽的女军官赶紧走出了裁判室,把最新的变化通知给了另一个指挥室内正在等待判罚的迪特里希。
“让第二批待命的轰炸机加入攻击……覆盖IV、IIV和……VI三个地区!”迪特里希看到地图上出现的英军坦克部队,胸有成竹的继续下达作战命令。
他手里捏着好几个批次的轰炸机部队,只要能够阻止敌军的反冲击,在天黑之前,他就有可能达到元首的要求,把阵地推进到20公里开外的地方。
只要打到这个地方,那也就意味着有效占领面积的扩大——这对于登陆英国本土的德军来说,也就意味着可以用占领区的面积,来稀释掉夜间英国海军那致命的炮火攻击。
“元首对付英国海军的办法其实不复杂,他就是要有效的利用第一天,来扩大登陆场。”李斯特看着地图,分析说道。
凯特尔点了点头,刚刚传来的迪特里希的应对方法中规中矩,投入新的轰炸机,挫败敌人的反攻,利用有限的时间继续扩大登陆场,这就是德军拼命要完成的作战任务。
“被围困的伞兵怎么样了?”这个时候,担心自己棺材本的戈林开口说话了。
本来这种会议,他一直是不屑参加的。可最近几次推演,元首命令他来做裁判,这他就躲不掉了。
这位帝国元帅一直就和陆军的几个贵族不太对路,现在坐在一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戈林突然开口,吓了身边没料到此事的凯特尔一跳。
“他们的弹药还算充足……空投给他们的弹药补给判定到了一半,他们至少能坚持到入夜。”凯特尔指了指地图上几个重要的节点,开口给戈林解释道。
“为什么不动员空军支援我的人?”不太懂陆军作战,也不懂登陆作战的戈林,这个时候并没有履行自己裁判的权力,而是好奇的问一旁的凯塞林。
凯塞林只能开口给这位帝国元帅解释了一下优先级的问题,然后指了指沙滩上的德军说道:“如果入夜的时候,他们无法与我们的伞兵汇合,那整个战役就要被判失败了。”
“和前几次一样,全军覆没?”戈林疑惑的看了一眼凯塞林元帅,带着质疑的语气问道。
“是的,帝国元帅!”凯特尔把话头接了过去,开口回答道:“不仅仅是您的伞兵,包括滩头的2万士兵在内,都成了英国人的俘虏。”
最终,“聪明”的戈林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来:“那在计划外就再多投入二百架,不……投入三百架飞机,单独支援我的伞兵!”
凯塞林差点用手捂住自己的脸,开口解释道:“司令官,前线所有的野战机场,都已经被圈定为行动参与机场了……我们已经动用了最大的支援力量,现在一切都只能等一个结果了。”
戈林看着凯塞林,最终没有再说什么,而是看着地图,仿佛看着千里之外,还没有爆发的这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