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玩意?”
“作家出版社?”
经理的声音尖锐了八个声调。
他从事文化行业,自然知道作家出版社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一线出版社。
新中国的第一本《三国演义》,就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
还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山乡巨变》等等名作,都是在他们手底下得以发行。
虽然作家出版社在嗡嗡嗡以后才正式恢复建制没几年,还没办法和在文学出版领域一枝独秀人文社抗衡。
但一本杂志断货两天都批不过来一本这种事情,实在不是这种体量的出版社能够犯的错误。
“有没有搞错啊?真是作家出版社?不是什么假冒的?”经理疑惑。
“当然是真的了。”
发行所的同志有点无语,“你也不想想,《人民文摘》,除了作家出版社,哪个出版社的刊物敢叫出这种名字?”
“不应该啊,作家出版社怎么会把工作做成这个样子?”经理感到奇怪。
沙滩北街2号,作家出版社里。
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从维熙也觉得奇怪。
“你是说,《人民文摘》发行还没一个星期,发行所的十万册订单就全卖完了?”
“是啊。”
出版社的领导姚笑愚同志抹了抹额头的汗,顺便看了看窗外。
楼下人头攒动。
这会儿的京城正是闷热的季节。
但底下那群人仿佛感受不到太阳的灼热,摩肩擦踵,吵吵嚷嚷。
“今天没订单我就不走了!”
“你们作家出版社能没货?谁信呐?拿不着货谁也别想安生。”
“我们不是闹事儿来的,我们就要货。”
“.”
姚笑愚叹了口气。
从前几天开始,新华书店发行所那边就一直给他们作家出版社打电话过来,跟他们要《人民文摘》的订单。
出版社的职工一听就懵了。
《人民文摘》?
我们这儿存货为0啊!
没有囤货,怎么给你们发订单?
这边答复让他们先等等,事情拖着没有解决,结果等到今天上午,事态变得更加严重。
不光出版社的电话被打爆了。
眼瞧着电话打不通,发行所的人干脆直接堵到了他们出版社的门口。
不光发行所,连京城各家的发货店也派人找了过来。
来的目的都很一致:
要《人民文摘》!
不管是新华书店,还是发货店,人都是要赚钱的。
店里那么多读者都指名道姓要买《人民文摘》,他们这儿却没货?
要是一个两个也就算了。
那可是成百上千的读者!
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今年各家可都是搞改革,搞承包。
本来赚点钱就够不容易的。
这眼看着钱到了嘴边却赚不进裤兜里,你说这事儿搁谁谁不着急?
而且,还有些事儿逼类型的读者,买不着《人民文摘》人家不罢休。
人家跑去投诉他们。
惹得领导都打电话来过问,害得他们这些人挨批评。
再一问出版社这边,就是让他们再等等、再等等。
等?
等你个祖奶奶!
干脆直接夹着皮包,直奔沙滩北街2号的作家出版社。
于是乎,作家出版社院儿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涌进了一大波人,吵着闹着要刊物。
这动静自然吸引了从维熙的注意。
从维熙有些不解,“这个问题还算问题么?短时间内把订单全部解决掉当然是不现实的,先用缓兵之计,从仓库里调余货出来,分给他们,让他们一人拿一点回去,然后我们马上加印”
出版社碰上卖的非常火爆的刊物、单行本这都是常有的事儿。
基本上也都是用这个策略。
姚笑愚摸了摸鼻子,脸色有点尴尬。
“社长,咱们仓库已经没有《人民文摘》了。”
“没有?”
从维熙皱眉,“没有是什么意思?”
姚笑愚局促道:“卖了个干净,一本都调不出去了,这杂志当初我们首印就只印了十万册,直接全卖给了新华书店那边。”
“积谷防饥,养儿防老,你们这是打完这场仗,就不想着下一场仗了?”
从维熙有点生气,“这是我们工作上的失误啊!怎么想的嘛?从来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您别生气、您别生气,您听我说。”
姚笑愚解释道:“唉,咱们出版社本来生产任务就紧张,底下几个印刷厂各自都有生产任务,当时就想着,先拿十万册给新华书店,回头看销售情况,有需要我们再加印。
谁也没想到这个《人民文摘》会卖的这么快,打了同志们一个措手不及.”
其实按常理来看,姚笑愚他们的工作安排没有什么问题。
这么做,既不给生产任务添负担,又不用担心《人民文摘》销量过差给出版社造成太大损失,一举两得。
再加上,在很多编辑同志的潜意识里,即便《人民文摘》是《人民文学》的副刊,一本杂志的创刊号,又能卖的有多好嘛?
谁能想得到。
十万册刊物被顷刻炼化!
根本就没给他们作家出版社留下一点点反应的时间。
“唉。”
从维熙叹一口气,一脸的恨铁不成钢道:“赶紧去加印,先停一停当代文库的出版任务,优先印刷一批《人民文摘》出来。”
“停了当代文库?”姚笑愚吃了一惊。
当代文库是他们作家出版社重点推出的一批系列丛书。
也是中作协布置的重点任务。
停了这个去印《人民文摘》。
那真是拆了东墙补西墙。
不过眼下,好像也没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了。
先把楼下的这些闹事儿的人解决掉要紧。
要怪,就怪他们作家出版社当初布置任务的时候没想明白,这才让他们这会儿这么被动。
“唉,这个江弦,写火就算了,怎么办一本刊物也能火成这样?”姚笑愚嘀咕着说。
翠花胡同6号院子。
“同志,还是你们的信。”邮递员将一大袋子信递到朱伟面前,笑了笑:“这些都是,你们这杂志办的真火,这两天我净往你们这儿跑了。”
“可不是么。”
朱伟叹了口气。
这两天他一会儿出来收一堆信。
这哪是当编辑?这是当力工啊!
“回头可得跟江主编说说,咱们得弄一收发室,不然我都没空审稿子了。”朱伟带着一袋子信回到办公室,朝着坐在椅子上的郑渊洁说。
嘴上在埋怨,心里其实还是挺高兴的。
这两天铺天盖地的读者来信透露着一个信息:
他们《人民文摘》火了!
这两天郑渊洁也不忙活他那《童话大王》了,没事儿就过来朱伟这儿看读者们的来信。
“这几天收着有一千封没有?”郑渊洁问。
“有了吧,肯定有一千封了。”朱伟说,“我这儿都快搁不下了,这还没个一千封?”
“我觉得也有了。”
郑渊洁望着四周,感叹道:“创刊号就收着这么多信,我觉着主编以后得再找一院子,专门放读者们的信,不然恐怕是真放不下。”
“专门弄一院子放信?”
朱伟笑出了声,“老郑,真不愧是童话作家,你也是真敢想,买房子放信这么奢侈的事都能想的出来。”
“.”
郑渊洁不语,只是低头拆信,他手上这封有点厚度,是一名工人同志寄来的,并不是单纯的参与抽奖,而是一封表扬信:
“同志你好,我是SY市机械厂的一名普通钳工,今天特意从厂里借了信纸信封,想和你们说说心里话。”
“我是前天在厂阅览室偶然翻到了《人民文摘》,本想着就随便翻翻,没想到这一看就放不下手。”
“午休时我捧着杂志坐在车床边上读,连食堂打饭的铃声都没听见,还是车间主任拍我肩膀才反应过来,还叫他笑话我‘书虫钻了铁疙瘩’!”
“午休读不完,下班后我把杂志藏在工具箱里带回家,夜里就着十五瓦灯泡读了一遍又一遍。”
“我特喜欢那个讲袁先生的故事,没想到还有农民一样每天钻在田间地头里的科学家。”
“现在这刊物已经在车间里悄悄传开了,工友们都抢着借阅,宣传科李干事还抄录了刊物里的诗贴在黑板报上。”
“一本杂志能让大伙儿在机床轰鸣中听见诗吟,实在是了不起。”
“最后,希望你们能多登些科学家的奋斗故事,我们工人建设‘四化’正需要这种精神头。”
“另外,如果能增加点浅显的科技知识栏目就更好了,大伙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但都想进步一下。”
“再提个小建议:字印得再大点行不?老张他们几个老师傅看小字费劲呢。”
“——此致敬礼!”
郑渊洁美滋滋的读完这封来自工人同志的表扬信,又看见信纸末尾用蓝黑钢笔工整的补了一句:
“另附半市斤粮票,望收下这份心意,给编辑同志买杯茶水润润嗓。”
果然,一看信封里头,合合适适的半市斤粮票。
“读者朋友们也太热情了!”
拿着粮票,初入编辑一行的郑渊洁,被读者们的这份热情感动的眼眶都有些湿热。
感受到读者们的鼓励,他感觉自己继续办刊物都充满动力了!
“有人不?有人不?”
听着院儿门口又有人嚷嚷,朱伟叹一口气,“得,肯定是又有读者来信了。”
“来了!”
他答应一声,大步来到门口,这才发现不是邮递员,是几个20出头的年轻人。
“你们这儿就是《人民文摘》的编辑部啊。”
“是啊。”朱伟点点头,“你们几位有事儿么?”
“没事儿。”
几个年轻人笑了笑,“我们就是来问问你,能不能给我们送几辆自行车啊?”
“送?”
“你们杂志后面不是说送自行车么?”另一个小年轻嚷嚷道。
“.”
朱伟无语,“我们那是抽奖,从答出题目的读者里头抽一个人出来,你们想要就回去写信给我们,有几率能抽着你。”
“写信?写个屁啊。”
一个年轻人一副泼皮模样,“我们都到这儿来了,他们写信的哪有我们真诚啊,您干脆就给我们得了。”
“就是啊。”
“给我们吧。”
其他人跟着吵吵。
朱伟有点生气,“你们这不是耍无赖么?”
“怎么着啊?”
那年轻人自带一种二逼青年味道,“你说谁无赖呢?”
“就是啊,怎么还骂人呢?你们编辑部也太不友好了。”
“Tui!敢诋毁我们劳动人民,信不信给你们大门砸了。”
“你们敢!”朱伟一个文化人,哪对付得了这帮顽主,气的青筋直跳。
一个个头不高的男人撸了撸袖子,“嘿,今天要么把自行车交出来,要么我们.”
他的声音戛然而止。
只见一位身着制服的警察叔叔走了过来。
“都干啥呢?你们是什么人?都堵在这儿干什么?”
“.我们。”
几个年轻人秒怂,支支吾吾说不出话。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是什么人!”丁睿诚嘴上怒喝,心里庆幸。
丁睿诚是翠花胡同所属派出所的所长。
区里治安科那边的领导,特意叮嘱过他,要他特别关照翠花胡同6号院子这一片。
特别关照的原因也很简单。
这院子是江弦的。
江弦是啥人物?
警察之友!
当年一部《三岔巷劫案》让他们多少民警在亲戚朋友面前威风了一把,挺直了腰板。
今儿丁睿诚鬼使神差的溜达到这里,恰巧就撞上这么几个不开眼的年轻人。
“同志,是这么个情况”朱伟把事情给丁睿诚讲了一遍。
“哦。”
丁睿诚眼睛瞪得像铜铃。
“我知道了。”
“寻衅滋事!”
“你们几个,都把裤腰带给我解开,跟我去所里面坐坐。”
丁睿诚大手一拎,薅住个看上去像是头头的年轻人,年轻人立马哭丧个脸求饶。
“叔,你饶了我吧,我不想死。”
“早干嘛去了?有啥话等会再说!”
“哎呦,我还年轻啊,我家里就我一个孩子,我还没给我爹妈尽孝呢,呜呜呜”
带头的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剩下几个年轻人没了主心骨,战战兢兢的解开裤腰带和鞋带,提着裤子、趿拉着鞋,垂头丧气的跟丁睿诚上派出所。
出来看热闹的街坊们看着这一幕,吓了一跳。
“真被抓进去了?”
“就说那院子的门口不能过去。”
“哎呦,这几个孩子怎么那么不开眼呐,谁家的?”
“不知道呐。”
一时间,6号院是保密单位的传闻,在翠花胡同又传的更邪乎了几分。
“作家出版社?”
经理的声音尖锐了八个声调。
他从事文化行业,自然知道作家出版社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一线出版社。
新中国的第一本《三国演义》,就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
还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山乡巨变》等等名作,都是在他们手底下得以发行。
虽然作家出版社在嗡嗡嗡以后才正式恢复建制没几年,还没办法和在文学出版领域一枝独秀人文社抗衡。
但一本杂志断货两天都批不过来一本这种事情,实在不是这种体量的出版社能够犯的错误。
“有没有搞错啊?真是作家出版社?不是什么假冒的?”经理疑惑。
“当然是真的了。”
发行所的同志有点无语,“你也不想想,《人民文摘》,除了作家出版社,哪个出版社的刊物敢叫出这种名字?”
“不应该啊,作家出版社怎么会把工作做成这个样子?”经理感到奇怪。
沙滩北街2号,作家出版社里。
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从维熙也觉得奇怪。
“你是说,《人民文摘》发行还没一个星期,发行所的十万册订单就全卖完了?”
“是啊。”
出版社的领导姚笑愚同志抹了抹额头的汗,顺便看了看窗外。
楼下人头攒动。
这会儿的京城正是闷热的季节。
但底下那群人仿佛感受不到太阳的灼热,摩肩擦踵,吵吵嚷嚷。
“今天没订单我就不走了!”
“你们作家出版社能没货?谁信呐?拿不着货谁也别想安生。”
“我们不是闹事儿来的,我们就要货。”
“.”
姚笑愚叹了口气。
从前几天开始,新华书店发行所那边就一直给他们作家出版社打电话过来,跟他们要《人民文摘》的订单。
出版社的职工一听就懵了。
《人民文摘》?
我们这儿存货为0啊!
没有囤货,怎么给你们发订单?
这边答复让他们先等等,事情拖着没有解决,结果等到今天上午,事态变得更加严重。
不光出版社的电话被打爆了。
眼瞧着电话打不通,发行所的人干脆直接堵到了他们出版社的门口。
不光发行所,连京城各家的发货店也派人找了过来。
来的目的都很一致:
要《人民文摘》!
不管是新华书店,还是发货店,人都是要赚钱的。
店里那么多读者都指名道姓要买《人民文摘》,他们这儿却没货?
要是一个两个也就算了。
那可是成百上千的读者!
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今年各家可都是搞改革,搞承包。
本来赚点钱就够不容易的。
这眼看着钱到了嘴边却赚不进裤兜里,你说这事儿搁谁谁不着急?
而且,还有些事儿逼类型的读者,买不着《人民文摘》人家不罢休。
人家跑去投诉他们。
惹得领导都打电话来过问,害得他们这些人挨批评。
再一问出版社这边,就是让他们再等等、再等等。
等?
等你个祖奶奶!
干脆直接夹着皮包,直奔沙滩北街2号的作家出版社。
于是乎,作家出版社院儿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涌进了一大波人,吵着闹着要刊物。
这动静自然吸引了从维熙的注意。
从维熙有些不解,“这个问题还算问题么?短时间内把订单全部解决掉当然是不现实的,先用缓兵之计,从仓库里调余货出来,分给他们,让他们一人拿一点回去,然后我们马上加印”
出版社碰上卖的非常火爆的刊物、单行本这都是常有的事儿。
基本上也都是用这个策略。
姚笑愚摸了摸鼻子,脸色有点尴尬。
“社长,咱们仓库已经没有《人民文摘》了。”
“没有?”
从维熙皱眉,“没有是什么意思?”
姚笑愚局促道:“卖了个干净,一本都调不出去了,这杂志当初我们首印就只印了十万册,直接全卖给了新华书店那边。”
“积谷防饥,养儿防老,你们这是打完这场仗,就不想着下一场仗了?”
从维熙有点生气,“这是我们工作上的失误啊!怎么想的嘛?从来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您别生气、您别生气,您听我说。”
姚笑愚解释道:“唉,咱们出版社本来生产任务就紧张,底下几个印刷厂各自都有生产任务,当时就想着,先拿十万册给新华书店,回头看销售情况,有需要我们再加印。
谁也没想到这个《人民文摘》会卖的这么快,打了同志们一个措手不及.”
其实按常理来看,姚笑愚他们的工作安排没有什么问题。
这么做,既不给生产任务添负担,又不用担心《人民文摘》销量过差给出版社造成太大损失,一举两得。
再加上,在很多编辑同志的潜意识里,即便《人民文摘》是《人民文学》的副刊,一本杂志的创刊号,又能卖的有多好嘛?
谁能想得到。
十万册刊物被顷刻炼化!
根本就没给他们作家出版社留下一点点反应的时间。
“唉。”
从维熙叹一口气,一脸的恨铁不成钢道:“赶紧去加印,先停一停当代文库的出版任务,优先印刷一批《人民文摘》出来。”
“停了当代文库?”姚笑愚吃了一惊。
当代文库是他们作家出版社重点推出的一批系列丛书。
也是中作协布置的重点任务。
停了这个去印《人民文摘》。
那真是拆了东墙补西墙。
不过眼下,好像也没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了。
先把楼下的这些闹事儿的人解决掉要紧。
要怪,就怪他们作家出版社当初布置任务的时候没想明白,这才让他们这会儿这么被动。
“唉,这个江弦,写火就算了,怎么办一本刊物也能火成这样?”姚笑愚嘀咕着说。
翠花胡同6号院子。
“同志,还是你们的信。”邮递员将一大袋子信递到朱伟面前,笑了笑:“这些都是,你们这杂志办的真火,这两天我净往你们这儿跑了。”
“可不是么。”
朱伟叹了口气。
这两天他一会儿出来收一堆信。
这哪是当编辑?这是当力工啊!
“回头可得跟江主编说说,咱们得弄一收发室,不然我都没空审稿子了。”朱伟带着一袋子信回到办公室,朝着坐在椅子上的郑渊洁说。
嘴上在埋怨,心里其实还是挺高兴的。
这两天铺天盖地的读者来信透露着一个信息:
他们《人民文摘》火了!
这两天郑渊洁也不忙活他那《童话大王》了,没事儿就过来朱伟这儿看读者们的来信。
“这几天收着有一千封没有?”郑渊洁问。
“有了吧,肯定有一千封了。”朱伟说,“我这儿都快搁不下了,这还没个一千封?”
“我觉得也有了。”
郑渊洁望着四周,感叹道:“创刊号就收着这么多信,我觉着主编以后得再找一院子,专门放读者们的信,不然恐怕是真放不下。”
“专门弄一院子放信?”
朱伟笑出了声,“老郑,真不愧是童话作家,你也是真敢想,买房子放信这么奢侈的事都能想的出来。”
“.”
郑渊洁不语,只是低头拆信,他手上这封有点厚度,是一名工人同志寄来的,并不是单纯的参与抽奖,而是一封表扬信:
“同志你好,我是SY市机械厂的一名普通钳工,今天特意从厂里借了信纸信封,想和你们说说心里话。”
“我是前天在厂阅览室偶然翻到了《人民文摘》,本想着就随便翻翻,没想到这一看就放不下手。”
“午休时我捧着杂志坐在车床边上读,连食堂打饭的铃声都没听见,还是车间主任拍我肩膀才反应过来,还叫他笑话我‘书虫钻了铁疙瘩’!”
“午休读不完,下班后我把杂志藏在工具箱里带回家,夜里就着十五瓦灯泡读了一遍又一遍。”
“我特喜欢那个讲袁先生的故事,没想到还有农民一样每天钻在田间地头里的科学家。”
“现在这刊物已经在车间里悄悄传开了,工友们都抢着借阅,宣传科李干事还抄录了刊物里的诗贴在黑板报上。”
“一本杂志能让大伙儿在机床轰鸣中听见诗吟,实在是了不起。”
“最后,希望你们能多登些科学家的奋斗故事,我们工人建设‘四化’正需要这种精神头。”
“另外,如果能增加点浅显的科技知识栏目就更好了,大伙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但都想进步一下。”
“再提个小建议:字印得再大点行不?老张他们几个老师傅看小字费劲呢。”
“——此致敬礼!”
郑渊洁美滋滋的读完这封来自工人同志的表扬信,又看见信纸末尾用蓝黑钢笔工整的补了一句:
“另附半市斤粮票,望收下这份心意,给编辑同志买杯茶水润润嗓。”
果然,一看信封里头,合合适适的半市斤粮票。
“读者朋友们也太热情了!”
拿着粮票,初入编辑一行的郑渊洁,被读者们的这份热情感动的眼眶都有些湿热。
感受到读者们的鼓励,他感觉自己继续办刊物都充满动力了!
“有人不?有人不?”
听着院儿门口又有人嚷嚷,朱伟叹一口气,“得,肯定是又有读者来信了。”
“来了!”
他答应一声,大步来到门口,这才发现不是邮递员,是几个20出头的年轻人。
“你们这儿就是《人民文摘》的编辑部啊。”
“是啊。”朱伟点点头,“你们几位有事儿么?”
“没事儿。”
几个年轻人笑了笑,“我们就是来问问你,能不能给我们送几辆自行车啊?”
“送?”
“你们杂志后面不是说送自行车么?”另一个小年轻嚷嚷道。
“.”
朱伟无语,“我们那是抽奖,从答出题目的读者里头抽一个人出来,你们想要就回去写信给我们,有几率能抽着你。”
“写信?写个屁啊。”
一个年轻人一副泼皮模样,“我们都到这儿来了,他们写信的哪有我们真诚啊,您干脆就给我们得了。”
“就是啊。”
“给我们吧。”
其他人跟着吵吵。
朱伟有点生气,“你们这不是耍无赖么?”
“怎么着啊?”
那年轻人自带一种二逼青年味道,“你说谁无赖呢?”
“就是啊,怎么还骂人呢?你们编辑部也太不友好了。”
“Tui!敢诋毁我们劳动人民,信不信给你们大门砸了。”
“你们敢!”朱伟一个文化人,哪对付得了这帮顽主,气的青筋直跳。
一个个头不高的男人撸了撸袖子,“嘿,今天要么把自行车交出来,要么我们.”
他的声音戛然而止。
只见一位身着制服的警察叔叔走了过来。
“都干啥呢?你们是什么人?都堵在这儿干什么?”
“.我们。”
几个年轻人秒怂,支支吾吾说不出话。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是什么人!”丁睿诚嘴上怒喝,心里庆幸。
丁睿诚是翠花胡同所属派出所的所长。
区里治安科那边的领导,特意叮嘱过他,要他特别关照翠花胡同6号院子这一片。
特别关照的原因也很简单。
这院子是江弦的。
江弦是啥人物?
警察之友!
当年一部《三岔巷劫案》让他们多少民警在亲戚朋友面前威风了一把,挺直了腰板。
今儿丁睿诚鬼使神差的溜达到这里,恰巧就撞上这么几个不开眼的年轻人。
“同志,是这么个情况”朱伟把事情给丁睿诚讲了一遍。
“哦。”
丁睿诚眼睛瞪得像铜铃。
“我知道了。”
“寻衅滋事!”
“你们几个,都把裤腰带给我解开,跟我去所里面坐坐。”
丁睿诚大手一拎,薅住个看上去像是头头的年轻人,年轻人立马哭丧个脸求饶。
“叔,你饶了我吧,我不想死。”
“早干嘛去了?有啥话等会再说!”
“哎呦,我还年轻啊,我家里就我一个孩子,我还没给我爹妈尽孝呢,呜呜呜”
带头的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剩下几个年轻人没了主心骨,战战兢兢的解开裤腰带和鞋带,提着裤子、趿拉着鞋,垂头丧气的跟丁睿诚上派出所。
出来看热闹的街坊们看着这一幕,吓了一跳。
“真被抓进去了?”
“就说那院子的门口不能过去。”
“哎呦,这几个孩子怎么那么不开眼呐,谁家的?”
“不知道呐。”
一时间,6号院是保密单位的传闻,在翠花胡同又传的更邪乎了几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78合成系文豪,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1978合成系文豪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78合成系文豪,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1978合成系文豪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