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谈的西夏臣子告辞离开夏州城。
如今的西夏正临惊天之变,这几位忠于李乾顺的臣子忙着赶回去辅佐君王,当然,顺便也给自己抢占个好位置,朝堂洗牌意味着他们的荣华富贵也来了。
至于向大宋割让的土地和城池,以及各种丧权辱国的条件,老实说,他们并不在乎。
梁太后是怎么死的,李乾顺是怎么亲政的,他们难道心里没数?
不得不承认的是,梁太后的死,意外地促成了三方共赢。
李乾顺得到了权力,大宋平息了西北边患,辽国除掉了一个隐患。
皆大欢喜,慨当以慷,歌舞庆之。
夏州城。
当宋夏止战的消息传到城内城外,宋军大营一片震天的欢呼声。
将士们纷纷跑出营帐,跳跃嘶吼表达兴奋之情。
城内的百姓也欢呼雀跃,走上街头激动地庆贺。
对普通人来说,战争是他们深恶痛绝的,他们没有乱世取利的能力,战争来临只能携家带口颠沛流离。
这个年代的百姓,对人生的愿望其实很卑微,他们只希望自己能够平安顺遂到老,不饿不冻,不被战争的洪流淹没。
夏州城内,庆贺的人群越来越多,人们慢慢聚集,不知不觉都站在知州官署门前。
看着紧闭的大门,百姓们却纷纷朝大门跪拜下来,伏首虔诚感谢大宋的官员和将军们终止了这场战争,让百姓们得到了喘息的好日子。
朝廷的官员是谁,将军是谁,百姓们并不认识,但他们却很清楚,正是这几位不认识的官员将军,给了他们和平的日子。
跪拜过后,百姓们自觉地起身离去。
太平日子到来了,接下来,该为自己和妻儿老小的生计奔波了。
辛苦,但踏实,心间那洋溢着的小小幸福,像青春少女怀春的心事,只悄悄地从上扬的嘴角边看出端倪。
…………
官署内,气氛也颇为祥和快乐。
两国停战,赵孝骞的使命也就结束了,既然大家都在庆祝和平到来,作为一手促成此事的最大功臣,赵孝骞怎能低调?
于是官署后院,赵孝骞下令设宴。
不一定非要庆祝个啥,主要是吃席。
赴宴者,章楶,萧光敬,种建中,折可适,宗泽,张小乙等。
日子太平了,图个热闹嘛。
丰盛的佳肴端上桌,西北没啥精致的美食,以粗犷为主,最有名的无非是羊肉,烤全羊,煮羊肉,炖羊肉,卤羊肉等等,各种羊肉。
大块的肉端上来,用小巧的匕首插着吃,初时颇不习惯,但吃了几口后,顿觉这种饮食方式也有几分意思,难怪从古至今的西北汉子们一个个牛高马大。
宴席的气氛很热烈,战事结束,大家都放松了,从长远来看,此战之后大宋的西北能维持至少十年和平。
这对汴京朝堂来说,绝对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促成此事者,最大的功臣当然是赵孝骞,但除此之外,包括章楶在内的一应官员武将,官家亦定不吝封赏。
毕竟大家为大宋拔掉了一根深扎进肉里的尖刺,汴京君臣焉能不喜?
停战盟书已差快马紧急送往汴京,附带了赵孝骞和章楶的联名奏疏。
赵孝骞在奏疏里将整个宋夏之战的过程如实叙述了一遍,语气不卑不亢,没有丝毫邀功的意思,倒是将章楶,种建中,张小乙等人的功劳重点描述了一番,并请为功臣封赏。
只是有一件事被赵孝骞用春秋笔法带过。
那就是夜袭攻破兴庆府的过程。
实在是没法下笔,当时赵孝骞所部能破西夏都城,最大的功臣应该是那谜一般的五百人。
这件事至今都是一桩悬案,赵孝骞想破了头也没想通,那五百人究竟是受谁指使,又为什么要帮他破城,按照张小乙的说法,那些人似乎与他渊源颇深。
如果这个谜团至死都没解开,赵孝骞死不瞑目,临终前一定要编个故事,就说这五百人偷了他的巨额财产,子孙后代想必会精神百倍地追查这五百人的下落。
损子孙而不利己的事,赵孝骞也不介意偶尔干一下。
宴席杯觥交错,唯独章楶愁眉不展。
作为身份官职颇为敏感的边帅,章楶为官多年一直如履薄冰,不管别人走不走得到对岸,他肯定能走到对岸。
然而赵孝骞对梁太后下了毒手,让章楶的如履薄冰破了功。
他这辈子都没干过如此出格的事,此刻的他很忧虑。
消息可以瞒住汴京的朝臣,但绝对不能对赵煦隐瞒,否则欺君之罪担不起。
那么,赵煦若知道他和赵孝骞如此胆大妄为,把西夏国的太后干掉了,不知是何反应?
上面没发话,你敢干这么严重的事,莫说前程,命要不要了?
别说鸩杀梁太后是赵孝骞的个人行为,章楶是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是主帅,赵孝骞干的事,不管章楶知不知情,都要担责任。
无法得到赵煦明确的态度之前,章楶会一直忧虑下去,赵孝骞甚至猜测,恐怕章楶早已暗暗写好了遗书……
“章帅,且展愁眉,今日开怀畅饮,你是功臣,官家不会对你怎样的。”赵孝骞敬了他一杯酒。
章楶连杯都没端,很不给面子,甚至还朝他瞪了一眼。
“老夫被你害惨了!郡公啊,不是老夫说你……”
正要开启碎碎念模式,却被赵孝骞果断制止:“老夫既然不是说我,那就别说了,来,章帅,炫一个,喝完早点回屋睡觉去。”
端杯不由分说,便朝章楶的嘴里灌去。
章楶瞪大眼睛挣扎,这一刻他不知为何想起了被逼饮鸩酒的梁太后……
赵孝骞搁下酒杯,笑吟吟地道:“章帅放宽心,梁太后之死,官家绝不会怪罪,反而会封赏你,你想想,弄死那个女人,给大宋解决了多大的麻烦。”
“不仅免了将士们流血拼命,单从钱财粮草上来说,梁太后死了,给咱大宋的国库节省了多大一笔开销,战争打的可都是钱和粮食啊,咱们弄死她,简直是积下了莫大的功德。”
“宋夏停战,以及梁太后的死,对大宋的意义重大,从此以后,大宋对外的战略都要调整了,嗯,往更积极的方向调整,这桩功劳,比开疆拓土的意义更重大,大宋,官家,你我,都将受益无穷。”
章楶叹了口气,端杯痛饮了一口。
罢了,反正事都干了,担忧还有什么意义,官家究竟如何评判,等汴京的圣旨吧。
二人聊了很久,章楶暂时释怀,而一旁的萧光敬却有些不耐烦了。
“你们说完了吗?说完该上菜了!”萧光敬道。
章楶淡淡地瞥了他一眼。
萧光敬是大宋内应的事,是汴京朝堂的最高机密,章楶自然不知,在他的眼里,这位辽使很跋扈,而且经常不说人话。
梁太后死后,萧光敬在夏州城里继续主持宋夏和谈,留在夏州城这几日,萧光敬在城里又吃又喝又拿,调戏民间姑娘,欺凌集市商家,踹飞路边野狗……
老实说,章楶已接到不少百姓的告状,纷纷指控这位辽使不说人话,不干人事,而章楶却头疼不已,没办法,真不能拿萧光敬怎样,只好用了官场上的“拖”字诀,暂时安抚住了不满的百姓。
奇怪的是,赵孝骞这位同样是纨绔的人,对萧光敬的表现却分外容忍,也不知是认同萧光敬的种种行为,还是欠了他的钱忍气吞声。
此刻萧光敬又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章楶瞥了他一眼后没吱声,懒得搭理他。
赵孝骞却不解道:“不是早就上菜了吗?你面前摆的是什么?”
萧光敬却嘿嘿一笑,道:“此菜非彼菜,酒肉俱矣,怎可无色?丝竹钟鼓之乐,佐之以美色歌舞,才叫完整的酒宴。”
赵孝骞挑眉:“所以你准备了什么菜?”
萧光敬得意地昂起头,朝堂外拍了拍掌。
堂外竟然走进一队女子,大约七八人,穿着艳丽的宽袖窄裙,赤着双足袅袅而入。
随着悦耳的鼓乐声响起,这队女子便站在堂中开始翩翩起舞。
然而,在座的宾客却连眼睛都直了。
不是被美色所迷,而是……
沉默良久,赵孝骞闭上眼,双手使劲揉了揉眼睛,把头扭向一边,仿佛多看一眼就会长针眼似的。
“敢问萧兄,这几棵老葱,您从什么地方拔的?”赵孝骞客气地问道。
萧光敬却理直气壮道:“荒郊野外,能找到这几棵老葱很不容易了!由于宋夏交战,城内所有的青楼妓馆都关门跑了,我费尽辛苦,这几日搜遍全城,才拔得这几棵老……嗯,这几位风韵犹存的美人儿。”
赵孝骞不得不再次瞥了一眼堂中,见这几名平均年龄大约四十岁左右的美人,努力寻找她们“风韵犹存”的有力证据。
然而,失败了……
据说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也就是说,眼前这几位高寿的美人跳完这支舞后,已然时日无多……
“你……快叫她们停下吧,莫折了我们的寿,嗯,……也莫折了她们的寿,让她们回去颐养天年,莫折腾她们了!”赵孝骞无奈地乞求道。
终于理解为何这几日总有百姓告状,指控辽使不干人事。
群众果然是朴实的,善良的,不说假话的。
如今的西夏正临惊天之变,这几位忠于李乾顺的臣子忙着赶回去辅佐君王,当然,顺便也给自己抢占个好位置,朝堂洗牌意味着他们的荣华富贵也来了。
至于向大宋割让的土地和城池,以及各种丧权辱国的条件,老实说,他们并不在乎。
梁太后是怎么死的,李乾顺是怎么亲政的,他们难道心里没数?
不得不承认的是,梁太后的死,意外地促成了三方共赢。
李乾顺得到了权力,大宋平息了西北边患,辽国除掉了一个隐患。
皆大欢喜,慨当以慷,歌舞庆之。
夏州城。
当宋夏止战的消息传到城内城外,宋军大营一片震天的欢呼声。
将士们纷纷跑出营帐,跳跃嘶吼表达兴奋之情。
城内的百姓也欢呼雀跃,走上街头激动地庆贺。
对普通人来说,战争是他们深恶痛绝的,他们没有乱世取利的能力,战争来临只能携家带口颠沛流离。
这个年代的百姓,对人生的愿望其实很卑微,他们只希望自己能够平安顺遂到老,不饿不冻,不被战争的洪流淹没。
夏州城内,庆贺的人群越来越多,人们慢慢聚集,不知不觉都站在知州官署门前。
看着紧闭的大门,百姓们却纷纷朝大门跪拜下来,伏首虔诚感谢大宋的官员和将军们终止了这场战争,让百姓们得到了喘息的好日子。
朝廷的官员是谁,将军是谁,百姓们并不认识,但他们却很清楚,正是这几位不认识的官员将军,给了他们和平的日子。
跪拜过后,百姓们自觉地起身离去。
太平日子到来了,接下来,该为自己和妻儿老小的生计奔波了。
辛苦,但踏实,心间那洋溢着的小小幸福,像青春少女怀春的心事,只悄悄地从上扬的嘴角边看出端倪。
…………
官署内,气氛也颇为祥和快乐。
两国停战,赵孝骞的使命也就结束了,既然大家都在庆祝和平到来,作为一手促成此事的最大功臣,赵孝骞怎能低调?
于是官署后院,赵孝骞下令设宴。
不一定非要庆祝个啥,主要是吃席。
赴宴者,章楶,萧光敬,种建中,折可适,宗泽,张小乙等。
日子太平了,图个热闹嘛。
丰盛的佳肴端上桌,西北没啥精致的美食,以粗犷为主,最有名的无非是羊肉,烤全羊,煮羊肉,炖羊肉,卤羊肉等等,各种羊肉。
大块的肉端上来,用小巧的匕首插着吃,初时颇不习惯,但吃了几口后,顿觉这种饮食方式也有几分意思,难怪从古至今的西北汉子们一个个牛高马大。
宴席的气氛很热烈,战事结束,大家都放松了,从长远来看,此战之后大宋的西北能维持至少十年和平。
这对汴京朝堂来说,绝对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促成此事者,最大的功臣当然是赵孝骞,但除此之外,包括章楶在内的一应官员武将,官家亦定不吝封赏。
毕竟大家为大宋拔掉了一根深扎进肉里的尖刺,汴京君臣焉能不喜?
停战盟书已差快马紧急送往汴京,附带了赵孝骞和章楶的联名奏疏。
赵孝骞在奏疏里将整个宋夏之战的过程如实叙述了一遍,语气不卑不亢,没有丝毫邀功的意思,倒是将章楶,种建中,张小乙等人的功劳重点描述了一番,并请为功臣封赏。
只是有一件事被赵孝骞用春秋笔法带过。
那就是夜袭攻破兴庆府的过程。
实在是没法下笔,当时赵孝骞所部能破西夏都城,最大的功臣应该是那谜一般的五百人。
这件事至今都是一桩悬案,赵孝骞想破了头也没想通,那五百人究竟是受谁指使,又为什么要帮他破城,按照张小乙的说法,那些人似乎与他渊源颇深。
如果这个谜团至死都没解开,赵孝骞死不瞑目,临终前一定要编个故事,就说这五百人偷了他的巨额财产,子孙后代想必会精神百倍地追查这五百人的下落。
损子孙而不利己的事,赵孝骞也不介意偶尔干一下。
宴席杯觥交错,唯独章楶愁眉不展。
作为身份官职颇为敏感的边帅,章楶为官多年一直如履薄冰,不管别人走不走得到对岸,他肯定能走到对岸。
然而赵孝骞对梁太后下了毒手,让章楶的如履薄冰破了功。
他这辈子都没干过如此出格的事,此刻的他很忧虑。
消息可以瞒住汴京的朝臣,但绝对不能对赵煦隐瞒,否则欺君之罪担不起。
那么,赵煦若知道他和赵孝骞如此胆大妄为,把西夏国的太后干掉了,不知是何反应?
上面没发话,你敢干这么严重的事,莫说前程,命要不要了?
别说鸩杀梁太后是赵孝骞的个人行为,章楶是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是主帅,赵孝骞干的事,不管章楶知不知情,都要担责任。
无法得到赵煦明确的态度之前,章楶会一直忧虑下去,赵孝骞甚至猜测,恐怕章楶早已暗暗写好了遗书……
“章帅,且展愁眉,今日开怀畅饮,你是功臣,官家不会对你怎样的。”赵孝骞敬了他一杯酒。
章楶连杯都没端,很不给面子,甚至还朝他瞪了一眼。
“老夫被你害惨了!郡公啊,不是老夫说你……”
正要开启碎碎念模式,却被赵孝骞果断制止:“老夫既然不是说我,那就别说了,来,章帅,炫一个,喝完早点回屋睡觉去。”
端杯不由分说,便朝章楶的嘴里灌去。
章楶瞪大眼睛挣扎,这一刻他不知为何想起了被逼饮鸩酒的梁太后……
赵孝骞搁下酒杯,笑吟吟地道:“章帅放宽心,梁太后之死,官家绝不会怪罪,反而会封赏你,你想想,弄死那个女人,给大宋解决了多大的麻烦。”
“不仅免了将士们流血拼命,单从钱财粮草上来说,梁太后死了,给咱大宋的国库节省了多大一笔开销,战争打的可都是钱和粮食啊,咱们弄死她,简直是积下了莫大的功德。”
“宋夏停战,以及梁太后的死,对大宋的意义重大,从此以后,大宋对外的战略都要调整了,嗯,往更积极的方向调整,这桩功劳,比开疆拓土的意义更重大,大宋,官家,你我,都将受益无穷。”
章楶叹了口气,端杯痛饮了一口。
罢了,反正事都干了,担忧还有什么意义,官家究竟如何评判,等汴京的圣旨吧。
二人聊了很久,章楶暂时释怀,而一旁的萧光敬却有些不耐烦了。
“你们说完了吗?说完该上菜了!”萧光敬道。
章楶淡淡地瞥了他一眼。
萧光敬是大宋内应的事,是汴京朝堂的最高机密,章楶自然不知,在他的眼里,这位辽使很跋扈,而且经常不说人话。
梁太后死后,萧光敬在夏州城里继续主持宋夏和谈,留在夏州城这几日,萧光敬在城里又吃又喝又拿,调戏民间姑娘,欺凌集市商家,踹飞路边野狗……
老实说,章楶已接到不少百姓的告状,纷纷指控这位辽使不说人话,不干人事,而章楶却头疼不已,没办法,真不能拿萧光敬怎样,只好用了官场上的“拖”字诀,暂时安抚住了不满的百姓。
奇怪的是,赵孝骞这位同样是纨绔的人,对萧光敬的表现却分外容忍,也不知是认同萧光敬的种种行为,还是欠了他的钱忍气吞声。
此刻萧光敬又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章楶瞥了他一眼后没吱声,懒得搭理他。
赵孝骞却不解道:“不是早就上菜了吗?你面前摆的是什么?”
萧光敬却嘿嘿一笑,道:“此菜非彼菜,酒肉俱矣,怎可无色?丝竹钟鼓之乐,佐之以美色歌舞,才叫完整的酒宴。”
赵孝骞挑眉:“所以你准备了什么菜?”
萧光敬得意地昂起头,朝堂外拍了拍掌。
堂外竟然走进一队女子,大约七八人,穿着艳丽的宽袖窄裙,赤着双足袅袅而入。
随着悦耳的鼓乐声响起,这队女子便站在堂中开始翩翩起舞。
然而,在座的宾客却连眼睛都直了。
不是被美色所迷,而是……
沉默良久,赵孝骞闭上眼,双手使劲揉了揉眼睛,把头扭向一边,仿佛多看一眼就会长针眼似的。
“敢问萧兄,这几棵老葱,您从什么地方拔的?”赵孝骞客气地问道。
萧光敬却理直气壮道:“荒郊野外,能找到这几棵老葱很不容易了!由于宋夏交战,城内所有的青楼妓馆都关门跑了,我费尽辛苦,这几日搜遍全城,才拔得这几棵老……嗯,这几位风韵犹存的美人儿。”
赵孝骞不得不再次瞥了一眼堂中,见这几名平均年龄大约四十岁左右的美人,努力寻找她们“风韵犹存”的有力证据。
然而,失败了……
据说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也就是说,眼前这几位高寿的美人跳完这支舞后,已然时日无多……
“你……快叫她们停下吧,莫折了我们的寿,嗯,……也莫折了她们的寿,让她们回去颐养天年,莫折腾她们了!”赵孝骞无奈地乞求道。
终于理解为何这几日总有百姓告状,指控辽使不干人事。
群众果然是朴实的,善良的,不说假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