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似乎发现了自己的新天赋,在打毛衣的时候,思路甚至比平时还要清晰。

  若是李象知道,一定会大呼卧槽。

  上辈子他奶奶也是这样……

  老太太一边打毛衣一边打麻将,脑子转得比谁都快,甚至还能记牌。

  收到围脖的群臣都在感慨着这东西的保暖性,只是围了一会儿,脖子上便开始出汗了。

  “此物不仅可以编织成围巾,甚至可以织成手套与袜子。”李世民说着,举起李象织的手套:“瞧,这手套五指分开,并不耽误劳作,更不耽误手握兵器,若是我大唐兵将都能戴上此物,何惧严寒?”

  “这羊毛,果然神器也。”长孙无忌率先出来捧哏,他有点不开心,因为围脖是太子织的,而不是妹夫织的。

  高士廉倒是无所谓,相反这围巾是晋阳公主编织而成的,更令他开心。

  毕竟是外甥孙女儿,也算是半个小棉袄。

  房玄龄也出班道:“长孙司徒此言极是,既然我大唐已经掌握了将羊毛转化为毛线,编织成衣物的技术,当派遣商队前往草原,大量收购羊毛!”

  众臣纷纷附和,老李笑着说道:“前些日子,恒山郡王已经派出江夏王次子李景仁带领商队前往草原,收购羊毛,现在差不多应该已经在回来的路上了。”

  长孙无忌顿时了然,他听儿子说,最近儿媳妇长乐公主正在和高阳公主弄什么商号,似乎就是和羊毛有关。之前倒是也没当回事,现在看来……这买卖很大啊。

  这样想着,就联想到了李象。

  长孙家的第二代、第三代富贵,可就应在恒山郡王身上了!

  “但话又说回来,羊毛的制品,还需要推而广之,让百姓接受。”李世民说道:“朕思来想去,莫过于上行下效,以朕和朝中百官为首,起到带头作用,大家一起使用羊毛制品,带动民间使用羊毛制品的风潮!”

  “臣等同意。”众人表示没问题,毕竟这羊毛制品是真的轻便而暖和,比皮裘可要暖多了。

  “既如此,等到李景仁率领商队归来,便在朝中开展学习织作羊毛制品的活动,每家每户必须至少出一人,前来朝中学习如何纺织。”李世民沉声下达着命令。

  众臣倒是表示无所谓,甚至还有跃跃欲试打算自己参加的,比如程咬金和尉迟恭。

  李世民看到他俩踊跃报名的时候,甚至还在脑子里过了一下两个络腮胡子的大汉手里拿着织针打毛衣的场景……

  嘶……

  这画面,美不胜收啊。

  事情就这样定下了,眼见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年关也将近,到了小年那一天,李承乾和苏意带着李象和李厥,来到典膳局,在灶前敬上了一杯香茶,又燃起几炷香,便算是祭灶。

  唐代的祭灶并不像后世那么复杂,也就是一杯茶一包烟……几炷香的事儿。

  罗隐在《送灶》中描写的“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便是描述唐代祭灶的实录。

  陪着李承乾祭灶后,李象又被李世民抓着,带着李明达一起在皇宫又祭了一次灶。

  这次的小朝会,他依旧没有参加,而是在立政殿当中陪李明达堆雪人。

  李世民仍然在打毛衣,这么多天的辛苦,两个袖子已经织了出来,现在正在织上身。

  这一次的朝会内容,李世民打算改革一番科举。

  “本次朝议,朕念及现如今科举制度不完善,所以想着和众卿拿个章程。”

  “据朕所知,现如今科举试卷保密工作极差,考生所作之考卷,考官一眼便可以知道是何人所作。且如今风气想必众卿也有所耳闻,有些寒门子弟想要谋取一個快速晋身的机会,甚至将行卷投递给权贵以求帮助。”

  “朕以为,科举首重公平,不能让主考官徇私舞弊,在考试过程中对某些人加以照顾。”

  “为了应对这一弊病,朕打算在科举改革中采取糊名制度。”

  李世民手中虽然打着毛衣,但是条理十分清晰。

  “糊名?”

  众臣面面相觑,房玄龄身为尚书右仆射,站出来询问道:“敢问陛下,何为糊名?”

  “所谓糊名,便是将考生考卷写着名字的部位全部糊上,以防止阅卷考官徇私的发生。”李世民笑着回答道。

  房玄龄等人当即便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仔细思考一番后,纷纷称可行。

  “只是……若只采用糊名,怕是不够。”长孙无忌沉吟一番后说道:“若是考生在试卷当中做记号,或者考官识得考生笔迹,又当如何?”

  李世民笑了。

  不怕你问,就怕你不问。

  “既如此,那便在阅卷之前,先令书吏将考卷誊抄,随后再进行糊名。”李世民笑着说道:“如此一来,无论是笔迹,抑或是考生做记号,都将不再有用。”

  众臣一听,都觉得这政策很不错。

  “陛下圣明。”

  李世民再次开口说道:“朕以为,只是进行这两方面的改革,并不能够完全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如今天下划分为十道,不如再重新划分为十五道或是二十道,并且根据每一道中的户籍数,按照比例分配录取名额。”

  “考生在考试之前,须严格上报籍贯;三年内迁居者,只可以原户籍地籍贯参加科举考试。譬如博陵崔氏远房弟子,只允许以博陵崔氏所在之道为户籍地申请考试。”

  众臣一听,便明白了李世民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一招,杀人见血啊!

  倒不是他们多想,主要是李世民拿博陵崔氏做例子,是不是因为有崔民干这样的旧仇在呢?

  这样一发散思维,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这一处。

  “臣认为可行。”长孙无忌率先站出来捧哏,毕竟他家里也不靠科举。

  妹妹是皇后,自己是国公兼司徒,家里孩子还用得着考科举?

  人家孙子是真可以说,我阿翁跟着圣人玄武门走一遭的时候,就把我这辈子的苦都吃完了。

  武将们倒也全表示支持,因为他们也不靠科举,你总不能指望程咬金的儿子里面,或者尉迟恭的儿子里面出一个状元吧?

  真到那时候,全天下的人都得寻思寻思,是不是这俩老货顶盔掼甲去威胁主考官了。

  “最后,朕打算将考试一级一级细分,按照道、州、县的方式分级。”

  “敢问陛下,如何细分?”房玄龄问道。

  “朕以为,每年可由各县知县自行组织考试,选拔出来之人称童生;再经由每州刺史组织童生考试,通过之人称秀才;随后每道的监察御史再组织道试,通过之人称举人。”

  “另外可以在县、州之中设立学院,统一授课讲述考试内容。”

  后面的那句话,李世民没说。

  他实际上的目的,就像之前和李象商量的那样,逼迫世家子弟离开乡土,进入城市当中。

  都说是冲天大将军黄巢和朱温图图光的世家门阀,但没有宋朝的一波城市化,世家门阀依旧不会消亡,反而还会死灰复燃。

  老李继续说道:“在取得举人身份以后,才能有资格参加京城的科举考试——朕打算去除其他科目,只留下进士科。进士科不再考察诗赋,而是将考试内容从考经学、时务策和诗赋,改为经学、时务策,日后时机成熟时,再添加行政能力测验。”

  “进士科通过者称为贡士,在贡士选拔完毕之后,再举行由朕主持的殿试,经过朕在殿试上亲自选定的有学之士,通过者为进士……”

  “进士录取后,两年观政,必须有基层和边关省份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才能担任中枢六部级以上部门的职务。”

  这一次,李世民彻底在官面上将进士科抬到了最上等。

  进士科,可就真的一飞冲天喽……

  李象也没完全照抄后世的智慧,像是进士前几名,直接进翰林院养望,然后过几年出仕直接成为中枢高官,这个先例也不能开。

  哪怕是状元,也得从基层做起。

  听到李世民这完善的方案,众臣面面相觑。

  这也太完善了吧?!

  而且,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明白李世民这次改革科举的深意。

  这是在用钝刀子剌世家门阀的肉啊。

  “敢问陛下,不知何为行政能力测验?”房玄龄再次发问。

  李世民说道:“这行政能力测验,还是恒山郡王提出来的,所谓行政能力测验,用恒山郡王的话说,便是通过测试一系列心理潜能,预测考生在行政职业领域内多种职位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这种考试测验的是一个人在多年生活、学习和实践中通过积累而形成的能力,其性质是一种基本潜在能力的考试。”

  “至于具体的考察内容,恒山郡王会在日后推出。”李世民最后补充道。

  其实李象也没打算弄什么具体的难题,就是准备收拢一批基层的官吏,让他们出一些考察生活常识、地理风貌、风土人情的题目,如果真有基层经验,考这玩意儿还真是手拿把掐。

  说是商议,实际上就是变相的通知,毕竟李世民拿出来的这个方案极其完善。

  说难听一点,基本上等于照抄后人的智慧。

  李世民其实也并不打算完全把世家门阀打死,李象也同样是这般想,让世家门阀和寒门子弟,以及勋贵大臣一起站在朝堂,互相角力。

  老李的确是足够优秀,不需要玩什么平衡,但毕竟后人很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象在他看来是没什么问题,但不代表李象的后人……

  李适之:你说我吗?

  实际上说一句政治不正确的话,这年头科举选拔上来的寒门子弟,是真的不如世家子弟。

  士族子弟从小耳濡目染,上任就能直接干活,寒门子弟……不提也罢。

  一句话概括就是,世家要打,但不是要完全打死,而是打掉他们掌控朝堂的放肆想法。

  而打压世家门阀的终极目的,不过是为了给寒门子弟一个上升渠道罢了。

  作为上位者,应该清楚地知道,不能因为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因为水浊而偏废。

  科举上升出来的官吏,固然会形成“文官集团”。但唐朝与科举制并行的,还有察举制以及恩荫制度,科举出身的官吏很难一家独大。

  这次参与朝会的,依旧是那十来个近臣,倒是没有因为这次改革而掀起什么波澜。

  老李在磨刀霍霍,琢磨着向世家门阀出手。

  而山东士族同样不甘寂寞,他们也将目光转向了长安。

  江湖酒楼当中,李漱正在和李丽质,还有裴雪青一起吃火锅。

  对于这个裴氏女,李漱可谓是满意之至。

  本来是打算帮着李象拉拢裴行俭还有苏定方,所以李漱才有意结交裴雪青。

  经过这么多天的相处下来,李漱发现此女的姿色,竟然和能力成正比。

  很好,我李漱的朋友不仅要好看,还要有能力。

  “这一次要不是裴家妹妹,想要寻得有着种植白叠子经验的老农,怕是要费上不小的力气。”李丽质笑盈盈地说道。

  裴雪青浅浅一笑,谦虚地说道:“只是恰逢其会罢了,当不得公主夸赞。”

  李漱却是促狭地看看裴雪青,又看看李丽质:“长乐姐姐可是说错喽……”

  “嗯?”李丽质可爱地嗯了一声。

  “姐姐有所不知,前段日子呀,象儿可是和雪青,还有她的兄长一起吃过火锅呢,我可是听说了,象儿叫她‘裴家姐姐’呢,你说是不是乱了辈分?”李漱古灵精怪地调侃道。

  听到李漱提起李象,裴雪青玉白的脸颊烧起一抹红云。

  唐朝虽说是风气开放,但被开了和小郎君的玩笑,总归是要害羞的。

  “还有这等事?”李丽质温温柔柔地笑着,八卦的天性瞬间被激发。

  李漱瞅瞅脸色羞红的裴雪青,开始给李丽质八卦之前听到的事情。

  只是李漱在酒楼当中八卦,可她却被人给盯了上。

  某处宅院之内,一位斯文的青年放下茶杯,面色严肃地看着面前的小厮。

  “确定了吗?”

  小厮不敢怠慢,语气诚恳。

  “千真万确,属下已经确认,这羊毛编织成羊毛线,正是出自高阳公主之手!”

  (葱某已昏厥,求月票。)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好圣孙!,大唐好圣孙!最新章节,大唐好圣孙!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