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庄的担忧,刘荣很清楚。
那件东西,从最初开始研发至今,总共有六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也就是初始版:甲号,其实更具象征意义,而非现实意义。
用刘荣的话来说,就是做成爆竹刚刚好,再怎么往下研究,也就是个礼花的前途。
第二个版本,即改进版本:乙号,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有了进步,却也仍旧有限。
准确的说,这乙号,与其说是炸药,不如说是‘燃药’。
你如果想让一片区域瞬间起火,乃至是爆燃,那用这个乙号准备错。
但此爆燃非比爆燃——这里的‘爆’字仅仅只是说它烧的快,却并不和爆炸沾边。
可以说这第二个版本的乙号,确实具备了一定的威力,却也同时走了一条错误路线。
第三个版本,即丙号,则是验证了另外一个错误线路。
——你说它威力小吧,它还真能炸。
而且还真能炸死人!
可你要说他威力大吧?
它又只能炸死个人。
没错。
‘个’人。
脑袋大的陶罐,几斤物料填进去,爆炸后的杀伤范围,愣是只有一丈之内!
甚至一丈之内都做不到逼杀,而是只能确保‘重伤’。
超过一丈的范围,就连重伤都做不到了——离得够近、运气够好,或许还能轻伤对方,否则顶多破人家一层皮。
这前三个版本,可谓是让那段时间的刘荣哭笑不得。
——一款烟花爆竹专用,一款杀人放火专用,一款定点爆破专用;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直到第四款:丁号,也就是刘荣方才,交代秦庄准备一千斤的杀器被研究出来,情况才开始出现些许变化。
这丁号,威力巨大!
每一斤成料,杀伤力都能达到方圆十来丈!
若是在陶罐中,另外添加碎石子之类的进阶零部件,更是能保证爆炸点中心七丈的距离内,敌我双方十死无生!
十丈之内,也仍具备有效杀伤。
这,大概就是刘荣想要的东西了。
——威力固然没法和后世,新时代的那些大杀器相比,却也几乎有后世近代投掷武器的威力了。
当然,毕竟时代局限性在这里摆着,这丁号,无法做成后世近代那样的便携式投掷品。
不是做不到,而是这丁号的爆炸威力,是以较高药物量来支撑的。
就拿方才,刘荣所交代的那一千斤,分成一千个陶罐,每个陶罐一斤的丁号举例。
一汉斤,便是后世二百五十克。
这还只是药物量,还没将作为‘辅料’的碎石子,以及作为容器的陶罐计算在内。
全部加在一起,这么个装有一斤丁号的陶罐炸药,重量大约能达到十四汉斤,也就是后世三公斤般。
这么重的玩意儿,而且还是拿陶罐装着,让单兵去投掷,显然是在异想天开。
所以只能用投石器,把陶罐当做石头,往敌人所在的方向砸。
当然,投石器把这些陶罐投出去之前,得先给这些陶罐点火。
而问题,也就出在这个缓解了。
——首先,作为刘荣认知当中的‘烈性炸药’,这丁号,本身在储藏、运输过程中,就算不上稳定。
搬运过程中,颠了一下、晃了一下,又或是磕了碰了,那是半点儿不惯着你,说炸就炸!
甚至哪怕你不同他,就把他稳稳当当放在那儿,他也可能因为某些奇奇怪怪的原因,冷不丁给你炸一下子。
可能有温度因素,也可能有药物之间的挤压作用之类——刘荣也搞不懂。
偏偏这玩意儿,毕竟是国家机构要批量生产,哪怕是在试验阶段,你也不可能一斤一斤的用。
于是,过去这一年多的时间,鲁班苑便解列发生了数十起丁号炸药意外爆炸,所引发的大规模伤亡事件,以及紧随其后的火灾。
如果说,运输、储存过程中的危险性,还能归类为运输安全、仓储安全没做到位的话,那在实际应用当中的问题,就是实实在在的时代局限性了。
——怎么点火?
一套罐里小半都是黑火药,但凡沾点火星,你这辈子就有了!
那怎么办?
只能先把陶罐装上投石器,然后在投石器发射前的片刻,用中间媒介充当火印。
但这媒介,却是让人伤透了脑筋。
布条?
既然陶罐里都是火药,这个布条自然只能挂在陶罐外面,在陶罐离开投石器后,在一点点烧进陶罐内部。
但问题是:陶罐被投石器抛出,那是一路‘风驰电掣’啊!
啥样的布条,能在跟随陶罐‘飞翔’的过程中,依旧保证自己还在燃烧?
如果单只是这样,那边也罢了。
大不了汉家想办法,先用火箭朝敌人所在区域放火,亦或是用乙号烧出一片火区,然后再投这丁号过去,好达成‘落地就炸’的效果。
但坏就坏在:没这么简单。
先前提到,在运输的过程中,乃至仓储的过程中,这丁号就极不稳定。
磕了碰了,摇了晃了,甚至放在那儿温度高了、氧气多了之类,都能给你炸上一下子。
然后,要命的来了。
——当一口陶罐,装满了丁号炸药,被投石器抛出时,从抛出的一瞬间,一直到落地,这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因药物震荡而发生爆炸。
最好的结果,自然是落地炸。
但‘人家’脾气怪的不行,落地也未必炸,说必定就是陶罐破碎,灰黑色粉末洒一地的尴尬场景。
最差的结果,就是在投石器发射的瞬间爆炸。
这种情况只要发生,那汉家最少也要损失一架投石器,一组数量的投石器操作员,以及负责实验的墨者。
你猜那些个墨者怎么死的?
真当他们有事儿没事儿,都搬黑火药玩儿啊?
在刘荣的印象中,死于以上这种情况的墨者,大约占总死亡人数的一半。
余下一半也好不到哪里去。
有的是陶罐都装填上投石器了,结果一个意外,陶罐滑落在地;
有的是陶罐顺利发射了,结果就飞出个三、五丈,便在空中爆炸,直接把整个投石器机组人员,外加那个负责实验的墨者纳入了杀伤范围。
只能说,这个东西很麻烦。
从置备的那一瞬间开始,一直到爆炸,于天地间灰飞烟灭为止,麻烦都不会消失,而是会接踵而至。
就说眼下。
方才,刘荣交代秦庄:要置备一千斤丁号。
置备的过程中,大概率无法避免死人。
置备好了,分装于陶罐的过程中,怕也同样无法完全避免伤亡。
分装好了,一切就绪,可以起运了,麻烦却非但没有结束,而是刚刚正式开始。
这一千斤丁号,刘荣为什么要特意交代分装、分人、分批次运往博望城?
因为这东西的‘联动性’,实在实在高得离谱。
比如一间库房,你在两个角落,分别对了百十来斤这个东西,二者相聚百八十步。
这一头炸了,指不定就有火星子飞到那一头,把那一头也给炸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秦庄才会说:这东西,真的不能用。
因为真到了前线,一旦这玩意儿‘闹脾气’了,那我军将士,当真是要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而分装、分人、分批次运输,本质上也不是在避免事故,而是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降低事故的规模,以及闹出来的动静。
好比说,如果没有刘荣这专门交代,这一千斤丁号,大概率会装在同一辆马车起运。
——才一千斤,也就二百五十千克,一匹马拉的车就够用!
但这车但凡是炸了,那动静不说是惊天动地,也绝对会被周遭百姓当做‘天灾’级别的轰鸣。
再有,便是这么一炸,负责运输的队伍,几乎不可能有人生还——甚至都不大可能有人保留全尸。
因为十丈的有效杀伤范围,是一斤丁号所具备的威力。
而一千斤丁号的,绝不仅仅是1000×10丈这么简单。
真要出了事儿,怎么收拾残局且不说——往近了说,好不容易配置出来的一千斤丁号,轰的一下全没了。
眼瞅着高阙要开打了,再现调也来不及,高阙就指望不上降维打击了,只能硬着头皮正面强攻。
往远了说,死者家属要安抚,周遭区域要给交代,甚至这个东西本身,也大概率要藏不住了。
运气好点,搞得朝堂内外人尽皆知,大不了把项目公开:嗯,我汉家有这么个东西,威力巨大。
运气但凡差点,这玩意儿流出边关,流到草原……
刘荣不敢想。
而这一千斤丁号,被分成一千份,由一千人分别负责运往博望城,本质上并不能降低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甚至因为人变多了、不可控因素多了,而大幅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刘荣这么做的唯一一个原因,在于分了批次,那就算炸了,规模也是可控的。
——一批次也就一斤嘛!
炸了,大不了就死几个人,总好过死一大片,外加一大片区域被夷为平地。
外加一声虽然惊人,却也不至于让人无法理解的轰鸣,也还算好收拾。
案发现场也好整理、掩盖,保密工作也还有继续做下去的可能。
至于最终的损失——按照刘荣最乐观的估算,一千斤丁号从长安出发,最终能顺利送到博望城的,大概率不超过八百斤。
从运到博望城,再到上战场、投石器发射——到高阙外墙响起一声声轰鸣,最终能砸伤高阙的,很可能连一半都不到。
所以,刘荣所说的‘一千斤’,其实指的是:确保有一千斤丁号,能在高阙墙头炸开。
至于为了让高阙墙头,有这一千斤丁号炸开,需要从长安起运多少——刘荣没明说,但秦庄肯定懂了。
不是刘荣非要打哑谜,而是如此残忍的话,刘荣不想,也是在不大方便说出口。
——一千斤,送到战场上的不到一半,等于说是运输路上,就要死起码五百人!
这还是按每炸一个陶罐,只死一个人来计算的!
事实上,这种大杀器,几乎不可能有单人运送。
哪怕一路上都小心、谨慎,左右也有意思的保持距离,也很难保证发生事故时,没有第二、第三个人在爆炸范围之内。
所以,刘荣轻飘飘一句话,所要让一千斤丁号在高阙外爆炸,这背后,很可能就是至少上千条人命。
如果他们聪明点,或许可以是上千条牲畜命。
但终归是无法完全避免死人……
“方才,秦庄说的是‘还没有稳定’。”
“也就是说,鲁班苑,大约找到了方向。”
“改变配比?”
“还是改变储存方式?”
坐在返回长安的马车上,刘荣思绪万千,却也几乎毫无头绪。
——哪怕作为穿越者,刘荣前世,也并非热武器专家,又或是爆破大师之类。
能记得一个大概配比,以及几样主要配料,已然是十分难得。
更多的,刘荣也只能交给专业人士去摸索,甚至是拿人命去摸索、去试。
慈不掌兵的道理,刘荣倒是能较为轻松的接受,并轻易说服自己。
但这种死亡方式,刘荣实在没脸将其归类为‘战死’,也无法用‘慈不掌兵’来安慰自己。
准确的说,这算是实验室事故,或者是生产事故。
在实验必须做的前提下,确实无法避免。
但退一步讲——只要实验不用做了,只要刘荣不要这丁号了,那就从此再也不用有人,因此而死。
有时候,刘荣自己也会怀疑:是不是错了?
这玩意儿,是不是不该搞?
不尊重时代背景,逆势而为,去追求时代不允许、无法支撑的先进产物,算不算是急功近利,甚至是‘冒进’?
每当这样的年头出现在脑海当中时,刘荣都会安慰自己:这,都是无法避免的,这,都是文明进步所必须承受的、不可避免的牺牲。
还能怎么办呢?
除了这样骗自己、安慰自己,刘荣还能怎么办呢?
“唉……”
“都说一将功成万骨枯。”
“殊不知,一位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冠绝青史的帝王,也同样无法避免一些……”
“唉……”
…
“但愿高阙之战,能因此而变得更加顺利吧……”
“但愿这些先行者,没有白白牺牲,但愿这一战,我汉家能因为他们的牺牲,而拿回足够的东西,以证明他们值得……”
那件东西,从最初开始研发至今,总共有六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也就是初始版:甲号,其实更具象征意义,而非现实意义。
用刘荣的话来说,就是做成爆竹刚刚好,再怎么往下研究,也就是个礼花的前途。
第二个版本,即改进版本:乙号,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有了进步,却也仍旧有限。
准确的说,这乙号,与其说是炸药,不如说是‘燃药’。
你如果想让一片区域瞬间起火,乃至是爆燃,那用这个乙号准备错。
但此爆燃非比爆燃——这里的‘爆’字仅仅只是说它烧的快,却并不和爆炸沾边。
可以说这第二个版本的乙号,确实具备了一定的威力,却也同时走了一条错误路线。
第三个版本,即丙号,则是验证了另外一个错误线路。
——你说它威力小吧,它还真能炸。
而且还真能炸死人!
可你要说他威力大吧?
它又只能炸死个人。
没错。
‘个’人。
脑袋大的陶罐,几斤物料填进去,爆炸后的杀伤范围,愣是只有一丈之内!
甚至一丈之内都做不到逼杀,而是只能确保‘重伤’。
超过一丈的范围,就连重伤都做不到了——离得够近、运气够好,或许还能轻伤对方,否则顶多破人家一层皮。
这前三个版本,可谓是让那段时间的刘荣哭笑不得。
——一款烟花爆竹专用,一款杀人放火专用,一款定点爆破专用;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直到第四款:丁号,也就是刘荣方才,交代秦庄准备一千斤的杀器被研究出来,情况才开始出现些许变化。
这丁号,威力巨大!
每一斤成料,杀伤力都能达到方圆十来丈!
若是在陶罐中,另外添加碎石子之类的进阶零部件,更是能保证爆炸点中心七丈的距离内,敌我双方十死无生!
十丈之内,也仍具备有效杀伤。
这,大概就是刘荣想要的东西了。
——威力固然没法和后世,新时代的那些大杀器相比,却也几乎有后世近代投掷武器的威力了。
当然,毕竟时代局限性在这里摆着,这丁号,无法做成后世近代那样的便携式投掷品。
不是做不到,而是这丁号的爆炸威力,是以较高药物量来支撑的。
就拿方才,刘荣所交代的那一千斤,分成一千个陶罐,每个陶罐一斤的丁号举例。
一汉斤,便是后世二百五十克。
这还只是药物量,还没将作为‘辅料’的碎石子,以及作为容器的陶罐计算在内。
全部加在一起,这么个装有一斤丁号的陶罐炸药,重量大约能达到十四汉斤,也就是后世三公斤般。
这么重的玩意儿,而且还是拿陶罐装着,让单兵去投掷,显然是在异想天开。
所以只能用投石器,把陶罐当做石头,往敌人所在的方向砸。
当然,投石器把这些陶罐投出去之前,得先给这些陶罐点火。
而问题,也就出在这个缓解了。
——首先,作为刘荣认知当中的‘烈性炸药’,这丁号,本身在储藏、运输过程中,就算不上稳定。
搬运过程中,颠了一下、晃了一下,又或是磕了碰了,那是半点儿不惯着你,说炸就炸!
甚至哪怕你不同他,就把他稳稳当当放在那儿,他也可能因为某些奇奇怪怪的原因,冷不丁给你炸一下子。
可能有温度因素,也可能有药物之间的挤压作用之类——刘荣也搞不懂。
偏偏这玩意儿,毕竟是国家机构要批量生产,哪怕是在试验阶段,你也不可能一斤一斤的用。
于是,过去这一年多的时间,鲁班苑便解列发生了数十起丁号炸药意外爆炸,所引发的大规模伤亡事件,以及紧随其后的火灾。
如果说,运输、储存过程中的危险性,还能归类为运输安全、仓储安全没做到位的话,那在实际应用当中的问题,就是实实在在的时代局限性了。
——怎么点火?
一套罐里小半都是黑火药,但凡沾点火星,你这辈子就有了!
那怎么办?
只能先把陶罐装上投石器,然后在投石器发射前的片刻,用中间媒介充当火印。
但这媒介,却是让人伤透了脑筋。
布条?
既然陶罐里都是火药,这个布条自然只能挂在陶罐外面,在陶罐离开投石器后,在一点点烧进陶罐内部。
但问题是:陶罐被投石器抛出,那是一路‘风驰电掣’啊!
啥样的布条,能在跟随陶罐‘飞翔’的过程中,依旧保证自己还在燃烧?
如果单只是这样,那边也罢了。
大不了汉家想办法,先用火箭朝敌人所在区域放火,亦或是用乙号烧出一片火区,然后再投这丁号过去,好达成‘落地就炸’的效果。
但坏就坏在:没这么简单。
先前提到,在运输的过程中,乃至仓储的过程中,这丁号就极不稳定。
磕了碰了,摇了晃了,甚至放在那儿温度高了、氧气多了之类,都能给你炸上一下子。
然后,要命的来了。
——当一口陶罐,装满了丁号炸药,被投石器抛出时,从抛出的一瞬间,一直到落地,这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因药物震荡而发生爆炸。
最好的结果,自然是落地炸。
但‘人家’脾气怪的不行,落地也未必炸,说必定就是陶罐破碎,灰黑色粉末洒一地的尴尬场景。
最差的结果,就是在投石器发射的瞬间爆炸。
这种情况只要发生,那汉家最少也要损失一架投石器,一组数量的投石器操作员,以及负责实验的墨者。
你猜那些个墨者怎么死的?
真当他们有事儿没事儿,都搬黑火药玩儿啊?
在刘荣的印象中,死于以上这种情况的墨者,大约占总死亡人数的一半。
余下一半也好不到哪里去。
有的是陶罐都装填上投石器了,结果一个意外,陶罐滑落在地;
有的是陶罐顺利发射了,结果就飞出个三、五丈,便在空中爆炸,直接把整个投石器机组人员,外加那个负责实验的墨者纳入了杀伤范围。
只能说,这个东西很麻烦。
从置备的那一瞬间开始,一直到爆炸,于天地间灰飞烟灭为止,麻烦都不会消失,而是会接踵而至。
就说眼下。
方才,刘荣交代秦庄:要置备一千斤丁号。
置备的过程中,大概率无法避免死人。
置备好了,分装于陶罐的过程中,怕也同样无法完全避免伤亡。
分装好了,一切就绪,可以起运了,麻烦却非但没有结束,而是刚刚正式开始。
这一千斤丁号,刘荣为什么要特意交代分装、分人、分批次运往博望城?
因为这东西的‘联动性’,实在实在高得离谱。
比如一间库房,你在两个角落,分别对了百十来斤这个东西,二者相聚百八十步。
这一头炸了,指不定就有火星子飞到那一头,把那一头也给炸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秦庄才会说:这东西,真的不能用。
因为真到了前线,一旦这玩意儿‘闹脾气’了,那我军将士,当真是要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而分装、分人、分批次运输,本质上也不是在避免事故,而是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降低事故的规模,以及闹出来的动静。
好比说,如果没有刘荣这专门交代,这一千斤丁号,大概率会装在同一辆马车起运。
——才一千斤,也就二百五十千克,一匹马拉的车就够用!
但这车但凡是炸了,那动静不说是惊天动地,也绝对会被周遭百姓当做‘天灾’级别的轰鸣。
再有,便是这么一炸,负责运输的队伍,几乎不可能有人生还——甚至都不大可能有人保留全尸。
因为十丈的有效杀伤范围,是一斤丁号所具备的威力。
而一千斤丁号的,绝不仅仅是1000×10丈这么简单。
真要出了事儿,怎么收拾残局且不说——往近了说,好不容易配置出来的一千斤丁号,轰的一下全没了。
眼瞅着高阙要开打了,再现调也来不及,高阙就指望不上降维打击了,只能硬着头皮正面强攻。
往远了说,死者家属要安抚,周遭区域要给交代,甚至这个东西本身,也大概率要藏不住了。
运气好点,搞得朝堂内外人尽皆知,大不了把项目公开:嗯,我汉家有这么个东西,威力巨大。
运气但凡差点,这玩意儿流出边关,流到草原……
刘荣不敢想。
而这一千斤丁号,被分成一千份,由一千人分别负责运往博望城,本质上并不能降低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甚至因为人变多了、不可控因素多了,而大幅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刘荣这么做的唯一一个原因,在于分了批次,那就算炸了,规模也是可控的。
——一批次也就一斤嘛!
炸了,大不了就死几个人,总好过死一大片,外加一大片区域被夷为平地。
外加一声虽然惊人,却也不至于让人无法理解的轰鸣,也还算好收拾。
案发现场也好整理、掩盖,保密工作也还有继续做下去的可能。
至于最终的损失——按照刘荣最乐观的估算,一千斤丁号从长安出发,最终能顺利送到博望城的,大概率不超过八百斤。
从运到博望城,再到上战场、投石器发射——到高阙外墙响起一声声轰鸣,最终能砸伤高阙的,很可能连一半都不到。
所以,刘荣所说的‘一千斤’,其实指的是:确保有一千斤丁号,能在高阙墙头炸开。
至于为了让高阙墙头,有这一千斤丁号炸开,需要从长安起运多少——刘荣没明说,但秦庄肯定懂了。
不是刘荣非要打哑谜,而是如此残忍的话,刘荣不想,也是在不大方便说出口。
——一千斤,送到战场上的不到一半,等于说是运输路上,就要死起码五百人!
这还是按每炸一个陶罐,只死一个人来计算的!
事实上,这种大杀器,几乎不可能有单人运送。
哪怕一路上都小心、谨慎,左右也有意思的保持距离,也很难保证发生事故时,没有第二、第三个人在爆炸范围之内。
所以,刘荣轻飘飘一句话,所要让一千斤丁号在高阙外爆炸,这背后,很可能就是至少上千条人命。
如果他们聪明点,或许可以是上千条牲畜命。
但终归是无法完全避免死人……
“方才,秦庄说的是‘还没有稳定’。”
“也就是说,鲁班苑,大约找到了方向。”
“改变配比?”
“还是改变储存方式?”
坐在返回长安的马车上,刘荣思绪万千,却也几乎毫无头绪。
——哪怕作为穿越者,刘荣前世,也并非热武器专家,又或是爆破大师之类。
能记得一个大概配比,以及几样主要配料,已然是十分难得。
更多的,刘荣也只能交给专业人士去摸索,甚至是拿人命去摸索、去试。
慈不掌兵的道理,刘荣倒是能较为轻松的接受,并轻易说服自己。
但这种死亡方式,刘荣实在没脸将其归类为‘战死’,也无法用‘慈不掌兵’来安慰自己。
准确的说,这算是实验室事故,或者是生产事故。
在实验必须做的前提下,确实无法避免。
但退一步讲——只要实验不用做了,只要刘荣不要这丁号了,那就从此再也不用有人,因此而死。
有时候,刘荣自己也会怀疑:是不是错了?
这玩意儿,是不是不该搞?
不尊重时代背景,逆势而为,去追求时代不允许、无法支撑的先进产物,算不算是急功近利,甚至是‘冒进’?
每当这样的年头出现在脑海当中时,刘荣都会安慰自己:这,都是无法避免的,这,都是文明进步所必须承受的、不可避免的牺牲。
还能怎么办呢?
除了这样骗自己、安慰自己,刘荣还能怎么办呢?
“唉……”
“都说一将功成万骨枯。”
“殊不知,一位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冠绝青史的帝王,也同样无法避免一些……”
“唉……”
…
“但愿高阙之战,能因此而变得更加顺利吧……”
“但愿这些先行者,没有白白牺牲,但愿这一战,我汉家能因为他们的牺牲,而拿回足够的东西,以证明他们值得……”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