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这些皇权特许的拓海团练洋行问世的时间还不足十年,但大明的冒险家们开始尝到甜头了。
这甜头太甜,甜得他们欲罢不能。
而随着今上的五弟强势入主缅甸,这些拓海团练洋行全都嗅到了更大的机会。
他们都想转正。
当初被皇帝微服召见的徽商集团们如今成了核心。江南文教昌盛,徽商们虽然当时主要是从盐业及其他贸易发家,但在文教上的实力同样雄厚。
到了如今这局面,他们既占了先机,又“深明大义”,极度敏感地抓住了问题关键。
整个大明,这一次与各大拓海团练洋行有关的官绅大户们在新钱法推行过程中都最为恭顺。
而以他们为脉络,大明有一张新式的网则在积极推动另一件事。
歙县吴氏的家主如今已经是当时的公子哥吴养韬,汪道斐则仍在。
“世伯。”吴养韬期待地对他说道,“太子殿下已经在腾县试行优免尽除。侄儿以为,世伯等应当在江南运作一番,为太子殿下及国策造势啊!另外南京诸藩不安,不如奏请陛下,让我们诸洋行各遵奉一藩,干脆让他们随我等……”
“慢慢来!”汪道斐摇头,“不能急。眼下兖州腾县只是试行,是靠太子殿下压着。总要见了成效,朝廷真要定此国策时才振臂响应。诸藩外遣,也要等外滇、东瀛大事已定。”
他们这些拓海团练洋行目前已经在一些地方开拓出了属于自己的小领地。规模不算很大,而且大多是与当地土酋一同合作,产业也不一。
汪道斐看着他们:“反倒是眼前,我们各家至少有两件事要办。”
“还请世伯剖析。”吴养韬态度端正。
他现在有干劲。做盐商,做来做去固然家财不少,但地位就低了,以前还得捐纳搞个功名护身。
可现在这拓海团练洋行分明干的是开疆拓土的事,只不过有实无名罢了。
要得这个名,在大明这宗藩体制下必定需要一个门面。这些门面,当然就是皇帝眼下养在南京的藩王们了。
为了名副其实,将来成为某些新外藩的“开国功臣”,他们愿意多出钱“置办”这份基业。
“其一是新钱法。这件事办好了,才能先得圣心,以后的事都好办。”
吴养韬听得连连点头:“那另一事呢?”
“另一事便是说得诸藩都自请改制。”汪道斐眼神锐利,“衍圣公都要除了,宗室再改了制,天下官绅还有什么话说?”
吴养韬呆了呆:“还能怎么改?”
诸藩赐田、王府等等这些过去的旧产都由宗明号、昌明号在管了,宗室俸禄也由宗人府统一发放。
这些年藩王们最好的便是如当初的潞王、如今的瑞王一样在外藩,有实权。
其次则是像蜀王、楚王那样的,在诸边,行动自由,买了田土,是既与各部权贵结亲又开垦新边的富家翁,将来未尝不能同样升格为实土藩国。
最差的则是养在南京的这些,只能领着俸禄和宗明号、昌明号分润。有的只是安逸度日享乐罢了,有的则又参与了一些其他的生意。
现在参与生意的,其中三家参与了钱庄钱铺生意的明显是被利用了,祸及家人。
从有王府、赐田、属官到如今这样,他们已经算是比以前差多了,还能怎么改?
“陛下圣恩,已经允了宗室郡王以下科考、从百业,但这么多年来效用不大。”汪道斐说道,“宗禄既然从此能足额发放了,除非少数肯上进的,许多皇亲还是自持身份,在地方上仗着宗室出身做一些人的脸面。一些稍有才学的,得地方赏脸得了个生员,反倒大收投献,过去地方上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呢?”
吴养韬若有所思。
“瞧着吧,相公们如今做法,迟早把案子审到带出一些宗室子弟。”汪道斐意味深长地说道,“扬州已经审定奏请圣断,这三藩,除定了。”
“世伯是说,以此让诸藩惊惧之下自请再改宗室之制?难道要削俸?”
“削俸?”汪道斐嘿嘿一笑,“只是削俸,谈什么新制。”
吴养韬感觉汪道斐很大胆:“世伯,诸皇子将来……”
“贤侄还不明白吗?”汪道斐看着他,“想想昌明号、宗明号,我们这些拓海团练洋行。再想想二皇子……”
吴养韬凝神思索起来。
毕竟是大商之家出身,汪道斐说了这些,他恍然惊道:“世伯是说……将来藩王就不给俸了,给……干股?”
“恐怕陛下早就有这念头,不然当年何必大动干戈,先设昌明号,再设宗明号?”汪道斐点头,“先是蜀藩等在昌明号尝到了甜头,后来宗明号才顺利。这么多年,两号分润着实不少。要不然褫夺各王府祖产,虽有陛下威望无双,诸藩都恭从,那也是看在银钱分润上。与之相比,诸王宗禄不值一提。”
“可除了亲王郡王,其余宗室不少还是指望着这份宗禄。”
“这不是又有了拓海团练洋行吗?”汪道斐意味深长又有些畏惧,“陛下予我等特许,但将来哪能容我等另有想法?如今有些掌柜已经开始跋扈了,为长久计,我们只怕都得再找些东伙。”
“……诸藩……”
吴养韬明白了过来。
他们这些洋行在海外之行事,实同创建新的藩国。
虽然如今东伙里面也有一些勋贵甚至宗亲,但既然形同立国,将来自然要有更明确的规矩。
把这件事与汪道斐所说的诸藩自请改制结合起来,吴养韬大概有了概念。
汪道斐慎重说道:“要说,我们各家拓海团练洋行还要分一下,各有经营之处。如今诸藩还有那么多家,各家宗室数目不一。亲王为东伙,郡王以下各有职差,每家要养着的最好差不多。代陛下养着他们,出色的教养成材,宗人府从此不用担负俸禄,诸藩在宗明号的股份换成洋行股份,这件事办成了,将来我等才能成事,能遵奉一藩得册命!”
“此事……我听闻陛下已经办了。此前就有过消息,勋戚在认买将来外藩之地、官位。”
“足证此路通畅!”汪道斐点头,“但如瑞亲王一般,海外新藩册命之国主,哪里能一般?瑞亲王昔年先与缅安郡王结亲,筹谋数年始有如今,诸藩若想再走一遍这条路,总要请得圣恩才行,还要有我等之助。这事,大可与无心军伍之勋戚明白谈。新钱法之下,朝廷缺银缺铜。这些,我们不缺,缺的是特许,是将来往来贸易。银号已经有了,我等洋行,何须现银?有汇票就能办!”
吴养韬豁然贯通。
原来这些事都连在一起。
目前除了民间的官绅富户,大明自然还有一批最富裕的,那便是宗藩勋戚之家。
他们手里的银钱若是能尽归朝廷,新钱法推行下去的胜算又高一成。
而他们无非是有些日常用度所需罢了。以宗明号、昌明号及这些拓海团练洋行的实力,在这股份改制的过程当中满足他们的日常用度所需又是什么难事?
只要各家把将来的利益格局划分清楚:哪一藩带着哪些勋戚与哪一家拓海团练洋行将来到何处立足开国。
同时,各拓海团练洋行所需的只是人力,是武力与物资支持的特许。与宗室、勋戚合作,依托他们的纽带可以带动不少人力参与。在此过程中如果能帮助到朝廷新政推行,将来的特许更不是话下。
至于眼前需要付出的代价,那都是为了将来能够拥有册命一国的名份。
只要能做到那一步,他们现在帮助朝廷所付出的代价大可用将来贸易之堪合、汇票先记在账上。
朝廷缺银,缺铜。只要能帮助朝廷把如今市面上的现银和制钱、私钱换成新的银元和铸钱,那就是天大功劳。将来能立国了,贸易往来还不是卖货进货?能两清就好。
这是一笔立下万世之基的买卖,是他们这些商人家族真正在大明及外藩本支旁支都发达显贵的买卖。
诸洋行这些年已经赚了不少了!
这特许要能持久下去,此时不为皇帝分忧,什么时候分?
在大明诸多旧士绅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刻,享受到皇帝新战略红利的这些新阶层——从当初的晋商到此刻的徽商,他们开始主动筹谋着继续推动历史齿轮了。
大明新钱法的未来,他们这些人的嗅觉最灵敏。
若是新钱法能够完整推行下来,他们这些以工业、商业为主业的人,必定获得比旧士绅更快速度积累财富的机会。
因为他们的周转效率更高,不是一年一两季的田土产出,是从大明到外藩、沿路许多口岸都能周转一次的贸易。
而如今南洋诸岛上面,不论干什么,效率都有远大于大明的提升空间。
他们更知道西洋人从另外一方广袤陆地那里似乎有掘取不尽的黄金白银。不论是与他们交易赚回来,还是有朝一日能踏足那边与之争利,难道不比在大明迎来送往想法子偷逃些赋税积累家财容易?
时间一天天过去,查案的查案,杨涟这样的中枢笔杆子已经在朝报上不断撰文彻底搞臭一些典型,皇帝斩了三个涉嫌参与刺储的藩王,拓海团练洋行这个利益团体在行动。
瑞亲王回去的旅程慢了很多,缅甸似乎已经不急于彻底拔除东吁残党。
从泰昌十八年开始骤然兴起的波澜此刻却丝毫不显得汹涌了。皇帝设一房七院、拜诸相而形成的新衙署迸发出生命力,这些体系里受重用的群臣们有自己新的官场坦途要攀登。
这一次,他们愿帮皇帝举起刀,砍向阻拦自己进步的同仁——莫非回到没有相权的时代?
一切都以唯公唯国、利民为民的名义。
恩科、制科、国试……过去多年以来,中枢及地方都增添了不少官职。此时哪怕有不少官员、吏差在巡考过程之中涉案获罪,官府却似乎仍旧撑得过来,好像过去十多年以来的“冗官冗员”就是为了应对此刻的紧急形势。
而治安院体系、大中小学校体系,此刻又开始一面从卫所、民间吸纳更多人端上铁饭碗,一方面为地方稳定和地方官吏补充着更多的新血。
一直到泰昌十九年的年底,在大明银号业已经过省府两级两年的试运行之后,一则制旨才颁告天下:泰昌二十年开始,大明银号将在东都、南都、武昌、西安、昆明再设五厂铸新钱,府辖县州各开支号,并允良善之家入股授牌经营柜店。
这当然是消减地方阻力的权益之计,但大明只要是把这个体系建立起来了,将来未尝不能在合适时候再惩办一批柜店股东,另外重新改组为受中枢控制的商业银行体系。
朱常洛要再过两年才有四十实岁,他等得起,朱由检也在开始锻炼。
停滞了一年,缅甸的后续攻势要一直等到明年的旱季开始才继续。
机械厂所生产的采矿机械则开始准备向缅甸运第一批——在今后的许多年里,缅甸的铜矿都将是大明新钱法保障的重要一环。
而东瀛那边,虚岁将八十的田乐身体每况愈下,但他的精神意志仍旧吊着他。
尤其是听到了太子在山东腾县试行尽除优免之后。
“伏波侯……那边准备得如何了?”冬日的海风很冷,他一直在温暖的室内呆着,只是目光遥遥看向西南面。
他怕自己没太多时间了。
他很想向皇帝传去捷报:东瀛已定,为大明再夺一块可以分配利益的新土地,让君臣昔日一同激动的那十二字真正在整个大明落到实处。
“老相公,明年该成了。”
田乐闻言点了点头:“明年……是该成了。”
沉吟片刻,他又开口:“你告诉李旦和毛利辉元,我答应他们。但那岛津家征伐琉球,大明要替琉球做主,大明不会留他。”
“那……借刀杀人?”
田乐微微一笑:“让毛利辉元自己琢磨。”
遥远的西南面,台元岛畔,沈有容一日不得停歇。
“最迟只能是明年入秋,风浪不再那么大!”他目光灼灼地看着历经两年才制成的这艘巨舰,“再试航数月,只要无碍,东洋舰队该出征了!”
沉闷的汽笛声宛如海上巨兽的咆哮,浓烟滚滚,这是致远舰的第二次海试。这一次,他从船厂附近的海域一直航行到台元军港。
它是龙王级蒸汽战舰的试验舰,并非东洋舰队的旗舰。
东征大业,并不把全部的宝都押在这蒸汽巨轮上。工艺业已成熟的大明造船厂,为东洋舰队主要打造的仍旧是镇洋级和威远级海舰。
沈有容在继光号上看着这致远舰在轰鸣声中减速准备入港检修,准备下一次试航。
他也不知道陛下为什么赐名致远,但它将要踏上的旅途,确实非常遥远。
大明龙王级蒸汽战舰的野心,则一样广袤深远。
沈有容已经迫不及待要带着它远赴东瀛,横压江户湾。
他已经在东南又等了三年,从六十岁等到了六十三。
是老将了。
疆场福祸难料,他又还有多少年能等?
东吁与东瀛,也不知是哪里能够率先攻入敌国王都,成就泰昌朝第一桩结结实实的灭国之功!
这甜头太甜,甜得他们欲罢不能。
而随着今上的五弟强势入主缅甸,这些拓海团练洋行全都嗅到了更大的机会。
他们都想转正。
当初被皇帝微服召见的徽商集团们如今成了核心。江南文教昌盛,徽商们虽然当时主要是从盐业及其他贸易发家,但在文教上的实力同样雄厚。
到了如今这局面,他们既占了先机,又“深明大义”,极度敏感地抓住了问题关键。
整个大明,这一次与各大拓海团练洋行有关的官绅大户们在新钱法推行过程中都最为恭顺。
而以他们为脉络,大明有一张新式的网则在积极推动另一件事。
歙县吴氏的家主如今已经是当时的公子哥吴养韬,汪道斐则仍在。
“世伯。”吴养韬期待地对他说道,“太子殿下已经在腾县试行优免尽除。侄儿以为,世伯等应当在江南运作一番,为太子殿下及国策造势啊!另外南京诸藩不安,不如奏请陛下,让我们诸洋行各遵奉一藩,干脆让他们随我等……”
“慢慢来!”汪道斐摇头,“不能急。眼下兖州腾县只是试行,是靠太子殿下压着。总要见了成效,朝廷真要定此国策时才振臂响应。诸藩外遣,也要等外滇、东瀛大事已定。”
他们这些拓海团练洋行目前已经在一些地方开拓出了属于自己的小领地。规模不算很大,而且大多是与当地土酋一同合作,产业也不一。
汪道斐看着他们:“反倒是眼前,我们各家至少有两件事要办。”
“还请世伯剖析。”吴养韬态度端正。
他现在有干劲。做盐商,做来做去固然家财不少,但地位就低了,以前还得捐纳搞个功名护身。
可现在这拓海团练洋行分明干的是开疆拓土的事,只不过有实无名罢了。
要得这个名,在大明这宗藩体制下必定需要一个门面。这些门面,当然就是皇帝眼下养在南京的藩王们了。
为了名副其实,将来成为某些新外藩的“开国功臣”,他们愿意多出钱“置办”这份基业。
“其一是新钱法。这件事办好了,才能先得圣心,以后的事都好办。”
吴养韬听得连连点头:“那另一事呢?”
“另一事便是说得诸藩都自请改制。”汪道斐眼神锐利,“衍圣公都要除了,宗室再改了制,天下官绅还有什么话说?”
吴养韬呆了呆:“还能怎么改?”
诸藩赐田、王府等等这些过去的旧产都由宗明号、昌明号在管了,宗室俸禄也由宗人府统一发放。
这些年藩王们最好的便是如当初的潞王、如今的瑞王一样在外藩,有实权。
其次则是像蜀王、楚王那样的,在诸边,行动自由,买了田土,是既与各部权贵结亲又开垦新边的富家翁,将来未尝不能同样升格为实土藩国。
最差的则是养在南京的这些,只能领着俸禄和宗明号、昌明号分润。有的只是安逸度日享乐罢了,有的则又参与了一些其他的生意。
现在参与生意的,其中三家参与了钱庄钱铺生意的明显是被利用了,祸及家人。
从有王府、赐田、属官到如今这样,他们已经算是比以前差多了,还能怎么改?
“陛下圣恩,已经允了宗室郡王以下科考、从百业,但这么多年来效用不大。”汪道斐说道,“宗禄既然从此能足额发放了,除非少数肯上进的,许多皇亲还是自持身份,在地方上仗着宗室出身做一些人的脸面。一些稍有才学的,得地方赏脸得了个生员,反倒大收投献,过去地方上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呢?”
吴养韬若有所思。
“瞧着吧,相公们如今做法,迟早把案子审到带出一些宗室子弟。”汪道斐意味深长地说道,“扬州已经审定奏请圣断,这三藩,除定了。”
“世伯是说,以此让诸藩惊惧之下自请再改宗室之制?难道要削俸?”
“削俸?”汪道斐嘿嘿一笑,“只是削俸,谈什么新制。”
吴养韬感觉汪道斐很大胆:“世伯,诸皇子将来……”
“贤侄还不明白吗?”汪道斐看着他,“想想昌明号、宗明号,我们这些拓海团练洋行。再想想二皇子……”
吴养韬凝神思索起来。
毕竟是大商之家出身,汪道斐说了这些,他恍然惊道:“世伯是说……将来藩王就不给俸了,给……干股?”
“恐怕陛下早就有这念头,不然当年何必大动干戈,先设昌明号,再设宗明号?”汪道斐点头,“先是蜀藩等在昌明号尝到了甜头,后来宗明号才顺利。这么多年,两号分润着实不少。要不然褫夺各王府祖产,虽有陛下威望无双,诸藩都恭从,那也是看在银钱分润上。与之相比,诸王宗禄不值一提。”
“可除了亲王郡王,其余宗室不少还是指望着这份宗禄。”
“这不是又有了拓海团练洋行吗?”汪道斐意味深长又有些畏惧,“陛下予我等特许,但将来哪能容我等另有想法?如今有些掌柜已经开始跋扈了,为长久计,我们只怕都得再找些东伙。”
“……诸藩……”
吴养韬明白了过来。
他们这些洋行在海外之行事,实同创建新的藩国。
虽然如今东伙里面也有一些勋贵甚至宗亲,但既然形同立国,将来自然要有更明确的规矩。
把这件事与汪道斐所说的诸藩自请改制结合起来,吴养韬大概有了概念。
汪道斐慎重说道:“要说,我们各家拓海团练洋行还要分一下,各有经营之处。如今诸藩还有那么多家,各家宗室数目不一。亲王为东伙,郡王以下各有职差,每家要养着的最好差不多。代陛下养着他们,出色的教养成材,宗人府从此不用担负俸禄,诸藩在宗明号的股份换成洋行股份,这件事办成了,将来我等才能成事,能遵奉一藩得册命!”
“此事……我听闻陛下已经办了。此前就有过消息,勋戚在认买将来外藩之地、官位。”
“足证此路通畅!”汪道斐点头,“但如瑞亲王一般,海外新藩册命之国主,哪里能一般?瑞亲王昔年先与缅安郡王结亲,筹谋数年始有如今,诸藩若想再走一遍这条路,总要请得圣恩才行,还要有我等之助。这事,大可与无心军伍之勋戚明白谈。新钱法之下,朝廷缺银缺铜。这些,我们不缺,缺的是特许,是将来往来贸易。银号已经有了,我等洋行,何须现银?有汇票就能办!”
吴养韬豁然贯通。
原来这些事都连在一起。
目前除了民间的官绅富户,大明自然还有一批最富裕的,那便是宗藩勋戚之家。
他们手里的银钱若是能尽归朝廷,新钱法推行下去的胜算又高一成。
而他们无非是有些日常用度所需罢了。以宗明号、昌明号及这些拓海团练洋行的实力,在这股份改制的过程当中满足他们的日常用度所需又是什么难事?
只要各家把将来的利益格局划分清楚:哪一藩带着哪些勋戚与哪一家拓海团练洋行将来到何处立足开国。
同时,各拓海团练洋行所需的只是人力,是武力与物资支持的特许。与宗室、勋戚合作,依托他们的纽带可以带动不少人力参与。在此过程中如果能帮助到朝廷新政推行,将来的特许更不是话下。
至于眼前需要付出的代价,那都是为了将来能够拥有册命一国的名份。
只要能做到那一步,他们现在帮助朝廷所付出的代价大可用将来贸易之堪合、汇票先记在账上。
朝廷缺银,缺铜。只要能帮助朝廷把如今市面上的现银和制钱、私钱换成新的银元和铸钱,那就是天大功劳。将来能立国了,贸易往来还不是卖货进货?能两清就好。
这是一笔立下万世之基的买卖,是他们这些商人家族真正在大明及外藩本支旁支都发达显贵的买卖。
诸洋行这些年已经赚了不少了!
这特许要能持久下去,此时不为皇帝分忧,什么时候分?
在大明诸多旧士绅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刻,享受到皇帝新战略红利的这些新阶层——从当初的晋商到此刻的徽商,他们开始主动筹谋着继续推动历史齿轮了。
大明新钱法的未来,他们这些人的嗅觉最灵敏。
若是新钱法能够完整推行下来,他们这些以工业、商业为主业的人,必定获得比旧士绅更快速度积累财富的机会。
因为他们的周转效率更高,不是一年一两季的田土产出,是从大明到外藩、沿路许多口岸都能周转一次的贸易。
而如今南洋诸岛上面,不论干什么,效率都有远大于大明的提升空间。
他们更知道西洋人从另外一方广袤陆地那里似乎有掘取不尽的黄金白银。不论是与他们交易赚回来,还是有朝一日能踏足那边与之争利,难道不比在大明迎来送往想法子偷逃些赋税积累家财容易?
时间一天天过去,查案的查案,杨涟这样的中枢笔杆子已经在朝报上不断撰文彻底搞臭一些典型,皇帝斩了三个涉嫌参与刺储的藩王,拓海团练洋行这个利益团体在行动。
瑞亲王回去的旅程慢了很多,缅甸似乎已经不急于彻底拔除东吁残党。
从泰昌十八年开始骤然兴起的波澜此刻却丝毫不显得汹涌了。皇帝设一房七院、拜诸相而形成的新衙署迸发出生命力,这些体系里受重用的群臣们有自己新的官场坦途要攀登。
这一次,他们愿帮皇帝举起刀,砍向阻拦自己进步的同仁——莫非回到没有相权的时代?
一切都以唯公唯国、利民为民的名义。
恩科、制科、国试……过去多年以来,中枢及地方都增添了不少官职。此时哪怕有不少官员、吏差在巡考过程之中涉案获罪,官府却似乎仍旧撑得过来,好像过去十多年以来的“冗官冗员”就是为了应对此刻的紧急形势。
而治安院体系、大中小学校体系,此刻又开始一面从卫所、民间吸纳更多人端上铁饭碗,一方面为地方稳定和地方官吏补充着更多的新血。
一直到泰昌十九年的年底,在大明银号业已经过省府两级两年的试运行之后,一则制旨才颁告天下:泰昌二十年开始,大明银号将在东都、南都、武昌、西安、昆明再设五厂铸新钱,府辖县州各开支号,并允良善之家入股授牌经营柜店。
这当然是消减地方阻力的权益之计,但大明只要是把这个体系建立起来了,将来未尝不能在合适时候再惩办一批柜店股东,另外重新改组为受中枢控制的商业银行体系。
朱常洛要再过两年才有四十实岁,他等得起,朱由检也在开始锻炼。
停滞了一年,缅甸的后续攻势要一直等到明年的旱季开始才继续。
机械厂所生产的采矿机械则开始准备向缅甸运第一批——在今后的许多年里,缅甸的铜矿都将是大明新钱法保障的重要一环。
而东瀛那边,虚岁将八十的田乐身体每况愈下,但他的精神意志仍旧吊着他。
尤其是听到了太子在山东腾县试行尽除优免之后。
“伏波侯……那边准备得如何了?”冬日的海风很冷,他一直在温暖的室内呆着,只是目光遥遥看向西南面。
他怕自己没太多时间了。
他很想向皇帝传去捷报:东瀛已定,为大明再夺一块可以分配利益的新土地,让君臣昔日一同激动的那十二字真正在整个大明落到实处。
“老相公,明年该成了。”
田乐闻言点了点头:“明年……是该成了。”
沉吟片刻,他又开口:“你告诉李旦和毛利辉元,我答应他们。但那岛津家征伐琉球,大明要替琉球做主,大明不会留他。”
“那……借刀杀人?”
田乐微微一笑:“让毛利辉元自己琢磨。”
遥远的西南面,台元岛畔,沈有容一日不得停歇。
“最迟只能是明年入秋,风浪不再那么大!”他目光灼灼地看着历经两年才制成的这艘巨舰,“再试航数月,只要无碍,东洋舰队该出征了!”
沉闷的汽笛声宛如海上巨兽的咆哮,浓烟滚滚,这是致远舰的第二次海试。这一次,他从船厂附近的海域一直航行到台元军港。
它是龙王级蒸汽战舰的试验舰,并非东洋舰队的旗舰。
东征大业,并不把全部的宝都押在这蒸汽巨轮上。工艺业已成熟的大明造船厂,为东洋舰队主要打造的仍旧是镇洋级和威远级海舰。
沈有容在继光号上看着这致远舰在轰鸣声中减速准备入港检修,准备下一次试航。
他也不知道陛下为什么赐名致远,但它将要踏上的旅途,确实非常遥远。
大明龙王级蒸汽战舰的野心,则一样广袤深远。
沈有容已经迫不及待要带着它远赴东瀛,横压江户湾。
他已经在东南又等了三年,从六十岁等到了六十三。
是老将了。
疆场福祸难料,他又还有多少年能等?
东吁与东瀛,也不知是哪里能够率先攻入敌国王都,成就泰昌朝第一桩结结实实的灭国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