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莽夫 第334章 三边总制

小说:大明第一莽夫 作者:朕闻上古 更新时间:2024-06-18 14:17:54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

  即便大明夺回了河套,也根本就守不住。

  因为现如今的大明北疆防线,全都是龟缩在长城以内,根本就没有能力守住河套!

  朱厚照和杨廷和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一时间很是失望。

  “现在守不住,不代表我们就只有眼睁睁地看着。”

  汤昊拿出炭笔在地图上面划出了一条线。

  “朝廷可立刻着手修筑西起定边营(陕西定边)、东至黄甫川(府谷东北)的一千五百里边墙,争取三年之内将其修筑完毕,同时派遣精锐战兵执行“搜套”、“捣巢”策略,主动进入河套地区搜剿蒙古人,防止其以河套为跳板,进攻陕西、山西、宁夏等地。”

  “待得这条长城边墙重新修筑完毕,朝廷便可尽起大军水陆交进,直捣其巢,彻底收复河套!”

  按照现如今大明战兵的战斗力,收复河套其实并不难。

  但难点在于,收复河套之后如何守住此地,毕竟那蒙古小王子可是枭雄人物,岂会眼睁睁地看着这么一块肥美牧场加战略要地,直接被大明给夺走了?

  河套之地毕竟是平原牧场,草原铁骑的天然战场,明军在此地作战不占优势,因此唯有修筑防御工事作为依托,西起定边营(陕西定边)、东至黄甫川(府谷东北)的一千五百里边墙,就是大明收复河套的关键!

  朱厚照战略眼光向来不错,他立刻就领悟到了这一点。

  “首辅,此计如何?”

  “修筑边墙,朕觉得可行!”

  “这是一劳永逸之策啊!”

  杨廷和眉头紧锁,神情有些复杂。

  “可行是可行,但修筑边墙并非一日之功,再加上人力物力损耗,朝廷财政开支只怕……”

  “放心!”朱厚照大手一挥,“国库出一半,内帑出一半,朕自掏腰包修筑边墙收复河套,这样总行了吧?”

  此话一出,饶是汤昊都为之侧目。

  这个贪财好色的荒唐天子,没想到还有这般让人刮目相看的时候。

  事实上,朱厚照之所以有底气说这话,还得多亏了汤昊给他阔拓展的财路。

  东海海外贸易,每年的商税关税收入,都是一大笔银子,更别提还有从倭国运回来的金银财宝,那价值简直难以估计。

  杨廷和瞠目结舌地看着皇帝陛下,一时间都有些蒙了。

  自掏腰包修筑边墙?

  这位皇帝陛下到底从倭国搜刮了多少钱粮?

  杨廷和又不蠢,他当然知道这内帑的钱粮从何而来。

  不过皇帝陛下都说出这种话来了,杨廷和自然不可能再拒绝。

  毕竟河套确实是战略要地,自从孛来强行占据河套之后,河套就开始成为蒙古诸部骚扰大明内地的主要出发基地,而“套寇”也成为大明的主要边患。

  大明九边军费为何如此高昂?

  还不是因为蒙古诸部占据河套之后,以此为据点左突右冲,南下西进,频繁地对大明沿边诸军镇以及腹里地区进行袭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但土木堡之变后的大明快速衰弱,根本无力收复河套地区,最多就是天顺、成化时期的“搜套”、“捣巢”行动罢了。

  杨廷和虽然不善兵事,但他并不缺乏一定的战略眼光。

  毕竟河套之地的重要性,明眼人都能够看得出来,大明要是不想办法收复河套,那九边一直都会面临草原蛮夷的袭扰劫掠,军费开支也一直会持续增长下去!

  而且一旦草原上面出现了一个大一统势力,以河套为跳板,进攻陕西、山西、宁夏等地,那大明王朝当真有覆灭之患!

  就比如说……现在!

  所以哪怕是为子孙后人计,杨廷和都不能否决汤昊这个修筑边墙的提议。

  “当派遣一员大将出任三边总制,专职提督此事!”

  “其一在修筑边墙,其二在搜套捣巢,其三在联络亦不剌、满都赉!”

  “是以这员大将不但要知兵善战,而且还需智计过人……”

  说着说着,杨廷和就把目光放到了汤昊身上。

  嗯,现在这些京军战将里面,符合条件标准之人,就只有咱们文武双全的中山侯爷了。

  朱厚照也下意识地看向了汤昊,在他心里面所有武勋都不如自己的野人。

  更何况三边总制位高权重,有节制三边兵马之权,换做其他人前去,朱厚照也肯定不放心。

  眼瞅着两人把目光放到了自己身上,汤昊没好气地回答道:“看我做什么?我要去辽东,必须亲自去一趟!”

  “辽东局势远比河套复杂,而且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河套,若是辽东生乱江山社稷会有倾覆之患!”

  这也是没法反驳的事实。

  “那汤侯觉得何人可承担此大任?”

  “靖虏伯安国!”

  汤昊给出了原因。

  “安国出身边镇,自幼便刻苦学习,精通春秋子史,此外他武艺超群,刀矛骑射无一不精,十五岁就打遍绥德卫无敌手,对朝廷忠心耿耿,可为镇守大将!”

  “安国……吗?”朱厚照点了点头,“文武双全,确实是不错的人选。”

  历史上,安国为人端庄严谨,有文武才能。其管理边境事务尽职尽责,号令简易,尤善抚恤将士,很多将才都愿在他的麾下为国效力。在他镇守的地区,敌寇从不敢贸然进犯,乃是弘治正德朝难得的将才。

  杨廷和却提出了质疑,沉声道:“三边总制总督陕西、甘肃、延绥、宁夏军务,节制河西巡抚、河东巡抚、陕西巡抚以及甘、凉、肃、西、宁夏、延绥、神道岭、兴安、固原的九总兵,位高权重,非朝堂重臣不可就任!”

  大明王朝的三边总制,自名将王越而始,这是因为陕西北部沿边分设延绥、宁夏和甘肃三边后,各镇奉命独自承担辖区内御边任务,凡遇战事,相互无协防职责,故多有败绩,为有效巩固西北边,设立“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一员”,简称三边总督,总揽其权,也说明边防形势的严重,不能不有这样的建置。

  三边总制的管理逐渐形成体系化,这一御边体系的核心,是以总制为首的文臣总理、武臣统兵和内臣监军的三权分掌制,其实质在于加强明朝西北军事防御能力,提高各镇协防御边效果,强化中央集权。

  然而关键在于,王越并非是武勋,而是正儿八经登进士第的文臣缙绅,他出任三边总制时是以左都御史之身赴任的。

  而继王越之后,大明第二任三边总制,就是现在的兵部尚书杨一清。

  换句话说,杨廷和是在提醒汤昊和朱厚照,三边总制这個职务,只能由文臣缙绅出任,而不是一个文武双全的武勋,这是士绅缙绅绝不允许的事情。

  朱厚照一听这话顿时就火了,蒙古都快大一统了,大明王朝马上就要被人踹窝子了,结果这些该死的朝臣还要窝里斗,糟心不糟心啊?

  可不等皇帝陛下发怒,汤昊就直接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三边总制,无非是以总制为首的文臣总理、武臣统兵和内臣监军的三权分掌制。”

  “统兵武臣暂定靖虏伯安国,全权负责调兵遣将专司战事,至于这个总理文臣,陛下臣举荐户部右侍郎王琼!”

  王琼?

  听到这个名字,朱厚照脑海中闪过一道人影。

  这王琼是成化二十年的进士,历事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曾任工部主事、都水郎中、参政、布政使等职务,履历光鲜能力突出,确实是个贤才干吏。

  然而杨廷和却是眉头一皱,因为王琼此人与那焦芳一样,擅钻营好权势,为了仕途晋升不择手段,都被士林所不容。

  正德二年,王琼通过贿赂权阉刘瑾得以入朝任户部左侍郎。

  衡王府当时有朝廷赏赐的土地,荒芜得无法耕种,衡王朱祐楎还是勒令百姓按照正常情况交租,又反过来诬告赵贤等小百姓侵占了他的土地,王琼亲自前去勘查,把旁边百姓家的土地夺过来给了衡王,把赵贤等发配到边境充军,当地百姓有很多人都怨恨王琼,他也因此名声败坏!

  你不秉公执法也就罢了,还攀附权贵倒打一耙迫害百姓,这算是哪门子的道理?

  文臣缙绅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也都是要脸面的,就算有心仕途也多多少少会注意影响,不会做的太过明显,平白惹人耻笑。

  但是像王琼这样不顾脸皮刻意讨好权贵之人,那是真的为人所不齿,更别提王琼也被定义为了阉党。

  “陛下……这王琼……”

  “就这么定了吧!”朱厚照懒得再跟杨廷和废话了,“以王琼为三边总制,安国为征虏将军,二人全权负责河套之争,即刻赴任!”

  下了决断之后,朱厚照这才看向杨廷和。

  “杨师,蒙古都要大一统了,朕没心思再跟文臣缙绅继续争斗下去了!”

  “他们老老实实地配合朝廷行事,争取收复河套以绝后患那样最好,若是他们不配合的话,朕绝不会再心慈手软!”

  听到这话,杨廷和心中一惊,神情变得凝重了起来。

  “陛下英明,臣明白了。”

  当大明遭遇强敌时,一切都要以保住江山社稷为主!

  谁敢在这个时候继续争权夺利,那就是置祖宗社稷于不顾,皇帝陛下绝会饶不了他!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第一莽夫,大明第一莽夫最新章节,大明第一莽夫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