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 第三百五十五章 启程赴任

小说:世子稳重点 作者:贼眉鼠眼 更新时间:2024-11-30 23:58:52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离京之前的那两天,赵孝骞忙着告别。

  与亲人告别,与妻妾告别,顺便把狄莹她们送到了芳林园母亲冯氏的宅子。

  人送到地方,狄莹姜妙仙拽着他的衣袖不让走,泣不成声地问赵孝骞,何时能将她们接去真定府。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真定府何时能太平,赵孝骞才敢把她们接来。

  至于如何才能太平,那要看赵孝骞到任后的手段,以及辽人究竟有多厉害。

  答案未知,归期不定,人间的离别因此才销魂。

  赵孝骞忙着告别,龙卫营将士忙着准备出征的时候,赵煦封任赵孝骞的圣旨终究还是引起了朝臣们的注意。

  真定知府没毛病,这道封任是很早以前就有的,不过以前是遥领,如今是实任,地方知府不过是从四品官,安乐郡公任四品官,严格说来是降级了。

  但赵孝骞还有一个官职,“河北西路经略安抚使”,这个官职可就让朝臣们大为不满了。

  凭啥一个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却担任如此重要的官职?

  “经略安抚使”,主管整个河北西路的军政,这是二十岁的年轻人有资格担任的吗?

  大宋的行政制度是“路府州县”制。

  “路”的级别,相当于后世的“省”,经略安抚使就是这个省的一把手,既能管军,也能管民,同时兼任真定知府,更是将河北西路所有的权力都牢牢抓在手中。

  通常如此重要的官职,都是由朝中德高望重的文官担任的,如今却被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占据了位置。

  尤其是,占据这个位置的人还是宗亲子弟,官家到底是怎么想的,祖宗规矩真就一点都不要了么?而且,宗亲任如此重要的实职,不怕给大宋社稷的未来埋下隐患?

  随着赵煦的这道圣旨,朝堂再次被掀起了风浪。

  政事堂的几位宰相首先表示反对,枢密院的几位使相也上疏劝谏。

  就连向来保持中立的枢密院使曾布,也上疏表示官家所授权柄不宜过重,宗亲子弟的身份本就敏感,岂可轻授一路之兵权,而使宗亲拥兵坐大。

  这一次,赵孝骞可谓是被群起而攻之。

  神奇的是,新党旧党这次都团结起来了,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官家的封任太过分,对社稷隐患甚大。

  所有的劝谏里,大多数人的态度还是比较理智的,都是对事不对人。

  对赵孝骞这个人,群臣没有过多的攻讦,毕竟赵孝骞人还年轻,也着实为大宋立下大功,狠狠挣过面子,当初的西夏臣服,至今都让臣民长脸,津津乐道。

  不针对个人,但官家这件事做得不对。

  祖宗规矩破坏得太彻底,对宗亲子弟的任用太过分。

  当年大宋立国,太宗先帝留下宗亲不得预政的祖训,难不成是他心血来潮随便乱说的?

  终归是有依据的,太宗立下的遗训,是为了从法理上消弭隐患,把未来大宋可能发生的变乱从源头上掐灭,给子孙后代的继任者一个海晏河清的稳固王朝。

  可是现在,赵煦却打破了祖宗规矩,毅然任用赵孝骞,朝臣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破此先例,大宋会不会重蹈唐末的覆辙,皇帝分封臣子,从而导致藩镇割据的局面?

  谁都说不好,但反对的态度是绝不会变的,也不可能对官家妥协。

  谏止的奏疏铺天盖地飞进政事堂,而章惇也不负所望,什么都不管,一股脑儿将劝谏的奏疏全都送到赵煦的案头上,一副摆烂的样子。

  反正决定是你做的,自己看看这些奏疏,是糊涂还是英明你自己判断,政事堂管不了,官家你来处理吧。

  赵煦的反应呢?

  他的反应是头铁硬刚。

  早在封任赵孝骞的时候,赵煦便已预料到阻力不小,也做好了与满朝文武抗争的准备。

  整个大宋都是朕的,朕的地盘,朕说了算,朕要封谁就封谁,后果朕担了。

  赵煦的态度为何如此强硬,说到底,不仅是对赵孝骞的信任,同时也是利益所驱。

  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诱惑实在太大了,赵煦也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年轻人是无法拒绝光宗耀祖的机会的,尤其是,这个年轻人还是皇帝。

  信心的来源,不仅仅是赵孝骞造出过燧发枪,而是通过赵孝骞指挥的宋夏之战,让赵煦发现了赵孝骞其他的才能。

  大宋并不缺人才,甚至大宋的人才其实是过剩的。

  但大宋缺少的是赵孝骞这种能为国家赢尊严,获利益的人才,这一点,朝堂上的章惇做不到,戍边的章楶也做不到,他们的才能充其量是“守成”。

  唯有赵孝骞,能“进取”,他的眼睛盯着的是大宋的外部,他的使命是辅佐赵煦一统华夏,他对大宋朝堂内所谓的新旧党争,内部倾轧毫无兴趣。

  赵煦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

  赵煦确信,历数满朝文武,唯一有希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人,只有赵孝骞。

  铺天盖地的反对声中,赵煦坚持己见,为了维持自己的决定,在赵孝骞离京之前的这几日,他甚至连朝会都停了,把自己关在延福宫里,拒绝任何朝臣的求见。

  赵孝骞这次终于看到了一位皇帝的魄力。

  后世的史书上对赵煦的评价,是比较正面的,尽管在内部党争的问题上,赵煦处理得有点问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赵煦绝不是昏君,他认定的事情,无论多大的阻力,都会坚定地执行下去。

  废旧复新如是,收复燕云亦如是。

  在一片激烈的反对声中,赵煦关闭宫门,封锁了所有的声音。

  两日后,龙卫营粮草军械战马甲胄准备完毕。

  绍圣二年十月初四,天气渐凉,深秋的天空灰蒙蒙的透着一股萧瑟之意。

  汴京南郊龙卫营驻地外,三万余将士披戴甲胄,骑上战马,安静地整装列队。

  大营外秋风呼啸,卷集地上的落叶漫天飞舞,天际云卷,滚滚黄尘,天地间弥漫着肃杀之气。

  这次不是出征,而是上任,没有太多的出征仪式。

  赵孝骞披戴甲胄,站在队伍前方。

  他的身后,一身黄袍的赵煦神情肃然凝重,看着面前密密麻麻的将士,赵煦的情绪仿佛也被这肃杀之气感染,只觉得胸腔中翻腾着一股激昂之情,令他恨不得亲自领兵出京。

  将士全员到齐,将领们清点之后分别如实禀报。

  赵孝骞转身,朝赵煦单膝跪下:“臣赵孝骞,奉旨出京,点兵已毕,请陛下赐训。”

  赵煦点头,沉声道:“子安,此去真定,一切拜托了,大宋盛衰,君臣期望,皆系子安一身,万事谨慎,徐徐图之。朕在汴京等你的好消息。”

  说完赵煦环视龙卫营三万将士,扬声道:“全军开拔!”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世子稳重点,世子稳重点最新章节,世子稳重点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