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 第358章、杀人诛心

小说:光宗耀明 作者:冬三十娘 更新时间:2024-10-28 18:14:16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开了眼了。

  应该说是开了挂了。

  不算大的箭楼上,挤了六人上去。

  毛文龙瞄了瞄之后就嘀咕着:“天爷……”

  箭楼所在位置更高一点,自然视野更好。

  如今,这箭楼所在的苏子河北岸与那赫图阿拉城的北城墙距离不到两里,而这具望远镜将这个观察距离拉到了五倍近。

  这是因为它始终还是脱胎于伽利略式的天文望远镜,这一具试制品的尺寸也做得足够大。

  “伯圭,你目力好,你来看。”

  袁可立颇为兴奋地吩咐。

  乔一琦闻言从毛文龙手里小心翼翼地把它接了过来,开始对着赫图阿拉城观察。

  身后,毛文龙他们开始议论。

  “还是粗重了些,这千里眼要是再小巧些……”

  “听两位公公说,像是容易震坏?那行军时候,战场之上,颠簸起来……”

  “你们要是嫌弃,有新的来了先给我。”

  “你想得美!”

  袁可立嘴角含笑,心里已经在琢磨。

  如果能用此物探知更多城中动静,那不知是不是能再想些特别的法子……

  他看着赫图阿拉城目光闪动,若是等努尔哈赤再来北城墙上巡视时……如果大炮能轰得准……

  又或者,如果能巧用这神器,生擒努尔哈赤……

  “传我将令,选炮班好手,运两门明威炮到后堡那边!”

  袁可立先下了命令。不论是轰杀当场还是生擒,准头都重要无比,得练一练,看看如何与这望远镜观测所得配合好。

  赫图阿拉城这里,袁可立在想着怎么运用这种新工具立奇功。

  他知道皇帝在学问上的期待,因此最好是让这望远镜产生一个标志性的作用。

  而紫禁城那边,除了继续制造一批这种款式的望远镜,朱常洛又拉着王徵、徐光启、伽利略、开普勒他们讨论更先进的款式。

  “气泡的问题已经搞清楚了,就是要多拌,这就不是问题。”

  玻璃制造工艺正在不断改进。正如望远镜最初出现然后应用于军事一样,玻璃里面始终有一些气泡,这很影响效果。

  这一点,烧制瓷器和琉璃经验十分丰富的工匠们最终还是发现了目前的解决办法:在制作过程当中对原料进行尽可能多的搅拌……

  但还有两个问题。

  一个是渐渐被水融蚀,变成毛玻璃——最初那个观天的望远镜现在已经出现这个问题。

  另外则是进一步精简结构,主要是望远镜的尺寸和重量仍旧太大了。

  朱常洛搜索着记忆开了口:“有没有可能……在镜片外面再加上一层防水防尘又透光的膜?”

  印象当中熟悉的各种镜片都有一层从外看上去有颜色、但实则不影响观看效果的膜,这东西应该都是保护作用。

  皇帝提着想法,其余人一时会意不过来。

  “还有式样。”朱常洛又提起笔,画起自己熟悉的双筒望远镜,“能不能做成这样?”

  王徵一看就懵了:“陛下,这镜筒如此之短……”

  “折射,反射,让光线在目筒里往复折上两回,是不是就能把镜筒做短一点。”朱常洛肯定地说道,“这是数学问题。开普勒,你说的那种两个凸镜的望远镜,无非所成图像是倒的,再加一枚目镜是不是就能是正的?这些都可以算!”

  最早期的望远镜大多是伽利略结构,优点是结构简单,透光率很高,但倍数和观测视场都比较小。

  而开普勒式望远镜的结构更复杂,需要更多的精细透镜,只不过它能够制成更高倍数、观测效果更好的成品,最终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的望远镜都变成了开普勒式。

  至于双筒,那当然是更符合双眼需求了。

  可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如今朱常洛继续发挥一个“学问精深”的皇帝的作用。

  伽利略和开普勒看着皇帝与那位王掌院一同在纸上画,光线的折射方向、算式……

  “首先是数学问题,然后再是工艺问题。这个法子,一定行!”

  皇帝的语气不可置疑,他指着两个不规则的棱镜。光线从物镜进入,通过两个不规则棱镜的折射再进入两个目镜,倒立的图像会变成正立,也解决了需要一个太长的镜筒的问题。

  他十分肯定的认为只要把这个结构里的数学问题先解决,剩下的就交给工匠们。

  这是一个学问素养和学问热情都远超伽利略和开普勒想象的皇帝,虽然眼前的这份热情似乎是为了满足他开疆拓土的雄心。

  但开普勒到达东方之后,已经因为东方皇帝所说的力学三定律而着迷。

  现在,这位博学的皇帝提出了越来越多的奇思妙想,譬如前些天提到的蒸汽机。

  朱常洛忽然又加紧提出对望远镜的改进,是因为今年万寿圣节的通辽会盟。

  天枢营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将努尔哈赤留在了赫图阿拉城,现在明军将之合围,朱常洛再不必担心与建州女真一战的胜败。

  那么到了通辽会盟之时,大明北面的察哈尔、内喀尔喀、科尔沁、建州女真都被大明揍过一遍,土默特、叶赫部则之前就已臣服。

  而让他们短时间内不敢生出任何邪念的,莫过于继续进行一次远超他们想象的武力展示。

  明威炮、燧发枪、望远镜,这些都是有极大作用的。

  要不然舒柏卿到了土默特之后为什么能那么顺利?不就是带去的燧发枪实在骇人吗?

  以大明国力,有一就有无穷无尽。

  大胜之余告诉敌人:我还没用全力,那才是杀人诛心。

  现在,袁可立一边练着炮,一边用另一种形式杀人诛心。

  他已经想到了运用那望远镜的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

  飞箭传书。

  以他的笔力,通过望远镜窥探到的动静再写出来,虽然并没有点及什么明确的人,可是……

  努尔哈赤看着从城外送回来的布帛面沉如水。

  由于苏子河的存在,建州女真士族并不必全部龟缩于城内,至少河面才是第一道防线。

  所以明军把这种布帛射过苏子河就行。

  布帛上写的内容朴实无华。

  某时某刻,城东仓库取粮多少担……

  某时某刻,扈尔汉密会头领几人于城西……

  某时某刻,某将领巡守城北,鞭笞士子多少人……

  都是些琐碎的消息。

  “……是谁泄露城中军机?谁!”

  努尔哈赤怒声问起来。

  他不知道望远镜的存在,所以他想象不到有人能在那么遥远的距离就把城中动静看得一清二楚。

  所以他能想到的,自然是已经有人在与明军暗中通传消息了。

  如果不是朱常洛,大明出现第一个望远镜还要到十多年后,那是汤若望带来的,而后还译了《远镜说》一书,介绍了望远镜的制作方法。

  明末,苏州吴县人孙云球才自制了一个“千里镜”,试看之下,“远见城中楼台塔院若接几席,天平、灵岩、弯窿诸峰峻增苍翠,万象毕见。”

  而最早把望远镜用于军事的,也是崇祯年间的苏州,巡抚张国维令设千里镜于铜炮上视敌远近,再以大炮轰击,“所当者辄糜烂”。

  如今建州女真提早这么多年遭受到望远镜的打击,而这第一波却是精神冲击。

  我们中出了叛徒!

  这是显而易见的,努尔哈赤本就怀疑有一些人会在压力之下反叛,只不过明军还没开打,城中动静就已经泄露出去了?

  面对努尔哈赤审视的眼神,有的人一脸茫然,有的人愤怒异常,有的人则十分惊恐。

  于是努尔哈赤的目光自然聚焦在那些惊恐的人脸上。

  “皇上,臣没有……”被逼视的人顿时有一个跪下来,“佟将军可以作证,我这几天根本都没出门啊!”

  “除了守军,谁能与明军打上照面?城北外面是正蓝旗……”

  “你血口喷人!皇上,奴才敢以性命担保!奴才日夜巡守,营中从没有一张纸、一支箭过河!”

  “那之前袭扰汉人筑木寨墙呢?”

  “那是几天前了?那布上说的是昨日之事!”

  “够了!”努尔哈赤大喝一声,阴沉着脸看着面前众人的神态。

  令人窒息的气氛在沉默中弥漫,过了一会努尔哈赤才说道:“大战当前,里应外合的叛贼一定要找出来!今天,你们就都留在汗宫衙门!”

  他不是担心最后有人真的与明军里应外合,他担心的是这些反贼里有他真正信任的人。

  毕竟布帛上的有些内容实在……

  “再有这样的东西,不许让兵卒去拿!”

  他又吩咐了一句。

  虽然识字的极少,但万一呢?

  大明此计甚毒,如果布帛上的内容都被士族知晓,士气只会越加低落。

  而他们是完全无法阻止大明用这个法子的。

  扈尔汉却问了一句:“皇上,若是汉人喊话,驱使那些三部部民来喊……”

  努尔哈赤表情一僵。

  他看着扈尔汉,而扈尔汉满脸都是忠诚和担忧。

  略略恍惚之余,努尔哈赤发现自己也并不能辨别扈尔汉这一刻的真实心意是什么。

  但他提出来的问题,不容回避。

  “我自会亲自巡查各面城墙!”努尔哈赤只能这么说,“要是相信汉人的话,我们满人又怎么会被逼到这样的境地?”

  他必须先等着,等到春暖雪化。

  而现在,还不到时机……

  过河的“书信”是毒药,努尔哈赤不能完全不看,也不能让太多人知道动静。

  所幸明军没有立刻开始使出隔河喊话、表现他们对城中虚实一清二楚。

  这样两三天下来,努尔哈赤也发现了一个规律:明军所知道的,大多只是从外看来的动静,都是在屋宅之外的。

  十分紧要的账目数字、屋内言行,似乎并不涉及。

  这让他放心了不少,可见并没有那些真正接触机密的人涉事其中。向外透露消息的,恐怕也只是凭眼线能远远窥见一些动静的人。

  这些人自然就是努尔哈赤本来就疑心的那些三部归顺权贵了。

  他们归顺后,暂有富贵,却无实权。

  可是这几天他派人暗中严密观察,又确实没有什么人或物件越过苏子河。

  难道还有什么早就串通好的消息遥递暗号?

  这几天里,西面也时不时传来炮响声。

  声音离得远,闷闷的,也并不密集。

  一开始,城中守军还以为有援军翻山到了苏子河的下游河谷想断明军粮道。

  现在看来却显然不是这样。

  又次日,努尔哈赤拿到被明军射过苏子河的另一片布帛,看了之后只觉得浑身发寒。

  今天所有内容都是关于他的。

  这一天,他去了哪些地方,在哪里停留了多久,从清晨到夜里,事无巨细全在上面。

  仿佛一直有一双眼睛盯着他的行止。

  而能够把他一天的行程悉数看在眼里的人……

  上位者常多疑,或者说为了权力稳固需要考虑更多,考虑更多就自然多疑。

  他开始对自己接下来从南面突围的策略产生了动摇。

  如果自己的行踪始终被人盯着,明军很快就能知道,那么南面还那么容易突破吗?

  可到底是谁既能清楚他的一举一动,又能在严防死守之下把消息递出去,努尔哈赤始终查不明白。

  有头绪也没证据,而没证据乱砍人的话,军心崩溃更快。

  一片片小小的布帛被箭矢射过河之后,就这样成为了笼罩赫图阿拉城的阴云。

  这阴云的中央,是危局之中的建州之主,他的心头不知酝酿着怎样的风暴。

  知情的权贵、将领们面对这种局面,内心又在怎样思考?

  压力之下,总有人会采取一些多余的动作,比如说和自己部族出身的将领私会,比如说准备好逃走的物资与人手,比如说提前写些什么……

  努尔哈赤也必须为城中情报的持续走漏找到一个源头,以安定其他人的心。

  屠刀终于挥起,一个辉发部归顺贝子的家中搜出了提前写好的乞降书。尽管没有任何他已经通敌的证据,但这已经够了。

  他死得不冤,至少很多一心忠于努尔哈赤的人因此放松不少,对他咒骂不已;而其他边缘权贵虽然惊惧,却也觉得他咎由自取。

  然而那布帛又于次日飞过苏子河,被箭矢钉在南岸上。

  北城墙上的努尔哈赤死死盯着那里,呼吸都不顺畅。

  到底是谁?到底有多少人通敌?到底用的什么法子传递消息?

  明军大营那边,袁可立对乔一琦说道:“今日就不用窥探了。到后堡那边去,你得通过这千里镜瞧见的人,估好远近、高低,再报予炮班,让他们射得更准,这得多练。”

  “是!末将已经有些心得了,人总是那般高,比一比大小,能大略估出来。”乔一琦兴奋不已,“这事就交给末将!”

  “好!”袁可立笑着说道,“若能一炮建功,不输于你在大凌河西一箭射毙岱青之弟。”

  “就是那明威炮……两里远,威力如何?”乔一琦担心这问题。

  “开花弹丸。”袁可立却不担心,“明威炮最小的也能打出一里远,威力十足。拿小的练了练手,抚顺关上可打三里的巨炮,我已经命人运到了后堡。”

  “那就足矣!”乔一琦抱拳行礼,“末将这就去!”

  袁可立点了点头,脸上期待不已。

  他已经并不执念于生擒努尔哈赤了,而是准备营造一个机会直接一举残灭他和他的心腹大将们。

  所以那明威巨炮,要打得更准一些才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光宗耀明,光宗耀明最新章节,光宗耀明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