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抵达鲁班苑外围后,刘荣并没有急着深入,而是驻足侧身,看向鲁班苑周围——将鲁班苑里外三成,围了个水泄不通的军营。
五年前,刘荣获立为储,而后不久便太子监国。
几乎同一时间,博望苑被划给刘荣,作为刘荣的太子私苑。
随后,天下各地方郡国按照惯例,尽显了一批‘天下豪杰’——也就是三教九流的杰出代表,来试着同太子刘荣相处。
这,也算是自太宗孝文皇帝以来,汉家培养储君的过程中,极具汉室特色的一项举措了。
没办法。
在太宗孝文皇帝之前,汉家压根儿就没有一套成熟、完善,且明显有效的储君培养模式。
太祖高皇帝,那是‘生而知之’的开国之君,其成长经历即没有可复制性,也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而后的孝惠皇帝刘盈,也顶多能为汉家,提供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反面教材。
之后的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更是连成为反面教材的资格都没有。
再然后,就又是一个‘生而知之’,好似生来就知道如何做皇帝的太宗孝文皇帝。
等太宗皇帝坐稳皇位,开始盘算着培养储君太子时,便发现过往经验,几乎无法提供哪怕一个可以效仿、复制的成功案例。
唯一一个负面案例:孝惠皇帝刘盈,也只提供了一个‘别圈养’的错误选项。
于是,太宗皇帝只能摸索着,采取与孝惠皇帝截然相反的储君培养方案。
——孝惠皇帝,是被圈养成肺雾的,那就放养!
然后就有了因为被放养,而天不怕地不怕,一棋盘把吴王太子砸死的太子刘启。
对刘启这个太子储君,太宗皇帝无疑是十分头疼。
头疼到极致,甚至还生出了易储另立,与立梁王刘揖的想法。
只是后来,梁怀王刘揖意外坠马身亡,还搭进去一个国士贾谊抑郁而终。
万般无奈之下,太宗皇帝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竭尽所能的,将太子刘启培养成才。
其中,最关键的一项便是:尽可能让太子,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
学术方面,儒、法、黄、墨、农,都得有;
身份方面,官员子弟、王族后裔、功侯之后,也都得有。
便是在这般填鸭式开阔视野、拓宽眼界的教育模式下,先孝景皇帝刘启,终还是被太宗皇帝给培养了出来。
到五年前,刘荣获封为太子储君。
有了自己作为‘正面案例’,先孝景皇帝针对刘荣的培养方案,就基本照抄太宗皇帝当年,培养自己的整套模式了。
太子监国?
搞!
太子私苑?
给!
当然,还有太子私苑的逻辑根源:为太子储君,创造结识天下豪杰,接触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的机会。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刘荣小小动了一下指头,便让自己的太子私苑:博望苑的人才储备库,多了几名‘堕落的墨者’。
之所以说是堕落的墨者,自然是因为作为墨家成员的墨者群体,向来都是不怎么刁权贵的。
——屁股决定脑袋嘛。
墨家学说,本身就是以最底层、最穷苦的普罗众生,来作为学派的根基和基本盘,整个学派的追求,也都是为这些苦命人追求更好的未来和明天。
自然,对于刘荣这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肉食者’,墨家就不可能有好脸色。
但好在墨家,和四分五裂的儒家一样:其内部,也同样不是铁板一块。
儒家,是按照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中,除失传的《乐经》外的五者为基础,分成了五大流派。
而在这五大流派下,又各自分成了小的学术分支。
比如《诗经》一派,分为齐诗、楚诗等地域性分支,乃至于元王诗这样的个人分支;
《周易》则是因为传承艰难的缘故,直接按照治学者个人,分成了田氏易、周氏易等。
《春秋》那更是不必赘述:有谷梁、公羊、左传这三大代表性流派,以及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分支。
甚至于,《春秋》这一大流派下的小分支:公羊,都因为胡毋生、董仲舒师兄弟二人的理念相左,而再度分化为了‘春秋注我’和‘我注春秋’两个派系。
就这样,原本属于同一学派的儒学,便此分成了诗经、尚书、周易、礼经、春秋这五大分支,乃至更细致的数十个小流派。
作为千百年来的死对头,墨家内部的分裂,也没比儒家好到哪里去。
——最初,是在战国初期,墨家内部三分,曰:相夫氏,相里氏,邓陵氏。
说白了,就是有这么三个人,各自带走了一部分骨干,去往了不同的地方开枝散叶,导致墨家自此分裂成三部分。
其中,邓陵氏入了楚,逐渐朝着游侠的方向发展。
相夫氏入齐,则偏重于墨家‘善辩’的特性,朝辩论家的方向一路狂奔。
唯独剩下个务实派:相里氏,于商鞅变法之后入了秦,凭借墨家严谨的科学态度,投身于器械制造、科学研究当中。
要说这三派,是否就此分道扬镳,成了三个不同的学派?
倒也不是。
说起来,这三个流派的学术理念、最终目标,依旧是墨家最开始的:兼爱非攻。
只是在达成目标的方式上,三者采取了各自认为最有效的方式。
——邓陵氏入楚,认为和平就应该是行侠仗义得来的,只要墨家充分充当侠客的角色,就能通过名望和影响力感染天下人,从而阻止战争的发生。
相夫氏入齐,则坚定的人为:人世间的道理,都是通过辩论辩出来的,只要具备高超的辩论技巧,就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将那些意图发动战争的王公贵族劝回正道上。
唯独相里氏入秦之后,无比准确的判断出:结束战争的方式,只有天下大同。
只有天下统一了,天底下再也没有第二个国家了,战争才会结束,天下人才能得到长久的和平。
于是,明明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却开始帮助变法图强后的嬴秦,制作起了先进的武器军械,以及各类民用器械。
在这个过程中,入秦的相里氏之墨,也逐渐融入了秦少府,成为了‘秦匠’这一名词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在如今汉室,众所周知——墨家学说,可谓是几乎绝传。
究其原因,自然是因为在秦末、汉初那十几年的时间里,分裂为三部分的墨家,几乎无一例外的被战火所摧残。
——楚地的‘侠墨’邓陵氏,早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闲人懒汉、社会不安定因素,早在秦一统天下之后,就被清楚了一波。
即便有漏网之鱼,也没几个人还记得自己是‘邓陵氏之墨’,而只以豪侠自居。
其行为主张,也局限于表面的行侠仗义、劫富济贫之类,与墨家深刻、丰富的思想哲学早已脱钩。
你可以说如今汉室,有几十万‘邓陵氏之墨’存在——游侠嘛,全天下哪哪都有。
但若是较真,当今天下,正儿八经要以侠客之道,拯救天下苍生的邓陵氏之墨——就算没有灭绝,也绝对凑不出十个人。
考虑到如今汉室的人口基数,以及华夏大地的辽阔疆域,邓陵氏之墨,已经可以算作是彻底绝传了。
不单是人死没了,就连其学说主张,也绝不可能在汉家的统治下重现。
毕竟褐色会这种东西,天然不可能得到统治阶级的好感。
无论后世还是如今,这都是最没有出路的职业。
楚地‘侠墨’灭绝,那齐地‘辩墨’如何?
更惨。
栖息于楚地的邓陵氏侠墨,只能说是徒子徒孙走歪了路,丢弃了学派主张,好歹人数还有。
就算将如今天下的游侠众排除出去,某座深山老林的犄角旮旯里,也未必没有几个邓陵氏侠墨藏着。
但齐地的相夫氏辩墨,却是官方认证的百分百灭绝。
——楚汉争霸年间,复辟自立的齐王田横,先是接受了汉说客郦食其的说降,而后又因汉将韩信的偷袭而震怒,将郦食其残忍烹杀!
随后,齐国被韩信攻下,齐王田横便带着门客、亲眷,逃亡到了齐国以东的某座海岛之上。
几年后,霸王乌江自刎,刘汉一统天下。
好巧不巧,齐王田横逃亡海岛的消息,又传到了新鲜出炉的汉天子:刘邦耳中。
对于田横烹杀郦食其,刘邦自然是恨得牙痒痒。
却并非恨田横,而是恨多此一举,为一己私利强攻齐国,导致郦食其死于非命的兵仙韩信。
——人家田横已经答应投降了,汉家已经是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齐国了!
结果韩信可倒好,出尔反尔,趁齐国解除战备突袭不说,还在攻下齐国之后第一时间上奏,请求刘邦立自己为齐王!
将郦食其惨死的账,都算到了韩信头上,对于田横这个人,刘邦则更多的是忌惮。
忌惮什么呢?
忌惮这个一没在灭秦过程中出过力,二没得到项羽分封,却仍旧能复辟田齐,得到齐地一致拥戴的故齐王,若是长期留在不收掌控的海岛,很可能会导致齐地出现动乱。
于是,刘邦派出使节,前往田横所藏身的那个海岛——也就是后世,山东即墨的田横岛。
使节告诉田横:汉王已即皇帝位,当年之事,也知非齐王之过;
今赦齐王之罪,召齐王入朝称臣,以正君臣名分、天下试听。
不料田横却慌乱拒绝道:我当年一怒之下烹杀郦食其,如今听说郦食其的弟弟郦商,是皇帝麾下数一数二的功勋大将。
就这么应召前去,恐怕郦商不会放过我,请求皇帝陛下允许我这个丧家之犬,以寻常百姓的身份留在这座海岛上吧。
田横的要求有理有据,刘邦却显然不会答应。
——能在齐地复辟,田横的在齐地威望,已经高到让天子刘邦,都不惜将长子封去齐地为王的程度!
于是,为了让田横安心,刘邦便专门对郦商下令:田横来了之后,如果有人敢动一下他的随从人员,立刻满门抄斩!
然后再度派出使者,召田横入朝面圣。
这一回,使者也不再是好声好气,而是先将刘邦对郦商的‘告诫’原原本本道出,然后提醒田横:如果乖乖去见陛下,那阁下或许会获封为王,再不济也能得封为侯。
但若是依旧拒绝前去面圣,那下次来请的,就不再是我这样的使节,而是韩信那样率领兵马的将军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田横自知躲不过,便只能从那座海岛回到大陆,并朝着当时的汉都:洛阳进发。
只是在即将抵达洛阳时,田横却做了一件让天下人,都为之瞠目结舌的事。
——田横告诉左右随从:我和汉王,都是南面而称王的人,如今要我卑躬屈膝的去见他,这不是对我的侮辱吗?
汉王叫我来,不过是想要看看我长什么样子而已,把我的头砍下来给汉王送去,汉王也一样能看到我的容貌。
然后,田横拔剑自刎!
其门客随从遵照田横的遗言,割取田横的首级,送去给洛阳的刘邦看。
刘邦颇感唏嘘,对田横的气节佩服无比,便下令以诸侯礼下葬田横。
事情到这里,其实本该结束。
但真正让天下人惊掉下巴的事,却才刚刚开始。
——将田横的尸体收敛,并下葬妥当后,那两个随行门客,自刎于田横墓前!
消息传回田横藏身的海岛,整个海岛上下的田横门客,无一例外的自刎殉节!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无数人为这千百门客的气节而震撼不已!
却鲜少有人知:这千百追随田横而去的门客,便是齐地相夫氏辩墨,经秦末战火后仅存的火种。
相夫氏辩墨留存的所有成员,包括当代齐墨钜子,都在为田横殉节的门客之列!
就这般,原本因田横的庇护,而得以留存学派传承的齐墨,或者说是相夫氏辩墨,便此‘全军覆没’,无一生还。
非但人死没了,就连学说,都消失在了那座不知名的海岛之上。
楚墨、齐墨皆无,唯一剩下的秦墨——也就是作为务实派的相里氏匠墨,也同样没好到哪里去。
秦,终究是亡了。
秦少府,终究随着秦的灭亡,而被扫入历史的尘埃。
至于融入秦少府的秦墨一脉,也仅仅只是流出了部分骨干,成为了汉少府的‘故秦匠人’。
却也再也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墨者’了。
五年前,刘荣获立为储,而后不久便太子监国。
几乎同一时间,博望苑被划给刘荣,作为刘荣的太子私苑。
随后,天下各地方郡国按照惯例,尽显了一批‘天下豪杰’——也就是三教九流的杰出代表,来试着同太子刘荣相处。
这,也算是自太宗孝文皇帝以来,汉家培养储君的过程中,极具汉室特色的一项举措了。
没办法。
在太宗孝文皇帝之前,汉家压根儿就没有一套成熟、完善,且明显有效的储君培养模式。
太祖高皇帝,那是‘生而知之’的开国之君,其成长经历即没有可复制性,也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而后的孝惠皇帝刘盈,也顶多能为汉家,提供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反面教材。
之后的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更是连成为反面教材的资格都没有。
再然后,就又是一个‘生而知之’,好似生来就知道如何做皇帝的太宗孝文皇帝。
等太宗皇帝坐稳皇位,开始盘算着培养储君太子时,便发现过往经验,几乎无法提供哪怕一个可以效仿、复制的成功案例。
唯一一个负面案例:孝惠皇帝刘盈,也只提供了一个‘别圈养’的错误选项。
于是,太宗皇帝只能摸索着,采取与孝惠皇帝截然相反的储君培养方案。
——孝惠皇帝,是被圈养成肺雾的,那就放养!
然后就有了因为被放养,而天不怕地不怕,一棋盘把吴王太子砸死的太子刘启。
对刘启这个太子储君,太宗皇帝无疑是十分头疼。
头疼到极致,甚至还生出了易储另立,与立梁王刘揖的想法。
只是后来,梁怀王刘揖意外坠马身亡,还搭进去一个国士贾谊抑郁而终。
万般无奈之下,太宗皇帝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竭尽所能的,将太子刘启培养成才。
其中,最关键的一项便是:尽可能让太子,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
学术方面,儒、法、黄、墨、农,都得有;
身份方面,官员子弟、王族后裔、功侯之后,也都得有。
便是在这般填鸭式开阔视野、拓宽眼界的教育模式下,先孝景皇帝刘启,终还是被太宗皇帝给培养了出来。
到五年前,刘荣获封为太子储君。
有了自己作为‘正面案例’,先孝景皇帝针对刘荣的培养方案,就基本照抄太宗皇帝当年,培养自己的整套模式了。
太子监国?
搞!
太子私苑?
给!
当然,还有太子私苑的逻辑根源:为太子储君,创造结识天下豪杰,接触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的机会。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刘荣小小动了一下指头,便让自己的太子私苑:博望苑的人才储备库,多了几名‘堕落的墨者’。
之所以说是堕落的墨者,自然是因为作为墨家成员的墨者群体,向来都是不怎么刁权贵的。
——屁股决定脑袋嘛。
墨家学说,本身就是以最底层、最穷苦的普罗众生,来作为学派的根基和基本盘,整个学派的追求,也都是为这些苦命人追求更好的未来和明天。
自然,对于刘荣这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肉食者’,墨家就不可能有好脸色。
但好在墨家,和四分五裂的儒家一样:其内部,也同样不是铁板一块。
儒家,是按照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中,除失传的《乐经》外的五者为基础,分成了五大流派。
而在这五大流派下,又各自分成了小的学术分支。
比如《诗经》一派,分为齐诗、楚诗等地域性分支,乃至于元王诗这样的个人分支;
《周易》则是因为传承艰难的缘故,直接按照治学者个人,分成了田氏易、周氏易等。
《春秋》那更是不必赘述:有谷梁、公羊、左传这三大代表性流派,以及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分支。
甚至于,《春秋》这一大流派下的小分支:公羊,都因为胡毋生、董仲舒师兄弟二人的理念相左,而再度分化为了‘春秋注我’和‘我注春秋’两个派系。
就这样,原本属于同一学派的儒学,便此分成了诗经、尚书、周易、礼经、春秋这五大分支,乃至更细致的数十个小流派。
作为千百年来的死对头,墨家内部的分裂,也没比儒家好到哪里去。
——最初,是在战国初期,墨家内部三分,曰:相夫氏,相里氏,邓陵氏。
说白了,就是有这么三个人,各自带走了一部分骨干,去往了不同的地方开枝散叶,导致墨家自此分裂成三部分。
其中,邓陵氏入了楚,逐渐朝着游侠的方向发展。
相夫氏入齐,则偏重于墨家‘善辩’的特性,朝辩论家的方向一路狂奔。
唯独剩下个务实派:相里氏,于商鞅变法之后入了秦,凭借墨家严谨的科学态度,投身于器械制造、科学研究当中。
要说这三派,是否就此分道扬镳,成了三个不同的学派?
倒也不是。
说起来,这三个流派的学术理念、最终目标,依旧是墨家最开始的:兼爱非攻。
只是在达成目标的方式上,三者采取了各自认为最有效的方式。
——邓陵氏入楚,认为和平就应该是行侠仗义得来的,只要墨家充分充当侠客的角色,就能通过名望和影响力感染天下人,从而阻止战争的发生。
相夫氏入齐,则坚定的人为:人世间的道理,都是通过辩论辩出来的,只要具备高超的辩论技巧,就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将那些意图发动战争的王公贵族劝回正道上。
唯独相里氏入秦之后,无比准确的判断出:结束战争的方式,只有天下大同。
只有天下统一了,天底下再也没有第二个国家了,战争才会结束,天下人才能得到长久的和平。
于是,明明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却开始帮助变法图强后的嬴秦,制作起了先进的武器军械,以及各类民用器械。
在这个过程中,入秦的相里氏之墨,也逐渐融入了秦少府,成为了‘秦匠’这一名词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在如今汉室,众所周知——墨家学说,可谓是几乎绝传。
究其原因,自然是因为在秦末、汉初那十几年的时间里,分裂为三部分的墨家,几乎无一例外的被战火所摧残。
——楚地的‘侠墨’邓陵氏,早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闲人懒汉、社会不安定因素,早在秦一统天下之后,就被清楚了一波。
即便有漏网之鱼,也没几个人还记得自己是‘邓陵氏之墨’,而只以豪侠自居。
其行为主张,也局限于表面的行侠仗义、劫富济贫之类,与墨家深刻、丰富的思想哲学早已脱钩。
你可以说如今汉室,有几十万‘邓陵氏之墨’存在——游侠嘛,全天下哪哪都有。
但若是较真,当今天下,正儿八经要以侠客之道,拯救天下苍生的邓陵氏之墨——就算没有灭绝,也绝对凑不出十个人。
考虑到如今汉室的人口基数,以及华夏大地的辽阔疆域,邓陵氏之墨,已经可以算作是彻底绝传了。
不单是人死没了,就连其学说主张,也绝不可能在汉家的统治下重现。
毕竟褐色会这种东西,天然不可能得到统治阶级的好感。
无论后世还是如今,这都是最没有出路的职业。
楚地‘侠墨’灭绝,那齐地‘辩墨’如何?
更惨。
栖息于楚地的邓陵氏侠墨,只能说是徒子徒孙走歪了路,丢弃了学派主张,好歹人数还有。
就算将如今天下的游侠众排除出去,某座深山老林的犄角旮旯里,也未必没有几个邓陵氏侠墨藏着。
但齐地的相夫氏辩墨,却是官方认证的百分百灭绝。
——楚汉争霸年间,复辟自立的齐王田横,先是接受了汉说客郦食其的说降,而后又因汉将韩信的偷袭而震怒,将郦食其残忍烹杀!
随后,齐国被韩信攻下,齐王田横便带着门客、亲眷,逃亡到了齐国以东的某座海岛之上。
几年后,霸王乌江自刎,刘汉一统天下。
好巧不巧,齐王田横逃亡海岛的消息,又传到了新鲜出炉的汉天子:刘邦耳中。
对于田横烹杀郦食其,刘邦自然是恨得牙痒痒。
却并非恨田横,而是恨多此一举,为一己私利强攻齐国,导致郦食其死于非命的兵仙韩信。
——人家田横已经答应投降了,汉家已经是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齐国了!
结果韩信可倒好,出尔反尔,趁齐国解除战备突袭不说,还在攻下齐国之后第一时间上奏,请求刘邦立自己为齐王!
将郦食其惨死的账,都算到了韩信头上,对于田横这个人,刘邦则更多的是忌惮。
忌惮什么呢?
忌惮这个一没在灭秦过程中出过力,二没得到项羽分封,却仍旧能复辟田齐,得到齐地一致拥戴的故齐王,若是长期留在不收掌控的海岛,很可能会导致齐地出现动乱。
于是,刘邦派出使节,前往田横所藏身的那个海岛——也就是后世,山东即墨的田横岛。
使节告诉田横:汉王已即皇帝位,当年之事,也知非齐王之过;
今赦齐王之罪,召齐王入朝称臣,以正君臣名分、天下试听。
不料田横却慌乱拒绝道:我当年一怒之下烹杀郦食其,如今听说郦食其的弟弟郦商,是皇帝麾下数一数二的功勋大将。
就这么应召前去,恐怕郦商不会放过我,请求皇帝陛下允许我这个丧家之犬,以寻常百姓的身份留在这座海岛上吧。
田横的要求有理有据,刘邦却显然不会答应。
——能在齐地复辟,田横的在齐地威望,已经高到让天子刘邦,都不惜将长子封去齐地为王的程度!
于是,为了让田横安心,刘邦便专门对郦商下令:田横来了之后,如果有人敢动一下他的随从人员,立刻满门抄斩!
然后再度派出使者,召田横入朝面圣。
这一回,使者也不再是好声好气,而是先将刘邦对郦商的‘告诫’原原本本道出,然后提醒田横:如果乖乖去见陛下,那阁下或许会获封为王,再不济也能得封为侯。
但若是依旧拒绝前去面圣,那下次来请的,就不再是我这样的使节,而是韩信那样率领兵马的将军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田横自知躲不过,便只能从那座海岛回到大陆,并朝着当时的汉都:洛阳进发。
只是在即将抵达洛阳时,田横却做了一件让天下人,都为之瞠目结舌的事。
——田横告诉左右随从:我和汉王,都是南面而称王的人,如今要我卑躬屈膝的去见他,这不是对我的侮辱吗?
汉王叫我来,不过是想要看看我长什么样子而已,把我的头砍下来给汉王送去,汉王也一样能看到我的容貌。
然后,田横拔剑自刎!
其门客随从遵照田横的遗言,割取田横的首级,送去给洛阳的刘邦看。
刘邦颇感唏嘘,对田横的气节佩服无比,便下令以诸侯礼下葬田横。
事情到这里,其实本该结束。
但真正让天下人惊掉下巴的事,却才刚刚开始。
——将田横的尸体收敛,并下葬妥当后,那两个随行门客,自刎于田横墓前!
消息传回田横藏身的海岛,整个海岛上下的田横门客,无一例外的自刎殉节!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无数人为这千百门客的气节而震撼不已!
却鲜少有人知:这千百追随田横而去的门客,便是齐地相夫氏辩墨,经秦末战火后仅存的火种。
相夫氏辩墨留存的所有成员,包括当代齐墨钜子,都在为田横殉节的门客之列!
就这般,原本因田横的庇护,而得以留存学派传承的齐墨,或者说是相夫氏辩墨,便此‘全军覆没’,无一生还。
非但人死没了,就连学说,都消失在了那座不知名的海岛之上。
楚墨、齐墨皆无,唯一剩下的秦墨——也就是作为务实派的相里氏匠墨,也同样没好到哪里去。
秦,终究是亡了。
秦少府,终究随着秦的灭亡,而被扫入历史的尘埃。
至于融入秦少府的秦墨一脉,也仅仅只是流出了部分骨干,成为了汉少府的‘故秦匠人’。
却也再也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墨者’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