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孙瑞嘴巴不受控制的微张。
什么情况?
到底是什么情况?
天子这是发狂了吗???
天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方才刘协那番话,分明就是与董卓不和的证明啊!
不对,何止是不和?简直就是决裂!
不光是士孙瑞,就连王允、黄琬等人在这一刻全都目瞪口呆,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也就贾诩在经历了短暂的呆愣后,马上会心一笑。
“天子果真聪慧!”
他士孙瑞将董卓的颜面和朝廷的法度强行绑定起来,形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盾牌。
可刘协这么一“闹”,却将这盾牌直接撕成了两半。
太师的尊严,与朝廷法度究竟何干?
“反董”不是你们士人的政治正确吗?既然如此,关朝廷什么事情?
不但如此,刘协还直接给士孙瑞扣上一顶“董卓党羽”的帽子。
这话,对也不对。
因为真正不肯屈身于董卓的大臣,如卢植,早已回家归隐。
如袁绍、曹操,也早已出逃到关东各地。
愿意跟随董卓从洛阳迁都到长安来的大臣,究竟是什么成色,或许只有他们心中自己清楚。
士孙瑞虽然有忍辱负重反董的意图,但他在世人眼中,他就是天下排名第二的董卓党羽!
排名第一的,自然就是王允……
现在士孙瑞是怎么琢磨这话都觉得不对。往日里能够舌战群儒,引经用典口若悬河的他,此刻竟不能吐出半个字应对刘协的质问。
难道现在就和天子说,自己不是董卓党羽?
种邵的体香,可至今都在这宣室中徘徊着呢。
士孙瑞若真的是敢于直面董卓屠刀的勇士,又何必等到现在?
可若顺着天子的话……
不对,根本就不可能顺着天子的话去说!
在经历了漫长的徘徊后,士孙瑞终于是冷汗直流,抬头用不敢置信的眼神看向刘协。
天子……这是和董贼撕破脸皮了吗?
若真是如此,什么贾诩,什么尚书令,都不重要了!统统不重要了!
士孙瑞忍不住颤抖起来,便是努力控制,也依旧难以掩饰自己心中激荡的情绪。
天子和董贼摊牌了!
如此,董卓岂不是彻底失去了人心?
连天子都不支持董卓了,那董卓还能有什么依仗?
一时间,士孙瑞赶紧以头抢地耳,口称不敢。
而刘协此刻,依旧是愤慨无比。
“朝堂政务,本该在尚书台!在诸位公卿!何须要与太师知会?”
刘协指着贾诩:“还请尚书令,即刻拟定政令!毋需在乎太师之前发了什么政令!”
这一次,没有任何人敢出言反驳。
贾诩则是淡然起身,迈着胜利者的步伐来到宣室中央,朝刘协回礼:“臣,遵旨!”
没有人敢再来阻止贾诩,阻止贾诩的政令颁布。
如同士孙瑞对贾诩用了一招阳谋,刘协也对着朝堂诸卿用了一招阳谋。
之前贾诩要是坚持推行政令,那就是在打董卓的脸,在破坏朝廷的法度。
要是贾诩不推行政令,就相当于将尚书令的权柄让给了士孙瑞,给朝廷一种尚书令软弱可欺的形象。
但在刘协“闹”了这么一出后,事情便全部变了性质。
若是有朝臣出来反对贾诩推行政令,那就是将自己归为“董卓党羽”,成为被士人唾弃的对象。甚至严重一些的话,完全可以说是汉贼。
没人敢扣上“汉贼”的帽子。
尤其是,被刘协这个正牌大汉天子亲自扣上“汉贼”的帽子。
受人唾弃都还是轻的,便是遗臭万年也不是不可能。
名士大儒最重名声,没人敢冒着自己清誉被毁的风险,来阻击贾诩推行本就算是利国利民的政令。
刘协经历的第二场朝会,虽没有董卓坐镇,但因为是天子亲自下场,毫无争议的再次取得了胜利!
随着贾诩的疏议被正式拟定为政令颁布,诸位公卿大臣都是各怀心思,匆匆离开了宣室。
唯独贾诩在出去后又绕了一個弯,重新去见了刘协。
“今日之事,颇为凶险,多亏陛下机警,见招拆招,护文和周全。”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刘协笑道:“就算没有朕,文和自己想必也有法子化解。”
“但朕之前就说了,文和只管政务,救世济民。不必理会其他牛鬼蛇神,因为自有朕护汝周全。”
贾诩也不知道刘协说的是不是客套话,但他依旧是觉得心中暖暖的。
没了父亲的人,从小其实都缺少安全感。
虽然刘协年纪尚幼,但君父也是父。
从刘协这里,贾诩竟然是能莫名体验到那许久未曾感受到的一丝丝心安。
“只是陛下,太师那边怕是要与他说清楚,免得太师对陛下起什么误会。”
报之以桃,投之以李。
虽然刘协和贾诩说让他不要去管其他事情,但贾诩还是下意识就嘱咐起刘协,希望刘协和董卓之间不要起什么误会。
“文和放心。太师做事有时候虽然随性了些,但还是明事理的。”
刘协也没有避嫌:“既如此,文和就与朕一起去见太师。这几天为了让太师安心养伤,朕可捣鼓出了不少东西。”
董卓所居的宫殿,其实就在宣室与刘协寝宫中间的位置,离哪都近。
刘协都没有乘坐玉辂,就是与贾诩在宫中信步闲庭,顺便畅听贾诩汇报他这几日外出考察的情况。
“陛下,虽然近日渭南偶尔还有雨水,但关中大部分却已渐渐雨停,可以进行抢种。”
“另外,马上就要入夏,种植关中百姓常作的粟、麦怕是已经来不及了。”
关中之地,自先秦之时就常作粟、麦而食,千百年来一直都是关中百姓的主粮。
可因为雨水,种植粟、麦的时间早已过去,现在种植,早已不是最佳选择。
“那文和的意思是什么?”
刘协知道,贾诩不会随便开口,既然在自己提及此事,必然在心中已是有了方案。
“陛下,臣提议,今年关中之田,尽数种植蜀黍与菽,充当百姓口粮。如此,方才能将灾年勉强渡过。”
什么情况?
到底是什么情况?
天子这是发狂了吗???
天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方才刘协那番话,分明就是与董卓不和的证明啊!
不对,何止是不和?简直就是决裂!
不光是士孙瑞,就连王允、黄琬等人在这一刻全都目瞪口呆,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也就贾诩在经历了短暂的呆愣后,马上会心一笑。
“天子果真聪慧!”
他士孙瑞将董卓的颜面和朝廷的法度强行绑定起来,形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盾牌。
可刘协这么一“闹”,却将这盾牌直接撕成了两半。
太师的尊严,与朝廷法度究竟何干?
“反董”不是你们士人的政治正确吗?既然如此,关朝廷什么事情?
不但如此,刘协还直接给士孙瑞扣上一顶“董卓党羽”的帽子。
这话,对也不对。
因为真正不肯屈身于董卓的大臣,如卢植,早已回家归隐。
如袁绍、曹操,也早已出逃到关东各地。
愿意跟随董卓从洛阳迁都到长安来的大臣,究竟是什么成色,或许只有他们心中自己清楚。
士孙瑞虽然有忍辱负重反董的意图,但他在世人眼中,他就是天下排名第二的董卓党羽!
排名第一的,自然就是王允……
现在士孙瑞是怎么琢磨这话都觉得不对。往日里能够舌战群儒,引经用典口若悬河的他,此刻竟不能吐出半个字应对刘协的质问。
难道现在就和天子说,自己不是董卓党羽?
种邵的体香,可至今都在这宣室中徘徊着呢。
士孙瑞若真的是敢于直面董卓屠刀的勇士,又何必等到现在?
可若顺着天子的话……
不对,根本就不可能顺着天子的话去说!
在经历了漫长的徘徊后,士孙瑞终于是冷汗直流,抬头用不敢置信的眼神看向刘协。
天子……这是和董贼撕破脸皮了吗?
若真是如此,什么贾诩,什么尚书令,都不重要了!统统不重要了!
士孙瑞忍不住颤抖起来,便是努力控制,也依旧难以掩饰自己心中激荡的情绪。
天子和董贼摊牌了!
如此,董卓岂不是彻底失去了人心?
连天子都不支持董卓了,那董卓还能有什么依仗?
一时间,士孙瑞赶紧以头抢地耳,口称不敢。
而刘协此刻,依旧是愤慨无比。
“朝堂政务,本该在尚书台!在诸位公卿!何须要与太师知会?”
刘协指着贾诩:“还请尚书令,即刻拟定政令!毋需在乎太师之前发了什么政令!”
这一次,没有任何人敢出言反驳。
贾诩则是淡然起身,迈着胜利者的步伐来到宣室中央,朝刘协回礼:“臣,遵旨!”
没有人敢再来阻止贾诩,阻止贾诩的政令颁布。
如同士孙瑞对贾诩用了一招阳谋,刘协也对着朝堂诸卿用了一招阳谋。
之前贾诩要是坚持推行政令,那就是在打董卓的脸,在破坏朝廷的法度。
要是贾诩不推行政令,就相当于将尚书令的权柄让给了士孙瑞,给朝廷一种尚书令软弱可欺的形象。
但在刘协“闹”了这么一出后,事情便全部变了性质。
若是有朝臣出来反对贾诩推行政令,那就是将自己归为“董卓党羽”,成为被士人唾弃的对象。甚至严重一些的话,完全可以说是汉贼。
没人敢扣上“汉贼”的帽子。
尤其是,被刘协这个正牌大汉天子亲自扣上“汉贼”的帽子。
受人唾弃都还是轻的,便是遗臭万年也不是不可能。
名士大儒最重名声,没人敢冒着自己清誉被毁的风险,来阻击贾诩推行本就算是利国利民的政令。
刘协经历的第二场朝会,虽没有董卓坐镇,但因为是天子亲自下场,毫无争议的再次取得了胜利!
随着贾诩的疏议被正式拟定为政令颁布,诸位公卿大臣都是各怀心思,匆匆离开了宣室。
唯独贾诩在出去后又绕了一個弯,重新去见了刘协。
“今日之事,颇为凶险,多亏陛下机警,见招拆招,护文和周全。”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刘协笑道:“就算没有朕,文和自己想必也有法子化解。”
“但朕之前就说了,文和只管政务,救世济民。不必理会其他牛鬼蛇神,因为自有朕护汝周全。”
贾诩也不知道刘协说的是不是客套话,但他依旧是觉得心中暖暖的。
没了父亲的人,从小其实都缺少安全感。
虽然刘协年纪尚幼,但君父也是父。
从刘协这里,贾诩竟然是能莫名体验到那许久未曾感受到的一丝丝心安。
“只是陛下,太师那边怕是要与他说清楚,免得太师对陛下起什么误会。”
报之以桃,投之以李。
虽然刘协和贾诩说让他不要去管其他事情,但贾诩还是下意识就嘱咐起刘协,希望刘协和董卓之间不要起什么误会。
“文和放心。太师做事有时候虽然随性了些,但还是明事理的。”
刘协也没有避嫌:“既如此,文和就与朕一起去见太师。这几天为了让太师安心养伤,朕可捣鼓出了不少东西。”
董卓所居的宫殿,其实就在宣室与刘协寝宫中间的位置,离哪都近。
刘协都没有乘坐玉辂,就是与贾诩在宫中信步闲庭,顺便畅听贾诩汇报他这几日外出考察的情况。
“陛下,虽然近日渭南偶尔还有雨水,但关中大部分却已渐渐雨停,可以进行抢种。”
“另外,马上就要入夏,种植关中百姓常作的粟、麦怕是已经来不及了。”
关中之地,自先秦之时就常作粟、麦而食,千百年来一直都是关中百姓的主粮。
可因为雨水,种植粟、麦的时间早已过去,现在种植,早已不是最佳选择。
“那文和的意思是什么?”
刘协知道,贾诩不会随便开口,既然在自己提及此事,必然在心中已是有了方案。
“陛下,臣提议,今年关中之田,尽数种植蜀黍与菽,充当百姓口粮。如此,方才能将灾年勉强渡过。”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最新章节,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最新章节,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