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 第445章、 上国锋芒

小说:光宗耀明 作者:冬三十娘 更新时间:2025-03-02 18:18:36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这么说,一国一城令实际是德川家康要求的?”

  清水城内,年少的宗义成跪伏于厅堂之中。他的家臣里,只有被俘的柳川调兴和另一个老臣跪在他身后,其余人则都在屋外。

  刚刚来到这对马岛上的田乐与麻贵之子麻承训、金景瑞则高坐上位。

  田乐发现东瀛如今的情况又多了不少细节。

  “各地大名不敢不遵。”代替回答的是另一个宗义成的家臣,“一国一城令之外,元和令又定下了十三条。譬如参勤交代,去年便是调兴桑代替大人前往,这还是由于大人年幼,幕府又早就听闻天朝将来征讨。要不然,每年四月,各地大名都应该到江户参勤一次……”

  田乐所知的新细节,当然就是江户幕府实际出台了许多控制地方大名的法子。而这些法子,并不是初掌实权的德川秀忠推行的,实则出于德川家康的手笔。

  “五百石以上的大船,都被幕府收走了?”田乐再次确认了一下。

  “禁教锁国之后,就已经都收走了……”

  麻承训的眼神不由得跃跃欲试,看了看田乐。

  这可是好消息啊!

  田乐却凝神思索着。

  按他们所说,那元和令十三条不仅再次强调了一国一城令,而且对地方大名的控制力度很高:既要求他们每年都要去江户参勤交待,还要他们自行承担旅途费用,旅途当中还必须严格按照自己的身份布置排场。不能向上逾制,也不能向下敷衍节省。

  缔结姻亲都要报幕府允许。

  “各地所谓大名,不敢不遵守?”田乐问道。

  “像对马这样的外样大名,哪里敢不遵守?幕府领地外,亲藩大名和谱代大名占据的领地更多、更好……”

  从他们的交代里,既然出自德川家康本人的手笔,又有原本就与幕府结了姻亲的亲藩大名和江户幕府“开府勋臣”的谱代大名的支持,这件事的推进其实比较迅速。

  “柳川调兴是吧?你去年去江户又回来,据你所知,如今本州岛西面的山城,还剩下多少?”

  柳川调兴如今的身份比宗义成和其他家臣更不如,他是想逃回本州岛途中和那些幕府特遣武士一起被堵住俘获的。

  这样力求得到更大发展空间的人,此时成为阶下囚,谄媚神色最浓厚。

  “回禀天朝大将军,西国原先有三千余城,现在已经不到千城了……”

  “……拆得如此之快?”田乐不禁愕然,这不是才一两年时间吗?

  麻承训眼中期待的情绪更加高涨。

  “哼!就像这小子一样,不知多少大名麾下都有像这样野心勃勃的叛徒。让他们占据着支城,当然不如把那些家臣为城守的支城拆掉!”

  听了另一个宗义成家臣一边鄙视柳川调兴一边回答的话,田乐慢慢理解了一切。

  今非昔比了。

  虽然前有丰臣秀吉也堪称一代枭雄,但江户幕府似乎有了更强的手腕。

  一方面通过亲自掌控着最大领地,把利益分给了自己的姻亲和嫡系,另一方面也抓住了乱战时期各地大名的一个痛点:这东瀛所谓下克上的传统。

  乱战时期,各地大名当然要靠家臣、武士。但如今的江户幕府既然已经稳固,那么帮助大明掌控领地权力的家臣们,至少是部分家臣们就需要提防了。

  一国一城令固然是幕府控制各个大名的方式,让他们如果有异心则少险可守。但对大名们来说,反正乱战时期已经结束,自己的地位得到了幕府承认,一国一城令倒能让他们更易于掌控住家臣们。

  至少他们没有占据着某些支臣抗拒大名的底气。

  田乐幽幽看着这柳川调兴:这种情况下,他更想去做幕府幕臣而非家臣,恐怕是此刻东瀛诸多地方大明家臣的想法。

  想象一下,如果各地大名每年还需要去江户“参勤交代”,地方事务谁来打理?

  这小子只怕实际上已经看明白了:幕府的长期目标是把地方大名们架空,把地方都交给倒向幕府的幕臣来实际打理。

  “依你看,如今天兵已至,对马臣服。你口中西国诸多大名还会继续把城拆下去吗?”

  田乐问出了关键问题。

  所谓西国、东国,是他们本地的称谓。京都附近的近畿五国之外,东面诸国被统称为东国,反之是西国。

  他们有所谓五畿七道诸令制国的说法,古早时期只有六十六国。按照一国一城的说法,岂非举国只留下不到百座城?

  但如今实则割得更细了,已经有两百余个藩领。

  有的大名并不完整占据一个令制国,所以他们在新规矩下甚至没有资格单独拥有一城。

  这也是一两年时间里拆城如此迅速的原因之一:实力较为强大的地方大名,有充足动力把那些没有筑城资格的邻居大名的城先拆了。

  这里面的许多矛盾,幕府又会通过“易封”来协调:分割领地,把一个地方的大名迁到别的地方。

  实际上最终也确实成效极大,到了后来一共只留下了一百五十座城左右。他们所谓战国时代大量修筑的堡垒山城,绝大部分全部被拆除。

  柳川调兴明白田乐问这个问题的用意。

  他想了想之后就回答:“会拆下去,而且会拆得更快!”

  “哦?你说说看。”

  柳川调兴现在要争取活命,而且心里还有更大的念头。

  因此他很认真地说道:“天兵既至,仅凭地方大名,即便是萨摩这样的雄藩也无力独自抵御。幕府要西国诸藩都一心抗御,自然需要采取策略。许多城已经拆了,既然无法再构筑更严密的防线,那就不如集中力量。最终被保留下来的,都是真正坚城。西国藩领们失了城就等同于失了藩,怎能不听幕府号令?”

  田乐点了点头:“继续说。”

  “另外,即便天兵英勇,确实能轻易破城。但深入远征,仅凭夺下的城池,要以一城控一国之地,总会顾及不过来。留着更多支城,既有分兵却难守的弊端,又能帮助天兵凭更多支城控制所夺藩国。因此,不如把那些支城都拆掉。幕府将来一能诱天兵深入,二来可凭借熟悉山川袭扰迟滞天兵。上国……毕竟是劳师远征。”

  田乐知道他是在表现他自己有用处。

  他确实有用处,不是年少的宗义成和他那些眼界只在对马的家臣能比。

  于是他笑了起来:“你既然去见过那德川秀忠,本督且问你:江户对大明远征,是什么判断?那德川秀忠认为大明远征的目标是什么?”

  “……自是要彰显上国之威,再定宗藩名分……”

  “是吗?”田乐似笑非笑。

  这家伙这样说,也不奇怪。

  若翻翻史册,那就知道这东瀛自从有了所谓皇室、称皇之后,其实就不愿向中原称臣。

  隋时,他们在国书里就明确写着“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到唐时,东瀛更是自认为“天朝上国”。但发兵当时的新罗时,在白江口被大唐教做人了。此后,他们就正式对大唐称臣,派出大量遣唐使。

  但赵宋只能向辽金称臣,东瀛又岂会再向赵宋称臣?

  蒙元入主中原后,镰仓幕府强硬拒绝称臣的要求,而后有蒙元东征。让不可一世的蒙元无功而返,他们自然更加倨傲了。

  甚至足利义满出于“战国”利益需要向大明称臣贡贸,也被视为“叛国”。

  江户开府,德川家的首要目标是控制住内部,因此才有了“禁教锁国”。他们既不曾尝试与大明建立新的关系,又担忧海贸只会更加增强西部地方雄藩的实力。

  如今大明大兵压境,他们的第一判断是大明为彰显上国天威、让他们称臣而来,这一点也不奇怪。

  田乐觉得这样就好。

  “你还有些用处。”田乐说道,“既然熟知地方详情,你便先在金将军帐下听用。先下去吧。”

  等几个“外人”都不在了,麻承训立刻急不可耐地说道:“督帅,机不可失……”

  “麻将军莫急。”田乐抬手压了压,“没听他说吗,城还会拆下去。”

  “但这厮说得也有道理。若是寨堡都被拆完了,此后……”

  “寨堡拆完了,届时不正是草原各部最熟悉的吗?只搜掠,不攻城。”田乐摇了摇头,“就按既定大略来办。那幕府既然以为大明只为彰显天威而来,那就只会借力收摄地方权力。仗还是要打的,不过嘛……既然他们已经开始有易封之制,难道不能借大明之手先打残西部边陲雄藩,再把姻亲家臣改封至此?到时候嘛……”

  到时候恐怕就会跟大明谈判。

  一方面确实抗御住了明军,得来了和平。另一方面,虽然可能被迫称臣,但这实际上也没什么大不了,反而能把与大明的贡贸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里。

  至于其他地方大名的不满?有外敌在的时候,其实更有利于幕府进一步掌控地方。

  谁能反抗?

  既然大明官兵未至之前他们都已经拆掉了大半城池,足见此时与那足利义满还在时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况且他们还有什么劳什子皇嘛。称臣的是皇,与幕府大将军有什么关系?

  田乐在东征大军之中有绝对的话语权,麻承训只是贪功,但不敢无令冒进。

  大明就先在对马岛上安顿着,开始构筑海上、陆上防线,同时也开始建设这对马岛。

  岛上百姓本身就没多少,此刻开始要被全面替代。

  他们被运回朝鲜,也可以看做是“战利品”。

  替换过来的,是匠人、文武官员、士卒。

  江户那边会怎么做,田乐只关注着,但并不在意。

  他们误判有误判的好。

  心里认为谈判称臣是最坏结局,那么又怎么能够同仇敌忾?何况这个过程里还有他们与地方大名的矛盾。

  而大明则确实需要时间,需要更强大的东洋舰队筹建完备。

  幕府心里盘算的,大概是依靠这狭长的地势争取足够的时间。正常的劳师远征,若遇到这样纵深的地势,自然是越来越难。

  到时候既能让大明愿意谈,而幕府可能也并不用丢掉太多尊严。玩点文字花样,但得到的则是牢牢掌握住的西部地方。

  前线?棋盘罢了。

  但田乐心里盘算的,是雷霆万钧。

  看来还是要等沈有容和东洋舰队。

  到时候舰队直插江户。大明,剿的是幕府,是东瀛实权之首。

  其余西国地方大名,只看哪些人最后是聪明的。

  ……

  从泰昌十六年底和泰昌十七年初开始,大明开始了双线作战,但这两场远征对大明财计的消耗却神奇地可控起来。

  因为打得很有节奏,因为是早就积蓄颇丰的黔国公、潞王及诸多文武、土司及地方大族为自己将来的权位而战。

  而与此同时,新的十年期国债开始发售。要的是现银,给的是利息和更多拓海团练洋行、北疆各部大明官办工厂的参股权。

  新港宣尉司正在设立,整个南洋局面为之一新。

  大明对外滇的态度已然明确,而南洋除了交趾、暹罗等寥寥数国,其他大多都还很原始。

  对海商们已经颇为熟悉的瓜哇、吕宋等诸岛,其上已经有一些苏丹国、佛国,大明鼓励拓海团练洋行与那里的权贵合作、通婚,帮助他们治理得更规范一些。

  但皇帝又给出了一个巨大的诱惑:南洋以南,尚有巨岛,其广不逊大明一京三都九边十八省。勇于开拓至彼处者,无不可允!

  这事靠谱吗?

  靠谱。三百年前生人江西南昌汪大渊留了《岛夷志略》一书,此人足迹之远,骇人听闻。

  年仅二十岁时,他就随当时泉州的商船一直辗转到了地中海一带。

  他在书中记载了一个叫麻那里的地方,皇帝说那就是南洋以南的巨岛。

  管它是不是真的。汪大渊生活于疆域辽阔无比的蒙元时,得益于蒙元当时横跨大陆的疆域,他能到处晃。

  所以就拿他的书作为凭据,再加上皇帝本人学究天人的普遍认识。

  那么一个广袤不逊于大明的巨岛,还无不可允……

  朱常洛不怕他们去那里搞什么。

  去吧,反正迟早也被发现。那么远,与其将来被此刻被迫又要去寻找其他财源的西洋人找到,不如让他们去。

  从那里再到新港,那就不算太远了。等他们过去发现那里的牧场,那里的铁矿。

  总要有些什么激励已经越来越亢奋的明人。

  大明有什么不能去的?

  此刻,由于东洋舰队的筹建提上日程,大明沿海除了诸多官办船厂,民间船厂同样忙碌异常。

  但他们得把枢密院兵备堂下的威远战舰排在前头,而非其他大族订的货船。

  至于浙江和福建的官办船厂,刚被补选为博研院院士的邹瑾已经过来了。

  让他只做煤厂的总工程师,有些大材小用。

  现在他的身份是:龙王级蒸汽战舰总工程师。

  干坞之内,一个怪兽已经初具雏形。

  “……烟囱,定要这么大?”沈有容很担忧,“会不会把帆烧着?”

  “故而要造这么大,离得远一些。”

  “……那不是迟缓如龟?”

  邹瑾不乐意了:“沈侯爷,您懂这蒸汽机,还是我懂?”

  “……我这座舰,劳烦邹总工了。”

  邹瑾并不懂造船,但造船已经有很熟练的人。

  他只负责为这龙王级蒸汽战舰添上新的心脏。

  等它入海之日,就是大明海师又焕然一新之时。

  沈有容已经接到了枢密院的新命令:田老太师说,届时可由他亲率舰队,直捣东瀛江户。

  谁让他们把这幕府实都就建于海边?

  那可是一战灭国之功!

  北疆各部的精骑已经开拔。大明已经把东瀛一岛夺了下来,坐上大明的船,接下来都可以去那东瀛肆意掳掠了。

  林丹巴图尔目露寒光:掳不了大明了,还掳不了东瀛?

  他已经憋了快十年的火!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光宗耀明,光宗耀明最新章节,光宗耀明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