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召还回京的圣旨并没太久。
萧光敬离开后才五天,汴京便来了一位宣旨的官员。
官员名叫张商英,官任左司谏兼中书舍人。
当初赵孝骞率部攻破西夏都城后,赵煦已下旨升晋郡公,这次的圣旨倒是没有封赏,只是召赵孝骞卸任环庆路经略安抚副使,率三万龙卫营将士归京。
本来圣旨只需要一骑快马送来便可,但赵煦或许是为了表示对功臣的重视,特意派了张商英这位左司谏来宣旨。
圣旨的内容不出意料,章楶等人早已料到。
接下来赵孝骞便收拾行装,三万龙卫营将士亦整备粮草军械,大家的心情都非常雀跃。
除了打胜仗的欣喜,以及回到汴京后会凭战功升迁外,更重要的是,这次宋夏之战,五千火枪兵或许是最大的受益者。
赵孝骞一道军令,火枪兵赚得盆满钵满,一个个都发了财。就算回汴京后解甲归田,这次抢掠的钱财也足够养活一家老小了。
第二天一早,夏州城门外,赵孝骞领着种建中和张小乙,与章楶折可适等武将官员告别。
归京的归京,戍边的戍边,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章楶站在城门外,含笑看着赵孝骞,眼中布满了不舍。
赵孝骞不喜欢离别,那种依依惜别的场面令他很不适应。
他喜欢久别重逢时的喜悦,喜欢人间烟火气,喜欢无忧无虑的欢笑,这会让他觉得世界很美好,为这样的世界小小地付出一点什么,或许是值得的。
他唯独讨厌离别,那种彩色骤然转为黑白的画面,心中又闷又堵的感觉,实在很难受。
所以此刻,赵孝骞下意识想快点脱离这种离别时的沉痛场面。
朝章楶和折可适等人笑了笑,赵孝骞翻身就要上马,却被章楶叫住了。
然后,以章楶为首,折可适等一众官员武将纷纷朝他长揖一礼,久久才起身。
章楶上前一步,拍了拍他的肩,笑道:“老夫生平佩服的人不多,苏学士算一个,范文正公算一个,郡公你算一个。”
“十八岁的少年郎,有郡公这般本事的,古往今来唯你一人了,官家慧眼识英才,将你遣来西北,实乃我大宋之幸。”
“分兵之策,迂回制敌,攻破都城,还有最后的为西夏之主清君侧,趁势攫取西夏六城,拓我大宋疆土,这一桩桩,一件件,老夫直到此刻仍不敢相信,竟是一位十八岁的少年郎做成的。”
“自古英雄出少年,从郡公身上,老夫算是见识了。大宋立国百年,历来征战多败绩,丧权辱国之约多矣……”
“唯有郡公你,为大宋争得天大的便宜,扬我大宋国威,长我边军脸面,从今以后,老夫和麾下将士在这西北之地,也算扬眉吐气了。”
“此皆郡公之功,老夫必须代西北戍边将士拜谢你一回。”
说完章楶和身后诸将再次长揖行礼。
赵孝骞急忙托住章楶的胳膊,道:“此非我一人之功,全靠将士用命,大家配合得当,方有此胜,章帅别把功劳扣在我一人身上,我担当不起。”
章楶笑了笑:“功劳究竟属谁,我们不是瞎子,都看得见,郡公自谦也没用,关于宋夏之战前后过程,老夫已详述于奏疏,昨夜遣快马送往汴京了,郡公归京后,官家必有封赏。”
赵孝骞眨眨眼:“不是已晋我为郡公了吗?”
章楶摇头:“大宋立国百年,唯此一战大获全胜,开疆拓土。如此泼天旷世奇功,晋一级爵位可不够。”
“六城之地,千里之土,破都城,定边疆,积弱多年的大宋,隐隐竟已见昔日汉唐雄风,郡公之功,焉能不封?”
赵孝骞笑了:“原来我这么厉害……”
章楶盯着他的眼睛,认真地道:“英才自有天佑,老夫愿郡公多福多寿,成我大宋脊梁砥柱,为大宋君臣子民扬威名,争国格,大宋有你,老夫戍边无忧矣。”
…………
三万龙卫营将士随同赵孝骞踏上归京路。
远离夏州城百里了,赵孝骞的心情仍然未能平静。
临别前章楶恳切的话语,此刻仍在他耳边回荡。
这是一位纯粹的朴实的边帅,为国戍边多年,仿佛他这一生的使命便是扎根在西北宋夏边境,直到他生命耗尽。
赵孝骞也能听出他戍边多年的憋屈,以及今日扬眉吐气的欣悦。
嘴角微微浮起几分笑意,幸好,自己做了一件对的事,幸好,没有让身边的人失望。
如此而已。
至于功劳,封赏什么的,他并不在乎,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战功,他根本不会去做这些事。
未来的路还长,站在战略的角度,西北平定了,但辽国和即将崛起的女真部落才是大患。
队伍走了很久以后,赵孝骞从纷乱的思绪中回过神来,于是赫然发觉……归程的漫漫长路,又开始重复当初出征时的枯燥无聊了。
将士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在队伍里一边走一边交头接耳,聊的都是回到汴京后如何消费。
是啊,发了一笔横财,不消费怎么行。
给家里买几亩良田,重修一下房子,给妻儿老小买几尺粗布,做几身新衣裳,如果仍有结余,最好再买上一头耕牛,打造几件新农具……
口袋里的钱财还没到家,将士们已兴高采烈地为它们安排了去处。
赵孝骞笑了,这才是人间烟火气,他喜欢这种世俗的小快乐。
转头望向与他并肩而行的张小乙,赵孝骞道:“小乙,这次你功劳不小,我已在战报上将你的功劳奏与官家,并向官家保举你为官。”
“可能官职不会很高,约莫是小吏什么的,但从今以后你也算是有官身的人了,令堂想必会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就夸她的好大儿。”
张小乙一愣,急忙道:“郡公千万不可,我可没立什么功劳,破西夏都城一战,皆是那群神秘人干的,我根本没出力。”
赵孝骞笑道:“那五百神秘人的事先不提,回头我去查查,但你是实打实的功劳,任谁都无法否认,就凭这个,你绝对有资格当官了。”
张小乙忙不迭摇头:“不行不行,我不识字,当不了官儿,郡公饶了我吧。”
见张小乙拒绝的态度很坚决,似乎真的不愿意当官,赵孝骞皱了皱眉,沉吟片刻后,无奈地道:“不当官也行,回京后我正式把你招进皇城司,有编制有粮饷,当然,也有差事,如何?”
张小乙犹豫半晌。
赵孝骞冷冷道:“再拒绝我,我要发飙了!就算你不乐意,想想你瞎眼的老娘,她不盼着自己的儿子光宗耀祖,人头落地?”
张小乙正要点头答应,却突然回过味来,虎躯一震,呆怔地看着他。
赵孝骞龇牙:“咋了?”
旁边与他并肩骑行的宗泽终于忍不住,苦笑道:“郡公,您想说的应该是‘出人头地’吧?”
“没错,就是这个意思,我刚才不是说了么。”
“郡公刚才说的是‘人头落地’……”
赵孝骞愕然:“我刚才是这么说的吗?”
张小乙和宗泽同时无语地点头。
赵孝骞沉默半晌,提高了声音恶狠狠地道:“我说错了!怎样?”
萧光敬离开后才五天,汴京便来了一位宣旨的官员。
官员名叫张商英,官任左司谏兼中书舍人。
当初赵孝骞率部攻破西夏都城后,赵煦已下旨升晋郡公,这次的圣旨倒是没有封赏,只是召赵孝骞卸任环庆路经略安抚副使,率三万龙卫营将士归京。
本来圣旨只需要一骑快马送来便可,但赵煦或许是为了表示对功臣的重视,特意派了张商英这位左司谏来宣旨。
圣旨的内容不出意料,章楶等人早已料到。
接下来赵孝骞便收拾行装,三万龙卫营将士亦整备粮草军械,大家的心情都非常雀跃。
除了打胜仗的欣喜,以及回到汴京后会凭战功升迁外,更重要的是,这次宋夏之战,五千火枪兵或许是最大的受益者。
赵孝骞一道军令,火枪兵赚得盆满钵满,一个个都发了财。就算回汴京后解甲归田,这次抢掠的钱财也足够养活一家老小了。
第二天一早,夏州城门外,赵孝骞领着种建中和张小乙,与章楶折可适等武将官员告别。
归京的归京,戍边的戍边,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章楶站在城门外,含笑看着赵孝骞,眼中布满了不舍。
赵孝骞不喜欢离别,那种依依惜别的场面令他很不适应。
他喜欢久别重逢时的喜悦,喜欢人间烟火气,喜欢无忧无虑的欢笑,这会让他觉得世界很美好,为这样的世界小小地付出一点什么,或许是值得的。
他唯独讨厌离别,那种彩色骤然转为黑白的画面,心中又闷又堵的感觉,实在很难受。
所以此刻,赵孝骞下意识想快点脱离这种离别时的沉痛场面。
朝章楶和折可适等人笑了笑,赵孝骞翻身就要上马,却被章楶叫住了。
然后,以章楶为首,折可适等一众官员武将纷纷朝他长揖一礼,久久才起身。
章楶上前一步,拍了拍他的肩,笑道:“老夫生平佩服的人不多,苏学士算一个,范文正公算一个,郡公你算一个。”
“十八岁的少年郎,有郡公这般本事的,古往今来唯你一人了,官家慧眼识英才,将你遣来西北,实乃我大宋之幸。”
“分兵之策,迂回制敌,攻破都城,还有最后的为西夏之主清君侧,趁势攫取西夏六城,拓我大宋疆土,这一桩桩,一件件,老夫直到此刻仍不敢相信,竟是一位十八岁的少年郎做成的。”
“自古英雄出少年,从郡公身上,老夫算是见识了。大宋立国百年,历来征战多败绩,丧权辱国之约多矣……”
“唯有郡公你,为大宋争得天大的便宜,扬我大宋国威,长我边军脸面,从今以后,老夫和麾下将士在这西北之地,也算扬眉吐气了。”
“此皆郡公之功,老夫必须代西北戍边将士拜谢你一回。”
说完章楶和身后诸将再次长揖行礼。
赵孝骞急忙托住章楶的胳膊,道:“此非我一人之功,全靠将士用命,大家配合得当,方有此胜,章帅别把功劳扣在我一人身上,我担当不起。”
章楶笑了笑:“功劳究竟属谁,我们不是瞎子,都看得见,郡公自谦也没用,关于宋夏之战前后过程,老夫已详述于奏疏,昨夜遣快马送往汴京了,郡公归京后,官家必有封赏。”
赵孝骞眨眨眼:“不是已晋我为郡公了吗?”
章楶摇头:“大宋立国百年,唯此一战大获全胜,开疆拓土。如此泼天旷世奇功,晋一级爵位可不够。”
“六城之地,千里之土,破都城,定边疆,积弱多年的大宋,隐隐竟已见昔日汉唐雄风,郡公之功,焉能不封?”
赵孝骞笑了:“原来我这么厉害……”
章楶盯着他的眼睛,认真地道:“英才自有天佑,老夫愿郡公多福多寿,成我大宋脊梁砥柱,为大宋君臣子民扬威名,争国格,大宋有你,老夫戍边无忧矣。”
…………
三万龙卫营将士随同赵孝骞踏上归京路。
远离夏州城百里了,赵孝骞的心情仍然未能平静。
临别前章楶恳切的话语,此刻仍在他耳边回荡。
这是一位纯粹的朴实的边帅,为国戍边多年,仿佛他这一生的使命便是扎根在西北宋夏边境,直到他生命耗尽。
赵孝骞也能听出他戍边多年的憋屈,以及今日扬眉吐气的欣悦。
嘴角微微浮起几分笑意,幸好,自己做了一件对的事,幸好,没有让身边的人失望。
如此而已。
至于功劳,封赏什么的,他并不在乎,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战功,他根本不会去做这些事。
未来的路还长,站在战略的角度,西北平定了,但辽国和即将崛起的女真部落才是大患。
队伍走了很久以后,赵孝骞从纷乱的思绪中回过神来,于是赫然发觉……归程的漫漫长路,又开始重复当初出征时的枯燥无聊了。
将士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在队伍里一边走一边交头接耳,聊的都是回到汴京后如何消费。
是啊,发了一笔横财,不消费怎么行。
给家里买几亩良田,重修一下房子,给妻儿老小买几尺粗布,做几身新衣裳,如果仍有结余,最好再买上一头耕牛,打造几件新农具……
口袋里的钱财还没到家,将士们已兴高采烈地为它们安排了去处。
赵孝骞笑了,这才是人间烟火气,他喜欢这种世俗的小快乐。
转头望向与他并肩而行的张小乙,赵孝骞道:“小乙,这次你功劳不小,我已在战报上将你的功劳奏与官家,并向官家保举你为官。”
“可能官职不会很高,约莫是小吏什么的,但从今以后你也算是有官身的人了,令堂想必会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就夸她的好大儿。”
张小乙一愣,急忙道:“郡公千万不可,我可没立什么功劳,破西夏都城一战,皆是那群神秘人干的,我根本没出力。”
赵孝骞笑道:“那五百神秘人的事先不提,回头我去查查,但你是实打实的功劳,任谁都无法否认,就凭这个,你绝对有资格当官了。”
张小乙忙不迭摇头:“不行不行,我不识字,当不了官儿,郡公饶了我吧。”
见张小乙拒绝的态度很坚决,似乎真的不愿意当官,赵孝骞皱了皱眉,沉吟片刻后,无奈地道:“不当官也行,回京后我正式把你招进皇城司,有编制有粮饷,当然,也有差事,如何?”
张小乙犹豫半晌。
赵孝骞冷冷道:“再拒绝我,我要发飙了!就算你不乐意,想想你瞎眼的老娘,她不盼着自己的儿子光宗耀祖,人头落地?”
张小乙正要点头答应,却突然回过味来,虎躯一震,呆怔地看着他。
赵孝骞龇牙:“咋了?”
旁边与他并肩骑行的宗泽终于忍不住,苦笑道:“郡公,您想说的应该是‘出人头地’吧?”
“没错,就是这个意思,我刚才不是说了么。”
“郡公刚才说的是‘人头落地’……”
赵孝骞愕然:“我刚才是这么说的吗?”
张小乙和宗泽同时无语地点头。
赵孝骞沉默半晌,提高了声音恶狠狠地道:“我说错了!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