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连,一直是朝廷手中利器。
一人犯错,九族升天。
这其实是相当不合理的。
某一天,你在家里正悠哉悠哉喝大酒的时候,朝廷大兵突然闯进来,说你媳妇家里谁谁谁谋大逆,然后你一家老小,就被拉出去给砍了。
这合理吗?
显然是不合理的。
为什么有这么个法子呢,很明显,就是两个字,威慑。
在这种威慑下,才不会有人敢做出格的事情,不会有人违逆现有的体制,不会有人敢大逆不道。
因为哪怕这个人豁出命来,不怕死了,他也担心因为自己,而株连九族。
费宣神色动容。
他看着李云,低头道:“上位,株连之法,古已有之。”
“这法子,对上位以及上位将来的龙子龙孙们,都…都大有裨益。”
“我知道。”
李云看着费宣,神色平静:“正因为我知道,所以我才想改一改,至少在我这一朝。”
“不想大行株连之事。”
费宣低声道:“臣知道上位仁义,但是如果松开了这个口子,天下可能会反事丛生,上位是经历过越州裘典之乱,中原王均平之乱的。”
“一地生乱造反,很有可能,很有可能就是成千上万百姓,被无辜牵连进去,如果松开了这个口子。”
费宣低声道:“可能会有更多百姓,被牵连进去。”
李云闻言,沉默了许久。
费宣看着他,继续说道:“上位如果欲行仁政,可以下诏开恩,不必写在新法里,不然…会约束后人。”
见李云还在思考,费宣继续说道:“上位,人心欲壑难填,非是朝廷行仁政,下面就不会作乱。”
“非是上位行仁政,底下的州县官员就会行仁政,该乱还是要乱,上位不能开这个致乱之源。”
听到这里,李云才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思考了一番之后,开口说道:“这样罢,除谋逆外,其余罪过慎行株连,株连之罪,罪不至死。”
说到这里,李云继续说道:“至于谋逆之罪,到底该如何处理。”
他叹了口气道:“我再想想。”
作为异世界的灵魂,这个世界的很多做法,李云都想改变,但是深入体验之后,他又会发现,很多看起来不合理的做法,都有其深层逻辑。
比如说,夷三族这三个字。
就能让天下至少稳定一成。
现在,新朝将要建立,李云的确要着手改造,但是该怎么改,改了之后会变成什么样。
这一切,都要慎之又慎。
比如说更易新法,李云并没有直接推行下去,还是要跟费宣这些内行一起,先商量商量,再做决断。
费宣松了口气,低头道:“那,臣回去之后,就召集一批人,开始编修新法。”
“等有了初版之后,拿来给上位审定。”
李云“嗯”了一声,开口说道:“辛苦。”
“不敢。”
费宣低头道:“此是臣份内之事。”
说到这里,他的脸上也露出笑容:“有生之年,如果能完成这部唐律,臣也可以名垂青史了。”
修律,就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尤其是在周律的基础上进行改动,可能每一句话,都要字斟句酌。
李云哑然一笑:“你做了我这刑部尚书,还不能够名垂青史?”
“那不一样。”
费宣笑着说道:“新朝刑部尚书会有许多个,修成新律的,便只有臣这一个。”
说着,他低头拱手,起身告辞。
李云起身,送了他两步,便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揉了揉自己的眉心。
在今天这场对话之前,他还真不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什么错处,不过费宣这么一分析,他还真觉得有些不太对劲。
思索了许久之后,他喊来下人,让人把礼部尚书陶文渊请了过来。
这位陶尚书过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时分,他对着李云欠身行礼,很是恭敬。
“王上召臣下来,有何吩咐?”
“跟你商量商量办学的事情。”
李云看着他,问道:“我打算由礼部牵头,在地方上兴办学塾,由礼部派人,监督地方学塾,陶先生觉得如何?”
“这当然没有问题。”
陶文渊看着李云,咳嗽了一声,继续说道:“但是得花钱,花许多许多钱。”
李云皱眉,开口说道:“这样罢,你们礼部花几个月时间,大概估算一下,按照每个县办十个学塾,公聘五十个先生,约莫两千学生来算,大概需要多少钱。”
“然后报到我这里来。”
陶文渊低头应了声是,然后开口说道:“上位,这个事,恐怕要户部跟礼部一起去办。”
“行。”
李云很痛快的点了点头,开口说道:“你们去办就是。”
陶尚书想了想,继续说道:“而且,这个事情,几年之内肯定办不成,户部缺钱得很,上位这几年又要用兵。”
“能不能办成,要先算出来再说。”
李云揉了揉眉心,有些苦恼。
他也知道不太好办,但是事情总要有个开头。
实在不行,五年,十年之后再去办。
反正,他时间还是多的。
陶文渊这才躬身行礼:“臣明白了,臣一定办好这个差事。”
李云又交代了几句关于明年新朝第一次科考的事情,叮嘱他一定办好,同时让他着手去,与农事院接触。
农事院现在挂靠在户部名下,往后估计要户部跟礼部共同领导了。
陶文渊一一点头应是。
两个人一起聊到天黑,陶文渊才告辞离开。
天色黑下来之后,李云回到了自己的书房里,看着书桌上堆积的文书,心中思绪万千。
他现在,已经是新王朝的肇始之人。
理论上来说,他的一切政令,都可以畅通无阻的推行下去,他想要把这个新时代改造成什么样,这个新时代就会变成什么样。
但是真着手去做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困难。
而现在,摆在他面前最大的现实问题,就是物质问题。
贫瘠的物质条件,根本没有办法完成他心里的那些个构想。
“罢了罢了。”
李某人摇了摇头,缓缓说道:“做好眼前的事情,一步一步来罢。”
…………
腊月二十八。
天气终于放晴了。
此时距离年关,距离改元,只剩下了两天时间,而这天,李府之中,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
武元承与武元佑兄弟二人。
皇帝武元承进入洛阳之后,李云并没有怎么搭理他,只有在上一次朝会上,跟他见了一面。
不过朝会上,李云也只是迫他低了头,很多事情都没有说开。
眼见着大周的昭定就要成为过去,这个时候,李云还是有器量,请这兄弟二人吃上一顿饭的。
兄弟二人是快到中午到的李家,进了李家之后,很快被带到了一处偏厅里,这个时候,李云已经在这里等候了。
见到李云之后,楚王武元佑立刻拱手行礼,口称王上。
武元承则是深呼吸了一口气,开口说道:“吴王。”
李云也不生气,招呼他们坐下,然后开口说道:“二位这几天,过得可还好。”
武元佑笑着说道:“一切都好。”
李云看了看武元承,又问道:“听说陛下家里的几个皇子病了,现在好了没有?”
“已经好的差不多了。”
武元佑抢着回答道:“多谢王上挂怀。”
李云见状,哑然一笑。
一直没有怎么说话的皇帝陛下,突然抬头看着李云,声音有些沙哑:“吴王,为何还住在这里?”
李云笑着说道:“我这个人很守规矩,我既然还没有登基,便不会住进那座皇宫里去,那皇宫我去看过。”
“也没有什么好的。”
说着,李某人左右看了看,微笑道:“还是这里住着舒坦,以后真的登基了,说不定偶尔也会搬回来住。”
皇帝陛下张口就想说虚伪,但是还是强忍了下来,问道:“吴王请朕过来,所为何事?”
“商量一下,怎么处理你们。”
他看着兄弟两个人,继续说道:“陛下禅位之后,新朝建立,陛下的名分也就没有了。”
他又看着武元佑,说道:“楚王的爵位,也会跟着烟消云散。”
“我这两天,大致想了想,我也不吝啬,我可以给二位两个爵位。”
“一个郡王,另外一个是侯爵。”
“成为新朝宾客的世系,承袭郡王爵位,另外一个,承袭侯爵。”
武元佑正要说话,被皇帝拦了下来,皇帝抬头看着李云,问道:“吴王…会留朕一家性命吗?”
“可以。”
李云看着他,神色平静:“但是有条件。”
“你们一家,大概要被软禁相当长一段时间,同时…”
“陛下那些皇子们。”
李云看了看他,默默说道。
“就尽量不要生什么孩子了。”
一人犯错,九族升天。
这其实是相当不合理的。
某一天,你在家里正悠哉悠哉喝大酒的时候,朝廷大兵突然闯进来,说你媳妇家里谁谁谁谋大逆,然后你一家老小,就被拉出去给砍了。
这合理吗?
显然是不合理的。
为什么有这么个法子呢,很明显,就是两个字,威慑。
在这种威慑下,才不会有人敢做出格的事情,不会有人违逆现有的体制,不会有人敢大逆不道。
因为哪怕这个人豁出命来,不怕死了,他也担心因为自己,而株连九族。
费宣神色动容。
他看着李云,低头道:“上位,株连之法,古已有之。”
“这法子,对上位以及上位将来的龙子龙孙们,都…都大有裨益。”
“我知道。”
李云看着费宣,神色平静:“正因为我知道,所以我才想改一改,至少在我这一朝。”
“不想大行株连之事。”
费宣低声道:“臣知道上位仁义,但是如果松开了这个口子,天下可能会反事丛生,上位是经历过越州裘典之乱,中原王均平之乱的。”
“一地生乱造反,很有可能,很有可能就是成千上万百姓,被无辜牵连进去,如果松开了这个口子。”
费宣低声道:“可能会有更多百姓,被牵连进去。”
李云闻言,沉默了许久。
费宣看着他,继续说道:“上位如果欲行仁政,可以下诏开恩,不必写在新法里,不然…会约束后人。”
见李云还在思考,费宣继续说道:“上位,人心欲壑难填,非是朝廷行仁政,下面就不会作乱。”
“非是上位行仁政,底下的州县官员就会行仁政,该乱还是要乱,上位不能开这个致乱之源。”
听到这里,李云才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思考了一番之后,开口说道:“这样罢,除谋逆外,其余罪过慎行株连,株连之罪,罪不至死。”
说到这里,李云继续说道:“至于谋逆之罪,到底该如何处理。”
他叹了口气道:“我再想想。”
作为异世界的灵魂,这个世界的很多做法,李云都想改变,但是深入体验之后,他又会发现,很多看起来不合理的做法,都有其深层逻辑。
比如说,夷三族这三个字。
就能让天下至少稳定一成。
现在,新朝将要建立,李云的确要着手改造,但是该怎么改,改了之后会变成什么样。
这一切,都要慎之又慎。
比如说更易新法,李云并没有直接推行下去,还是要跟费宣这些内行一起,先商量商量,再做决断。
费宣松了口气,低头道:“那,臣回去之后,就召集一批人,开始编修新法。”
“等有了初版之后,拿来给上位审定。”
李云“嗯”了一声,开口说道:“辛苦。”
“不敢。”
费宣低头道:“此是臣份内之事。”
说到这里,他的脸上也露出笑容:“有生之年,如果能完成这部唐律,臣也可以名垂青史了。”
修律,就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尤其是在周律的基础上进行改动,可能每一句话,都要字斟句酌。
李云哑然一笑:“你做了我这刑部尚书,还不能够名垂青史?”
“那不一样。”
费宣笑着说道:“新朝刑部尚书会有许多个,修成新律的,便只有臣这一个。”
说着,他低头拱手,起身告辞。
李云起身,送了他两步,便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揉了揉自己的眉心。
在今天这场对话之前,他还真不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什么错处,不过费宣这么一分析,他还真觉得有些不太对劲。
思索了许久之后,他喊来下人,让人把礼部尚书陶文渊请了过来。
这位陶尚书过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时分,他对着李云欠身行礼,很是恭敬。
“王上召臣下来,有何吩咐?”
“跟你商量商量办学的事情。”
李云看着他,问道:“我打算由礼部牵头,在地方上兴办学塾,由礼部派人,监督地方学塾,陶先生觉得如何?”
“这当然没有问题。”
陶文渊看着李云,咳嗽了一声,继续说道:“但是得花钱,花许多许多钱。”
李云皱眉,开口说道:“这样罢,你们礼部花几个月时间,大概估算一下,按照每个县办十个学塾,公聘五十个先生,约莫两千学生来算,大概需要多少钱。”
“然后报到我这里来。”
陶文渊低头应了声是,然后开口说道:“上位,这个事,恐怕要户部跟礼部一起去办。”
“行。”
李云很痛快的点了点头,开口说道:“你们去办就是。”
陶尚书想了想,继续说道:“而且,这个事情,几年之内肯定办不成,户部缺钱得很,上位这几年又要用兵。”
“能不能办成,要先算出来再说。”
李云揉了揉眉心,有些苦恼。
他也知道不太好办,但是事情总要有个开头。
实在不行,五年,十年之后再去办。
反正,他时间还是多的。
陶文渊这才躬身行礼:“臣明白了,臣一定办好这个差事。”
李云又交代了几句关于明年新朝第一次科考的事情,叮嘱他一定办好,同时让他着手去,与农事院接触。
农事院现在挂靠在户部名下,往后估计要户部跟礼部共同领导了。
陶文渊一一点头应是。
两个人一起聊到天黑,陶文渊才告辞离开。
天色黑下来之后,李云回到了自己的书房里,看着书桌上堆积的文书,心中思绪万千。
他现在,已经是新王朝的肇始之人。
理论上来说,他的一切政令,都可以畅通无阻的推行下去,他想要把这个新时代改造成什么样,这个新时代就会变成什么样。
但是真着手去做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困难。
而现在,摆在他面前最大的现实问题,就是物质问题。
贫瘠的物质条件,根本没有办法完成他心里的那些个构想。
“罢了罢了。”
李某人摇了摇头,缓缓说道:“做好眼前的事情,一步一步来罢。”
…………
腊月二十八。
天气终于放晴了。
此时距离年关,距离改元,只剩下了两天时间,而这天,李府之中,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
武元承与武元佑兄弟二人。
皇帝武元承进入洛阳之后,李云并没有怎么搭理他,只有在上一次朝会上,跟他见了一面。
不过朝会上,李云也只是迫他低了头,很多事情都没有说开。
眼见着大周的昭定就要成为过去,这个时候,李云还是有器量,请这兄弟二人吃上一顿饭的。
兄弟二人是快到中午到的李家,进了李家之后,很快被带到了一处偏厅里,这个时候,李云已经在这里等候了。
见到李云之后,楚王武元佑立刻拱手行礼,口称王上。
武元承则是深呼吸了一口气,开口说道:“吴王。”
李云也不生气,招呼他们坐下,然后开口说道:“二位这几天,过得可还好。”
武元佑笑着说道:“一切都好。”
李云看了看武元承,又问道:“听说陛下家里的几个皇子病了,现在好了没有?”
“已经好的差不多了。”
武元佑抢着回答道:“多谢王上挂怀。”
李云见状,哑然一笑。
一直没有怎么说话的皇帝陛下,突然抬头看着李云,声音有些沙哑:“吴王,为何还住在这里?”
李云笑着说道:“我这个人很守规矩,我既然还没有登基,便不会住进那座皇宫里去,那皇宫我去看过。”
“也没有什么好的。”
说着,李某人左右看了看,微笑道:“还是这里住着舒坦,以后真的登基了,说不定偶尔也会搬回来住。”
皇帝陛下张口就想说虚伪,但是还是强忍了下来,问道:“吴王请朕过来,所为何事?”
“商量一下,怎么处理你们。”
他看着兄弟两个人,继续说道:“陛下禅位之后,新朝建立,陛下的名分也就没有了。”
他又看着武元佑,说道:“楚王的爵位,也会跟着烟消云散。”
“我这两天,大致想了想,我也不吝啬,我可以给二位两个爵位。”
“一个郡王,另外一个是侯爵。”
“成为新朝宾客的世系,承袭郡王爵位,另外一个,承袭侯爵。”
武元佑正要说话,被皇帝拦了下来,皇帝抬头看着李云,问道:“吴王…会留朕一家性命吗?”
“可以。”
李云看着他,神色平静:“但是有条件。”
“你们一家,大概要被软禁相当长一段时间,同时…”
“陛下那些皇子们。”
李云看了看他,默默说道。
“就尽量不要生什么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