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确实有些迷糊了。

  就冲马谡这篇策论,足以证明其才智不凡。

  况且听丞相你的口气,似乎对这个马谡很了解,也认可其才华。

  往昔丞相你看重欣赏的人才,不都是极力推荐我重用的吗?

  比如陆逊,鲁肃,庞统,徐庶,乃至于前不久的法正。

  这些人,你不都是力主我重用,委以重任的吗?

  怎么到这个马谡这里时,就风格忽变,劝我不要揠苗助长了?

  还说什么有可能毁了马谡!

  这就有点严重了吧。

  刘备心下惊奇,遂问道:“丞相何出此言?”

  萧方一声轻叹,也不好明说。

  马谡这个人嘛,大才确实是大才。

  能被小舅子诸葛亮看重,能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这种高明战略的人,能是庸人吗?

  不过人才也要分门别类的。

  马谡这种“纸上谈兵”类型的人才,天生就是吃参谋这碗饭的,你把他带在身边给你出谋划策,时不时就能给你迸出几道奇谋妙策来。

  可你要对他委以重任,令他独挡一面,甚至是统军上阵,那就是用错了方向,早晚会误大事。

  当年的失街亭,断送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大好局面,不就是血的教训么。

  其实在看人这方面,当年的老刘就比诸葛亮准,看出了马谡“不堪大任”。

  这也是当年老刘手底下就一个荆州,人才基本都局限于荆州一隅,所以才能接触到马谡这样的年轻一代,才有机会看出马谡的虚实。

  现下老刘却坐拥天下九州,麾下谋臣武将遍及九州数十郡,凡是能进入老刘法眼的,哪个不是当世顶级人才。

  马谡这样的“小角色”,若非是吃了科举制的福利,以他现在这种年纪,根本没机会进入到老刘的视野当中。

  老刘空有识人之能,事先没有接触过马谡,自然不知马谡“难堪大任”。

  “这个马幼常,出身于名门,自小便声名在外,性子中难免有些自负。”

  “如今又一朝鱼跃龙门,成了我大汉首次科举的状元,可谓是一夜之间名扬天下。”

  “他性子本就自负骄傲,又成名太早,出道便为巅峰,太过顺风顺水,难免会滋生其骄傲自大之心。”

  “这样的人,陛下理当先磨练其心性,慢慢调教栽培,待时机成熟再加重用也不迟。”

  “否则若重用太早,必会揠苗助长,难保他不会成为又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

  萧方给出了解释。

  马谡非但不是庸才,且绝对是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才。

  但在萧方看来,马谡缺的不是智谋,缺的实践历练,缺的是经验教训。

  当年历史上的马谡,出道就一直跟在诸葛亮身边,做的全是出谋划策的参谋工作,实际上根本没有多少统军作战的实操经验。

  结果初次领军,就被诸葛亮委以重任,率军去镇守街亭,阻挡当时的曹魏第一名将张郃。

  别说是马谡,就算是年轻时的诸葛亮,在没有实战统兵经验的前提下,对上张郃这样的老兵油子,都有极大的概率会翻车。

  所以萧方才会吸取历史的教训,给出了对待马谡的最优解:

  咱们温火慢炖,不着急。

  反正马谡年轻,有的是大把青春熬。

  反正大汉现下谋臣如雨,猛将如云,还没有急迫到需要马谡这样的年轻一代,提早出来挑大梁的的地步。

  “朕明白了,再好的宝刀,尚需磨砺方能削铁如泥。”

  “这个马幼常,朕知道该怎用了。”

  “丞相你就是最好的磨刀石,这马谡嘛,状元朕还是点他,就让他先入丞相的幕府,和那邓艾一样,交给丞相替朕好好打磨吧。”

  刘备说罢朱笔一挥,批下了马谡状元及第。

  大汉第一科举,就此圆满结束。

  得到进士身份的才俊们,尽皆量才任,实充到朝廷和州郡各缺口。

  九州的士家寒门,也因切实看到了参加科举的好处,对朝廷和刘备是更加拥护支持。

  科考结束,已是初冬时节。

  秋收结束,大汉九州今年风调雨顺,各州多喜获丰收,粮库内收上来的粮赋是堆积如山。

  万事皆备,伐秦之战旋即提上日程。

  事实上,就在刘备还都洛阳,举行科举的同时,伐秦的各项准备已经在紧锣密鼓的悄然进行。

  大批的粮草军资,都在源源不断从各州运往邺城,洛阳,宛城,江陵等地屯集。

  中外诸军也以各种借口,向着各城集结调动。

  身在洛阳的众武将,也在不断的离开京城,前往各城为开战做准备。

  箭已在弦,旦昔将发!

  …

  长安,秦皇宫。

  高坐龙座的曹操,正眉头紧锁,审阅着手中那一道名录。

  那是他推行九品官人法后,各州郡中正们推举上来的第一批“贤能”名录。

  名单上的这些名字,曹操都不感到陌生。

  这些人多为秦国四州声名远扬的士家名士,早在他尚未称帝之时,对这些便已早有所闻,甚至生平都已了如指掌。

  这些人在曹操看来,除了个别沽名钓誉之徒,夸夸其谈之徒外,大多数人确实乃贤能之才,可为他所用。

  一下子得了这么多人才,曹操却着实高兴不起来。

  原因有二。

  这几十名中正官们推举上来的贤能,基本全为士家名士,出身寒门之人只有一人。

  这无异于对天下人释放出了一个明确信号:

  从今往后,我曹操只用士家子弟,不用寒门庶族。

  大秦朝的大门,将只为士家倘开,寒门庶族休要前来自取其辱。

  这同样也意味着,他奉行了十来年的“唯才是举”政策,就此为他自己全面否定。

  “这些士子,皆乃豪杰俊才,既然是依九品官人法推举上来,尽皆量才任命吧。”

  曹操将名录扔在了龙案上,微微拂了拂手,语气中似乎带着几分不情愿的意味。

  接着,他重新拿起了另一份帛书,眉头转眼已凝成了一字宽。

  那是来自于汉国的最新情报。

  情报中将汉国首次科举,什么乡试会试,以及刘备主持殿试,钦点襄阳人马谡为状元的细节…

  以及汉朝九州,士家寒门们参加科考的踊跃,对汉廷及刘备的拥戴爆涨…

  诸般情报,皆详写其中。

  这才是让曹操高兴不起来的真正原因。

  看到这道情报的第一时间,曹操就知道,这场争夺人心的战争,自己是打输了。

  自己这边推行的九品官人法,固然赢得了四州士家豪族的鼎力支持,代价却是彻底放弃了寒门庶族这支新崛起的力量。

  大秦国的选官大权,也就此落入了士家手中。

  反观刘备的汉朝那边,不可思议的整出一个科举制,与他的九品官人法针锋相对。

  要命的是这科举制一推行,既赢得了士家们的支持,又笼络到了寒门庶族。

  刘备竟用这科举制,神奇的调和了士家与寒门的矛盾,将他们的利益轻松的拧到了一根绳上。

  这场人心争夺战,谁胜谁负,一目了然。

  “这科举之制当真是远远优于九品官人法,连如此奇法都能开创出来,萧方这个乡野村夫,还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

  “朕哪里比不上那大耳贼,为何朕之麾下,就没有如此绝世奇才!”

  曹操是咬牙切齿喃喃自语,既有对萧方的恼恨,又有对萧方的赞叹。

  又敬又恨,这便是曹操此时对萧方的心理状态。

  众臣们彼此对视,皆是窃窃私议。

  一旁侍坐的曹丕,听得曹操这番感慨,心下却不是滋味,更有种被打脸的尴尬。

  九品官人法,可是他当初力主推行。

  为了鼓动曹操实施此法,他甚至是将这九品官人法,吹成了能赢得人心,帮秦国以弱胜强,扭转乾坤的千古奇法。

  谁能料到,那个萧方一手科举制横空出世,轻轻松松把他这九品官人法,衬托成了不堪入目。

  这脸打的他是啪啪响啊。

  “咳咳,儿臣倒以为,那萧方这科举制,倒似儿戏一般。”

  “据儿臣所知,刘备选的那个什么头名状元,名为马谡,不过是襄阳马氏一黄口小儿。”

  “其余什么榜眼,探花,还有那些个什么进士,虽不乏声名在外的名士,但碌碌无名之辈也甚多。”

  “这样选出来的所谓人才,能有什么真才实学,怎比得过我大秦九品官人法,选出来的这些当世名士?”

  “那萧方这科举制,虽为刘备笼络了士家寒门,却无法为其选出真正的贤能之才,若从长远计,定然是弊大于利。”

  “儿臣还是以为,我大秦的九品官人法,才是选贤任能,令国家强盛的良制。”

  曹丕滔滔不绝的对比了一番,将科举制一通贬损,力证自己所献的九品官人法更优。

  曹操紧皱的眉头松展了些许。

  儿子的话倒也不无道理。

  那什么马谡之流,他听都没听说过。

  什么阿猫阿狗,刘备都敢钦点为状元?

  这样选出来的所谓人才,能有什么用处?

  “嗯,子建所言倒也不无道理…”

  曹操微微点头称是,脸色终于多云转晴。

  曹丕则暗松了一口气。

  “陛下,现今不是关注伪汉什么科举制的时候。”

  “据我细作来报,刘备近月以来,不断向邺城,洛阳,宛城一带调运粮草,兵马也向这几地暗中增调。”

  “种种迹象表明,刘备最多本月,必会起倾国之兵,对我大秦发动灭国之战!”

  “生死存亡,近在眼前,我们必须有所准备啊!”

  郭嘉神色凝重的进言,顺手将数道情报,呈奏了上去。

  曹操打了个寒战。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卧龙姐夫,忽悠刘备抢荆州,三国:卧龙姐夫,忽悠刘备抢荆州最新章节,三国:卧龙姐夫,忽悠刘备抢荆州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