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濒临海州湾的一处楼阁当中,几名轻袍缓带,都上了些年纪的文士正在楼阁的二层上置酒高会。而在楼阁的一层,都是他们带来的从人,或在暖酒,或者炙肉,或者切割鱼脍。来来去去,不住的将这些新鲜吃食送上去。楼阁二层上还有丝竹弦乐传出,几个老文士身边,都坐着个盈盈少女,给他们夹菜斟酒。另有几个女伎在弹唱着苏东坡的成名之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场面,真是好一派腐朽堕落的封建主义景象。
不过楼阁当中的这几名文士,却都是官声极佳的名士清流。分别是苏轼、苏辙兄弟,知海州事曾肇,还有苏东坡的四个弟子陈师道、李廌、李禧和董荣。
苏东坡他们是知道了武好古和黄庭坚近日将到海州,才从郁州岛出来的——武好古和黄庭坚都有官身,这次虽然是请假外出,但还是用了驿券(那是武好古献马的奖赏),因此有驿站行文通报到了海州。曾肇算了算日子就去通知了郁州岛上的苏轼、苏辙。
而二苏在岛上呆的也有点发慌,干脆就带了四个弟子一起到了朐山县。曾肇则在朐山县城外的望仙阁摆酒请客,还动用了官伎招待——现在正在歌舞助兴和陪酒的女子,都是苦命的海州官伎。
曾肇虽然身在海州,但是也一直留意着都中的风云变幻,自然也听说了武好古这个“恶儒”的名号——“恶儒”是侯仲良给武好古的评价。
意思大概就是大儒中的坏人……人肯定是坏的,奸商加近幸!但是儒却又是大的,因为武好古能够准确理解孔子的大道,知道孔子的大道是个问题,而不是一个终极答案!
另外,武好古还给出了实现儒家政治抱负的路线,也就是实现“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路线。还提出了“天下布道”的理想,要效法先贤,向外传播儒家真理。
而且武好古不仅提出路线和理想,还真的花钱费力去实现,这可就大大超过了那些连空谈都不谈不好的儒了。
所以凡是大儒,现在全都承认了武好古,倒是一些还没有达到大儒境界的读书人对商人出身的武大郎很有些不屑,跟着侯仲良起哄,称武好古为儒门败类啥的……
“……程正叔的门下都是腐儒,现在又出了一个恶儒……”
苏东坡轻轻晃动着手中一只小小的定瓷酒杯,“看来我儒门终要引来一场破而后立了!”
“破而后立?”留着一部花白的络腮大胡子,颧骨很高,皮肤黝黑,一张典型的南人面孔的曾肇皱眉问,“是说武好古吗?”
“程正叔难道不是这场儒门变局中的风云人物?”苏东坡笑问道,“他总结出来的理学……虽然被‘恶儒’揭穿了,但是‘恶儒’却给了理学一个发扬的机会。”
“发扬?”曾肇问,“如何发扬?”
“自是外传了!”苏辙在旁道,“正叔的路子是变学为教,以天理为神佛,由道德入天理,又从道家太极阴阳生万物之说,现在就差一个极乐世界和一个阿鼻地狱了。”
苏辙果然是一代学阀,对程颐的那一套也看得很透,而且也理解理学创立的原因——实际上苏家父子兄弟也想融合三教(佛儒道),只是脑补的能力比不上程颐这一派罢了。或者说,苏家学阀还达不到程颐那般变儒学为名教的境界,在他们的心目中,终究坚持着儒家的本色。
而程颐这一系……实际上已经不再是真儒了!
不过在名教外传的时候,理学却比真儒学更加好用。毕竟四夷那里也是无知妇孺比较多啊!能知道“大道不可与闻,只能孜孜追求”的夷,肯定不是蛮夷,而是个有知识有思想的夷了,肯定不是名教传播的对象。
所以名教一旦确立了外传的目标,理学就必然成为外传的主体——要不然传什么?难道告诉蛮夷要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
因而武好古极力推动的儒学外传,必然会造成理学的提前兴盛,这大概是武好古始料未及的!
而海州这边,让武好古这个恶儒始料未及的事情还有一件,就是他的远房七叔武诚昌领着一群白波义门来的乡巴佬想要承包土地。
呃,这才是武诚昌千里迢迢跑到海州来的主要原因——说老爹坏话只是顺带而已。
“啊?”武好古是在临海庄里休息的时候,听武诚昌和西门青提起这事儿的。
“七叔,你要承包几千亩水田?”武好古问,“那么多你种得了么?”
“怎么会种不了?”武诚昌一笑,指着自己的鼻子说,“你看老夫这模样,就该知道是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我那爹爹就知道读死书,家里面种地的事情还不是我在管?那可是几千人口人同耕同食啊!”
白波义门武并不是收租的义门,而是种地的义门……将近十万亩土地,有旱地,有水田(很少),有梯田,还有到处都是石子的烂田,都得安排好了。这其中的功夫,可一点不比“五经勤向窗前读”容易。
用姜太公的话说,这老头(人家才三十多啊)就是个“大农”,虽然白波义门武在他的领导下仍然在走向衰退,但是决不能因此认为他不会种地。
白波义门武的衰退是有很多原因的,人口繁衍日众而土地得不到增加,以及义门的“大锅饭体系”都是大坑。
而执掌白波义门武多年的武诚昌比谁都清楚,白波义门武是没有出路的!哪怕出了个老进士,还有了开封武家这个富亲戚可以支援,但也改变不了家道中落的趋势。
而且,就算白波义门能够维持,武诚昌自己的利益也无法在白波义门武这个大坑中得到保证。
因为义门的骄子,终究是那些有可能高中进士的才俊,而不是武诚昌这样的“大农”。
所以现在白波武家因为武忠义高中进士而复兴的苗头,不仅不会为武诚昌带来利益——特别是在武忠义有可能老来得子的情况下——而且还会降低武诚昌在家族中的地位。
因为白波义门武的暂时复兴,会让更多的武家才子得到良好的教育,然后通过发解试去参加科举……他们才是骄子啊!
到时候,武诚昌这个老农可就越来越不受待见了!
所以他就生出了从族中拉一批“大农”去海州帮武好古种地的想法。
“那六万亩地现在都有客户在种吧?”武好古问西门青道。
西门青点点头说:“若要退佃,少不得还要花费一笔……大部分佃户都是给了押金的,虽然收押金的是吴家,但是照例退押金的该是我们。”
大宋的田土交易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卖个所有权,所以在土地已经被租出去的情况下,也不需要退佃。而佃户的押金,实际上也含在田价里面。如果是没有收押金的土地,价格要比收了押金的土地贵出一截。
“大哥儿,你得帮帮我!”武诚昌可怜巴巴的看着武好古,两行热泪忽然哗啦啦的就流下来,“现在我爹有了小娘,马上又要生儿子了,也不要我这个老儿子了……我又不会读书,就会把弄土地。对了,我现在还是白波武家的管事人,你要帮我,我就把家里最精壮的丁口都分到海州。”
他顿了顿,伸出三根手指:“给我3000亩连片的水田,免3年租子,再借我5000缗本钱,3年后我还你10000缗如何?”
武诚昌真是有把握的!他这些日子在海州这里,除了向西门青抱怨自己的亲爹,就在到处溜达,考察海州武家的那六万多亩水田。
那可都是好田啊!洛阳白波的田根本不能比。不过那些田并没有好好整理,水利也没怎么修(一块块租出去谁来修?),还有许多可以种桑树、种茶树、种果树的地方都没利用起来(那些地方归属不明),连水车都没看到几架,大有改善的空间啊!
武好古又看了看西门青,西门青蹙着秀眉思索了片刻,点点头说:“官人,退掉一些佃户是必须的……要不然剩下的不好拨弄,不如就租给七叔3000亩吧。”
武好古把海州的六万多亩给西门青管理是要用来“养客”的,水田比旱田能养人,六万亩能养“客”1500-2000户。不过武好古要养的是精壮客户,一家至少能出一个保丁才行。
所以退掉一部分佃户是必须的……如果要租3000亩田给武诚昌,不过是多退些佃户罢了。
“好!”武好古想了想,点点头道:“七叔,我可以答应你。不过我丑话说在前面,在商必须言商,3年后要是你拿不出一万缗,那我可不认你这个七叔啊!”
“好!一言为定!”
武家这对叔侄正谈生意的时候,门外忽然传来了罗汉婢的声音:“老爷,黄老官人已经休息好了,请您准备则个,一同去州衙访客。”
原来黄庭坚年老气衰,午饭后要小憩片刻才有精神去州衙拜客——官场拜客可不是拜了就走的,怎么都得吃喝玩乐到第二天天亮的,黄老头要养一养精神也是正常的。
这场面,真是好一派腐朽堕落的封建主义景象。
不过楼阁当中的这几名文士,却都是官声极佳的名士清流。分别是苏轼、苏辙兄弟,知海州事曾肇,还有苏东坡的四个弟子陈师道、李廌、李禧和董荣。
苏东坡他们是知道了武好古和黄庭坚近日将到海州,才从郁州岛出来的——武好古和黄庭坚都有官身,这次虽然是请假外出,但还是用了驿券(那是武好古献马的奖赏),因此有驿站行文通报到了海州。曾肇算了算日子就去通知了郁州岛上的苏轼、苏辙。
而二苏在岛上呆的也有点发慌,干脆就带了四个弟子一起到了朐山县。曾肇则在朐山县城外的望仙阁摆酒请客,还动用了官伎招待——现在正在歌舞助兴和陪酒的女子,都是苦命的海州官伎。
曾肇虽然身在海州,但是也一直留意着都中的风云变幻,自然也听说了武好古这个“恶儒”的名号——“恶儒”是侯仲良给武好古的评价。
意思大概就是大儒中的坏人……人肯定是坏的,奸商加近幸!但是儒却又是大的,因为武好古能够准确理解孔子的大道,知道孔子的大道是个问题,而不是一个终极答案!
另外,武好古还给出了实现儒家政治抱负的路线,也就是实现“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路线。还提出了“天下布道”的理想,要效法先贤,向外传播儒家真理。
而且武好古不仅提出路线和理想,还真的花钱费力去实现,这可就大大超过了那些连空谈都不谈不好的儒了。
所以凡是大儒,现在全都承认了武好古,倒是一些还没有达到大儒境界的读书人对商人出身的武大郎很有些不屑,跟着侯仲良起哄,称武好古为儒门败类啥的……
“……程正叔的门下都是腐儒,现在又出了一个恶儒……”
苏东坡轻轻晃动着手中一只小小的定瓷酒杯,“看来我儒门终要引来一场破而后立了!”
“破而后立?”留着一部花白的络腮大胡子,颧骨很高,皮肤黝黑,一张典型的南人面孔的曾肇皱眉问,“是说武好古吗?”
“程正叔难道不是这场儒门变局中的风云人物?”苏东坡笑问道,“他总结出来的理学……虽然被‘恶儒’揭穿了,但是‘恶儒’却给了理学一个发扬的机会。”
“发扬?”曾肇问,“如何发扬?”
“自是外传了!”苏辙在旁道,“正叔的路子是变学为教,以天理为神佛,由道德入天理,又从道家太极阴阳生万物之说,现在就差一个极乐世界和一个阿鼻地狱了。”
苏辙果然是一代学阀,对程颐的那一套也看得很透,而且也理解理学创立的原因——实际上苏家父子兄弟也想融合三教(佛儒道),只是脑补的能力比不上程颐这一派罢了。或者说,苏家学阀还达不到程颐那般变儒学为名教的境界,在他们的心目中,终究坚持着儒家的本色。
而程颐这一系……实际上已经不再是真儒了!
不过在名教外传的时候,理学却比真儒学更加好用。毕竟四夷那里也是无知妇孺比较多啊!能知道“大道不可与闻,只能孜孜追求”的夷,肯定不是蛮夷,而是个有知识有思想的夷了,肯定不是名教传播的对象。
所以名教一旦确立了外传的目标,理学就必然成为外传的主体——要不然传什么?难道告诉蛮夷要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
因而武好古极力推动的儒学外传,必然会造成理学的提前兴盛,这大概是武好古始料未及的!
而海州这边,让武好古这个恶儒始料未及的事情还有一件,就是他的远房七叔武诚昌领着一群白波义门来的乡巴佬想要承包土地。
呃,这才是武诚昌千里迢迢跑到海州来的主要原因——说老爹坏话只是顺带而已。
“啊?”武好古是在临海庄里休息的时候,听武诚昌和西门青提起这事儿的。
“七叔,你要承包几千亩水田?”武好古问,“那么多你种得了么?”
“怎么会种不了?”武诚昌一笑,指着自己的鼻子说,“你看老夫这模样,就该知道是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我那爹爹就知道读死书,家里面种地的事情还不是我在管?那可是几千人口人同耕同食啊!”
白波义门武并不是收租的义门,而是种地的义门……将近十万亩土地,有旱地,有水田(很少),有梯田,还有到处都是石子的烂田,都得安排好了。这其中的功夫,可一点不比“五经勤向窗前读”容易。
用姜太公的话说,这老头(人家才三十多啊)就是个“大农”,虽然白波义门武在他的领导下仍然在走向衰退,但是决不能因此认为他不会种地。
白波义门武的衰退是有很多原因的,人口繁衍日众而土地得不到增加,以及义门的“大锅饭体系”都是大坑。
而执掌白波义门武多年的武诚昌比谁都清楚,白波义门武是没有出路的!哪怕出了个老进士,还有了开封武家这个富亲戚可以支援,但也改变不了家道中落的趋势。
而且,就算白波义门能够维持,武诚昌自己的利益也无法在白波义门武这个大坑中得到保证。
因为义门的骄子,终究是那些有可能高中进士的才俊,而不是武诚昌这样的“大农”。
所以现在白波武家因为武忠义高中进士而复兴的苗头,不仅不会为武诚昌带来利益——特别是在武忠义有可能老来得子的情况下——而且还会降低武诚昌在家族中的地位。
因为白波义门武的暂时复兴,会让更多的武家才子得到良好的教育,然后通过发解试去参加科举……他们才是骄子啊!
到时候,武诚昌这个老农可就越来越不受待见了!
所以他就生出了从族中拉一批“大农”去海州帮武好古种地的想法。
“那六万亩地现在都有客户在种吧?”武好古问西门青道。
西门青点点头说:“若要退佃,少不得还要花费一笔……大部分佃户都是给了押金的,虽然收押金的是吴家,但是照例退押金的该是我们。”
大宋的田土交易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卖个所有权,所以在土地已经被租出去的情况下,也不需要退佃。而佃户的押金,实际上也含在田价里面。如果是没有收押金的土地,价格要比收了押金的土地贵出一截。
“大哥儿,你得帮帮我!”武诚昌可怜巴巴的看着武好古,两行热泪忽然哗啦啦的就流下来,“现在我爹有了小娘,马上又要生儿子了,也不要我这个老儿子了……我又不会读书,就会把弄土地。对了,我现在还是白波武家的管事人,你要帮我,我就把家里最精壮的丁口都分到海州。”
他顿了顿,伸出三根手指:“给我3000亩连片的水田,免3年租子,再借我5000缗本钱,3年后我还你10000缗如何?”
武诚昌真是有把握的!他这些日子在海州这里,除了向西门青抱怨自己的亲爹,就在到处溜达,考察海州武家的那六万多亩水田。
那可都是好田啊!洛阳白波的田根本不能比。不过那些田并没有好好整理,水利也没怎么修(一块块租出去谁来修?),还有许多可以种桑树、种茶树、种果树的地方都没利用起来(那些地方归属不明),连水车都没看到几架,大有改善的空间啊!
武好古又看了看西门青,西门青蹙着秀眉思索了片刻,点点头说:“官人,退掉一些佃户是必须的……要不然剩下的不好拨弄,不如就租给七叔3000亩吧。”
武好古把海州的六万多亩给西门青管理是要用来“养客”的,水田比旱田能养人,六万亩能养“客”1500-2000户。不过武好古要养的是精壮客户,一家至少能出一个保丁才行。
所以退掉一部分佃户是必须的……如果要租3000亩田给武诚昌,不过是多退些佃户罢了。
“好!”武好古想了想,点点头道:“七叔,我可以答应你。不过我丑话说在前面,在商必须言商,3年后要是你拿不出一万缗,那我可不认你这个七叔啊!”
“好!一言为定!”
武家这对叔侄正谈生意的时候,门外忽然传来了罗汉婢的声音:“老爷,黄老官人已经休息好了,请您准备则个,一同去州衙访客。”
原来黄庭坚年老气衰,午饭后要小憩片刻才有精神去州衙拜客——官场拜客可不是拜了就走的,怎么都得吃喝玩乐到第二天天亮的,黄老头要养一养精神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