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京郊。

  四九城的发展,就是把郊区不断往外扩的过程。

  八十年代的人绝想不到四九城会修到五环,啊,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啊~

  九十年的人也想不到它能怼到六环,啊,五环,你比六环少一环啊~

  到了2025年,就说不清现在到底有几个环,反正是真吉尔大!

  这里以前还算京郊,但现在一点一点地变了。

  以往的一些村子已经开始盖上高楼,也有的还保持原样,俯瞰过去,就像没割齐的韭菜地。

  此时此刻的小屋里,电风扇呼呼地吹,勉勉强强地散去一点热量。

  陈婶儿从井里捞出刚刚沉下去的西瓜,冰凉冰凉的,麻利地把它切成一块一块。

  紧接着端到屋里,就见小孙子玩着魔方,不时地瞄两眼电视。

  一老一小有些冷清,但她已经非常满足,家里原本很穷,但眼下的日子越来越好,还买了电视。

  “奶奶,我要看《葫芦兄弟》。”

  孙子玩了会儿魔方,忽地一抬头。

  “好好,看《葫芦兄弟》。”

  陈婶儿拿着遥控器,调了下频道。

  《葫芦兄弟》是上影在1985年到1987年之间原创出品的13集系列剪纸动画片,和《黑猫警长》、《葫芦小金刚》等一样,是华夏动画第二个繁荣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经典中的经典。

  小孙儿虽然看不懂《葫芦兄弟》隐藏在剧情里的深意,比如,葫芦兄弟代表着人的七种情感,但单单是葫芦兄弟跟蝎子精、蛇精斗智斗勇的过程,就足以吸引住青少年的注意力。

  陈婶儿有一搭没一搭的,忽地一瞅钟,“大宝儿,咱看别的好不好?”

  “看啥?”

  “《渴望》,就是前段时间电视里可劲儿宣传的那个。”

  “哦,那好呀。”

  可怜的小孩子被忽悠过去,陈婶儿调到燕京台,正赶上开演。

  屏幕先出现一个钟摆,跟着是挂钟,黄花树,音乐起,又转到一个滴水的水龙头画面。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

  舒缓略带伤感的音乐,非常生活化的场景,哪怕她欣赏水平不高,也在视听上觉得很舒服。

  随即显出主创人员,开头第一个:“总编剧:方言。”

  嗯!

  陈婶儿眼睛一亮,怪不得能被那么多媒体宣传,敢情是方大作家写的新剧本!

  待剧集正式开始,只见京城的护城河,缓缓驶来的公交车,大辫子姑娘,碎花衬衫,一下子承接了片头的生活气息,紧跟着在工厂休息室,月娟打饭回来,“慧芳!快快快,接一把!”

  “诶!”

  刘慧芳一转头,露出那张标准脸。

  陈婶儿砸吧了下嘴,“哟,这姑娘真俊儿啊!”

  《渴望》成功的相当一部分因素,便是刘慧芳的个人气质,这种温柔端庄,是中老年观众心中最典型的传统美。

  第一集交待了很多内容,王沪生怎么回事,刘慧芳和宋大成什么关系,王沪生的姐姐又怎么样……

  小孙子无聊的已经睡着了,陈婶儿却津津有味。

  她说不上什么东西,就感觉挺亲切。

  尤其看到那报纸糊的墙,门口挂的蒜,刘大妈穿着老太太坎肩,跟慧芳唠叨:“国强去兵团有一年多了吧?”

  “也就半年多点,不是过春节才走的么?”

  “哎,要不怎么说,小子是小子呢,也不捎个信来。还是老人们说得对,娘心操在儿身上,儿心操在自己的额灵盖儿上。”

  她边说边把屉布铺在蒸笼里,放好杂面窝窝,又用两条布裹好,免得跑热气。

  末了一揭盖子,呼的白气升腾,一手拿碗一手捡,还不时吹吹。

  “……”

  陈婶儿不明白啥叫代入感,啥叫生活化,但就这么一下子,她觉着这剧特好。

  不知不觉,一集终了。

  陈婶儿咂摸着嘴,意犹未尽,正想叫孙子去睡觉,忽听外面“咚咚”敲门,邻居郝大妈进来了。

  “老姐姐,这么晚咋还来了?”

  “闲着没事,找你唠会嗑。”

  大妈往坑沿一坐,瞄了眼电视,乐了,“你也看《渴望》啊?”

  “是啊,这不刚完事么?”

  “哎哟,我就想说这个,我家那口子还不耐烦,这戏多好啊!”

  “我也觉得好,说不上来,反正跟别的不一样。”

  “对对,现在都鬼啊神啊,早看烦了。这戏有生活,刘慧芳那房子我以前就住过……哎,你说她是跟王沪生,还是跟宋大成?”

  “我觉着王沪生,长的俊,有文化,姑娘就爱这个。”

  “是啊,我年轻时候也跟王沪生,到老了才知道找个宋大成。”

  俩人唠了半天,好比书友在群里口嗨猜剧情,都很尽兴。

  “这样,你明天上我们家看去,老刘太太也叫上,人多热闹。”

  “行啊,明天准点去!”

  80后对《渴望》的印象,多来自于家长。

  小孩子谁看这个啊?都是家长看,尤其母亲、姥姥、奶奶等中老年女性受众。

  而且不仅这个时代,再过二三十年,还是同等群体霸占着家庭苦情剧、伦理剧、乡村剧收视率。

  又一天夜里。

  郝大妈家跟过节一般热闹,村里的电视机越来越多,可聚众看戏的习惯没改,一起看有气氛,瓜子花生都能多嗑二斤。

  “刘大妈是个明白人,王沪生油头粉面,看着就不是好东西。”

  “大成多好啊,老实能干,这才是能睡一被窝的老爷们。”

  “哟,您这词早几年就流氓罪了。”

  “屁!我孙子都有了,我流氓,我倒想了……”

  “行了行了,开始了!”

  瞬间鸦雀无声,只有嗑瓜子喝茶水的细响。

  刘慧芳捡了一个女婴,并决定跟王沪生交往,可谈婚论嫁时,这孩子成了王沪生的心病,一直想把她处理掉,于是偷偷扔在了医院的观察室里,出来就跟刘慧芳去登记。

  “慧芳!慧芳!你怎么了,我主意不是挺好的么?”

  “好?我真没想到你能说出这个字来?她才两个多月,是个人!我不知道她父母怎么想的,但我不会这样做,你要能找到合适的地方送出去,我当然不会反对,可你怎么能把孩子扔了呢?完了还去登记结婚!”

  嗡!

  屋内一片吵嚷。

  “我就说吧,我就说吧,王沪生不是好东西!”

  “坏!”

  “也不是坏,顶多是自私,凉薄。”

  “凉个粑粑,丫就一火坑,刘慧芳自个愿意跳!”

  “哎呦,看的我这心口疼,真的是太窝火,明天我可不看了。”

  “你忍得住?”

  “我,我看重播不行么?”

  一集结束,众人并未散去,又争论了好长时间,才心满意足的回家睡觉。

  这段时间以来,大伙的作息都在变化,下班,吃晚饭,有聚会的不去了,好溜达的也早早回来,八点准时坐在电视机前,就等着看《渴望》,看完以后,一群人聚在一块,讨论着《渴望》的剧情。

  播出十几集后,里程碑式的一代神剧开始显现威力。

  俨然已经有前世的风采,当真是“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

  ………………

  就在《渴望》渐渐红遍大江南北之时,六月也如约而至。

  被夜色笼罩的街道上,两个警察正在在片儿区巡逻。

  尽管严打了以后,社会治安环境大大好转,但小偷小摸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

  特别是到了晚上,是盗窃案件的高发阶段,这块住宅密集,以往都是重点关照的地方。

  只不过这一路走下来,怎么走怎么不对,四下人迹罕见,半天都看不见一个人影。

  “你发现没有,最近好像消停不少?”

  “嗯,从咱俩出来到现在,我就瞧见一个能喘气儿的。”

  “妈的真不习惯,光溜溜跟鬼城一样……哎,那不是老周家饭馆么,以往这个点儿,就数他的饭馆最热闹,时不时就接到邻居的举报,说是扰民,怎么今儿却没听到什么大动静呢?”

  “咱们过去看看,别是出了什么意外。”

  俩人凑过去,就见坐在前台的中年男子手拿蒲扇,边扇风,边打哈欠。

  “老李,你这是怎么回事?生意怎么这么淡?”

  “哟,你们值夜啊……”

  老板很是无奈:“还不是《渴望》给闹的,大家伙都在家看电视,哪还有心思跑出来吃饭喝酒啊。”接着扫视了一圈,视线落在角落的那一桌,坐在轮椅上的男人正和自己的朋友们有说有笑。

  “是《渴望》啊!”

  “这电视剧我也看过,特别是我媳妇儿,天天跟疯了似的,逮谁跟谁骂王沪生。”

  “可不是嘛,我妈、我媳妇儿最近也五迷三道的,昨天更出息,跟孩子抢电视,不听话就双打,一边打,一边还骂王沪生,简直是把气都撒在他头上了。”

  “哟,那你回去不变仨人了?”

  “陪着看呗,看看或许还挺好呢。”

  警察见饭馆一切无事,提醒一句:“最近小偷多,平时留点神啊!”

  “嗨,您甭担心,小偷都特么搁家看电视呢!”

  老周不以为然,撇了撇嘴。

  “哈哈哈,这话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我可听说了,上头非常重视,说最近治安状况非常好,很大程度因为这《渴望》电视剧。”

  “哟,那上头肯定会表示表示,发个奖状什么的。”

  “差不多,警民一家亲嘛。”

  “………”

  听着他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坐在角落餐桌的王硕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听听,听听,咱们的《渴望》火到小偷为了追剧,都顾不上偷了!”

  “的确有这么回事。”

  石铁生笑了笑,据郑小龙的来电说,收视率高达98%,犯罪率都下降了不少,公安正打算要给燕京电视艺术中心,以及他们工作室分别颁发“维护社会治安奖”的锦旗。

  “竟还有我们的份儿。”

  方言挑了挑眉,颇为意外。

  “那必须有咱们的一份,若非不是咱们攒出来的剧本,又怎么能让郑小龙他们拍出来呢!”

  余桦说,颁奖地点就定在燕京台,而且在颁完奖以后,还会举办有关《渴望》电视剧的座谈会。

  “燕京台这回要邀请全国各地的兄弟电视单位来京,借着分享《渴望》制作经验的机会,好好地出一出风头。”石铁生说,鲁晓威,乃至燕京台台长,都特意指名道姓地往方言能够参加座谈会。

  “我就不去了吧,否则岂不是喧宾夺主,抢了燕京台的风头?”

  方言半开玩笑道。

  “怎么会呢,这回的座谈会要是少了您,那这档次和风头只会大打折扣。”

  王硕说的这话,便是在座所有人都想说的。

  石铁生点头说,“你必须得去,群龙不能无首,你这《渴望》的总编剧可不能缺席。”

  方言思虑了一番,最终答应了下来,然而前脚刚同意,后脚耳畔边又传来余桦的声音:

  “另外,方老师,最近编辑部收到了不少媒体的电话,都想找我们做个有关《渴望》的专访。”

  “这些媒体帮了我们不少忙,在《渴望》开播之前,就积极主动地帮着宣传……”

  石铁生提醒了一句。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这个人情我们必须还。”

  方言环顾四周,做下决定。

  饶是众人做好了准备,但媒体的热情程度还是超乎他们的预料。

  单单是《燕京晚报》,就用了三个版来介绍《渴望》:

  “就像《好人一生平安》的歌词一样,《渴望》传达的是理想化企盼。每个观众对生活的渴望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剧中人物随着观众的思想和感情会形成不同的渴望,从而找到共鸣。

  ——编剧石铁生谈《渴望》热。”

  “许多观众被刘慧芳的无私大爱感动,但也有观众质疑:我就不信有刘慧芳这种人!

  现实中,究竟有没有这样的好人?鲁小威坦然回应:‘刘慧芳不是一个做人的楷模,如果把她作为一个模式就错了,因为《渴望》想歌颂的是一种道德规范——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

  ——监制兼总编剧方言谈《渴望》。”

  “为节省剧组资金,演员们不住宾馆饭店,每天凌晨起床前往拍摄基地,晚上8点多钟回家。赶上天气寒冷,却正好拍夏天戏,摄影棚内没有暖气,剧组给每人发了一个暖水袋。

  有一天李雪健拍完戏下场,别人问他,肚子上怎么有块红记,他低头一看,才发现是暖水袋烫起的一片红泡。

  ——《渴望》诞生记。”

  紧跟着,整个首都文艺圈也搭上班车,无《渴望》不谈,谈必及《渴望》。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最新章节,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