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偃。
今日来卜府登门、向齐王示好的臣子中,领衔之人正是这位太学博士。
在徐偃的仕途中,近期能让人提起的履历,还是匈奴遣使南下和亲,他坚决反对匈奴公主入汉家宫闱。
除此之外,似乎并无亮点。
但今日来拜访齐王的臣子不少,其中不乏官职比徐偃高的,他能带头领衔,自有说法。
其一。
徐偃此人,是开国将领徐厉之后,袭爵松兹侯,不过在建元六年时,因罪除爵。
其二,他乃申公弟子。
申公、申培,他当年在儒家的地位,与如今的董仲舒不相上下,名人弟子众多,比如赵绾、孔安国等。
徐偃身份、师承都算一等,今日由他领衔也不足为奇。
不过呢。
今日是来拜访齐王,向齐王示好,换言之,就是和太子宫敌对的一场聚会,徐偃领衔,难道他和太子宫有仇怨吗?
有!
和当日‘匈奴公主入宫闱’一事无关,仇怨所在,来源于一个久不在江湖、但江湖处处都有传说的男人——
张汤!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刘据与徐偃渊源虽不至如此极端,但也极其类似。
张汤被迫致仕后,刘据从他的政治遗产中获得了不少好处,例如结交招揽张贺、张安世、王温舒等人。
但是。
得到好处的同时,刘据也招致了麻烦,张汤的门生故吏多,可他当年严苛峻法里结下的仇人更多!
刘据曾几经周转,救得张汤一命,事后又重用其子张贺、启用朝堂御史暗子,这些都有目共睹。
张汤的仇人看得见。
基于此,让他们彻底敌视刘据、对太子宫喊打喊杀,还不至于,但不满的倾向,必然会有!
徐偃,就曾是一位险些被张汤处死的人,对张家的敌意,他一点都不缺,牵连到刘据身上的不满,也就有了。
然后。
在长安风声有变、皇帝态度暧昧的一刻,他便来了卜府,见了齐王。
今日登门的人,正如卜式所说,兜兜转转下都和太子宫有些恩怨,除了徐偃之外,再举一个例子——
丁夫人。
姓丁,名夫人,男性。
其人乃大汉开国功臣丁复之后,或者说,又是一位半途跌落的开国勋贵之后。
丁氏所传阳都侯,早在景帝时期便因罪废除。
现如今,丁夫人官居太祝令,他与太子宫的恩怨所在,就要源于刘据的另外一个主张——
不喜方士!
当下国朝虽已独尊儒术,但并未严格封杀其他学派的传承,就像当年治杂家经义的淮南王刘安,现为道家拥趸的庄青翟,诸如此类学其他流派的例子,在大汉还有很多。
丁夫人,就是一个喜好阴阳家,自学方术的方士。
有道是: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所恶,下亦从焉。
太子不喜方士,朝堂上属太子一系的重臣就会有意远离、乃至厌恶彼辈,映照到现实中,便成了打压!
很不幸,丁夫人就是这么一个在刘据的喜好中,被波及的倒霉蛋。
此为‘怨’之所在。
另一方面,丁夫人来向齐王示好,还有一层‘利’的驱使。
方士、方士。
要论当今天下何处方士最多,方术最盛行,非齐地莫属!
丁夫人来找齐王,就好比王八看绿豆,看对眼了!
除此之外。
今日同来卜式府上的人,都与徐偃、丁夫人有过串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和太子宫结怨的原由大差不差,便不一一例举了。
且说。
在眼下这么一个恰逢诸王来朝、陛下态度暧昧、蠢蠢欲动的时机,齐王一方有了动静,另一方还会远吗?
不会,燕王处同样不甘示弱。
只是与老二刘闳不同,老三刘旦在京中并没有一个高居三公的老师打掩护,所以动作上就显得……
更光明正大些!
在长安城内,皇帝、太子的眼皮子底下,别藏,藏就是在自欺欺人,藏不了,索性大方些。
以讨论辞赋射猎为名,举办一场雅会!
在武德充沛的大汉,这个‘雅会’称呼或许有些抽象,但在后世宋明时期,有一个与之很相似的场景——
诗会。
“嘭。”
箭矢落入壶中,壶高两尺,长脖大肚。
“燕王好身手。”立于高壶左侧、手持数根箭矢的广川王刘齐,笑着捧了一句。
刘旦撇撇嘴,“投壶算什么,相比起这个,我更喜欢纵马骑射,角抵也成啊。”
说起角抵。
刘旦看向不远处一人问道:“寡人此次入京却不见骑郎将上官桀,他现在官居何职?”
“喔。”宗正韩说微微欠身,笑道:“上官桀去年便自请外放了郡守,并未在京中当值。”
“呵呵。”
韩说后面两声轻笑,在场众人当真懂的都懂——怕被太子宫打击报复呗。
作为皇四子一党,在李广利兄弟贬官岭南后,上官桀处境十分尴尬且微妙,保不齐哪天太子宫见他不爽,就顺手给摁死了,与其如此,不如自请外放,避避风头。
“奥。”
燕王刘旦闻言,点点头,并未放在心上。
他问起上官桀,仅仅是想起当年在长安时,有这么一位跟自己角抵的大臣,谈不上什么交情。
至于刘旦曾对上官桀说过‘必有厚报’的话……
近些年刘旦一直远在燕国,如果李姬尚未离世,或许还会替他在京中经营人脉。
如今嘛。
许久不往来,刘旦早就把跟上官桀说过什么忘得一干二净。
眼下。
燕王在京城所置的别馆内,红泥小火炉,投壶辞赋声,以及显贵十数人,其中有诸侯王,亦有朝堂大臣。
今日相聚一堂,以谈笑取乐为主,大家并没有从属性,谈话氛围轻松很多,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那实际上,也是这样吗?
肯定不是!
齐王那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燕王这边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没什么两样。
“燕王少年时便这般身姿矫健,将来恐怕有万夫不当之勇,屈居燕国苦寒之地,属实屈才。”
瞅瞅,聚会刚开始不到一刻钟,有人便迫不及待的直奔主题。
刘旦听罢,丝毫不避讳道:“那是自然,将来寡人练得文武艺,便向父皇请命回京,为国效力!”
此言一出。
堂内众人为之一静,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
请命回京?大汉立国近百年,主动请命回长安的诸侯王,能是来为国效力的?
造反还差不多!
此时,旁侧的燕国侍中,寿西长,替自家大王笑着找补道:“今日肯来相聚者,我家大王都有所耳闻。”
“将来可为同道中人,大王言语之间难免坦诚了些,切莫怪罪。”
这句话翻译翻译,就是:
我查过你们,尔等跟太子宫都尿不到一个壶里,我家大王的话直接了点,你们也别装!
意思肯定是这么个意思。不过燕王终究是个少年人,哪懂得如此许多,身为燕王心腹的寿西长一开口,众人便明白是他在背后替燕王谋划。
“燕王直率,我等惭愧。”
“是极、是极,燕王心胸广阔,非我等可比。”
“燕王远在边疆,日后若有疑虑,尽可往臣府中来信。”韩说,说了一句有用的实在话。
“好!”
刘旦昂首而立,话语仍旧十分坦诚,“你等的心思,先生已与寡人讲明,旁者不敢保证,但助寡人者,寡人必有厚报!”
他的话、他的心意,一览无余。
就是要争大位!
若要问为什么,刘旦或许会说:‘我文武兼备,为何不能坐大位?’
是的。
就是这么理所当然,皇帝,有德者居之!
谁规定皇位一定要由兄长继承,父皇不也是从皇十子晋升的太子之位?
这句话,味道是不是有点熟悉?
没错,燕王刘旦的母妃——李姬,当年教给他的,刘旦把这句话记得牢牢的!
再者。
昔日年幼无知,尚不知晓宫廷险恶,等刘旦去了燕地就国,身边聚拢一群门客幕僚后,通过幕僚的讲述,他也渐渐明悟了当年自己母妃跟太子宫的关系。
势同水火!
因两者的争斗,还葬送过一位丞相!
待刘旦离京就国,他母妃李姬数月后便重病不治身亡,燕国君臣不是没怀疑过太子宫,但始终都没有证据,只能不了了之。
可太子宫与燕王一系不睦,却是毋庸置疑的。
不睦的种子已经种下,避无可避……
那就不避!
燕王的政治宣言很响亮,堂内众人听了不觉鲁莽,反而认为大有可为,想争大位,畏畏缩缩可成不了事。
在场官员中,有人想攀从龙之功,遂振奋;有人想借力打力,遂笑容含蓄;也有人单纯想恶心太子,遂冷笑不已。
九卿之一的宗正,韩说。
他属于第二者。
韩说跟太子刘据没有直接冲突,但有间接恩怨,从陇西李氏得来的恩怨。
若能借燕王的手,压一压李氏威风,韩说不介意向其示好。
而一直旁听众人拉帮结伙的广川王刘齐,他今日在此,看似突兀,实则不然。
若论此刻在场的……哪怕将齐王刘闳那一头的人也算上,韩说、徐偃、丁夫人等等等等。
所有人对刘据的怨恨加起来,都没有广川王刘齐一人多!他也正是那位冷笑阵阵的人。
广川王恨透了刘据。
恨不得食其肉、啖其血!恨不得燕王有朝一日将刘据赶下马,广川王再趁机来踩两脚、踩死才好!
他有如此大怨恨,皆来自于……爱情,夺姐之仇,拆散之……呕!
不行,要吐了。
简而言之,一句话——
刘据曾为了救卫长公主脱离苦海,向皇帝举荐,将广川王同母姐,嫁于乐通侯栾大!
广川王刘齐,多次被人告发与自己同胞姐妹通奸。
当时刘据是打着物尽其用、废物利用的想法,将他姐姐推出来顶锅。
后来。
栾大被雷劈死,广川王刘齐的姐姐守了活寡,如今还被变相软禁在长安府邸中。
被软禁,倒和栾大无关。
单纯是皇帝不满她悖逆人伦,故意为之,同时也是在给广川王刘齐一个警告。
从当下状况来看。
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人,是不可理喻的……
总之,与燕王、齐王站在一起的,或多或少、因这因那,都和刘据有些恩怨。
韩说等人便不必提了,他们身份有多高,与两位皇子接触有多敏感、代表着什么,他们心知肚明。
也没准备藏着掖着。
至于其他无名之辈……名字都被记下了,当日便送往了太子宫,放到了刘据桌案上。
看过之后,刘据轻笑了一声:“祭祖好啊,祭祖得办,敌人全自己冒出来了。”
随后。
他看过便罢,并没有做什么动作,至少现在不会有。
翌日,暖阳初照,碧空如洗,是个好天气。
博望苑。
靠近南侧的花圃草地,有一面色苍白的少年躺在摇椅上,双目微闭,享受着冬日难得的阳光。
不知何时,身后传来脚步声,旋即,又响起低沉的施礼、或者说戒备声,“见过太子殿下。”
刘闳睁眼,回身望去,只见自己兄长一脸笑意的立在不远处,两名护卫正半施礼、半阻拦的伸着手。
“不得无礼,退下。”
两名齐王侍卫闻声让开,刘据也不以为意,迈步靠近,止住了刘闳起身行礼的动作。
“伱我兄弟,无需多礼。”
说着话,他把提在手上的马扎放下,“二弟也爱为兄捣鼓的这坐具?”
刘闳依旧拱了拱手,低头看了眼身下椅子,抿嘴笑道:“先前在医馆内看见了,颇为好奇,便坐来试一试。”
“确实舒适。”
“二弟喜欢大可学会,带回齐国去,不过我可提醒一句,莫要在外人面前显露,当心被喷唾沫星子。”
“弟弟远在齐国,便曾听闻兄长善营技巧之物,坐卧不拘小节,果然名不虚传。”刘闳浅笑道。
“哦?”
刘据侧头看了他一眼,揶揄道:“二弟还听闻过哪些名声,都说来听听,为兄最喜听人谄媚奉承。”
“呵……”刘闳失笑摇头。
两兄弟在远处谈笑风生,身后几位却大眼瞪小眼,两个齐王门客和张贺、金日磾沉默对视,好似在赌谁先眨眼谁输。
“翁叔,你们且退远些。”刘据这时朝后招呼了一声,“孤要和齐王说些体己话。”
刘闳闻言也朝后看了眼,点点头。
等几人退远。
刘据转而感慨道:“你我兄弟相处时间不长,以往你长在宫中,稍大些,我出了宫,再大些,你又就了国,天各一方,难免生疏。”
刘闳顿了顿,轻声道:“可血浓于水,毕竟都是亲兄弟。”
“是啊。”
刘据视线远眺,“都是亲兄弟,像父皇和赵王他们一样的亲兄弟,可他们如今的相处方式,委实让我难受。”
场间安静片刻,刘闳点头道,“我也有同感。”
刘据回头望去,只见他神色认真,眼神澄澈,见状,刘据笑了笑,问道:“不知二弟对治国之道有没有见解?”
“……兄长问谁的治国之道?”
“父皇的。”
“……有。”
细风拂过草地,阳光正好,刘据迎着光芒笑道,“讲讲。”
(本章完)
今日来卜府登门、向齐王示好的臣子中,领衔之人正是这位太学博士。
在徐偃的仕途中,近期能让人提起的履历,还是匈奴遣使南下和亲,他坚决反对匈奴公主入汉家宫闱。
除此之外,似乎并无亮点。
但今日来拜访齐王的臣子不少,其中不乏官职比徐偃高的,他能带头领衔,自有说法。
其一。
徐偃此人,是开国将领徐厉之后,袭爵松兹侯,不过在建元六年时,因罪除爵。
其二,他乃申公弟子。
申公、申培,他当年在儒家的地位,与如今的董仲舒不相上下,名人弟子众多,比如赵绾、孔安国等。
徐偃身份、师承都算一等,今日由他领衔也不足为奇。
不过呢。
今日是来拜访齐王,向齐王示好,换言之,就是和太子宫敌对的一场聚会,徐偃领衔,难道他和太子宫有仇怨吗?
有!
和当日‘匈奴公主入宫闱’一事无关,仇怨所在,来源于一个久不在江湖、但江湖处处都有传说的男人——
张汤!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刘据与徐偃渊源虽不至如此极端,但也极其类似。
张汤被迫致仕后,刘据从他的政治遗产中获得了不少好处,例如结交招揽张贺、张安世、王温舒等人。
但是。
得到好处的同时,刘据也招致了麻烦,张汤的门生故吏多,可他当年严苛峻法里结下的仇人更多!
刘据曾几经周转,救得张汤一命,事后又重用其子张贺、启用朝堂御史暗子,这些都有目共睹。
张汤的仇人看得见。
基于此,让他们彻底敌视刘据、对太子宫喊打喊杀,还不至于,但不满的倾向,必然会有!
徐偃,就曾是一位险些被张汤处死的人,对张家的敌意,他一点都不缺,牵连到刘据身上的不满,也就有了。
然后。
在长安风声有变、皇帝态度暧昧的一刻,他便来了卜府,见了齐王。
今日登门的人,正如卜式所说,兜兜转转下都和太子宫有些恩怨,除了徐偃之外,再举一个例子——
丁夫人。
姓丁,名夫人,男性。
其人乃大汉开国功臣丁复之后,或者说,又是一位半途跌落的开国勋贵之后。
丁氏所传阳都侯,早在景帝时期便因罪废除。
现如今,丁夫人官居太祝令,他与太子宫的恩怨所在,就要源于刘据的另外一个主张——
不喜方士!
当下国朝虽已独尊儒术,但并未严格封杀其他学派的传承,就像当年治杂家经义的淮南王刘安,现为道家拥趸的庄青翟,诸如此类学其他流派的例子,在大汉还有很多。
丁夫人,就是一个喜好阴阳家,自学方术的方士。
有道是: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所恶,下亦从焉。
太子不喜方士,朝堂上属太子一系的重臣就会有意远离、乃至厌恶彼辈,映照到现实中,便成了打压!
很不幸,丁夫人就是这么一个在刘据的喜好中,被波及的倒霉蛋。
此为‘怨’之所在。
另一方面,丁夫人来向齐王示好,还有一层‘利’的驱使。
方士、方士。
要论当今天下何处方士最多,方术最盛行,非齐地莫属!
丁夫人来找齐王,就好比王八看绿豆,看对眼了!
除此之外。
今日同来卜式府上的人,都与徐偃、丁夫人有过串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和太子宫结怨的原由大差不差,便不一一例举了。
且说。
在眼下这么一个恰逢诸王来朝、陛下态度暧昧、蠢蠢欲动的时机,齐王一方有了动静,另一方还会远吗?
不会,燕王处同样不甘示弱。
只是与老二刘闳不同,老三刘旦在京中并没有一个高居三公的老师打掩护,所以动作上就显得……
更光明正大些!
在长安城内,皇帝、太子的眼皮子底下,别藏,藏就是在自欺欺人,藏不了,索性大方些。
以讨论辞赋射猎为名,举办一场雅会!
在武德充沛的大汉,这个‘雅会’称呼或许有些抽象,但在后世宋明时期,有一个与之很相似的场景——
诗会。
“嘭。”
箭矢落入壶中,壶高两尺,长脖大肚。
“燕王好身手。”立于高壶左侧、手持数根箭矢的广川王刘齐,笑着捧了一句。
刘旦撇撇嘴,“投壶算什么,相比起这个,我更喜欢纵马骑射,角抵也成啊。”
说起角抵。
刘旦看向不远处一人问道:“寡人此次入京却不见骑郎将上官桀,他现在官居何职?”
“喔。”宗正韩说微微欠身,笑道:“上官桀去年便自请外放了郡守,并未在京中当值。”
“呵呵。”
韩说后面两声轻笑,在场众人当真懂的都懂——怕被太子宫打击报复呗。
作为皇四子一党,在李广利兄弟贬官岭南后,上官桀处境十分尴尬且微妙,保不齐哪天太子宫见他不爽,就顺手给摁死了,与其如此,不如自请外放,避避风头。
“奥。”
燕王刘旦闻言,点点头,并未放在心上。
他问起上官桀,仅仅是想起当年在长安时,有这么一位跟自己角抵的大臣,谈不上什么交情。
至于刘旦曾对上官桀说过‘必有厚报’的话……
近些年刘旦一直远在燕国,如果李姬尚未离世,或许还会替他在京中经营人脉。
如今嘛。
许久不往来,刘旦早就把跟上官桀说过什么忘得一干二净。
眼下。
燕王在京城所置的别馆内,红泥小火炉,投壶辞赋声,以及显贵十数人,其中有诸侯王,亦有朝堂大臣。
今日相聚一堂,以谈笑取乐为主,大家并没有从属性,谈话氛围轻松很多,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那实际上,也是这样吗?
肯定不是!
齐王那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燕王这边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没什么两样。
“燕王少年时便这般身姿矫健,将来恐怕有万夫不当之勇,屈居燕国苦寒之地,属实屈才。”
瞅瞅,聚会刚开始不到一刻钟,有人便迫不及待的直奔主题。
刘旦听罢,丝毫不避讳道:“那是自然,将来寡人练得文武艺,便向父皇请命回京,为国效力!”
此言一出。
堂内众人为之一静,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
请命回京?大汉立国近百年,主动请命回长安的诸侯王,能是来为国效力的?
造反还差不多!
此时,旁侧的燕国侍中,寿西长,替自家大王笑着找补道:“今日肯来相聚者,我家大王都有所耳闻。”
“将来可为同道中人,大王言语之间难免坦诚了些,切莫怪罪。”
这句话翻译翻译,就是:
我查过你们,尔等跟太子宫都尿不到一个壶里,我家大王的话直接了点,你们也别装!
意思肯定是这么个意思。不过燕王终究是个少年人,哪懂得如此许多,身为燕王心腹的寿西长一开口,众人便明白是他在背后替燕王谋划。
“燕王直率,我等惭愧。”
“是极、是极,燕王心胸广阔,非我等可比。”
“燕王远在边疆,日后若有疑虑,尽可往臣府中来信。”韩说,说了一句有用的实在话。
“好!”
刘旦昂首而立,话语仍旧十分坦诚,“你等的心思,先生已与寡人讲明,旁者不敢保证,但助寡人者,寡人必有厚报!”
他的话、他的心意,一览无余。
就是要争大位!
若要问为什么,刘旦或许会说:‘我文武兼备,为何不能坐大位?’
是的。
就是这么理所当然,皇帝,有德者居之!
谁规定皇位一定要由兄长继承,父皇不也是从皇十子晋升的太子之位?
这句话,味道是不是有点熟悉?
没错,燕王刘旦的母妃——李姬,当年教给他的,刘旦把这句话记得牢牢的!
再者。
昔日年幼无知,尚不知晓宫廷险恶,等刘旦去了燕地就国,身边聚拢一群门客幕僚后,通过幕僚的讲述,他也渐渐明悟了当年自己母妃跟太子宫的关系。
势同水火!
因两者的争斗,还葬送过一位丞相!
待刘旦离京就国,他母妃李姬数月后便重病不治身亡,燕国君臣不是没怀疑过太子宫,但始终都没有证据,只能不了了之。
可太子宫与燕王一系不睦,却是毋庸置疑的。
不睦的种子已经种下,避无可避……
那就不避!
燕王的政治宣言很响亮,堂内众人听了不觉鲁莽,反而认为大有可为,想争大位,畏畏缩缩可成不了事。
在场官员中,有人想攀从龙之功,遂振奋;有人想借力打力,遂笑容含蓄;也有人单纯想恶心太子,遂冷笑不已。
九卿之一的宗正,韩说。
他属于第二者。
韩说跟太子刘据没有直接冲突,但有间接恩怨,从陇西李氏得来的恩怨。
若能借燕王的手,压一压李氏威风,韩说不介意向其示好。
而一直旁听众人拉帮结伙的广川王刘齐,他今日在此,看似突兀,实则不然。
若论此刻在场的……哪怕将齐王刘闳那一头的人也算上,韩说、徐偃、丁夫人等等等等。
所有人对刘据的怨恨加起来,都没有广川王刘齐一人多!他也正是那位冷笑阵阵的人。
广川王恨透了刘据。
恨不得食其肉、啖其血!恨不得燕王有朝一日将刘据赶下马,广川王再趁机来踩两脚、踩死才好!
他有如此大怨恨,皆来自于……爱情,夺姐之仇,拆散之……呕!
不行,要吐了。
简而言之,一句话——
刘据曾为了救卫长公主脱离苦海,向皇帝举荐,将广川王同母姐,嫁于乐通侯栾大!
广川王刘齐,多次被人告发与自己同胞姐妹通奸。
当时刘据是打着物尽其用、废物利用的想法,将他姐姐推出来顶锅。
后来。
栾大被雷劈死,广川王刘齐的姐姐守了活寡,如今还被变相软禁在长安府邸中。
被软禁,倒和栾大无关。
单纯是皇帝不满她悖逆人伦,故意为之,同时也是在给广川王刘齐一个警告。
从当下状况来看。
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人,是不可理喻的……
总之,与燕王、齐王站在一起的,或多或少、因这因那,都和刘据有些恩怨。
韩说等人便不必提了,他们身份有多高,与两位皇子接触有多敏感、代表着什么,他们心知肚明。
也没准备藏着掖着。
至于其他无名之辈……名字都被记下了,当日便送往了太子宫,放到了刘据桌案上。
看过之后,刘据轻笑了一声:“祭祖好啊,祭祖得办,敌人全自己冒出来了。”
随后。
他看过便罢,并没有做什么动作,至少现在不会有。
翌日,暖阳初照,碧空如洗,是个好天气。
博望苑。
靠近南侧的花圃草地,有一面色苍白的少年躺在摇椅上,双目微闭,享受着冬日难得的阳光。
不知何时,身后传来脚步声,旋即,又响起低沉的施礼、或者说戒备声,“见过太子殿下。”
刘闳睁眼,回身望去,只见自己兄长一脸笑意的立在不远处,两名护卫正半施礼、半阻拦的伸着手。
“不得无礼,退下。”
两名齐王侍卫闻声让开,刘据也不以为意,迈步靠近,止住了刘闳起身行礼的动作。
“伱我兄弟,无需多礼。”
说着话,他把提在手上的马扎放下,“二弟也爱为兄捣鼓的这坐具?”
刘闳依旧拱了拱手,低头看了眼身下椅子,抿嘴笑道:“先前在医馆内看见了,颇为好奇,便坐来试一试。”
“确实舒适。”
“二弟喜欢大可学会,带回齐国去,不过我可提醒一句,莫要在外人面前显露,当心被喷唾沫星子。”
“弟弟远在齐国,便曾听闻兄长善营技巧之物,坐卧不拘小节,果然名不虚传。”刘闳浅笑道。
“哦?”
刘据侧头看了他一眼,揶揄道:“二弟还听闻过哪些名声,都说来听听,为兄最喜听人谄媚奉承。”
“呵……”刘闳失笑摇头。
两兄弟在远处谈笑风生,身后几位却大眼瞪小眼,两个齐王门客和张贺、金日磾沉默对视,好似在赌谁先眨眼谁输。
“翁叔,你们且退远些。”刘据这时朝后招呼了一声,“孤要和齐王说些体己话。”
刘闳闻言也朝后看了眼,点点头。
等几人退远。
刘据转而感慨道:“你我兄弟相处时间不长,以往你长在宫中,稍大些,我出了宫,再大些,你又就了国,天各一方,难免生疏。”
刘闳顿了顿,轻声道:“可血浓于水,毕竟都是亲兄弟。”
“是啊。”
刘据视线远眺,“都是亲兄弟,像父皇和赵王他们一样的亲兄弟,可他们如今的相处方式,委实让我难受。”
场间安静片刻,刘闳点头道,“我也有同感。”
刘据回头望去,只见他神色认真,眼神澄澈,见状,刘据笑了笑,问道:“不知二弟对治国之道有没有见解?”
“……兄长问谁的治国之道?”
“父皇的。”
“……有。”
细风拂过草地,阳光正好,刘据迎着光芒笑道,“讲讲。”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家父汉武,子不类父?,家父汉武,子不类父?最新章节,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家父汉武,子不类父?,家父汉武,子不类父?最新章节,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