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名士风流,但名士之间不一定都是朋友,更多的是彼此身不由己的敌对关系。
一场变法,将天下名士硬生生切割成两个阵营,多少能成为千古佳话的至交好友,不得不沦为互相攻讦的敌人。
比如王安石和司马光,当初熙宁变法,二人可是不共戴天,直到后来才和解,但和解的不过是私人的交情,政见上身为旧党领袖的司马光可没对新党客气。
章惇和苏轼也是如此,简直就是翻版的王安石和司马光。
二人彼此都曾风光过,随着统治者对变法态度的一变再变,个人的命运也随之起伏沉浮。
可惜的是,有些已经结下的恩怨,是永远不可能化解了。
蔡卞是给事中,这个官职其实不大,他能自由出入政事堂,是因为他的另外一层身份。
事实上,很多人都将蔡卞当做章惇的私人幕僚。
这个身份的含金量不小,宰相幕僚,辅佐章惇处置朝政,过不了几年,兴许蔡卞就不止是给事中了,章惇对他的态度分明是打算将他当做预备的宰相来栽培。
而蔡卞也很争气,他是有名的足智多谋,相比章惇略显冲动且手段狠辣的风格,蔡卞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稳”字,遇到任何事他都能第一时间冷静下来,然后寻求解决办法。
这也是章惇将他当成幕僚的最大原因。
章惇很清楚,蔡卞的性格与他互补,彼此都需要对方。
足智多谋的人,首先眼力见儿就不错。
见章惇提起苏轼时脸色阴沉,蔡卞立马想到了这两人曾经的恩怨,不由笑了笑。
“章公,都过去那么多年,您和苏学士皆已是花甲之年,还有什么是放不下的?”
章惇冷哼:“苏轼回京后做了什么?”
蔡卞小心地道:“苏学士素有威望,回京之后汴京文人士子趋之若鹜,纷纷登门拜访,盛情邀宴。”
章惇脸色愈冷:“一个被贬谪的官员,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回京是升官得势了呢,这般春风得意!”
蔡卞心头一沉,暗暗后悔不该在他面前提起苏轼。
苏轼文采盖世,但他终究也是凡人,也会犯错。
站在私人交情的角度,当年的那段恩怨,确实是苏轼做得不地道,而章惇自那以后,对苏家父子兄弟深恨之。
绍圣拜相后,章惇的性格渐渐黑化,恐怕与当年苏轼的这段恩怨多少有点关系。
见章惇脸色愈发阴沉,蔡卞心头沉重。
他是章惇的幕僚,但他也是文人,当代的文人,很少有不崇拜苏轼的。
蔡卞也不例外。
“与苏轼来往饮宴者,都是些什么人?”章惇突然问道。
蔡卞摇摇头:“下官不知,应该都是当世的名士或文人吧,兴许也有权贵官员的,下官听说苏轼刚回汴京的第二日,便主动登门拜访楚王世子……”
章惇一滞,本想找个由头整人,结果蔡卞一张嘴就是赵孝骞。
这个人……他好像还真惹不起。
上次已经与赵孝骞私下达成了协议,以后井水不犯河水,苏轼与赵孝骞来往,章惇能怎么办?
这把火若烧到赵孝骞身上,章惇都不敢想那位年轻的郡公会发什么疯。
人家能撞破刑部大堂的门,未必不会一把火烧了政事堂。别怀疑,他真有胆子这么干。
惹不起惹不起,换一个。
“什么名士,什么文人!哼,以老夫看来,苏轼归京,旧党纷纷来投,他们以文聚为名,分明是私下结党,密谋违抗新政,不臣也!”章惇怒哼道。
蔡卞惊愕地看着他。
这话……莫非真要对苏轼下死手?
“不臣”这个罪名,有点严重了吧?若真坐实了,苏轼可就不止是被贬谪那么简单了。
“正好趁此良机,再清一批旧党出去。”章惇咬牙做了决定。
蔡卞急忙道:“章公,苏学士在文坛可是威望甚重,贬谪倒也罢了,若是治罪,恐怕天下名士文人……”
章惇冷笑:“老夫一生历遍沉浮宠辱,岂惧几个文人的非议?”
见蔡卞急着打算再劝,章惇摇摇头,道:“元度莫劝了,你说过,老夫已是花甲之年,即将入土的年纪了,跟你不一样的是,入土之前,人世间的恩怨该解决的都解决了,否则老夫死难瞑目。”
“老夫这一生,活的就是个恩怨分明!”
…………
人生里的有些风光,其实也被命运暗中标好了价格。
只不过世上绝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的价格究竟是多少。
马行街,苏辙府。
赵孝骞难得登门拜访别人,当然,他是被动的。
昨日收到了苏辙的名帖,请赵孝骞府上赴宴。
似乎知道赵孝骞的性格,苏辙特意传了口信,说明今日是苏家兄弟的家宴,并无外客。
赵孝骞这才欣然赴约。
基本的人情世故还是要懂一点的,赵孝骞登门的时候没有空着手,手里拎了半斤茶叶。
苏辙府门外,管家早早迎候,见赵孝骞下了马车,管家急忙上前见礼。
要说苏家不愧是名士门第,就连管家也是容貌周正,彬彬有礼,举手投足温文尔雅,见礼热情而不失风度。
管家领着赵孝骞进了门,一路直穿过堂,径自入了后院。
苏辙的府邸不算大,至少比楚王府小多了,拢共也就一套四进的宅子,而且似乎常年不见修缮,很多地方显得有些破败。
一树桃花下,苏辙笑吟吟地站在院子里,他的身后站着苏轼。
赵孝骞恍惚间有种错觉,总觉得老天搞错了顺序,面前这对苏家兄弟,看起来苏辙更像兄长,沉稳而内敛,苏轼更像弟弟,轻狂而冲动。
兴许这大半生,苏辙听多了“弟弟救我”这句话,不得不逼着自己成熟起来,而苏轼,有了弟弟当靠山,更是肆无忌惮到处惹事闯祸了。
“子由先生,子瞻先生,久违了。”赵孝骞笑吟吟地行礼。
苏辙捋须笑道:“确实久违了,子安与老夫同在汴京,掐指算算,倒是有些日子没见你了,宋夏之战凯旋后,子安好像更忙了。”
赵孝骞老脸一热。
忙呢……倒也不是很忙,其实就是懒。
懒得维护人际关系,甚至都懒得出门,咸鱼一样晾在王府里,岁月静好,互不打扰。
二人站在院子里寒暄,苏轼却盯上了赵孝骞手里的茶叶。
“来就来了,带什么礼物,子安见外了!”苏轼嘴里说着,伸手却不客气地打算接过赵孝骞手里的纸包。
赵孝骞侧身一躲,淡淡地瞥了苏轼一眼,道:“豆腐脑吃甜的还是吃咸的?”
苏轼一滞,咬牙坚持真理:“吃咸的!”
赵孝骞双手将茶叶捧到苏辙面前:“区区薄礼,不成敬意,特意送给子由先生的,莫让不相干的人沾了光……”
一场变法,将天下名士硬生生切割成两个阵营,多少能成为千古佳话的至交好友,不得不沦为互相攻讦的敌人。
比如王安石和司马光,当初熙宁变法,二人可是不共戴天,直到后来才和解,但和解的不过是私人的交情,政见上身为旧党领袖的司马光可没对新党客气。
章惇和苏轼也是如此,简直就是翻版的王安石和司马光。
二人彼此都曾风光过,随着统治者对变法态度的一变再变,个人的命运也随之起伏沉浮。
可惜的是,有些已经结下的恩怨,是永远不可能化解了。
蔡卞是给事中,这个官职其实不大,他能自由出入政事堂,是因为他的另外一层身份。
事实上,很多人都将蔡卞当做章惇的私人幕僚。
这个身份的含金量不小,宰相幕僚,辅佐章惇处置朝政,过不了几年,兴许蔡卞就不止是给事中了,章惇对他的态度分明是打算将他当做预备的宰相来栽培。
而蔡卞也很争气,他是有名的足智多谋,相比章惇略显冲动且手段狠辣的风格,蔡卞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稳”字,遇到任何事他都能第一时间冷静下来,然后寻求解决办法。
这也是章惇将他当成幕僚的最大原因。
章惇很清楚,蔡卞的性格与他互补,彼此都需要对方。
足智多谋的人,首先眼力见儿就不错。
见章惇提起苏轼时脸色阴沉,蔡卞立马想到了这两人曾经的恩怨,不由笑了笑。
“章公,都过去那么多年,您和苏学士皆已是花甲之年,还有什么是放不下的?”
章惇冷哼:“苏轼回京后做了什么?”
蔡卞小心地道:“苏学士素有威望,回京之后汴京文人士子趋之若鹜,纷纷登门拜访,盛情邀宴。”
章惇脸色愈冷:“一个被贬谪的官员,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回京是升官得势了呢,这般春风得意!”
蔡卞心头一沉,暗暗后悔不该在他面前提起苏轼。
苏轼文采盖世,但他终究也是凡人,也会犯错。
站在私人交情的角度,当年的那段恩怨,确实是苏轼做得不地道,而章惇自那以后,对苏家父子兄弟深恨之。
绍圣拜相后,章惇的性格渐渐黑化,恐怕与当年苏轼的这段恩怨多少有点关系。
见章惇脸色愈发阴沉,蔡卞心头沉重。
他是章惇的幕僚,但他也是文人,当代的文人,很少有不崇拜苏轼的。
蔡卞也不例外。
“与苏轼来往饮宴者,都是些什么人?”章惇突然问道。
蔡卞摇摇头:“下官不知,应该都是当世的名士或文人吧,兴许也有权贵官员的,下官听说苏轼刚回汴京的第二日,便主动登门拜访楚王世子……”
章惇一滞,本想找个由头整人,结果蔡卞一张嘴就是赵孝骞。
这个人……他好像还真惹不起。
上次已经与赵孝骞私下达成了协议,以后井水不犯河水,苏轼与赵孝骞来往,章惇能怎么办?
这把火若烧到赵孝骞身上,章惇都不敢想那位年轻的郡公会发什么疯。
人家能撞破刑部大堂的门,未必不会一把火烧了政事堂。别怀疑,他真有胆子这么干。
惹不起惹不起,换一个。
“什么名士,什么文人!哼,以老夫看来,苏轼归京,旧党纷纷来投,他们以文聚为名,分明是私下结党,密谋违抗新政,不臣也!”章惇怒哼道。
蔡卞惊愕地看着他。
这话……莫非真要对苏轼下死手?
“不臣”这个罪名,有点严重了吧?若真坐实了,苏轼可就不止是被贬谪那么简单了。
“正好趁此良机,再清一批旧党出去。”章惇咬牙做了决定。
蔡卞急忙道:“章公,苏学士在文坛可是威望甚重,贬谪倒也罢了,若是治罪,恐怕天下名士文人……”
章惇冷笑:“老夫一生历遍沉浮宠辱,岂惧几个文人的非议?”
见蔡卞急着打算再劝,章惇摇摇头,道:“元度莫劝了,你说过,老夫已是花甲之年,即将入土的年纪了,跟你不一样的是,入土之前,人世间的恩怨该解决的都解决了,否则老夫死难瞑目。”
“老夫这一生,活的就是个恩怨分明!”
…………
人生里的有些风光,其实也被命运暗中标好了价格。
只不过世上绝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的价格究竟是多少。
马行街,苏辙府。
赵孝骞难得登门拜访别人,当然,他是被动的。
昨日收到了苏辙的名帖,请赵孝骞府上赴宴。
似乎知道赵孝骞的性格,苏辙特意传了口信,说明今日是苏家兄弟的家宴,并无外客。
赵孝骞这才欣然赴约。
基本的人情世故还是要懂一点的,赵孝骞登门的时候没有空着手,手里拎了半斤茶叶。
苏辙府门外,管家早早迎候,见赵孝骞下了马车,管家急忙上前见礼。
要说苏家不愧是名士门第,就连管家也是容貌周正,彬彬有礼,举手投足温文尔雅,见礼热情而不失风度。
管家领着赵孝骞进了门,一路直穿过堂,径自入了后院。
苏辙的府邸不算大,至少比楚王府小多了,拢共也就一套四进的宅子,而且似乎常年不见修缮,很多地方显得有些破败。
一树桃花下,苏辙笑吟吟地站在院子里,他的身后站着苏轼。
赵孝骞恍惚间有种错觉,总觉得老天搞错了顺序,面前这对苏家兄弟,看起来苏辙更像兄长,沉稳而内敛,苏轼更像弟弟,轻狂而冲动。
兴许这大半生,苏辙听多了“弟弟救我”这句话,不得不逼着自己成熟起来,而苏轼,有了弟弟当靠山,更是肆无忌惮到处惹事闯祸了。
“子由先生,子瞻先生,久违了。”赵孝骞笑吟吟地行礼。
苏辙捋须笑道:“确实久违了,子安与老夫同在汴京,掐指算算,倒是有些日子没见你了,宋夏之战凯旋后,子安好像更忙了。”
赵孝骞老脸一热。
忙呢……倒也不是很忙,其实就是懒。
懒得维护人际关系,甚至都懒得出门,咸鱼一样晾在王府里,岁月静好,互不打扰。
二人站在院子里寒暄,苏轼却盯上了赵孝骞手里的茶叶。
“来就来了,带什么礼物,子安见外了!”苏轼嘴里说着,伸手却不客气地打算接过赵孝骞手里的纸包。
赵孝骞侧身一躲,淡淡地瞥了苏轼一眼,道:“豆腐脑吃甜的还是吃咸的?”
苏轼一滞,咬牙坚持真理:“吃咸的!”
赵孝骞双手将茶叶捧到苏辙面前:“区区薄礼,不成敬意,特意送给子由先生的,莫让不相干的人沾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