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430章 策问

小说: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作者:煌未央 更新时间:2025-03-02 00:13:55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被刘荣如此有针对性的召见——尤其还是挨个召见,郑当时在内的一众拔尖考生,此刻自然是一头雾水,惴惴不安。

  反倒是最先被召见的公孙弘,一副坦然自若的模样,就像是吃定刘荣,不会因为众人方才的考场直谏而怪罪众人。

  至于刘荣?

  ——即便原本有心,稍微吓唬一下这些‘青年才俊’,但在公孙弘这个五十好几、年近甲的异类考生面前,却也并没有再绷着脸。

  似笑非笑的抬起头,示意公孙弘落座;

  又淡然抿下一口茶汤,刘荣便扬了扬方才,由公孙弘呈上的那纸写有谏言的试卷。

  “想当年,太宗皇帝弥留之际,公辞《诗》博士之职,归乡治学之时,朕,还不过是个总角稚童。”

  “太宗皇帝拜公为博士时,便是父皇——先孝景皇帝,也才不过八九岁的年纪。”

  “唉~”

  “时移境迁,沧海桑田……”

  “——贾谊早故,晁错身死;”

  “便是先皇,也于壮年宫车晏驾,独留朕弱冠之年,负此天下万钧重担……”

  手里拿着公孙弘劝谏自己‘网开一面’的谏书,刘荣嘴上,却是莫名平和的与公孙弘回忆起往昔。

  便见刘荣话音未落,公孙弘也满是唏嘘、感怀的长叹一口气,又半带自嘲、半带苦涩的含着笑,自顾自连连摇起了头。

  刘荣说的没错。

  时移境迁,沧海桑田。

  公孙弘幼年时期,从大人物口中听说的太祖高皇帝,驾崩了;

  少年时期,于县衙大门外的露布上,听人宣读过的孝惠皇帝,也驾崩了。

  公孙弘被因罪免职,不得已牧猪为生,一边放猪一边读书的那段时光,前、后少帝也都死于非命。

  吕太后也早在三十多年前驾崩,却也没忘记给汉家留下一场诸吕之乱。

  那一年,公孙弘才刚及冠。

  那一年,二十岁的公孙弘自学成才,成功从牧猪场‘出栏’——学成入朝,担任博士!

  曾几何时,公孙弘牧猪为业,尚可自学经书典故,以为博士的故事,也是天下为人父母者,勉励自家子弟努力治学、积极上进的正面案例。

  但时至今日,回首往昔;

  对于自己的过往——尤其是在功成名就的二十岁后,到再度入朝的现当下,这三十多年的往昔记忆,公孙弘有的,只是一声满焊苦涩的唏嘘、感叹。

  ——《春秋》博士贾谊,早在太宗皇帝年间,就已抑郁而终;

  后来,借儒皮以饰法骨,披着儒家的马甲混进太子宫,终得以‘潜邸从龙’的《尚书》博士晁错,也已在先帝三年,那场声势浩大的吴楚七国之乱当中,成为了先孝景皇帝的弃子。

  还有当年的中大夫袁盎;

  廷尉张释之;

  将军张武、丞相张苍,御史大夫申屠嘉……

  等等等等。

  曾经的故人,如今可谓是一个不剩。

  唯一能让公孙弘感觉到熟悉,庆幸‘朝中还有自己认得出来的人’的,也恰恰是曾经,最不为公孙弘待见的:曲周侯郦寄,以及弓高侯韩颓当。

  这种感觉真的很奇怪。

  在二十岁的年纪,担任二千石级别的《诗》博士,与太宗皇帝刘恒,丞相陈平、周勃、灌婴、张苍,御史大夫申屠嘉、廷尉张释之、少府岑迈等人共事;

  到了五十多快六十岁得年纪,再度入朝,坐在皇位上的,却已经变成了太宗皇帝的长孙。

  丞相刘舍——至今都还让公孙弘深感不齿的小人;

  御史大夫窦婴——曾几何时,连千石官职都绝不能担任的幸佞外戚;

  还有廷尉赵禹,俨然一个酷吏,和曾经的张释之根本就没得比。

  尤其军方,更是成了俪寄、韩颓当等小人,以及程不识、郅都等一众毛头小子的欢乐场。

  ——这就像后世新时代,一个昏迷多年的人,一下子从国家困顿的七八十年代,瞬间来到了国家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2025年!

  公孙弘觉得,世界变化太大;

  大到自己,都有些跟不上这个时代的步伐了……

  “臣离京之时,曾于长陵邑,于田何——子庄公拜别;”

  “不知如今……”

  听出公孙弘话里的意思,刘荣只叹息着摇摇头。

  “先孝景皇帝元年,田子庄于自居病故。”

  “先帝敬重子庄公之才学,特赐与冥灯、棺椁等丧葬用具若干。”

  “后又遣奉常登门,欲要其子入朝,为二千石《易》博士。”

  “然其子辞曰:亡父临终有诲,田氏《易》一脉,不入朝、不为官、不食禄……”

  话音落下,刘荣与公孙弘——一个二十出头的少年天子,一个年近甲的老学究,便隔着一张御案,以及几级御阶,遥相长吁短叹起来。

  前文曾提到过:儒家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其中最稀缺的,就是治《易》的人才——尤其是融会贯通的顶尖人才。

  而田何田子庄,便大致是太宗、孝景二朝,汉室最顶尖的《易》学大师。

  说来,这位田何、刘荣口中的‘子庄公’,那也是大有来头的人物。

  ——田何,既是战国七雄之一的田齐王族,同时,也是孔夫子所传《易》第六世传人!

  而且是能顺藤摸瓜,一代代捋清传承的那种!

  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周敬王匄在位期间,孔夫子传授《易》于鲁人商翟——商子木。

  后,商翟传《易》于鲁人矫疵——矫子庸。

  矫疵传与楚国江东人馯臂——馯子弓。

  馯臂传与燕人周丑子——周子家;

  周丑子传与东武人孙虞——孙子乘;

  孙虞传与田何——田子庄。

  作为田齐王族,田何治学,可谓是顺风顺水——除了专心做学问,其他什么是都不用操心。

  只可惜,随着秦一统寰宇,连带着田氏齐国在内的关东六国,都被秦所兼并,田何以王族身份安心做学问的闲暇生活,便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及至始皇即立,颁发《焚书令》,田何所代表的《易》,也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危机。

  最终,凭借整个阴阳家的通力斡旋,由田子庄传承下来的《易》,才得以凭借其‘卜筮’这一分类而逃过一劫,并得以顺利传承下来。

  ——始皇《焚书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禁书之列。

  田何的《易》,为了度过那段黑暗岁月,不得已,被整个华夏学术界归入了‘卜筮’这一类别,并就此,成为了神棍、骗子们标榜自身的挡箭牌。

  再后来,汉室鼎立,太祖刘邦一手陵邑之制,广迁天下豪杰入关中。

  田何田子庄,便跟随田齐王族一大家族,被强制迁移到太祖刘邦的长陵邑,并就此扎下了根。

  说来,田何田子庄与长陵田氏——也就是现胶东王刘彻的母族外戚田蚡,也算是远房亲戚。

  只是在被强制搬迁到长陵后,田氏一族选择走上商道,田子庄则分门别户,找了处僻静的小院独居,继续专心搞自己的学问。

  太祖刘邦求贤若渴,再三派人征辟,最终结果也还是和商山四皓拒绝征辟一样——田子庄以‘年老体弱’为由婉拒征辟。

  好巧不巧,和商山四皓不愿仕汉,却愿意支持孝惠皇帝一样——长陵田子庄,也接受了彼时的太子储君、后来的孝惠皇帝刘盈的拜师礼……

  后来的孝惠皇帝年间,以及吕太后掌权的前、后少帝年间,田子庄都在自己的小院安心搞学问,并收徒授业。

  等太宗皇帝入继大统,公孙弘与贾谊、晁错、袁盎等一干青年才俊入朝,长陵田子庄,便成了公孙弘少有的忘年交。

  ——公孙弘很尊敬这位自秦时,就因精《易》而名扬天下的老先生。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公孙弘甚至能算得上田子庄的‘不记名弟子’——毕竟公孙弘,也曾想其请教过有关《易》的问题。

  此番入朝,知道那位故人,大概率活不到一百岁,所以公孙弘一直都在逼自己别去想、也别去打听。

  直到此刻,和刘荣聊起往昔,公孙弘才终是按捺不住,问出了口,也得到了那个公孙弘早有预料,却始终不敢面对的答案……

  “子庄公~”

  “唉……”

  …

  “臣尚还记得,子庄公有一得意门生,名曰:丁宽?”

  闻言,刘荣当即微点下头:“然。”

  “梁人丁宽,子庄公唯一嫡传弟子。”

  “太宗皇帝后元三年,丁宽学成出师,为子庄公遣去关东,以精进其所学。”

  “丁宽东出函谷,至梁都睢阳而止,从周王孙习学古义《周氏传》。”

  “——孝景元年,子庄公离世,丁宽远来奔丧,朕,也曾代父皇登门吊唁,见过那丁宽一面。”

  …

  “后吴楚七国之乱,丁宽自请为将军,助梁孝王固守睢阳,号:丁将军,颇有斩获。”

  “今岁科举,朕也曾遣人相问于丁宽:可有门徒德才兼备者,愿入长安以襄盛举?”

  “丁宽谢辞曰:家师遗命,田氏《易》一脉,不入朝、不为官、不食禄……”

  说到这里,刘荣、公孙弘二人,便又是一阵长吁短叹。

  ——作为儒家六经当中,实用性最强、珍惜度最高的一脉,《易》一脉的人才为何会如此稀缺?

  答案便是凡治《易》者,几乎无一例外,全都在追求宇宙最终的奥秘。

  他们占卜、卦算;

  他们观星、测算。

  甚至于如今天下,最闻名遐迩的‘日者’,也就是占卜大师、《易》学大拿司马季主,也同样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一年到头四处乱跑,根本找不到人。

  你为他去干吗?

  追星星。

  追赶星辰运转,观察、记录、测算……

  对于这样一群天文学家、神学家而言,入朝为官?

  一年到头都在固定的地方坐班工作?

  想都别想!

  就这帮疯子,能隔个一二十年,甩一个没培养好的边角料出来,到长安来做观星官,刘荣都得谢他八辈儿祖宗……

  “公故为博士时,朕虽尚年幼,然于长安、于庙堂之高,公,也算是故人了。”

  “今日策问,便不讲其他——便已今我汉家之大弊为题,请公,畅所欲言。”

  一阵寒暄、唏嘘过后,刘荣终还是把话题拉回了正规。

  ——策问!

  用后世人更能理解的话来说,就是面试。

  至于先前,公孙弘等人考卷进谏?

  刘荣表示很高兴。

  能有人——尤其是还没进入朝堂、半点权势都没有考生,敢在科举考场上,用试卷给自己写谏书,刘荣非常高兴。

  尤其此番,本就是刘荣故意卖个破绽,来看这些考生们的反应。

  最终结果让刘荣非常满意。

  眼下,若是换做其他的年轻人,如郑当时、主父偃之类,刘荣或许还会玩儿一玩儿恩威并施,稍微吓唬一下年轻人。

  但对公孙弘,却完全不需要。

  ——估计公孙弘从始至终,都知道刘荣如此作为的目的;

  乖乖奉上那纸谏书,也不过是配合刘荣表演而已。

  接下来,才是今日殿试真正的戏肉。

  刘荣也将凭借这个时代特有的策问,来考验一下考生们的成色。

  当然了;

  近千名考生,刘荣根本见不过来。

  所以,就见一见这几十个大概率有天赋、未来会有成就的杰出者,也就可以了……

  “呵……”

  “当真如传闻所言;”

  “陛下,还真是雷厉风行……”

  刘荣一出题,公孙弘便不由为之一愣。

  片刻后,又哭笑着摇摇头,似是友人般,戏谑调侃了一下刘荣的单刀直入。

  又眨眼的功夫,公孙弘身上,那好似邻家老爷爷般和蔼、慈祥的气质,便已是消失的无影无踪。

  取而代之的,是刘荣从来都没有见过的,一股令人本能直起腰杆、绷起面容的肃穆,和庄严。

  “臣,愚见。”

  “今汉家之弊政,内外各三。”

  “——于内,首为宗藩割据,次为吏治混沌,再,为苛捐杂税。”

  “于外,首为北蛮匈奴,次为岭南百越;”

  “再,则为东北朝鲜……”

  铿锵有力的一番话,便算是拉开了这场史诗级策问的序幕。

  而公孙弘的政治智慧,也随着这看似平平无奇,任谁都知道、都说得出来的几个‘问题’被提出后,逐渐被完整展现在了刘荣的面前……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