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看着李杰离去的背影,心里冷笑。

  他知道自己刚刚的那番话很可能根本没有什么用。

  父皇训斥过他几次了,不也没见改么。

  那些文臣还有这些外戚,都已经被他父皇纵容的习惯了。

  冯德广的死,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长久养成的习惯,并不能让这些人真正感受到皇权的威严。

  李杰可是父皇舅舅的儿子,以父皇的性子,即便赵兴想要收拾他,也不可能。

  因此李杰怎么可能被他三言两语给震慑住。

  不过赵兴也不在意,等他登基了,自然有的是机会改变这种风气。

  最开始赵兴认为改革变法之所以难以施行,阻力太大,是因为动了太多人的利益。

  他也试着去想各种平衡这种矛盾的办法。

  但是后面他才慢慢发现,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只是很浅显的原因。

  说到底就是皇权和官员的碰撞,所谓的利益只是表像,最关键的因素还是皇权不够强势。

  倒不是说皇权强势了,改革变法就能随意屠戮,把反对的人都杀了。

  官员都是会权衡利弊的,在明知不可逆,或者说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时候,他们就会计较其中的得失。

  他们反对改革变法,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不假,但这也是因为他们知道反对的代价不大,自然愿意去做。

  但若是反对的代价超过了他们的预期,聪明的人就不会反对,而是会顺从,从而为自己谋取新的利益,来弥补丢失的空缺。

  然而谋取新的利益,意味着有风险和不确定性,在皇权不够强势的情况下,他们不会也没有必要去冒那个风险。

  开国皇帝为何那么强势?

  并不是说当时的文武大臣都没有私心。

  只是他们清楚,站在皇帝这一边才是最好的选择罢了。

  到后面,皇权一点点的被限制,他们看到了限制皇权的好处,自然会站到限制皇权的那一边。

  不过想让皇权强势,也没那么简单,如今赵兴还未登基,想这些有些太远了。

  ……

  自从韩大相公喊出那一句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便把科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每逢科举殿试放榜,便是整个汴京都是最重大的事迹之一。

  大宋皇宫坐北朝南,东华门便是皇宫东边侧门。

  这日一早,距离东华门百步外,聚集了大量的百姓。

  这些百姓站在道路两侧,把道路中间给空了出来。

  倒不是说百姓不想靠近围观,也不是百姓素质高特意留出了道路。

  而是东华门乃是皇宫侧门,百步内普通百姓不得靠近。

  至于中间留出道路,则是供报喜的衙役通行的。

  此时东华门门口,已经有数十个衙役等待着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敞开的东华门走出来几个官员。

  这些官员是礼部的,负责这次唱名。

  几个人官员在东华门门口站定,说了些感谢朝廷官家的话后,便从身后官员手里接过圣旨,展开念了起来。

  早就等待在一旁的衙役,在那个官员唱出名字后,便翻身上马,纵马而去。

  随着一个一个名字念出,一个一个衙役纵马而去。

  这些衙役都是根据金榜题名者留下的地址,前去报喜的。

  家住汴京的,去家里报喜。那些外地赶考的学子,则会留下所住客栈的地址。

  第一个前去报喜的衙役,很快来到内城的一家客栈,在客栈门口大声唱出了金榜题名者的姓名和籍贯。

  很快,一群人拥着一个书生出来,书生面带喜色的给了衙役喜钱。

  衙役高兴得接过喜钱,说了几句吉祥话,就上马离开了。

  对于衙役来说,报喜可是美差,没有关系连选上的资格都没有。

  大宋文风鼎盛,对于读书人十分重视。

  哪怕是家境贫寒的学子,进京赶考的时候,都会得到当地官府的资助。

  当地富商得知后,也会送上一些钱财,结个善缘。

  因此能进京参加会试的学子,手里都是有一些钱财的。

  像那些电视上中赶考学子没有盘缠,穷困潦倒的情况根本不会存在。

  金榜题名可是人生四大喜,对于前来报喜的衙役,出手自然大方。

  报喜衙役一走,那个书生被一群人围着道喜,没多久传来阵阵欢呼。

  很可能是那个考中的学子说了什么类似今天全场消费全由我买单的话。

  随着接到喜报的人越来越多,这种情况在汴京各个客栈都有发生。

  虽说会试考中就等于是进士了,但是以前的科举,也不是没有出现过会试过了,殿试却因为表现太差,最终没能金榜题名的。

  因此那些会试中榜的学子,心还是悬着的。

  如今喜报来了,也就意味着他们悬着的心可以放下了。

  金榜题名可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

  哪怕是当朝相公,也不能保证自家后代一定能金榜题名。

  虽然以他们的官职,子嗣可以得到荫封。

  但是荫封和考中科举入仕,可谓是天差地别。

  即便是朝中相公的子嗣后代有人中举,都会大肆庆祝一下,这些考中的学子的喜悦可想而知。

  但是赵兴却高兴不起来。

  樊楼三楼,面朝街道的一间包厢,此时窗户敞开。

  赵兴站在窗前,眉头微皱的看着底下的街道。

  汴京很繁华,百万常住人口,加上流动人口,常年人口都在一百多万。

  这放在后世不算什么,大多数市斗不止这点。

  但是这可是古代,并没有高楼大厦。

  人口多,加上又是国都,又多繁华不用多做表述。

  往常内外城的街道都十分拥挤,热闹非凡。

  但是今日却不同,倒不是说街道上空无一人,但是所有行人都特意的把街道中间的路给空了出来。

  樊楼附近是汴京最热闹的几个地方之一,平常车水马龙。

  然而今日很少看到马车经过。

  并不是说被堵住了,而是那些大户人家今日有默契的没有出门,就是方便衙役报喜。

  不管是大户人家不出门,还是百姓刻意把中间道路留出来,朝廷都没有明确规定需要如此。

  而是长时间形成的默契。

  赵兴觉得,这种默契并不完全是素质的体现,而是文人地位的体现。

  “仲怀,孤没记错,科举结束没多久,就是武举了吧?”赵兴问道。

  “回殿下,今年武举定在了九月。”顾廷烨说道。

  “九月?那也快了,孤怎么没有听到有人议论此事?”赵兴问道。

  顾廷烨面对这个问题沉默不语,就连朝廷都对武举不重视,更何况百姓了。

  赵兴见顾廷烨没有说话,也没在意,答案他其实早已经知道了。

  他对重视文人,并不排斥,毕竟治理天下还得靠文人。

  但是大宋的这种重视,有些太过了。

  都说飞鸟尽,良弓藏。兔死走狗烹。

  但是大宋如今强敌在侧,还没到那个时候,重文可以却不能轻武。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知否:我是皇太子,知否:我是皇太子最新章节,知否:我是皇太子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