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玄武门之变的来龙去脉,大唐贞观时期的老百姓一个个神色复杂。

  原来他们的皇上经历了这么多,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心狠手辣,而是被逼无奈。

  之前他们得知皇上弑兄杀弟夺取皇位,心中隐隐有些愤懑。

  虽说他们对那时皇上的卓越军功充满敬佩,但怎么也掩盖不了皇上手足相残的事实。

  尽管皇上下令全国老百姓不许议论玄武门之变,但依旧阻止不了他们对皇上的不满。

  但是现在他们听了主播详细的讲述,才发现他们皇上也是有苦衷的。

  毕竟到了那个地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在那种被逼入绝境的情况下,他们皇上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情有可原的。

  当即就有无数老百姓发弹幕表示对李世民的理解支持。

  李世民看到天幕上铺天盖地的弹幕,全都是对他的支持,此刻心中深受感动,眼眶泛红。

  他还以为主播讲述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大唐天下臣民会对他口诛笔伐。

  可万万没想到,出乎他预料的,居然全都是对他发动政变的理解。

  这一刻,他无比欣慰,心中沉重的枷锁终于放下。

  要知道,自从他发动玄武门之变后,他心中压力山大。

  他不愿意提及这段往事,也害怕老百姓非议他。

  但现在,天下老百姓对他的行为表示理解,他也终于可以摆脱心理负担。

  此时此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勤政爱民,让大唐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提到唐太宗李世民,就不得不说贞观之治。”

  “也正因为李世民开创的贞观盛世,才使得李世民的名声如日中天,成为各朝各代皇帝的榜样。”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称帝,改元贞观。”

  “下面主播给大家重点说一说贞观之治,看看李世民都做了哪些政绩。”

  “登基之后的李世民面临的是因隋末战乱而百废待兴的大唐王朝,如何开创贞观之治,重整破碎不堪的大唐山河便成当务之急。”

  “李世民善于纳贤由来已久,早在武德四年,身为秦王的李世民就创办了文学馆,广泛搜罗贤才文士。”

  “馆中集有十八学士,既有以诗赋文章名世的虞世南、褚亮、许敬宗等,又有以经史学问著称的孔颖达、陆德明、姚思廉等,还包括了极富政治军事才干的房玄龄、杜如晦、杜淹等人。”

  “十八学士组成了李世民的智囊团,不仅帮助他成功夺取皇位,而且成为日后贞观之治的核心人员。”

  “然而,从秦府到皇宫,李世民此时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朝廷环境,这险峻的局面来自当时朝廷中的三种人。”

  “有人知道是哪三种人吗?”

  主播的互动取得的效果不错,很快就有人在弹幕上进行了解答。

  李治:一种是高祖皇帝时期的旧臣,这些人都出身于关陇贵族,或者是山东士族。

  关陇门阀的思想的特点就是保守,特别是对老百姓有一种畏惧的情绪。

  最后他的父皇重用这些关陇门阀,给他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花费了他好大气力去打压他们。

  赵匡胤:第二种就是李世民做秦王的时候,他的这些部下。

  要说李世民那个时候的幕僚,一个个名气都很大。

  尤其是其中一个最有名的人物,为李世民出谋划策的房玄龄。

  不过这些人才虽然善于出谋划策,但是他们对当时整个社会的情况不是很了解。

  朱元璋:第三种人就是来自民间的力量,特别是那些跟随李世民参加起义的山东地区的势力。

  也正因如此,这些人对山东地区的情况很了解。

  尤其是玄武门之变的动乱结束后,对他们的情况也是了如指掌。

  所以说,他们能够非常正确的分析形势,给李世民提出宝贵的意见。

  “没错,三位帝王说的很对,李世民当时面对的正是这三种人。”

  “面对复杂的局势,李世民如何让这三类出身不同的人为其所用?”

  “在李世民登基后不久,他下令召见一位大臣,这位大臣正是玄武门事变中,坚定站在太子李建成一边,并为其出谋划策的魏征。”

  “李世民严厉地质问魏征,为何要离间他们三兄弟。”

  “魏征却神色自若地说,太子要是早听我的,就不会有今天的杀身大祸了。”

  “大臣们都为魏征捏了一把汗,然而李世民却很欣赏魏征的率真,理解他的忠其所事。”

  “不但不再追究旧怨,而且马上重用魏征。”

  “感激于李世民的知遇之恩,魏征从此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世民听取了魏征的建议,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于是贞观年间形成了兼听纳谏的良好风气。”

  “除魏征外,当时经常进谏的大臣还有王珪、戴胄、马周、张玄素等人,以及他的妻子长孙皇后。”

  “甚至在隋炀帝时以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而闻名的封德彝,也有多次进谏的记录。”

  “李世民在位二十多年,进谏的官员多达三十余人。”

  “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达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于改进朝政,帮助唐李世民施行正确的决策起到巨大的作用。”

  李世民:朕身为帝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深刻的明白,帝王其实有欲望,是非常有可能危害国家的。

  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要是不兼听纳谏,反而独裁专断,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那么必然会影响朝廷的决策,很有可能会导致决策的失误,严重的会让国家处于危险的境地。

  历代那些听不进谏言的帝王已经给了他深刻的教训,因此他必须积极吸取这些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他非常感激魏征的直言纳谏,让他能够时刻审视自己,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

  他之所以重用魏征,对魏征那么看重,积极采纳魏征的谏言。

  全在于魏征懂得治国理论,懂得历史的经验教训,也了解社会的现状。

  这样一个谏臣是站得高,看得远的。

  魏征在治国方针方面的制定,在帮助他做一个英明君主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武装夺取皇权两个月后,这一天清晨,都城长安异常热闹,文武百官从四面八方涌向玄武门。”

  “他们要来参加李世民亲自主持的题为‘自古理政得失’的辩论,力图找到一条实现天下大治的途径。”

  “然而辩论一开始,便出现了针锋相对的两派意见。”

  “然而,如何让百姓安定下来,进行大治呢?”

  “李世民希望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李世民不禁自问,为何曾经繁荣富强的大隋王朝,不到四十年就土崩瓦解?”

  “他总结隋炀帝灭亡的三大原因:一是大兴土木、广治宫室,二是搜罗美女、淫乐无度,三是东征西讨、穷兵黩武。”

  “李世民惊叹于那些在隋朝盛世中创造奇迹的民众,在随后的战乱中,爆发了如此巨大的威力,让隋朝政权土崩瓦解。”

  “这些让他对国与民、君与民的关系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

  封德彝:实现天下大治,要继续实行高压政策。

  他作为山东士族的代表,自然要为他们这些士族发声。

  人心坏了,老百姓民心坏了,唯有实施高压政策才行。

  在隋末的动荡之中,他们山东士族是受打击的对象。

  现在他们好不容易站起来了,必须要反攻倒算。

  魏征:大乱之后民心思治,就像一个人渴久了,喝什么都是甜的,饿久了吃什么都香一样。长期经过战乱的百姓,他们希望能够安定下来,过稳定的生活,过安定的日子。

  他作为普通地主阶级出身的官僚,代表着山东豪杰的利益。

  他们是从瓦岗寨一路走过来的,也是反隋的一股力量,最了解山东河北地区老百姓的动向。

  他深刻的明白,老百姓要的是安稳的日子。

  “为了不重蹈隋朝覆辙,李世民和大臣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更好地治国。”

  “在李世民眼里,百姓如同水,君主如同船,君民一体,休戚与共。”

  “当君主的,如果通过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必然会引发政权的颠覆。”

  “正是知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李世民反复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在这种理念之下,李世民定下了抚民以静的策略,形成了一整套以民为本的思想。”

  “李世民将这些思想转化为一系列具体政策,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才得以步步展开。”

  “而君臣论治的主要内容,则记录在李世民时期史官吴兢所撰《贞观政要》一书中,被后人传颂。”

  李世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朕要是不施仁政,必然会被老百姓覆灭。

  他清楚的明白一个道理,身为帝王必须要警醒的道理。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之而不用,诚可畏也。

  这句话是他从隋朝灭亡得出的一个教训,时刻警醒着他。

  皇帝不过是老百姓因为你有道才推选出来的,可如果你要是无道,老百姓就可以立马推伱下去,就正如隋炀帝的下场一般。

  “一个清明社会的出现,必须以法治作为前提,而且保证执法的公平性。”

  “李世民登基一开始,便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订《武德律》,制定《贞观律》。”

  “后来,长孙无忌又组织十九位大臣与法律专家为《唐律》作注,完成《唐律疏议》三十卷,对后来的封建法律产生了重大影响。”

  “完备的法律条文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执法。”

  “对此,李世民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亲戚故友、王公大臣概不能外。”

  “贞观九年,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因违反军令而被李靖治罪,后免死改判发配边疆。”

  “有人上书,请求念其为秦王府旧臣予以宽大。”

  “但李世民没有念及旧情,驳回上书,维持原判。”

  “李世民认为赦免了他,便开了侥幸之路,有功的人很多,赦免他,其他人也会轻于犯法。”

  “皇帝以身作则,执法如山。”

  “在朕即天下的时代,还有哪个皇帝敢于像李世民这样,把自己关进权力的笼子里呢?也只有李世民可以做到。”

  朱元璋:咱的大明律也是参考大唐律制定出来的。

  他之所以参考大唐的律法,除了大唐本身强大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唐太宗和他一样,也是以民为本,把老百姓看得很重。

  唐朝的律法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最前面的除了关于皇宫皇帝这一类的规定之外,首先就是对官员的一些规定。

  而像盗贼什么的,和老百姓有关系的,以前镇压老百姓的那些条例都在大唐律的后面。

  这足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律法首先是监管官吏的。

  一旦做了官,就要遵守法律,也要按照法律法规去办好分内的事情。

  他的理念和李世民一样,首先官员做好了分内之事,才能去管理老百姓。

  “法治的另一面是教化,李世民多次强调,执法要慎刑宽刑,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贞观五年,他将死刑的终审权收归朝廷。”

  “而且对复审有了明确规定,以增加纠正冤假错案的机会。”

  “第二年,李世民亲自审问囚犯,当他看到死刑犯即将被处死时。”

  “心中顿生怜悯,便下令释放回家,约定来年秋季回来接受处决。”

  “又令全国所有死囚一律释放,让他们在期限之前来京师集合。”

  “第二年秋天期限到时,没有人督促,没有人组织,头一年释放的总共390名死囚,居然一个不少全部按时到达集合。”

  “李世民十分感动,下令全部赦免。”

  “贞观年间,每年正月二十一日这天,长安城万人空巷。”

  “这一天,皇帝脱去龙袍,换上短衣便鞋,他要亲自下田耕种,以表示对农桑的重视。”

  “这种景象,在古代数不清的封建帝王中并不多见,而李世民就是其中的一位。”

  “贞观三年,唐太宗下令恢复被废弃数百年之久的藉田仪式。”

  “百姓惊骇之余,无不欢呼雀跃。”

  贞观时期的老百姓对于李世民无不感恩戴德,碰上一个对农桑重视的君主是他们这些老百姓的福气。

  在他们的印象中,当今皇上从来不在农忙的时候征发徭役,或者是兵役。

  最被他们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就是关于太子要实行冠礼。

  一般太子想要进行成年礼仪式,那就必须调集府兵来充当仪仗队。

  但这个时候正好是春耕,皇上为了不耽误春耕,为了不影响老百姓种地,就没有去调集农民来充当仪仗,而是选择把冠礼往后推延了。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足以说明他们的皇上对农桑的重视。

  “在农业社会,粮食丰收与否与水利建设息息相关。”

  “都江堰的建成,促成天府之国的千年富庶与稳定。”

  “一次洪水或一次大旱,就可以致百姓颗粒无收。”

  “而且可能造成社会动荡,政权动摇。”

  “为了加强水利建设,李世民大力整顿治水机构。”

  “贞观年间,仅《新唐书》记载的大型水利工程就达27个。”

  “为解决扬州旱灾修建的扬州勾城塘水利工程,灌溉农田八百余顷,从此扬州连年丰收。”

  “沧州疏通无棣河、长芦河、漳河及衡河,从此无复水害。”

  “贞观七年,夏州朔方开延化渠,引乌水入库狄泽。”

  “贞观十年,汴州陈留开观音坡,灌田百顷,给粮食大丰收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即便是现在的农民,无论长江南北,还依然享用着贞观年间的水利成果。”

  主播每说到一个州郡,当地的老百姓就对李世民满怀敬意。

  正是因为有当今皇上兴修水利,他们才能取得年年的大丰收,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

  在皇上没有修建水利工程之前,他们时常面临旱灾,或是洪灾,给他们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粮食绝收那都是小事,严重的会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但他们幸运的是遇上了一个好皇帝,为他们老百姓着想的好皇帝。

  要是没有他们的皇上修建水利,他们肯定没有今天粮食大丰收的好日子。

  “而在农业社会,发展经济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那就是人口。”

  “隋末战乱,北方突厥掳去大量汉人。”

  “同时,不少汉人为避乱而纷纷北逃,导致人口锐减。”

  “唐高祖武德年间,全国人口仅存二百余万户,不及隋朝鼎盛时的四分之一。”

  “李世民即位后,马上意识到人口严重缺乏的问题,迅速增加人口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为了稳固住汉人人口,李世民还规定,男二十女十五为法定结婚年龄。”

  “生男丁的家庭则予以适当奖励,无能力娶妻者朝廷给予帮助。”

  “李世民还把婚姻及人口增加情况纳入对地方官吏的考核指标,作为升降的参考。”

  “到了李世民之子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初的永徽三年,全国登记的户数达三百八十万户,人口近两千万,比武德年间增加了近一倍。”

  “人口是维系一个政权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检验治国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人口增加近一倍,可见李世民抚民以静的政策带来的效果十分明显。”

  “贞观四年,关中农业丰收,流散人口纷纷回乡。”

  “贞观六、七年,风调雨顺,广大山东地区一改昔日残破面貌。”

  “贞观八年、九年、十三年一直到十六年,又是丰收年成。”

  魏征:人口严重不足,增加老百姓人口是当务之急。

  他之前从洛阳向东出发,一直到东海边,一路上根本就看不到几个人,可见人口匮乏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要是有人从洛阳去往山东,那必须自带干粮。

  因为一路上就碰不到多少人家,根本就不能得到干粮的补充。

  隋末战乱结束之后,当时的经济已经被破坏到及其严重的地步。

  朱棣:当时贞观年间老百姓数量严重不足,李世民为了鼓励人口的增殖,为了鼓励多生孩子,下过不少圣旨。

  他记得有一个就是鼓励寡妇再嫁,这个争议性很大。

  毕竟在伦理道德中,寡妇是要守节的,根本就不能再嫁。

  可李世民为了人口的繁殖,强行要求寡妇再嫁。

  还有一个就是向突厥赎回汉人老百姓,快速的补充人口。

  在隋末战乱的时候,一部分汉人被突厥劫掠去了,还有一部分汉人为了避免战乱纷纷逃到突厥。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世民从突厥赎回大量的老百姓,甚至有一年就赎回了八万汉人。

  不过不得不说,李世民还是非常让他钦佩的。

  同样是皇帝,他明显就做得没有李世民好。

  贞观之治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孔子梦想的大同社会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比如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牛马遍布,老百姓生活安定,大家安居乐业。

  这种种一切,都是李世民治理的结果。

  他还需要好好学习,争取把大明朝也能治理成这样。

  “社会初定,经济恢复,接下来,李世民终于可以着手解决头痛多年的边患问题。”

  “贞观二年,唐太宗消灭割据势力梁师都,基本上解决了全国各地割据混乱的局面,统一了全中国。”

  “两年后,名将李靖率唐军肃清了多年危害边疆的突厥势力,使唐王朝北方边疆得以安定下来。”

  “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等或被击败,或主动归附。”

  “唐朝势力达至天山南北,西部边疆从此稳定。”

  “虽然当时的唐朝有足够的兵力取得战争胜利,但李世民认为,战争付出的代价太大,且稳定并不长久。”

  “只有采取怀柔政策,以德服人,平等视之,才能让他们真心归附。”

  “贞观十五年隆冬,十六岁的文成公主披上嫁衣,画上红妆。”

  “这位聪慧美丽,饱读诗书的公主,即将离开故乡。”

  “远嫁到遥远的吐蕃,成为其首领松赞干布的夫人。”

  “这也是李世民与少数民族的联姻策略,不仅为吐蕃送去一桩婚事,还让文成公主带着大唐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精美的手工业品,甚至大批工匠和乐队。”

  “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

  “在和亲的队伍护送下,文成公主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进入吐蕃,也让汉人的农耕、纺织、建筑、造纸、农具制造等技术先后在西藏传播开来。”

  “今天这条文成公主曾经走过的路,成为传颂中华文明的纽带,也见证了那一段被后人传颂的故事。”

  李世民:为了大唐的和平安宁,朕不得不这么做,希望远在吐蕃的文成不要怪朕。

  虽然以大唐的实力,完全可以取得对外族的胜利。

  但这样的胜利不是他想要的,一是代价太大,另一个是稳定不会长久。

  要想让外族真心归附,采取怀柔政策必不可少。

  为此,就不得不牺牲文成的幸福,让她去和亲。

  自古以来,各朝帝王都是贵中华而轻贱外族,中原大地的人是看不起周边外族的。

  甚至很多帝王主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认为他们外族和中华没办法沟通。

  但他并不这样认为,那些外族也同样是人,是跟他们一样的人。

  只要他可以做到平等以待,像爱护大唐老百姓一样去爱护他们外族,他相信那些外族会真心归附大唐的。

  也正是秉承着这个观念,他也有重用很多外族的部落首领。

  “在陕西的昭陵博物馆里,收藏了作为陪葬品的唐代官俑。”

  “他们中有汉人,也有少数民族。”

  “DTZ归附大唐后,为加强管理。”

  “李世民将他们中的大部分留在原地定居,保留原来的组织和风俗习惯,实行高度自治。”

  “另一部分则迁至内地,挑选部分人担任京官武职,其成功治理的经验又推广至其他少数民族部落。”

  “唐朝威震寰宇,天下各族感恩戴德,纷纷融入唐朝大家庭,俯首称臣,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意为天下的共主。”

  “李世民受到各少数民族如此爱戴的背后,折射的是大唐帝国这个中国历史上空前辽阔、稳定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具有的强大的归附力和影响力。”

  “贞观时代,唐朝版图超过强大的西汉王朝。”

  “贞观十四年,唐朝疆域东至东海,西至今天的新疆,南至现在的越南,北抵蒙古大漠。”

  “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

  朱棣:希望有一天,朕也能有李世民那样的成就,成为天下的共主,得到周边各个外族的拥戴。

  主播所说的作为陪葬品的官佣,他也有听闻,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官佣中的那些外族石人,全都是被李世民征服并归顺的外族首领。

  这些外族首领对李世民是非常感激的,原因在于李世民对他们非常信任。

  原本他们是被李世民收服的外族首领,但李世民并没有防备他们,还允许他们一开始带着武器上朝。

  李世民的这种信任做法,让这些外族首领深受感动。

  而且他还知道一件事,在辽东前线的时候,一个突厥将领中了箭。

  那时大夫的医术不高明,箭伤很快就化脓了。

  这个时候,李世民亲自俯下身去把突厥将领的脓血给吮吸出来,这让突厥将领大为感动。

  后来李世民去世后,这些外族将领都表示要殉葬,想要去地下世界陪伴李世民。

  只不过唐高宗李治没有答应,就按照他们将领的模样做了石人为李世民守陵。

  也不怪这些外族将领对李世民感恩戴德,反正他是做不到为别人吮吸脓血的。

  “李世民统治下的贞观一朝的强盛,不仅表现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疆域辽阔、四夷来朝,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享太平时代,而且表现在文化建设的突飞猛进。”

  “李世民设文学馆、弘文馆,广罗贤才文士,搜集整理经籍图书。”

  “李世民酷爱读史,十分强调历史经验对于当下的影响。”

  “《晋书》、《北齐书》、《周书》、《梁书》、《陈书》、《南史》、《北史》、《隋书》。”

  “中国著名的《二十四史》中的其中八部史书,是贞观年间在李世民的主持下完成的。”

  “而当上皇帝之后,武将出身的李世民坚持文武并济的治国方略。”

  “不仅促成全国大兴文治,而且自身刻苦用功。”

  “根据历史记载,李世民经常彻夜苦读,都不知道天什么时候亮的。”

  “有李世民如此高雅的文化爱好及其身体力行,贞观一朝的文化发展便水到渠成。”

  赵祯:李世民对于乐舞、书法、绘画等等方面很重视,所以贞观时期也留下了很多的文化精品。

  就他所知,贞观时期书法四大家是非常有名的,比如欧阳询和褚遂良。

  在绘画方面同样如此,阎立本、阎立德这样的丹青大师都出现在贞观时期。

  对于文化而言,李世民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对于外来文化,李世民是采取兼容并畜的政策。

  李世民当时让魏征编撰了一本《群书治要》,按照经史子集,适合于当时政治的编录下来,作为当时贵族大臣学习的一个教科书。

  可见对于传统文化而言,李世民是非常重视学习的。

  他们大宋在制定文化方面的策略时,就有借鉴贞观时期的一些政策。

  “然而,世间所有好戏都有落幕的那一天。”

  “贞观十七年,贞观盛世迎来了一个拐点。”

  “这一年的正月十七日,一代名臣魏征逝世。”

  “这对于唐太宗是一个十分沉重的打击,他宣布罢朝五日,还令文武百官都要参加魏征的丧礼。”

  “出殡那天,李世民登上皇家禁苑的西楼,遥望夕阳下渐渐远去的送葬行列,悲恸不已。”

  “李世民无限感念魏征,他之后对群臣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失去了魏征这面最宝贵的镜子,还有谁能来直言不讳地提醒李世民的过失呢?”

  “随着魏征这个标志性人物的离去,贞观之治的夺目光华也似乎随之渐渐黯淡下来。”

  “杜如晦、长孙皇后、魏征、房玄龄……忠臣、爱妻、谏士也都一一离去。”

  “在这种情况下,贞观后期的李世民有所松懈,出现了令人遗憾的渐不克终现象。”

  李世民:魏征对贞观之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魏征要是走了,对大唐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他心里非常清楚,魏征才是贞观之治的灵魂人物。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贞观之治就是魏征一手主导的。

  对于这一点,他丝毫没有避讳,在很多公开场合也和大臣都说过。

  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最重要的功臣就是房玄龄和长孙无忌这样的人。

  可跟着他一起治理天下的,造就如今天下大治局面的,却是魏征其人。

  李治:父皇晚年的一些做法对朕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在他的父皇最后几年,父皇对于那些出身一般的,尤其是来自山东地区的大臣,心中的猜忌越来越加重。

  反而对于关陇贵族出身的大臣越来越看重,就好比他的舅舅长孙无忌这些人。

  这就造成了很麻烦的一点,等他登基称帝的时候,满朝堂全都是关陇贵族的人。

  “李世民晚年健康状况不佳,加上遭遇废立太子风波和征讨高丽的失败,致使情绪低落、诸病缠身。”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李世民病逝于翠微宫,年仅五十二岁。”

  “李世民驾崩,万念同悲,长安城中泪流成河。”

  “许多少数民族同胞自发组织上百人的队伍,千里迢迢赴长安吊唁。”

  “对于自己的身后事,李世民在遗嘱中已作了安排。”

  “死后七日赶紧下葬埋掉,即丧事一切从简。”

  “尽管李世民在其晚年,对自己的要求有所放松。”

  “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能大体上坚持约己克俭的原则。”

  “这对于一位创立伟大功业的封建帝王来说,实在是令人动容的美好品德。”

  “贞观之治彻底落下了帷幕,一个伟大的时代,终于在落寂悲伤的气氛里画上了句号。”

  “爱民如子、从善如流、自省内敛、求贤若渴、崇尚简朴……李世民在他任上毫无疑问拥有了上述美德。”

  “这对于一个权力至高无上的帝王来说,是多么难能可贵。”

  “李世民说过,用人当作镜子,可以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他曾经拿魏征作为检查自己对错的一面镜子,现在李世民走了,却成为后世上至最高帝王、下至普通官吏的一面永不磨灭的镜子。”

  “贞观时期的中国,是历史上少有的和谐社会。”

  “在皇帝自身德行、君臣之间与君民之间的良好关系,乃至民族关系等方面。”

  “都给后世树立了崇高的标杆,留下了值得珍视的遗产。”

  “李世民和他的时代,将永远铭刻在后人最深层的集体记忆之中。”

  李世民:虽然朕的晚年有些不顺,但朕这一生也算是辉煌,没有辜负天下臣民的期望。

  自从他登基称帝后,由于是通过不光彩的政变手段登基,所以一直期待得到天下臣民的认可。

  为此,他严格要求自己,以一个圣君的标准待人接物。

  现在从主播口中听到关于自己的评价,他就知道自己做到了,一切努力没有白费。

  原本还因为晚年的一些不顺有些郁郁寡欢,但死后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他也就心满意足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章节,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