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的道理,很多人都懂。
而这句俗谚当中暗含的哲理是:要想达成非常的目标,就必须通过非常的手段。
好比一个做题家,无论端盘子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财富自由的餐厅服务员。
又好比一个老农,无论锄头挥舞的多有劲,也无法从土里刨出万贯家财。
——循规蹈矩的过程,只能得到平平无奇的结果。
惊艳世人的成功,往往只能通过惊世骇俗的渠道来达成。
此刻,摆在刘荣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在这公元前一百四十多年的西汉年间,为数十万人的武装部队,提供能抵抗草原凛冬风寒的御寒手段;
同时,还要在一场冷兵器时代的攻坚战当中,在呵气成冰的腊月凛冬,作为攻击发起方,将伤亡控制在一个几乎不可能的超低水平。
这两个目标,非同寻常。
要想达成,便只能通过极不寻常的方式。
比如前者,需要这个时代根本不存在的羽绒服、棉服,作战靴,乃至于电子取暖用品。
而后者,更是似乎只能通过后世热武器时代的战争逻辑、战斗方式,才有些许可能达成。
羽绒服,刘荣搞不来。
刘荣连棉花都搞不到,更别提什么作战靴、暖手宝。
在现有条件下,刘荣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酒水、特殊肉类等高热量摄入,以及‘量变引起质变’的堆量。
——一层棉絮挡不住风寒,那就三层!
三层不够就六层,六层不行就九层!
哪怕是把将士们包成企鹅,也总能有办法让他们不被风寒所击倒。
再不行就喝烈酒,吃狗肉,甚至是调集汉室全天下的动物皮毛,都给大军将士做御寒衣物!
至于伤亡——刘荣首先想到的,是后世热武器战争中,涵盖于特种作战分类的斩首行动。
但很快,刘荣又无奈的否定了这个方案。
热武器战争时代,斩首行动之所以能有效打击敌方,是因为斩首行动,破坏的是敌人的指挥系统。
失去指挥系统,敌方就会群龙无首,无法整体协调作战。
但在这个时代,斩首行动唯一的意义,就是提振士气。
——大家打起精神!
——敌人的将军,被俺们暗杀了!
——敌人就快要败亡了!
但实际上呢?
人家分分钟把副官推上来做将军,那你不直接炸了么……
这还是中原,相对重视战争指挥的华夏军队。
放在草原,斩首行动?
破坏敌方指挥系统?
就好比一个没有道德的人,根本不会被道德绑架一样。
——一支根本没有指挥系统的军队,又怎么可能被你的斩首行动,而导致指挥系统崩溃?
说白了,这个时代的游牧民族,作战方式都是及其原始的。
作战过程中的指挥,也多局限于:主将发布一个笼统的军令,比如进攻、撤退、扎营之类。
具体怎么做,还是由下面的千人将、百人将,一层一层把命令分发下去。
好比去年,河套-马邑战役的马邑分战场。
手握单于庭主力的单于军臣,压根儿就不需要关心战争细节,只需要下达一个‘发起攻击’的命令,然后就可以找个视野好的地方观战了。
身为单于的军臣下了令,底下的部族头人、小王们,则会对自己下辖的万人将、千人长,下达一个稍微具体一点的指令。
比如:隔壁某某部攻打马邑西北侧,俺们攻打东北侧,另外一个部族攻正北。
再往下,百人将们得到指令:供给从某处到某处,这长几十丈的城墙段。
然后底下的将士就自由发挥了——射箭的射箭,冲锋的冲锋。
听到‘进攻’的命令就倾巢而出,听到‘撤退’的命令便如潮水般退去,回军营休息了。
所以,这个时代的游牧民族骑兵部队,本质上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指挥系统的。
斩首行动,最多只能对这个时代的匈奴人,造成政治打击,而非军事打击。
还是拿去年的马邑战场举例。
汉家派出了一支精锐特种作战部队,对军臣单于实施了斩首行动,并成功了!
造成的结果,固然是匈奴一方阵脚大乱,汉室一方军心士气大振!
但紧接着,就必然是匈奴人光速选出一位‘代理单于’——至少也是临时总指挥,接过马邑战场的指挥大棒。
然后继续一层层下达指令:攻打马邑,为死去的单于报仇之类。
具体到高阙,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高阙的守将,或许真的掌握着整个高阙的军事指挥权。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守将死了,高阙就没有指挥系统了。
或者说,本就没有指挥系统的高阙守军,并不会因为守将的突然死亡,而造成太过严重的指挥混乱。
刘荣甚至都无法百分百确定:高阙,是否真的有一名守将,或是守将性质的最高指挥官。
按照游牧民族的作战方式,在战争过程中,几个部族若身处同一阵营,且没有单于或左、右贤王这种明显地位更高者,那战争指挥权,基本就是这几个部族的头人商量着来。
如果这些头人中,有哪一个不小心阵亡了,那也没关系。
草原信奉的丛林法则,会在老头人尸骨未寒——甚至是还没断气的时候,就为部族选出一个新的头人。
高阙也一样。
高阙或许有一位守将,全权负责高阙事务,又或许没有;
高阙的事务,或许是由几个负责驻守的部族头人一同负责。
但无论是那种情况,斩首行动,都是象征意义、精神意义大于现实意义的做法。
——敌人会很慌,很乱,但缓过劲儿过来后,也会很气!
我方将士会军心大振,却也因为所谓的‘斩首行动’,而就此错失了最佳的突袭发起机会。
念及此,刘荣也基本得出结论:攻打高阙,几乎不存在捷径可以走。
必须正面突破!
必须从外部攻打,并攻破关门,攻入阙内!
于是,能做文章的地方,就只剩下强攻的手段,能否‘推陈出新’了……
“唉……”
“真的要这么做吗?”
“真的要这么早,放出那头‘恶兽’吗……”
对于作为穿越者的刘荣而言,后世热武器时代的武器军械,并非是全然没办法复刻的。
至少元、明年间的落后火器——尤其是简易火药,刘荣是能想办法搞出来的。
退一万步讲:就算做不出有杀伤力的炸弹,也起码能做出声势惊人的‘烟花’,来做惊马、惊人之用。
只是这人世间的一切,几乎都是双刃剑。
刘荣清楚地记得,原本的历史上,华夏民族意外搞出了火药,并将其做成了绚丽多彩的烟花爆竹。
而外来民族得了火药,却将其制作成了长枪短炮,并将其用于轰开华夏国门,让本就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华夏民众,陷入了更加黑暗的人间炼狱。
想想前些年,刘荣还只是太子储君的时候,搞出来的马镫、马鞍、马蹄铁三件套。
东西不好吗?
好极了!
只要装备上,汉家的骑兵就能极大缩短训练、培养周期,可以向塔防游戏一样光速爆兵!
但至今为止,那三件套都依旧没有得到量产,而是被先孝景皇帝,以及当今刘荣先后下令封存。
究其原因,便是相较于汉室能得到的好处——这三件套给匈奴人带来的增益,才真正大的吓人。
汉家才有几匹马、才有多少骑兵部队?
匈奴人口口声声说的‘四十万控弦之士’,也就是单于庭本部的男丁,可有一个算一个全是骑兵!
这还没算除匈奴本部外,其他部族零零散散,加在一起也几十万人的骑兵部队。
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来说,便是这三件套,可以让汉家仅有的万儿八千号骑兵,将人均战斗力3-4提到8。
可一旦匈奴人得到这三件套,那就是草原大几十万号精锐胡骑,能将战力从6直接提高到9,甚至是10!
所以,无论是汉匈朝那之战,还是河套-马邑战役——乃至于即将开启的高阙之战,刘荣掌控下的汉家,都始终在极力避免和匈奴人于野外、平原地区对垒。
而是更多的依凭城池、关隘等防御工事,以步兵对骑兵,与匈奴人斡旋。
是汉家练不出骑兵吗?
是汉家不喜欢骑兵、不想派骑兵去和匈奴人刚正面吗?
都不是。
是因为汉家马不够多,就算练出足够数量的‘骑兵’,最终也根本配不齐这些骑兵所需的马。
于是,战马三角套被无限期封存,哪怕在府库放烂了,也绝不能流入匈奴人手中。
马鞍、马镫、马蹄铁尚且如此,其他的,更加惊世骇俗、耸人听闻的武器军械,自然就更是如此了。
就拿眼下,刘荣因为攻打高阙的难度太大,而首先想到的:原始黑火药。
如今汉室,配不出来黑火药吗?
这个时代,没有硝石、硫黄以及木炭吗?
当然不是。
只要刘荣将大致配方、配比交给少府,那最多三天,刘荣就能拿到成品,并在初步审核通过后下令量产。
但过去,刘荣从来都没有动过搞出火药、搞出炸药的念头。
——因为这个时代,还没有准备好那般惊天动地的东西。
忙着对内防备宗亲诸侯,对外防备北方匈奴、南方百越,西南百夷、东北朝鲜的当今汉室,还没做好炸药问世的应对准备。
最主要的是:刘荣自己也没想好炸药问世之后,自己,乃至每一位汉室政要的生命安全,该如何得到保障。
过去,死士行刺,那都是要务必近身,并对目标要害部位反复造成近距离攻击的。
所以很好查,也很好预防——甚至都不用盘查,只需要别让人靠近政要即可。
但有了炸药之后,整个世界都会为之改变。
从好的方面来讲:开矿、开路之类,再也不用人们徒手去挖、去砸了,而是可以直接拿炸药炸开,省时省力。
但从坏的方面来说,某个对刘荣,或是对朝中大臣不满的亡命之徒,也不需要学荆轲‘图穷匕见’,又或是像豫让那般藏刃于鱼腹了。
远远把建议炸弹一扔,刘荣或其他某位政要,那就真的要‘炸’了。
先前提到过:在这个世代,斩首行动,往往无法在战场上起到战术效果,无法对敌人造成军事打击,而是会对敌人造成政治打击。
一样的道理——炸药问世之后,汉家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因为逆贼反动势力过于强大的火力,而陷入数十年如一日的争执动荡当中。
隔三差五炸死个皇帝,三天两头炸死个公卿大臣——就这,朝野政局还能稳得住,那才是天大的怪事。
于是,问题就又回到了最初的原点:高阙,值不值。
投入后勤辎重、钱粮用度值,将士死伤、汉室军队伤筋动骨也值;
那搞出火药,大幅改变这个时代,并使历史提前、过早的走进本不该这么早进入的文明阶段,值不值?
刘荣,无比纠结……
“就一次……”
“就这一战,在高阙用一次……”
“在此之前,天下没有黑火药存在;”
“高阙战罢,天下也仍旧不会有如此逆天的东西存在……”
一厢情愿的想着,刘荣却始终下不定决心,也根本没有‘只用一次,绝不扩散’的信心。
潘多拉的魔盒,从来都只有打开一说,绝不会有关上的可能。
有了这一次,从今往后,汉家的军队、少府的矿业部门,丞相府的道路建设部门等等,都会记住有这么个东西,能让他们的工作难度大幅降低。
刘荣若给,他们肯定会要;
刘荣若不给,他们就算不抢,也肯定会想办法自己搞出来。
真到了那一天,汉家军队所要学习、习惯的战争模式,或许就会无限接近于后世元、明,乃至于满勤时期的华夏军队了……
“罢了~”
“罢了……”
…
“穿越这一遭,总归是要为这个时代,留下一些东西的。”
“——少府忙活了这么多年,投了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进去,也该开一次花、结一次果了。”
“也不做复杂的,就搞最原始的陶罐炸药,用投石器扔上高阙……”
“嗯,这样一来,伤亡肯定能压下来。”
“呵——若是高阙外墙的火烧的足够旺,说不定连御寒,也不成问题了?”
“噗嗤……”
而这句俗谚当中暗含的哲理是:要想达成非常的目标,就必须通过非常的手段。
好比一个做题家,无论端盘子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财富自由的餐厅服务员。
又好比一个老农,无论锄头挥舞的多有劲,也无法从土里刨出万贯家财。
——循规蹈矩的过程,只能得到平平无奇的结果。
惊艳世人的成功,往往只能通过惊世骇俗的渠道来达成。
此刻,摆在刘荣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在这公元前一百四十多年的西汉年间,为数十万人的武装部队,提供能抵抗草原凛冬风寒的御寒手段;
同时,还要在一场冷兵器时代的攻坚战当中,在呵气成冰的腊月凛冬,作为攻击发起方,将伤亡控制在一个几乎不可能的超低水平。
这两个目标,非同寻常。
要想达成,便只能通过极不寻常的方式。
比如前者,需要这个时代根本不存在的羽绒服、棉服,作战靴,乃至于电子取暖用品。
而后者,更是似乎只能通过后世热武器时代的战争逻辑、战斗方式,才有些许可能达成。
羽绒服,刘荣搞不来。
刘荣连棉花都搞不到,更别提什么作战靴、暖手宝。
在现有条件下,刘荣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酒水、特殊肉类等高热量摄入,以及‘量变引起质变’的堆量。
——一层棉絮挡不住风寒,那就三层!
三层不够就六层,六层不行就九层!
哪怕是把将士们包成企鹅,也总能有办法让他们不被风寒所击倒。
再不行就喝烈酒,吃狗肉,甚至是调集汉室全天下的动物皮毛,都给大军将士做御寒衣物!
至于伤亡——刘荣首先想到的,是后世热武器战争中,涵盖于特种作战分类的斩首行动。
但很快,刘荣又无奈的否定了这个方案。
热武器战争时代,斩首行动之所以能有效打击敌方,是因为斩首行动,破坏的是敌人的指挥系统。
失去指挥系统,敌方就会群龙无首,无法整体协调作战。
但在这个时代,斩首行动唯一的意义,就是提振士气。
——大家打起精神!
——敌人的将军,被俺们暗杀了!
——敌人就快要败亡了!
但实际上呢?
人家分分钟把副官推上来做将军,那你不直接炸了么……
这还是中原,相对重视战争指挥的华夏军队。
放在草原,斩首行动?
破坏敌方指挥系统?
就好比一个没有道德的人,根本不会被道德绑架一样。
——一支根本没有指挥系统的军队,又怎么可能被你的斩首行动,而导致指挥系统崩溃?
说白了,这个时代的游牧民族,作战方式都是及其原始的。
作战过程中的指挥,也多局限于:主将发布一个笼统的军令,比如进攻、撤退、扎营之类。
具体怎么做,还是由下面的千人将、百人将,一层一层把命令分发下去。
好比去年,河套-马邑战役的马邑分战场。
手握单于庭主力的单于军臣,压根儿就不需要关心战争细节,只需要下达一个‘发起攻击’的命令,然后就可以找个视野好的地方观战了。
身为单于的军臣下了令,底下的部族头人、小王们,则会对自己下辖的万人将、千人长,下达一个稍微具体一点的指令。
比如:隔壁某某部攻打马邑西北侧,俺们攻打东北侧,另外一个部族攻正北。
再往下,百人将们得到指令:供给从某处到某处,这长几十丈的城墙段。
然后底下的将士就自由发挥了——射箭的射箭,冲锋的冲锋。
听到‘进攻’的命令就倾巢而出,听到‘撤退’的命令便如潮水般退去,回军营休息了。
所以,这个时代的游牧民族骑兵部队,本质上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指挥系统的。
斩首行动,最多只能对这个时代的匈奴人,造成政治打击,而非军事打击。
还是拿去年的马邑战场举例。
汉家派出了一支精锐特种作战部队,对军臣单于实施了斩首行动,并成功了!
造成的结果,固然是匈奴一方阵脚大乱,汉室一方军心士气大振!
但紧接着,就必然是匈奴人光速选出一位‘代理单于’——至少也是临时总指挥,接过马邑战场的指挥大棒。
然后继续一层层下达指令:攻打马邑,为死去的单于报仇之类。
具体到高阙,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高阙的守将,或许真的掌握着整个高阙的军事指挥权。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守将死了,高阙就没有指挥系统了。
或者说,本就没有指挥系统的高阙守军,并不会因为守将的突然死亡,而造成太过严重的指挥混乱。
刘荣甚至都无法百分百确定:高阙,是否真的有一名守将,或是守将性质的最高指挥官。
按照游牧民族的作战方式,在战争过程中,几个部族若身处同一阵营,且没有单于或左、右贤王这种明显地位更高者,那战争指挥权,基本就是这几个部族的头人商量着来。
如果这些头人中,有哪一个不小心阵亡了,那也没关系。
草原信奉的丛林法则,会在老头人尸骨未寒——甚至是还没断气的时候,就为部族选出一个新的头人。
高阙也一样。
高阙或许有一位守将,全权负责高阙事务,又或许没有;
高阙的事务,或许是由几个负责驻守的部族头人一同负责。
但无论是那种情况,斩首行动,都是象征意义、精神意义大于现实意义的做法。
——敌人会很慌,很乱,但缓过劲儿过来后,也会很气!
我方将士会军心大振,却也因为所谓的‘斩首行动’,而就此错失了最佳的突袭发起机会。
念及此,刘荣也基本得出结论:攻打高阙,几乎不存在捷径可以走。
必须正面突破!
必须从外部攻打,并攻破关门,攻入阙内!
于是,能做文章的地方,就只剩下强攻的手段,能否‘推陈出新’了……
“唉……”
“真的要这么做吗?”
“真的要这么早,放出那头‘恶兽’吗……”
对于作为穿越者的刘荣而言,后世热武器时代的武器军械,并非是全然没办法复刻的。
至少元、明年间的落后火器——尤其是简易火药,刘荣是能想办法搞出来的。
退一万步讲:就算做不出有杀伤力的炸弹,也起码能做出声势惊人的‘烟花’,来做惊马、惊人之用。
只是这人世间的一切,几乎都是双刃剑。
刘荣清楚地记得,原本的历史上,华夏民族意外搞出了火药,并将其做成了绚丽多彩的烟花爆竹。
而外来民族得了火药,却将其制作成了长枪短炮,并将其用于轰开华夏国门,让本就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华夏民众,陷入了更加黑暗的人间炼狱。
想想前些年,刘荣还只是太子储君的时候,搞出来的马镫、马鞍、马蹄铁三件套。
东西不好吗?
好极了!
只要装备上,汉家的骑兵就能极大缩短训练、培养周期,可以向塔防游戏一样光速爆兵!
但至今为止,那三件套都依旧没有得到量产,而是被先孝景皇帝,以及当今刘荣先后下令封存。
究其原因,便是相较于汉室能得到的好处——这三件套给匈奴人带来的增益,才真正大的吓人。
汉家才有几匹马、才有多少骑兵部队?
匈奴人口口声声说的‘四十万控弦之士’,也就是单于庭本部的男丁,可有一个算一个全是骑兵!
这还没算除匈奴本部外,其他部族零零散散,加在一起也几十万人的骑兵部队。
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来说,便是这三件套,可以让汉家仅有的万儿八千号骑兵,将人均战斗力3-4提到8。
可一旦匈奴人得到这三件套,那就是草原大几十万号精锐胡骑,能将战力从6直接提高到9,甚至是10!
所以,无论是汉匈朝那之战,还是河套-马邑战役——乃至于即将开启的高阙之战,刘荣掌控下的汉家,都始终在极力避免和匈奴人于野外、平原地区对垒。
而是更多的依凭城池、关隘等防御工事,以步兵对骑兵,与匈奴人斡旋。
是汉家练不出骑兵吗?
是汉家不喜欢骑兵、不想派骑兵去和匈奴人刚正面吗?
都不是。
是因为汉家马不够多,就算练出足够数量的‘骑兵’,最终也根本配不齐这些骑兵所需的马。
于是,战马三角套被无限期封存,哪怕在府库放烂了,也绝不能流入匈奴人手中。
马鞍、马镫、马蹄铁尚且如此,其他的,更加惊世骇俗、耸人听闻的武器军械,自然就更是如此了。
就拿眼下,刘荣因为攻打高阙的难度太大,而首先想到的:原始黑火药。
如今汉室,配不出来黑火药吗?
这个时代,没有硝石、硫黄以及木炭吗?
当然不是。
只要刘荣将大致配方、配比交给少府,那最多三天,刘荣就能拿到成品,并在初步审核通过后下令量产。
但过去,刘荣从来都没有动过搞出火药、搞出炸药的念头。
——因为这个时代,还没有准备好那般惊天动地的东西。
忙着对内防备宗亲诸侯,对外防备北方匈奴、南方百越,西南百夷、东北朝鲜的当今汉室,还没做好炸药问世的应对准备。
最主要的是:刘荣自己也没想好炸药问世之后,自己,乃至每一位汉室政要的生命安全,该如何得到保障。
过去,死士行刺,那都是要务必近身,并对目标要害部位反复造成近距离攻击的。
所以很好查,也很好预防——甚至都不用盘查,只需要别让人靠近政要即可。
但有了炸药之后,整个世界都会为之改变。
从好的方面来讲:开矿、开路之类,再也不用人们徒手去挖、去砸了,而是可以直接拿炸药炸开,省时省力。
但从坏的方面来说,某个对刘荣,或是对朝中大臣不满的亡命之徒,也不需要学荆轲‘图穷匕见’,又或是像豫让那般藏刃于鱼腹了。
远远把建议炸弹一扔,刘荣或其他某位政要,那就真的要‘炸’了。
先前提到过:在这个世代,斩首行动,往往无法在战场上起到战术效果,无法对敌人造成军事打击,而是会对敌人造成政治打击。
一样的道理——炸药问世之后,汉家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因为逆贼反动势力过于强大的火力,而陷入数十年如一日的争执动荡当中。
隔三差五炸死个皇帝,三天两头炸死个公卿大臣——就这,朝野政局还能稳得住,那才是天大的怪事。
于是,问题就又回到了最初的原点:高阙,值不值。
投入后勤辎重、钱粮用度值,将士死伤、汉室军队伤筋动骨也值;
那搞出火药,大幅改变这个时代,并使历史提前、过早的走进本不该这么早进入的文明阶段,值不值?
刘荣,无比纠结……
“就一次……”
“就这一战,在高阙用一次……”
“在此之前,天下没有黑火药存在;”
“高阙战罢,天下也仍旧不会有如此逆天的东西存在……”
一厢情愿的想着,刘荣却始终下不定决心,也根本没有‘只用一次,绝不扩散’的信心。
潘多拉的魔盒,从来都只有打开一说,绝不会有关上的可能。
有了这一次,从今往后,汉家的军队、少府的矿业部门,丞相府的道路建设部门等等,都会记住有这么个东西,能让他们的工作难度大幅降低。
刘荣若给,他们肯定会要;
刘荣若不给,他们就算不抢,也肯定会想办法自己搞出来。
真到了那一天,汉家军队所要学习、习惯的战争模式,或许就会无限接近于后世元、明,乃至于满勤时期的华夏军队了……
“罢了~”
“罢了……”
…
“穿越这一遭,总归是要为这个时代,留下一些东西的。”
“——少府忙活了这么多年,投了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进去,也该开一次花、结一次果了。”
“也不做复杂的,就搞最原始的陶罐炸药,用投石器扔上高阙……”
“嗯,这样一来,伤亡肯定能压下来。”
“呵——若是高阙外墙的火烧的足够旺,说不定连御寒,也不成问题了?”
“噗嗤……”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