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府宜兴县城外的周铁镇位于太湖西岸,这里一贯是一个商贸枢纽。
闻名遐迩的宜兴紫砂器便是通过这里的港口装船,再通过太湖及江南密集的水网销往各处。
在周铁镇不远的下邾,则是一个更加小一点的小镇。
它虽然小,影响力却更大一些。
一是宋时苏轼路过此地听到朗朗书声,题了个“儒芳里”,寓意“孺子可教、儒风芳菲”。
二是从嘉靖年间之后,这里科举入仕者也渐渐多起来,下邾街道上的一座桥名为“儒林桥”,足见此地“以文兴族”的士风志气。
三是这里有一个三槐堂王氏,祖上王祜便是宋太祖时的兵部侍郎知制诰,后来又有一支迁居至此。宜兴三槐堂王氏这一支的祖上王皋曾官至太尉,与岳飞交好,族谱之中甚至仍留有岳飞题跋。
这三槐堂王氏源出太原王氏,此后却是王姓之中繁衍最大的一支,天下不知多少王氏冠以三槐堂的堂号。譬如那王守仁,就是余姚的一支三槐堂王氏。
而宜兴下邾的这一支三槐堂王氏,如今却实际掌握着宜兴不小的紫砂器份额。宜兴紫砂器是从正德年间开始上升到一个新台阶的,经过嘉靖一朝的发展,宜兴窑厂已经“于四方利最薄,不径而走天下半”。随着功夫茶的逐渐兴盛,紫砂器在江南和东南沿海已经在迅速取代一些瓷壶、茶盏,已经有“世间茶具称为首”之姿。
这一时期,出现了董翰、赵梁、时朋、和元畅四人,并称“名壶四大家“。而到万历年间,又有了时大彬及其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这“三大壶家妙手”。另一个名叫李养心的名家,则以匣钵装烧法制出不少小壶,朴素带艳,世称“名玩”。
如今的宜兴紫砂器,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名匠借鉴历代陶器、青铜器、玉器、瓷器的造型、纹饰,制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早就引得江南士绅心动不已,争相定制文玩茶具。
譬如如今作为太常学士的董其昌就是其中非常稳定的老客户。
紫砂器到了这种程度,其实就需要更多的包装和炒作了。
过去,下邾三槐堂王氏当然拥有这方面的天然优势。
但自从官产院设立之后,宜兴这里也成立了一个紫砂窑厂。因为经过之前的积累,紫砂器也具备了和瓷器一样销往海外的潜力。
这生意和下邾王氏原本不冲突,毕竟一个是对外、一个是对内。
然而紫砂器烧制并不易。
其泥料,只有在大量生产日用陶的条件下才能取得,因为这种深藏于岩层下数百公尺深处的“甲泥”之中的紫砂泥料,必须从甲泥中分选出来,没有日用陶的大量使用甲泥,紫砂泥也就无从取得。
再者,技艺精熟的名家和匠人,这资源是有限的。
官产院下的宜兴紫砂窑厂既然是官办,如今朝廷改匠籍为民籍、改匠役为雇工,甚至有过去的大匠成为了工程师、院士这样的通道,紫砂窑厂的生意又稳定,于是下邾王氏等控制的私窑竞争力一下就不够了。
如今下邾王氏却不是为紫砂器的争夺而惊怒,而是因为周铁镇外短时间内搭起来的秋冬大集场地。
周铁镇既然是个商贸名镇,朝廷之前甚至专门在这里设了巡检司,那么镇上自然不缺茶楼酒肆。
“你看清楚了?”
一个茶楼的雅间之中,衣着体面尊贵的中年人神情阴郁。
“看清楚了,都是从紫砂窑厂运过来的。”一个看着精明的年轻人忙回答,“码头那边还有漕船等着,一车一车地从紫砂窑厂往那边拉,都是寻常的陶罐陶碗。”
“……紫砂窑厂不烧紫砂器了?”那中年人惊怒交加,“漕船不准备运漕粮了?”
“朱兄还没从府城得到消息?”另一个中年人阴沉地说道,“税政部已经下了公文来,今年粮赋执政院已经做了安排,诸省今年漕粮都不必入库,悉数存留周转。”
“什么?”朱家这位中年人双目瞳仁微微一缩,“边镇不用粮?京畿不缺粮?”
没人能够回答他这个问题。
这时候,又有一个机灵的年轻人回来了,进了雅间就说道:“老爷!老爷!大集那边挂了牌子,大集上收余粮,收生丝干棉,收干货,用现银收。粮油盐铁,布帛百货都卖,私钱也认!”
“什么?”朱家这位中年人再次说出这一句,这次却站了起来,“私钱也认?怎么个认法?”
“说是就依去年行价。”这年轻人又指着外面,“县里的人和那些治安署巡警已经巡告到下邾了,让要买东西买不到、卖东西卖不了的百姓人家都可以去赶集。”
“去年行价……”另一个中年人眼中精光一现,“他们还收余粮?”
“收呢,我看那柜台都快支好了。”
“朱兄,要不……”
“不急!”朱家那人心中一沉,“快,你们再跑一下,把附近府州县的秋冬大集都跑一遍,看看是不是一样。”
“世伯,这是何意?”座中则有一个年轻人问了一句。
朱家那人眼中露出恐惧的眼神:“哪里来的这么多人手?哪里来这么多现银?”
另一个中年人也想到了:“朱兄是说,全天下都准备这么干?”
一个宜兴县的秋冬大集,若是十里八乡的百姓人家都跑来赶集了,得多少人管着不出事?那么大一个集市,那么多收的货和要卖出去的货得怎么管?
“……就算是那昌明号也没有那么多人手填到几个府!”
“治安司。”朱家那人深深吸了一口气,“还有营兵,还有……府学和大学校的学生,至少是自然格物科学生……还有……”
“……这么多人,岂能人人听话?”另外那个中年人握紧了拳,“越是其他府州县都这样,越是要想法子!”
“想什么法子?把今年粮食都给他们换掉他们手里的现银?拿私钱去买盐买粮?让各家义男雇工分开去买?”
座中一个一直没说话的老者沉声开了口:“焉知这不是一个套?朝廷这是要让坐店都开门接客!”
“他们敢认私钱,有朝廷撑腰,咱们敢认吗?大集那里认,咱们不认,是不是有罪?”
“这大集要是一直开下去呢?”
那老者看着众人,他们一听这话,心里更加一沉。
老者颤巍巍地站起来,身形佝偻但眼现恐惧:“蠲免夏粮,绝非无因。朝廷已经狠下心今年岁入大减也要扛过去,大集所售粮盐必定不会价格高。要真像你们说的,诸省都准备这么干,朝廷会多出多大一个财计窟窿?拿什么填?哪些人家的家财来填?”
这话说完,众人顿时脸色煞白。
“千万别轻举妄动。衙门里人心是杂,但眼见京里……这是要拼命了,你们敢做这个出头鸟吗?他们敢吗?”
小小的下邾三槐堂王氏开始近距离接触到朝廷的雷霆一怒,他其实不敢多做什么,所以才与另外一个愤愤不平的世交争论。
而今年许多粮赋都能存留地方,恐怕也是朝廷为了安地方官吏的心、给他们的一份额外“勤职奖廉银”。
那么谁能有这个胆子做出头鸟?
……
实际上,只有五府之地遭遇了最大的压力。
正如他们所不敢相信的,即便朝廷如今很不一样了,即便昌明号、官产院等有了大异以往的控制力,这份控制力也不足以在如今的交通、人手、人心条件下把皇帝和朝廷的意志贯彻下去。
时间到了十一月时,这个消息就远近都清楚了。
五府似乎是朝廷最用力的地方,那边已经有不少战战兢兢的原本坐店重新开门营业,卖粮的价格也不敢高过多少,只是依地利方便略高一点。
而他们也咬着牙在认私钱。
可是此强彼弱,更广袤的大明其他地方,朝廷有足够现银、制钱来运作吗?
其他地方的很多人都在扛着,不合作也不阻止,静静等待局势会不会有新变化。
还真有胆大的拿自家今年的存粮和其他货物去挤兑当地大集的现银和制钱甚至私钱。
只要这个举措最终仍旧不得不依靠大量私钱来流通,那么新钱法就会越来越难。
胆子更大的甚至抓紧漕河没有封冻的这段时间从江南额外收购了不少今年多出来的夏粮,在河南那里运作。
谢廷赞是想进步的。王德完都已经是总管官产大臣了,他谢廷赞也只是落后一点点而已。
这胆大包天的河南挤兑案涉及数府,最后调动了河南省营来“平叛”。
今年的雪还没下,河南离京城不远,情况到了紫禁城里,袁可立明显看到了皇帝的阴郁。
“于田九泉之下……”
“陛下……”叶向高欲言又止。
“礼卿!”朱常洛咬牙说道,“先着手把河南治安司的缺额速速补全。非常之时,让河南省营再抽调一哨暂时把治安司的胆子挑起来。至于于田此子……斩了!”
在河南为那些运作新粮挤兑大集现银的大族、大商打掩护的,却是当年平播功臣、最终官至枢密院副枢密使的李化龙的儿子。
这儿子才干不高,是早年恩荫的锦衣卫官职。在之前的恩荫改制中,朱常洛和朝廷都感念李化龙的功劳,因此他这儿子转到了河南治安司。
如今的重点不仅仅是这一个案子,是这个案子的象征意义。
最终闹得谢廷赞协同中枢巡考组查出了线索,李化龙这儿子和诸多从边军、卫所之中退伍或转职的将领、警员一同负隅顽抗,甚至有了小小的叛乱之势。
虽然很快就被提前有所准备的河南省营扑灭了,但这会不会成为那颗引爆局势的火星?
断人财路形同杀人父母,这句话对一些不甘的人来说是真理。
袁可立犹豫地问道:“等到腊月,雪一下往来则更加不便,恐怕会有人火中取栗。陛下,是不是要启用那预案?”
“不可!”叶向高顿时反驳,恳切地说道,“陛下,河南大案速速从中惩办传告诸省以儆效尤,这就够了。若当真让诸省总督及巡考组启用那戒严预案,官兵一动便形同战时。各地存留之粮本为地方官吏勤职之赏,这样一来就不得不变成军饷,恐怕地方官府上下怨言更多。再者,若有贪功之辈,恐怕反倒自己点一把火,若有杀良冒功之势……”
他说到这里就直视着袁可立:“礼卿,就算这么多年官兵已经救灾赈灾颇有仁义师名,值此形势,枢密院能保证诸省无一处不出乱子?”
袁可立自然无法保证,只是他确实担心冬天大雪之际闹出大乱子。
“如今除了震慑宵小之辈,最难的还是人手,银两!”叶向高弯腰道,“臣请这就先发卖各地银号柜店干股,既得现银就地支用,又能分而化之……”
王衡当即反驳:“不成!如今诸省银号还只是刚刚组建。所用之人贤良方正与否,还有待考察。明年新钱将发,最开始这三年,名单之外的地方富商大户万不能直接吸纳进来,允开柜店。”
朱常洛面前诸人议论纷纷,随后不久,刘若愚脸色苍白地从内书房那边过来。
到了皇帝面前,他直接一跪,手里高举着一道密奏。
“都知监山东兖州府急奏,太子殿下在腾县大集遇刺,幸得护卫忠勇死一伤二,太子殿下有惊无险。刺客身份仍在严审,如今已审知是河南口音,恐为河南大案逃匿余孽。衍圣公……已悬梁自尽,留有血疏申辩孔家清白。”
望着地上刘若愚举着的那道密奏,皇极殿里一时安静至极,叶向高一阵头晕眼花,整个人都开始摇晃起来。
朱常洛反倒颇为平静,拿了密奏过去看了看。
“好啊……好大的胆子……”他的语气比此刻殿外的天气还冷些,“孔尚贤一心遵奉朝廷政令,孔家有些人却甘被利用。衍圣公……虽自知孔家脱不了干系,可恭顺了一辈子,最终却给朕来一出悬梁自尽,倒像是被朝廷逼死的。”
“臣恐怕另有隐情!衍圣公自知干系重大,如何会悬梁自尽?只怕是急怒攻心、病重难愈……”朱国祚扶着摇摇欲坠的叶向高,赶紧说好话。
朱常洛却道:“真相如何,重要吗?就算他是先病逝的,再被一些孔家人挂到梁上去,如今传出来的消息就是这个,奏到朕御前的就是这个。”
顿了顿之后,他看着袁可立。
“礼卿,你亲自去山东,只山东一省戒严。这刺储大案,一查到底!”
“陛下,还有……”刘若愚额头挨着地毯,“皇后娘娘闻讯晕厥……”
“怎么传去坤宁宫的!”
“……皇后娘娘挂念殿下,臣……”
朱常洛只盯着他的脑袋:“你知道该怎么查一查内臣们。这么多年诸多在地方的内臣虽没有过去权势了,可是他们在地方上又有了些什么样的新利益?胆子大到敢行刺太子,哪里只是因为新钱法?不论查到哪一宫,朕决不轻饶!”
他心里也不禁有一丝无力感。
尽管形势还没有失控,可是李化龙的儿子、内外一些人基于利益、新政走向和皇储的异样心思仍旧在这一场紧张局势之中滋长起来,都想着看看是不是能火中取栗。
而此刻受了这一惊的朱由检尽管此前就知道可能有凶险,又会不会生出另一些心思,开始猜忌他的兄弟们呢?
人,只有一条命。
刺驾若是得手,皇帝固然会因此暴怒,彻查之下必定杀得人头滚滚,但与眼前这“断人财路”在某些人心目中一样是死局一般的情况下,铤而走险却必定会彻底影响朝政走向。
新的皇储会是谁?皇帝如何面对新政这么多年之后仍旧如此强悍决绝的抵抗意志?
毕竟朝野确实都公认了:皇帝想要的确实是一个强大的大明,而不是一个因内乱而受重创的大明。
朱常洛看着眼前的重臣们,深吸了一口气之后又坚定起来。
他站起身说道:“有进无退!朕早说过,若要志同道合,走出民富国强、君臣同心、国政稳定之康庄王道,则万不可因宵小所为动摇意志!朕的其他儿子还小,诸妃都与朕交心,此事归根结底,内外都需仍往利字上去寻。卿等不必忧虑泰昌朝会有什么国本之争,卿等只要把新政坚定推向完整。”
“传旨,朕即日起尽散内帑,仅留每日节俭用度。一字不改传告天下:太祖从南伐北,朕可以从北再伐南!若真要不破不立,那朕不吝用刀兵来尽除旧弊。”
“不论是哪些官绅参与了刺储案,都是想借夫子后人身份、欲鼓动天下士子再托古抵抗新政、抵抗朝廷。先贤所盼大同盛世,朕与朝廷众臣正勤勉笃行之;这些官绅满腹先贤教诲、实则满腔铜臭、满心私欲。新政之利民、欲利民,朝野所共知。以为新政不利他们的,便不是朕之人民,是大明人民之敌!”
闻名遐迩的宜兴紫砂器便是通过这里的港口装船,再通过太湖及江南密集的水网销往各处。
在周铁镇不远的下邾,则是一个更加小一点的小镇。
它虽然小,影响力却更大一些。
一是宋时苏轼路过此地听到朗朗书声,题了个“儒芳里”,寓意“孺子可教、儒风芳菲”。
二是从嘉靖年间之后,这里科举入仕者也渐渐多起来,下邾街道上的一座桥名为“儒林桥”,足见此地“以文兴族”的士风志气。
三是这里有一个三槐堂王氏,祖上王祜便是宋太祖时的兵部侍郎知制诰,后来又有一支迁居至此。宜兴三槐堂王氏这一支的祖上王皋曾官至太尉,与岳飞交好,族谱之中甚至仍留有岳飞题跋。
这三槐堂王氏源出太原王氏,此后却是王姓之中繁衍最大的一支,天下不知多少王氏冠以三槐堂的堂号。譬如那王守仁,就是余姚的一支三槐堂王氏。
而宜兴下邾的这一支三槐堂王氏,如今却实际掌握着宜兴不小的紫砂器份额。宜兴紫砂器是从正德年间开始上升到一个新台阶的,经过嘉靖一朝的发展,宜兴窑厂已经“于四方利最薄,不径而走天下半”。随着功夫茶的逐渐兴盛,紫砂器在江南和东南沿海已经在迅速取代一些瓷壶、茶盏,已经有“世间茶具称为首”之姿。
这一时期,出现了董翰、赵梁、时朋、和元畅四人,并称“名壶四大家“。而到万历年间,又有了时大彬及其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这“三大壶家妙手”。另一个名叫李养心的名家,则以匣钵装烧法制出不少小壶,朴素带艳,世称“名玩”。
如今的宜兴紫砂器,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名匠借鉴历代陶器、青铜器、玉器、瓷器的造型、纹饰,制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早就引得江南士绅心动不已,争相定制文玩茶具。
譬如如今作为太常学士的董其昌就是其中非常稳定的老客户。
紫砂器到了这种程度,其实就需要更多的包装和炒作了。
过去,下邾三槐堂王氏当然拥有这方面的天然优势。
但自从官产院设立之后,宜兴这里也成立了一个紫砂窑厂。因为经过之前的积累,紫砂器也具备了和瓷器一样销往海外的潜力。
这生意和下邾王氏原本不冲突,毕竟一个是对外、一个是对内。
然而紫砂器烧制并不易。
其泥料,只有在大量生产日用陶的条件下才能取得,因为这种深藏于岩层下数百公尺深处的“甲泥”之中的紫砂泥料,必须从甲泥中分选出来,没有日用陶的大量使用甲泥,紫砂泥也就无从取得。
再者,技艺精熟的名家和匠人,这资源是有限的。
官产院下的宜兴紫砂窑厂既然是官办,如今朝廷改匠籍为民籍、改匠役为雇工,甚至有过去的大匠成为了工程师、院士这样的通道,紫砂窑厂的生意又稳定,于是下邾王氏等控制的私窑竞争力一下就不够了。
如今下邾王氏却不是为紫砂器的争夺而惊怒,而是因为周铁镇外短时间内搭起来的秋冬大集场地。
周铁镇既然是个商贸名镇,朝廷之前甚至专门在这里设了巡检司,那么镇上自然不缺茶楼酒肆。
“你看清楚了?”
一个茶楼的雅间之中,衣着体面尊贵的中年人神情阴郁。
“看清楚了,都是从紫砂窑厂运过来的。”一个看着精明的年轻人忙回答,“码头那边还有漕船等着,一车一车地从紫砂窑厂往那边拉,都是寻常的陶罐陶碗。”
“……紫砂窑厂不烧紫砂器了?”那中年人惊怒交加,“漕船不准备运漕粮了?”
“朱兄还没从府城得到消息?”另一个中年人阴沉地说道,“税政部已经下了公文来,今年粮赋执政院已经做了安排,诸省今年漕粮都不必入库,悉数存留周转。”
“什么?”朱家这位中年人双目瞳仁微微一缩,“边镇不用粮?京畿不缺粮?”
没人能够回答他这个问题。
这时候,又有一个机灵的年轻人回来了,进了雅间就说道:“老爷!老爷!大集那边挂了牌子,大集上收余粮,收生丝干棉,收干货,用现银收。粮油盐铁,布帛百货都卖,私钱也认!”
“什么?”朱家这位中年人再次说出这一句,这次却站了起来,“私钱也认?怎么个认法?”
“说是就依去年行价。”这年轻人又指着外面,“县里的人和那些治安署巡警已经巡告到下邾了,让要买东西买不到、卖东西卖不了的百姓人家都可以去赶集。”
“去年行价……”另一个中年人眼中精光一现,“他们还收余粮?”
“收呢,我看那柜台都快支好了。”
“朱兄,要不……”
“不急!”朱家那人心中一沉,“快,你们再跑一下,把附近府州县的秋冬大集都跑一遍,看看是不是一样。”
“世伯,这是何意?”座中则有一个年轻人问了一句。
朱家那人眼中露出恐惧的眼神:“哪里来的这么多人手?哪里来这么多现银?”
另一个中年人也想到了:“朱兄是说,全天下都准备这么干?”
一个宜兴县的秋冬大集,若是十里八乡的百姓人家都跑来赶集了,得多少人管着不出事?那么大一个集市,那么多收的货和要卖出去的货得怎么管?
“……就算是那昌明号也没有那么多人手填到几个府!”
“治安司。”朱家那人深深吸了一口气,“还有营兵,还有……府学和大学校的学生,至少是自然格物科学生……还有……”
“……这么多人,岂能人人听话?”另外那个中年人握紧了拳,“越是其他府州县都这样,越是要想法子!”
“想什么法子?把今年粮食都给他们换掉他们手里的现银?拿私钱去买盐买粮?让各家义男雇工分开去买?”
座中一个一直没说话的老者沉声开了口:“焉知这不是一个套?朝廷这是要让坐店都开门接客!”
“他们敢认私钱,有朝廷撑腰,咱们敢认吗?大集那里认,咱们不认,是不是有罪?”
“这大集要是一直开下去呢?”
那老者看着众人,他们一听这话,心里更加一沉。
老者颤巍巍地站起来,身形佝偻但眼现恐惧:“蠲免夏粮,绝非无因。朝廷已经狠下心今年岁入大减也要扛过去,大集所售粮盐必定不会价格高。要真像你们说的,诸省都准备这么干,朝廷会多出多大一个财计窟窿?拿什么填?哪些人家的家财来填?”
这话说完,众人顿时脸色煞白。
“千万别轻举妄动。衙门里人心是杂,但眼见京里……这是要拼命了,你们敢做这个出头鸟吗?他们敢吗?”
小小的下邾三槐堂王氏开始近距离接触到朝廷的雷霆一怒,他其实不敢多做什么,所以才与另外一个愤愤不平的世交争论。
而今年许多粮赋都能存留地方,恐怕也是朝廷为了安地方官吏的心、给他们的一份额外“勤职奖廉银”。
那么谁能有这个胆子做出头鸟?
……
实际上,只有五府之地遭遇了最大的压力。
正如他们所不敢相信的,即便朝廷如今很不一样了,即便昌明号、官产院等有了大异以往的控制力,这份控制力也不足以在如今的交通、人手、人心条件下把皇帝和朝廷的意志贯彻下去。
时间到了十一月时,这个消息就远近都清楚了。
五府似乎是朝廷最用力的地方,那边已经有不少战战兢兢的原本坐店重新开门营业,卖粮的价格也不敢高过多少,只是依地利方便略高一点。
而他们也咬着牙在认私钱。
可是此强彼弱,更广袤的大明其他地方,朝廷有足够现银、制钱来运作吗?
其他地方的很多人都在扛着,不合作也不阻止,静静等待局势会不会有新变化。
还真有胆大的拿自家今年的存粮和其他货物去挤兑当地大集的现银和制钱甚至私钱。
只要这个举措最终仍旧不得不依靠大量私钱来流通,那么新钱法就会越来越难。
胆子更大的甚至抓紧漕河没有封冻的这段时间从江南额外收购了不少今年多出来的夏粮,在河南那里运作。
谢廷赞是想进步的。王德完都已经是总管官产大臣了,他谢廷赞也只是落后一点点而已。
这胆大包天的河南挤兑案涉及数府,最后调动了河南省营来“平叛”。
今年的雪还没下,河南离京城不远,情况到了紫禁城里,袁可立明显看到了皇帝的阴郁。
“于田九泉之下……”
“陛下……”叶向高欲言又止。
“礼卿!”朱常洛咬牙说道,“先着手把河南治安司的缺额速速补全。非常之时,让河南省营再抽调一哨暂时把治安司的胆子挑起来。至于于田此子……斩了!”
在河南为那些运作新粮挤兑大集现银的大族、大商打掩护的,却是当年平播功臣、最终官至枢密院副枢密使的李化龙的儿子。
这儿子才干不高,是早年恩荫的锦衣卫官职。在之前的恩荫改制中,朱常洛和朝廷都感念李化龙的功劳,因此他这儿子转到了河南治安司。
如今的重点不仅仅是这一个案子,是这个案子的象征意义。
最终闹得谢廷赞协同中枢巡考组查出了线索,李化龙这儿子和诸多从边军、卫所之中退伍或转职的将领、警员一同负隅顽抗,甚至有了小小的叛乱之势。
虽然很快就被提前有所准备的河南省营扑灭了,但这会不会成为那颗引爆局势的火星?
断人财路形同杀人父母,这句话对一些不甘的人来说是真理。
袁可立犹豫地问道:“等到腊月,雪一下往来则更加不便,恐怕会有人火中取栗。陛下,是不是要启用那预案?”
“不可!”叶向高顿时反驳,恳切地说道,“陛下,河南大案速速从中惩办传告诸省以儆效尤,这就够了。若当真让诸省总督及巡考组启用那戒严预案,官兵一动便形同战时。各地存留之粮本为地方官吏勤职之赏,这样一来就不得不变成军饷,恐怕地方官府上下怨言更多。再者,若有贪功之辈,恐怕反倒自己点一把火,若有杀良冒功之势……”
他说到这里就直视着袁可立:“礼卿,就算这么多年官兵已经救灾赈灾颇有仁义师名,值此形势,枢密院能保证诸省无一处不出乱子?”
袁可立自然无法保证,只是他确实担心冬天大雪之际闹出大乱子。
“如今除了震慑宵小之辈,最难的还是人手,银两!”叶向高弯腰道,“臣请这就先发卖各地银号柜店干股,既得现银就地支用,又能分而化之……”
王衡当即反驳:“不成!如今诸省银号还只是刚刚组建。所用之人贤良方正与否,还有待考察。明年新钱将发,最开始这三年,名单之外的地方富商大户万不能直接吸纳进来,允开柜店。”
朱常洛面前诸人议论纷纷,随后不久,刘若愚脸色苍白地从内书房那边过来。
到了皇帝面前,他直接一跪,手里高举着一道密奏。
“都知监山东兖州府急奏,太子殿下在腾县大集遇刺,幸得护卫忠勇死一伤二,太子殿下有惊无险。刺客身份仍在严审,如今已审知是河南口音,恐为河南大案逃匿余孽。衍圣公……已悬梁自尽,留有血疏申辩孔家清白。”
望着地上刘若愚举着的那道密奏,皇极殿里一时安静至极,叶向高一阵头晕眼花,整个人都开始摇晃起来。
朱常洛反倒颇为平静,拿了密奏过去看了看。
“好啊……好大的胆子……”他的语气比此刻殿外的天气还冷些,“孔尚贤一心遵奉朝廷政令,孔家有些人却甘被利用。衍圣公……虽自知孔家脱不了干系,可恭顺了一辈子,最终却给朕来一出悬梁自尽,倒像是被朝廷逼死的。”
“臣恐怕另有隐情!衍圣公自知干系重大,如何会悬梁自尽?只怕是急怒攻心、病重难愈……”朱国祚扶着摇摇欲坠的叶向高,赶紧说好话。
朱常洛却道:“真相如何,重要吗?就算他是先病逝的,再被一些孔家人挂到梁上去,如今传出来的消息就是这个,奏到朕御前的就是这个。”
顿了顿之后,他看着袁可立。
“礼卿,你亲自去山东,只山东一省戒严。这刺储大案,一查到底!”
“陛下,还有……”刘若愚额头挨着地毯,“皇后娘娘闻讯晕厥……”
“怎么传去坤宁宫的!”
“……皇后娘娘挂念殿下,臣……”
朱常洛只盯着他的脑袋:“你知道该怎么查一查内臣们。这么多年诸多在地方的内臣虽没有过去权势了,可是他们在地方上又有了些什么样的新利益?胆子大到敢行刺太子,哪里只是因为新钱法?不论查到哪一宫,朕决不轻饶!”
他心里也不禁有一丝无力感。
尽管形势还没有失控,可是李化龙的儿子、内外一些人基于利益、新政走向和皇储的异样心思仍旧在这一场紧张局势之中滋长起来,都想着看看是不是能火中取栗。
而此刻受了这一惊的朱由检尽管此前就知道可能有凶险,又会不会生出另一些心思,开始猜忌他的兄弟们呢?
人,只有一条命。
刺驾若是得手,皇帝固然会因此暴怒,彻查之下必定杀得人头滚滚,但与眼前这“断人财路”在某些人心目中一样是死局一般的情况下,铤而走险却必定会彻底影响朝政走向。
新的皇储会是谁?皇帝如何面对新政这么多年之后仍旧如此强悍决绝的抵抗意志?
毕竟朝野确实都公认了:皇帝想要的确实是一个强大的大明,而不是一个因内乱而受重创的大明。
朱常洛看着眼前的重臣们,深吸了一口气之后又坚定起来。
他站起身说道:“有进无退!朕早说过,若要志同道合,走出民富国强、君臣同心、国政稳定之康庄王道,则万不可因宵小所为动摇意志!朕的其他儿子还小,诸妃都与朕交心,此事归根结底,内外都需仍往利字上去寻。卿等不必忧虑泰昌朝会有什么国本之争,卿等只要把新政坚定推向完整。”
“传旨,朕即日起尽散内帑,仅留每日节俭用度。一字不改传告天下:太祖从南伐北,朕可以从北再伐南!若真要不破不立,那朕不吝用刀兵来尽除旧弊。”
“不论是哪些官绅参与了刺储案,都是想借夫子后人身份、欲鼓动天下士子再托古抵抗新政、抵抗朝廷。先贤所盼大同盛世,朕与朝廷众臣正勤勉笃行之;这些官绅满腹先贤教诲、实则满腔铜臭、满心私欲。新政之利民、欲利民,朝野所共知。以为新政不利他们的,便不是朕之人民,是大明人民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