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坐吧。”
宽大的书桌后,名满天下的当世大儒笑了笑,抬手指了指屋中空闲的座椅。
对于这个他颇为器重的学生,正阳显然更有耐心。
他笑着说道:“能让你大晚上跑过来询问,看来的确是个难题。说说吧,是什么问题?”
陆成没有推辞,先行坐下,而后恭敬地朝着恩师道:
“敢问先生,心即理何以解?”
“致良知又可行?”
“知行合一,该如何看待?”
他没有废话,直接硬邦邦地抛出问题,没有做更多的解释。
因为他明白,恩师不需要。
就这样莫名其妙的三个词,丢出来,若给市井百姓听了,完全是一头雾水,理解不能。
若给寻常读书人得知,只能听懂皮毛,表层意思,无法将三者联系起来,依旧听不懂。
到了宋举人这般人耳中,便能咂摸出玄妙来……
可对于正阳而言,根本不需要长篇大论,阐述问题,三两个词,足矣。
而伴随他吐出疑问,原本面带微笑的正阳缓缓收敛了笑容。
这位当世大儒皱了皱眉,先是咂摸,继而沉思,再然后,逐渐入神。
房间中没人说话,安静的唯有窗外虫鸣。
师徒二人隔着桌上昏黄的灯罩,皆不发一语。
陆成不敢出声打扰恩师,这几句话,于他而言,如同一柄锋利的匕首,撕开了他几十年读书堆垒成的堡垒,令他心中的理论框架微微震动。
虽远不至于三两句话道心崩溃的程度,但陆成有种预感,‘心即理’就如一颗种子,已栽在他的心海。
哪怕他刻意忽视,或不认同,但从他听到的那一刻起,就再也忘不掉了。
甚而那种子会生根发芽,逐步生长为参天巨树,拱开坚固的城门。
他甚至有种强烈的预感,倘若这颗种子如蒲公英般,迎风传开,播撒大地。
未来或许会成长为一个新的,撼动冲击原本“正学”的庞然大物。
正因为他预见到了那种可能,所以才由衷生出不安与恐惧。
尤其老师与那董玄论学在即,却突然冒出来这么一个足以从根基上,冲击“正学”的思想……
巧合吗?
陆成不敢不重视,这才是他连夜赶来的最大因素!
时间过得很慢,陆成逐渐坐立不安起来,心中的恐惧如野草在蔓延疯长。
因为恩师迟迟没有给出回答!
难不成,连恩师也一时解不开,驳斥不了么?
良久。
正阳先生终于看向他,皱紧眉头,缓缓说道:
“我需要想一想,你先回去吧,明日再来。”
陆成只觉一阵眩晕!
这话他听得无比耳熟,他张了张嘴,最终还是起身,拱了拱手,脚步沉重地走出了房间,并关好了门。
在冰凉的夜色中又走了十几步,他转身,只看到客栈的窗子上,倒映着恩师一动不动,宛若石雕的影子。
一夜无话。
仿佛什么都没发生,没有人知道,赵都安隔空递出的子弹,已经悄无生意,命中正阳的眉心。
……
……
翌日天明,也是“梅园论学”的倒数第三天。
城中紧张的气氛,愈发浓厚。
赵都安一早,就乘车去了修文馆,想要看一看董太师准备的如何了。
却扑了个空,被告知,太师去了国子监。
赵都安诧异之下,便也第一次赶赴这座大虞朝最高学府。
接待他的,乃是国子监祭酒,四品大员,是个颇有文人风度,儒雅气质的老人。
“赵使君大驾光临,稀客啊。”老祭酒笑着迎接。
赵都安微笑地直入正题:
“本官听闻太师来了这里,便跟过来瞧瞧。”
老祭酒引领他,沿着一条书香回廊往前走,粉白的墙壁上,绘制着梅兰竹菊的画作,连一根根红漆木柱上,都提着诗词章句。
二人行走间,只看到寥寥几个教习与学子,今日的国子监显得格外空荡。
“太师在里头的大堂讲学,监内的师生都过去旁听了。”老祭酒解释道。
赵都安诧异道:“讲学?这个时候?”
老祭酒认真解释道:
“论学不是闭门筹备即可,太师虽无须去宣扬造势,但也会预演练习。”
按他的说法,学问辩论这种事,大多数时候不存在藏什么秘密武器。
毕竟辩论的双方,都是名动天下的大儒,观点和著作早就公开,不是秘密,所以,想要获胜,除了学问本身的高度外,也需要一定的练习。
董太师便是在借助国子监,磨砺自己的学问观点,通过讲学梳理,接受学子们的质疑,来查漏补缺,也让自己进入一个能言善辩的状态。
“原来如此。”赵都安恍然,感慨在这种专业的事情上,他的确缺乏经验:
“我们直接过去么?”
他已经听到了前方隐隐传来的声音。
老祭酒笑道:“使君要听,且随我来。”
说着,这位老祭酒领着他,绕了个一条小路,登上了一座二层高的小楼。
而当赵都安上楼后,不禁吃了一惊:
“陛下?!”
只见,二楼栏杆边,正站着常服打扮,青丝飘逸的大虞女帝,徐贞观!
“陛下,您怎么也在这?”
赵都安本能露出笑容,快步走近前行礼。
徐贞观转头,绝美的脸庞上黛眉舒展,笑了笑:
“只许你来,不许朕来看看?”
“臣不是这个意思!”赵都安忙摆手,好奇道:“陛下也是看太师……”
“是啊。”徐贞观转回头,俯瞰下方。
赵都安站在她身旁,循着目光望过去。
从这个角度,越过一座假山,就可以看到一个格外宽敞的露天讲堂内,董太师坐在台子上讲解,下方,是密密麻麻的国子监师生,围的水泄不通,蔚为壮观。
凭借修行者的耳力,可以听到董玄的讲学声,以及与学子们辩论的对话。
“陛下,臣先下去了。”老祭酒是个人精,带路后便下楼去。
徐贞观俨然是悄然到来,并未带着随从,这会楼阁上只剩下君臣两个。
“太师为应对那正阳,短短几日,都显得消瘦了。”徐贞观眸中透出感慨,轻声说道。
赵都安肃然起敬:“臣也听闻,整个修文馆都为此事忙碌,太师年迈,却还要扛此重任,不愧国之柱石。”
徐贞观说道:“城外舆论如何?”
这就是谈工作的语气了。
赵都安是个懂看场合的人,这种气氛与场合下,他不会自讨没趣地撩妹,便也正色道:
“大体上自然是支持太师的声音多,但也有一些读书人喜欢唱反调,臣已派人盯着,统计成册,不过眼下论学未开,关注的人太多,还不好处理,臣打算等事情结束,再筛一筛,其中有多少不安分的。”
徐贞观对此没有发表意见,算是默认了。
她忽然说道:“徐祖狄进宫来,给云阳求情,被朕否了。”
竟还有这事……赵都安略感惊讶,心想这个世子倒还算惦念那个被禁足在尼姑庵的亲姑姑……
女帝这句话,俨然也是在表态……说给自己听,是教自己安心?
赵都安赞同道:“世子殿下定能体会陛下的良苦用心。”
徐贞观自嘲一笑,美眸中透出几分叹息,不知是为这句话,还是为一个个争先恐后,对她出手的叔伯。
“那个正阳,是慕王请出山的,这个你知道了吧?”徐贞观轻声说。
赵都安点头,好奇道:
“说来,这正阳也古怪,若是对咱们有敌意,却三年了才下山唱反调,若说给慕王收买,但又拒绝了朝廷邀请其入修文馆。
难不成,当真是死心塌地,认了慕王为主了?可这进京来,却又并不是个死磕的势头,又还留了一丝余地,古怪的很。”
贞宝既然主动提了慕王,赵都安就不必忌讳这个话题了,果断站在女帝一侧,义愤填膺。
徐贞观轻声说道:“因为正阳受过慕王的恩惠。”
“哦?”
“正阳此人,出身官宦施家,他自己在外地做官,政绩卓著,才能不俗。其父在云浮道为官,后染重病,彼时慕王出手,以王府的权势竭力寻名医,予奇珍大药,出了不少力气,为其父吊了两年命。
其父死后,正阳辞官回去守孝,后来沉浸学问,著书立说,名气渐大,却也不再愿意出仕为官。”徐贞观解释道。
赵都安惊讶道:
“所以,这个人是为了报恩,才出山来京的?”
这倒是能解释了,为何女帝登基前两年,其没有跑出来唱反调,现在进京了。
“大概是吧,”徐贞观叹道:
“早知如此,当初不如将其强行掳来,也省的今日麻烦。”
顿了顿,她扭头看向心腹:“你觉得,这次谁会胜?”
宽大的书桌后,名满天下的当世大儒笑了笑,抬手指了指屋中空闲的座椅。
对于这个他颇为器重的学生,正阳显然更有耐心。
他笑着说道:“能让你大晚上跑过来询问,看来的确是个难题。说说吧,是什么问题?”
陆成没有推辞,先行坐下,而后恭敬地朝着恩师道:
“敢问先生,心即理何以解?”
“致良知又可行?”
“知行合一,该如何看待?”
他没有废话,直接硬邦邦地抛出问题,没有做更多的解释。
因为他明白,恩师不需要。
就这样莫名其妙的三个词,丢出来,若给市井百姓听了,完全是一头雾水,理解不能。
若给寻常读书人得知,只能听懂皮毛,表层意思,无法将三者联系起来,依旧听不懂。
到了宋举人这般人耳中,便能咂摸出玄妙来……
可对于正阳而言,根本不需要长篇大论,阐述问题,三两个词,足矣。
而伴随他吐出疑问,原本面带微笑的正阳缓缓收敛了笑容。
这位当世大儒皱了皱眉,先是咂摸,继而沉思,再然后,逐渐入神。
房间中没人说话,安静的唯有窗外虫鸣。
师徒二人隔着桌上昏黄的灯罩,皆不发一语。
陆成不敢出声打扰恩师,这几句话,于他而言,如同一柄锋利的匕首,撕开了他几十年读书堆垒成的堡垒,令他心中的理论框架微微震动。
虽远不至于三两句话道心崩溃的程度,但陆成有种预感,‘心即理’就如一颗种子,已栽在他的心海。
哪怕他刻意忽视,或不认同,但从他听到的那一刻起,就再也忘不掉了。
甚而那种子会生根发芽,逐步生长为参天巨树,拱开坚固的城门。
他甚至有种强烈的预感,倘若这颗种子如蒲公英般,迎风传开,播撒大地。
未来或许会成长为一个新的,撼动冲击原本“正学”的庞然大物。
正因为他预见到了那种可能,所以才由衷生出不安与恐惧。
尤其老师与那董玄论学在即,却突然冒出来这么一个足以从根基上,冲击“正学”的思想……
巧合吗?
陆成不敢不重视,这才是他连夜赶来的最大因素!
时间过得很慢,陆成逐渐坐立不安起来,心中的恐惧如野草在蔓延疯长。
因为恩师迟迟没有给出回答!
难不成,连恩师也一时解不开,驳斥不了么?
良久。
正阳先生终于看向他,皱紧眉头,缓缓说道:
“我需要想一想,你先回去吧,明日再来。”
陆成只觉一阵眩晕!
这话他听得无比耳熟,他张了张嘴,最终还是起身,拱了拱手,脚步沉重地走出了房间,并关好了门。
在冰凉的夜色中又走了十几步,他转身,只看到客栈的窗子上,倒映着恩师一动不动,宛若石雕的影子。
一夜无话。
仿佛什么都没发生,没有人知道,赵都安隔空递出的子弹,已经悄无生意,命中正阳的眉心。
……
……
翌日天明,也是“梅园论学”的倒数第三天。
城中紧张的气氛,愈发浓厚。
赵都安一早,就乘车去了修文馆,想要看一看董太师准备的如何了。
却扑了个空,被告知,太师去了国子监。
赵都安诧异之下,便也第一次赶赴这座大虞朝最高学府。
接待他的,乃是国子监祭酒,四品大员,是个颇有文人风度,儒雅气质的老人。
“赵使君大驾光临,稀客啊。”老祭酒笑着迎接。
赵都安微笑地直入正题:
“本官听闻太师来了这里,便跟过来瞧瞧。”
老祭酒引领他,沿着一条书香回廊往前走,粉白的墙壁上,绘制着梅兰竹菊的画作,连一根根红漆木柱上,都提着诗词章句。
二人行走间,只看到寥寥几个教习与学子,今日的国子监显得格外空荡。
“太师在里头的大堂讲学,监内的师生都过去旁听了。”老祭酒解释道。
赵都安诧异道:“讲学?这个时候?”
老祭酒认真解释道:
“论学不是闭门筹备即可,太师虽无须去宣扬造势,但也会预演练习。”
按他的说法,学问辩论这种事,大多数时候不存在藏什么秘密武器。
毕竟辩论的双方,都是名动天下的大儒,观点和著作早就公开,不是秘密,所以,想要获胜,除了学问本身的高度外,也需要一定的练习。
董太师便是在借助国子监,磨砺自己的学问观点,通过讲学梳理,接受学子们的质疑,来查漏补缺,也让自己进入一个能言善辩的状态。
“原来如此。”赵都安恍然,感慨在这种专业的事情上,他的确缺乏经验:
“我们直接过去么?”
他已经听到了前方隐隐传来的声音。
老祭酒笑道:“使君要听,且随我来。”
说着,这位老祭酒领着他,绕了个一条小路,登上了一座二层高的小楼。
而当赵都安上楼后,不禁吃了一惊:
“陛下?!”
只见,二楼栏杆边,正站着常服打扮,青丝飘逸的大虞女帝,徐贞观!
“陛下,您怎么也在这?”
赵都安本能露出笑容,快步走近前行礼。
徐贞观转头,绝美的脸庞上黛眉舒展,笑了笑:
“只许你来,不许朕来看看?”
“臣不是这个意思!”赵都安忙摆手,好奇道:“陛下也是看太师……”
“是啊。”徐贞观转回头,俯瞰下方。
赵都安站在她身旁,循着目光望过去。
从这个角度,越过一座假山,就可以看到一个格外宽敞的露天讲堂内,董太师坐在台子上讲解,下方,是密密麻麻的国子监师生,围的水泄不通,蔚为壮观。
凭借修行者的耳力,可以听到董玄的讲学声,以及与学子们辩论的对话。
“陛下,臣先下去了。”老祭酒是个人精,带路后便下楼去。
徐贞观俨然是悄然到来,并未带着随从,这会楼阁上只剩下君臣两个。
“太师为应对那正阳,短短几日,都显得消瘦了。”徐贞观眸中透出感慨,轻声说道。
赵都安肃然起敬:“臣也听闻,整个修文馆都为此事忙碌,太师年迈,却还要扛此重任,不愧国之柱石。”
徐贞观说道:“城外舆论如何?”
这就是谈工作的语气了。
赵都安是个懂看场合的人,这种气氛与场合下,他不会自讨没趣地撩妹,便也正色道:
“大体上自然是支持太师的声音多,但也有一些读书人喜欢唱反调,臣已派人盯着,统计成册,不过眼下论学未开,关注的人太多,还不好处理,臣打算等事情结束,再筛一筛,其中有多少不安分的。”
徐贞观对此没有发表意见,算是默认了。
她忽然说道:“徐祖狄进宫来,给云阳求情,被朕否了。”
竟还有这事……赵都安略感惊讶,心想这个世子倒还算惦念那个被禁足在尼姑庵的亲姑姑……
女帝这句话,俨然也是在表态……说给自己听,是教自己安心?
赵都安赞同道:“世子殿下定能体会陛下的良苦用心。”
徐贞观自嘲一笑,美眸中透出几分叹息,不知是为这句话,还是为一个个争先恐后,对她出手的叔伯。
“那个正阳,是慕王请出山的,这个你知道了吧?”徐贞观轻声说。
赵都安点头,好奇道:
“说来,这正阳也古怪,若是对咱们有敌意,却三年了才下山唱反调,若说给慕王收买,但又拒绝了朝廷邀请其入修文馆。
难不成,当真是死心塌地,认了慕王为主了?可这进京来,却又并不是个死磕的势头,又还留了一丝余地,古怪的很。”
贞宝既然主动提了慕王,赵都安就不必忌讳这个话题了,果断站在女帝一侧,义愤填膺。
徐贞观轻声说道:“因为正阳受过慕王的恩惠。”
“哦?”
“正阳此人,出身官宦施家,他自己在外地做官,政绩卓著,才能不俗。其父在云浮道为官,后染重病,彼时慕王出手,以王府的权势竭力寻名医,予奇珍大药,出了不少力气,为其父吊了两年命。
其父死后,正阳辞官回去守孝,后来沉浸学问,著书立说,名气渐大,却也不再愿意出仕为官。”徐贞观解释道。
赵都安惊讶道:
“所以,这个人是为了报恩,才出山来京的?”
这倒是能解释了,为何女帝登基前两年,其没有跑出来唱反调,现在进京了。
“大概是吧,”徐贞观叹道:
“早知如此,当初不如将其强行掳来,也省的今日麻烦。”
顿了顿,她扭头看向心腹:“你觉得,这次谁会胜?”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女帝座下第一走狗,女帝座下第一走狗最新章节,女帝座下第一走狗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女帝座下第一走狗,女帝座下第一走狗最新章节,女帝座下第一走狗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