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只母鸡挂在车把上很是惹眼,唐植桐本来打算往西直门那边溜一圈,在留意到这边街坊的目光后,在南羊市口拐了弯,向南进了广渠门。
养鸡、处理鸡的事情,让自己周围的邻居知道就行了,再远点的就算了,人多嘴杂,还不知道最后会传成啥样子。
沿着广渠门往东走不了多远就是栖流所,栖流所旁边就是安化楼。
这种高层住宅在四九城不多见,58年的时候原计划建造四座,最后也只落实了三座,安化楼是其中之一。
唐植桐在路边停了一下,观察了一番安化楼的施工进度。
楼高九层,已经封顶,目前能看到有工人在安装门窗。
前阵子张新平说再有两三个月就竣工,掐着手指头算的话,应该也到了该完工的时候了。
这楼租金不便宜,在普通人眼里是高档住宅,建成后也确实入住了不少名流,但唐植桐不稀罕。
安化楼设计之初是奔着体现先进性去的,一楼建有大食堂,每一层都有一个公共食堂,所以住户里面是没有厨房的,住起来的体验并不算很好。
再往东去,路面就难走起来,全是土路不说,两侧基本也都是低矮的平房。
平房后面是什么,唐植桐没去瞧。
唐植桐小的时候,唐奶奶是不让他往这边来的,因为老四九城人称广渠门为“沙窝门”,将广渠门周围的区域称为“沙窝子”。
广渠门周边有很多“义地”,也没怎么有人管,所以很多从事丧葬服务的会去提前“占地儿”,在选好的地方预先挖一些“半坑”,也就是不够深的墓穴,等有人往这儿埋的时候再将坑挖至标准深度,有点卖公墓的意思在里面。
这些半坑在殡葬行业内叫“等坑”,老百姓俗称“沙窝子”。
安化楼往东来的这一片,在以前叫“四海棠”,是旧社会的平民窟。
以前四海棠这一片住的都是穷苦人,除了捡破烂的、拉人力车的,就是手艺人。
手艺人分两种,一种是不要你车,不要你房,不要你买这,不要你买那,只想在你需要的需要的时候陪你聊聊天,做点对身心有益的交流,走的时候稍微留下点钱就行的女菩萨。
其实干这一行的,不光有女菩萨,也有男菩萨,俗称兔爷。
不过这一片没有兔爷居住,因为兔爷都是有钱人的专享,靠近戏园子的地方会比较多一些。
还有一种手艺人是靠白事吃饭的。
由于广渠门附近有很多义地,时常有发丧、出殡的经过,这边自然而然的也就成了“白事”从业者居住的首选。
以前在这边能找到抬杠的、打执事的、吹唢呐的、敲锣的、扎纸马的、卖纸人的等等。
正是由于这帮穷苦人住在这边,所以四九城百姓当时又将广渠门内的这片地方称之为“穷四十八家”,与唐家所在的“穷八家”并驾齐驱,只不过这边穷人更多一些。
唐植桐一边往前走,一边东瞅西看,路两边的电线杆都是木质的。
像这种电线杆虽然也能用脚扣,但似乎用脚扎子也行。
脚扎子结构比脚扣简单,制作起来也不难,绑在鞋上,利用抓扣戗住树皮提供支持。
唐植桐停下,抠了抠电线杆,木材很干燥,而且外面没有树皮。
像这种木材用脚扎子也许不会那么合适,但还是要发明一下的。
即便不能给电工用,也能拿给唐钢用啊!
深山老林里面的松树可都是带着树皮的,而且胸径都不小,那种树木明显没法用脚扣,反倒是脚扎子更合适。
唐植桐暗暗将这个发明记在小本本上,拍拍手上的灰,骑上自行车继续往前走,直至广渠门。
广渠门是外城唯一一个东向的城门,当年皇太极攻打四九城时,袁崇焕军与清军就是在广渠门外展开了浴血野战并取得胜利。
袁崇焕被冤杀后,其部下佘义士“夜窃督师尸”,葬于广渠门内并世代守墓,也就是“佘家馆”的由来。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此经历过失败,整个满清时期,广渠门都没怎么被重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重视,满清因此吃了大亏。
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四九城的时候,先打的朝阳门,但因守军较多,久攻不下,于是改攻守备较弱的广渠门。
广渠门本身就小,兵力也不足,再加上附近的百姓给八国联军递梯子,于是才有了火烧圆明园,就连去圆明园也是当地的百姓给带的路。
说百姓愚昧吧,其实也不尽然,当时满清无能,已经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兴许带路党觉得可以捎带手捞一点,兴许也觉得换个皇上能比当时强。
具体孰是孰非,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就连广渠门也早已没了踪迹,民国时拆的只剩下了城台及瓮城,残存至今。
广渠门外除了一些杂乱的民居,还建有不少工厂,已经有了工业区的雏形,矗立在远处的烟筒不停地往外冒着浓烟。
唐植桐出了广渠门折向南行,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将四只鸡往空间里一送,又从龙潭路绕进了外城。
龙潭路在龙潭湖北侧,眼下的龙潭湖是景点,但还不收费,不少人在这边钓鱼。
唐植桐没有下车掺和,继续往西直至天坛。
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占地面积很大,从民国七年开始对外开放,但老四九城人却有很多人没有去过,因为门票不便宜。
眼下动物园八分钱一张票,地坛两分钱一张票,天坛的门票价却足足有四毛五,价格让人望而却步。
唐植桐也没去过天坛,但听说里面早在前年就已经充分利用场地优势,建起了农场、林场,以高粱、白薯、黄豆为主。
可以预见的是,天坛及其上级部门这两年能比其他单位的日子好过一些。
唐植桐在外面能瞅见天坛上空高高在上的风筝,这里倒是一个不错的放风筝的场所,地方大、人少,还没有什么电线杆。
唐植桐打算回家问问小王同学要不要来这里试试,不过在回家之前,还得去一趟椿树胡同。
作为一名端水大师,自家前两天吃了油渣,唐植桐自然不能少了椿树胡同的那份。
唐植桐是将板油藏在挎包里带上楼的,这种东西得留意,尽可能的不要让外人看到。
叶志娟对女婿的到来比较意外,小两口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孟不离焦、形影相随的。
“妈,前两天街道办的徐卉去我那边了一趟,说上面有规定,干部不让养鸡,我今天把家里的鸡都处理了,捎带着带了点板油过来。”唐植桐一边从挎包里掏出用报纸包裹的板油,一边说道。
“有心了,不过你也得留意自身安全。”叶志娟没有推辞,也没有问板油的来路,而是嘱咐了一句。
“您放心吧,我还是那句话,从我手里经的这些,都不占别人定量,也都处理好了,不会留下任何首尾。”唐植桐没法解释来源,只能一遍遍保证。
“嗯,你有数就好,手里短了钱跟我开口。”叶志娟点了点头,表明态度。
“好嘞!我先把板油给炼了。”唐植桐将报纸揭开,拿着就走向厨房,自己有挂,能将飘到屋外的气味最大程度的隐藏好,若是放任叶志娟做,恐怕半栋楼的邻居都知道王家今儿吃肉了。
“桉子,一会热上馒头,多热几个,你在这边吃了再走。”叶志娟在唐植桐进厨房前吩咐道。
“好嘞!”唐植桐没有推辞,眼瞅着也到了饭点了,回家吃窝头不如在这边吃个馒头……
王敬民不知道去哪儿疯玩了,唐植桐上楼时没看到他,家里也没有,直到板油快炼好的时候,他才回来。
一进门,炼化板油特有的香味就钻进了王敬民的鼻子里,王敬民“咣”的把门带上,蹭蹭的往厨房跑:“姐夫!今天吃油渣吗?我在外面一点味道都没闻见!”
“让你闻见岂不是整个楼都闻见了?咱闷声吃,不往外说。”唐植桐看着跑的满头汗的小舅子,叮嘱道。
“知道了,姐夫,你都快赶上我姐啰嗦了。”王敬民眼睛盯着饭锅随口埋怨一句。
“嘿,你真胆儿肥了,回头我告诉你姐,你说她啰嗦。”唐植桐盯着油锅,跟小舅子逗闷子。
“姐夫,你这是告刁状!我没有说我姐啰嗦,我是说你……我也不是说你……行了,我错了,我错了还不行吗?姐夫,做人要厚道。”王敬民已经彻底被油渣的香味勾了魂,眼睛直勾勾的看着油渣,也不嘴硬了,一副让干啥就干啥的模样。
唐植桐哈哈一笑,也不再逗小舅子,开始捞油渣。
与此同时,凤芝也在一个劲的催小王同学:“嫂子,差不多了吧?该回家了吧?”
“再等等,等我把这块地扫完。大家伙还都没走,咱也不好走,对吧?”小王同学是第一次参加胡同里的集体劳动,很是新鲜,干的起劲,但凤芝不是啊,她现在就想着抓紧回家吃点饭去放风筝。
张桂芳忙活了一上午,终于把鸡圈给拆了,并细细的翻了一遍地。
地上那层鸡粪也来不及发酵,被她直接翻了一层厚厚的土压在了底下,等种上菜、发了芽,根扎下去的时候,鸡粪也差不多自然分解了,正好赶上肥力最好的时候。
家里的鸡窝是当初何和贺师傅给垒的,不光垒的漂亮,还很结实,张桂芳试了两次都没能拆动,也就留下了。
等唐植桐到家的时候,家人已经吃完饭,凤芝正央求着小王同学带她去放风筝。
“妈,这是卖鸡的钱,您收着。一共卖了二百四十多,回来的路上我看到有卖苹果的,买了点苹果,还剩二百四。”放风筝略等于春游,春游跟野餐是最配的,但眼下没有这个条件,只能准备点水果。
唐植桐回来的路上就在琢磨这事,并往挎包里塞了点十来个苹果,借着卖鸡马上编了个理由说了出来。
“这么多?!”张桂芳激动的手都打哆嗦,压根就没在意什么苹果,二百四十块钱已经远远超过了她的预期。
活了大半辈子,除了矿上当初给送来的救济金时,张桂芳这辈子还没有一次性拿过这么多钱。
更何况这些钱都是她自己亲手赚来的!
那成就感,张桂芳都开始后悔为啥要杀那几只小公鸡了,如果留到现在,是不是又能多出上百块钱来?
“还行吧,现在四九城到处缺肉,咱家的鸡肥,比别人的多卖了几个钱。”唐植桐乐呵呵的说道。
眼下一只普通的鸡已经能卖到五十了,等再过几个月,肉就会断供,不知道到时候会涨成什么价。
唐植桐琢摸着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涨幅,因为到那时会市面上会推出种种高价商品,高价糖果、高价点心、乃至高价饭店,但凡与吃有关,在正常定量之外全走高价路线。
高价商品的售卖有特定的背景,除了缺少吃的以外,还因为黑市上各类商品的价格涨得吓人,这部分钱与其让倒买倒卖的贩子赚,还不如划拉到自己兜里……
当然这是唐植桐自己琢磨的,某个非常会算账的大佬的原话是:“现在供应紧张,应该‘两条腿走路’,即有些商品可以实行凭证分配的办法,有些商品应该是只要有钞票就可以买。”
结果嘛,显而易见,高价办法实行的第一年,共回笼货币33亿元。
后面嘛,则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直至最终取消。
留着张桂芳在家藏钱,唐植桐和小王同学带着凤珍、凤芝拿着风筝直接去了白桥。
若是依着唐植桐的性子,今儿谁都不带,就小两口,可小王同学乐意,唐植桐只能妥协。
不过到了白桥,几人傻眼了,这边的空地已经都被附近的居民给垦出来种了菜。
连中华田园犬进田都知道遛着边走,几人更不能在这随意践踏,眼瞅着凤芝都快哭了,唐植桐想起了天坛,提议道:“要不咱去天坛吧,那边空地大,我见过有人在那边放风筝。”
养鸡、处理鸡的事情,让自己周围的邻居知道就行了,再远点的就算了,人多嘴杂,还不知道最后会传成啥样子。
沿着广渠门往东走不了多远就是栖流所,栖流所旁边就是安化楼。
这种高层住宅在四九城不多见,58年的时候原计划建造四座,最后也只落实了三座,安化楼是其中之一。
唐植桐在路边停了一下,观察了一番安化楼的施工进度。
楼高九层,已经封顶,目前能看到有工人在安装门窗。
前阵子张新平说再有两三个月就竣工,掐着手指头算的话,应该也到了该完工的时候了。
这楼租金不便宜,在普通人眼里是高档住宅,建成后也确实入住了不少名流,但唐植桐不稀罕。
安化楼设计之初是奔着体现先进性去的,一楼建有大食堂,每一层都有一个公共食堂,所以住户里面是没有厨房的,住起来的体验并不算很好。
再往东去,路面就难走起来,全是土路不说,两侧基本也都是低矮的平房。
平房后面是什么,唐植桐没去瞧。
唐植桐小的时候,唐奶奶是不让他往这边来的,因为老四九城人称广渠门为“沙窝门”,将广渠门周围的区域称为“沙窝子”。
广渠门周边有很多“义地”,也没怎么有人管,所以很多从事丧葬服务的会去提前“占地儿”,在选好的地方预先挖一些“半坑”,也就是不够深的墓穴,等有人往这儿埋的时候再将坑挖至标准深度,有点卖公墓的意思在里面。
这些半坑在殡葬行业内叫“等坑”,老百姓俗称“沙窝子”。
安化楼往东来的这一片,在以前叫“四海棠”,是旧社会的平民窟。
以前四海棠这一片住的都是穷苦人,除了捡破烂的、拉人力车的,就是手艺人。
手艺人分两种,一种是不要你车,不要你房,不要你买这,不要你买那,只想在你需要的需要的时候陪你聊聊天,做点对身心有益的交流,走的时候稍微留下点钱就行的女菩萨。
其实干这一行的,不光有女菩萨,也有男菩萨,俗称兔爷。
不过这一片没有兔爷居住,因为兔爷都是有钱人的专享,靠近戏园子的地方会比较多一些。
还有一种手艺人是靠白事吃饭的。
由于广渠门附近有很多义地,时常有发丧、出殡的经过,这边自然而然的也就成了“白事”从业者居住的首选。
以前在这边能找到抬杠的、打执事的、吹唢呐的、敲锣的、扎纸马的、卖纸人的等等。
正是由于这帮穷苦人住在这边,所以四九城百姓当时又将广渠门内的这片地方称之为“穷四十八家”,与唐家所在的“穷八家”并驾齐驱,只不过这边穷人更多一些。
唐植桐一边往前走,一边东瞅西看,路两边的电线杆都是木质的。
像这种电线杆虽然也能用脚扣,但似乎用脚扎子也行。
脚扎子结构比脚扣简单,制作起来也不难,绑在鞋上,利用抓扣戗住树皮提供支持。
唐植桐停下,抠了抠电线杆,木材很干燥,而且外面没有树皮。
像这种木材用脚扎子也许不会那么合适,但还是要发明一下的。
即便不能给电工用,也能拿给唐钢用啊!
深山老林里面的松树可都是带着树皮的,而且胸径都不小,那种树木明显没法用脚扣,反倒是脚扎子更合适。
唐植桐暗暗将这个发明记在小本本上,拍拍手上的灰,骑上自行车继续往前走,直至广渠门。
广渠门是外城唯一一个东向的城门,当年皇太极攻打四九城时,袁崇焕军与清军就是在广渠门外展开了浴血野战并取得胜利。
袁崇焕被冤杀后,其部下佘义士“夜窃督师尸”,葬于广渠门内并世代守墓,也就是“佘家馆”的由来。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此经历过失败,整个满清时期,广渠门都没怎么被重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重视,满清因此吃了大亏。
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四九城的时候,先打的朝阳门,但因守军较多,久攻不下,于是改攻守备较弱的广渠门。
广渠门本身就小,兵力也不足,再加上附近的百姓给八国联军递梯子,于是才有了火烧圆明园,就连去圆明园也是当地的百姓给带的路。
说百姓愚昧吧,其实也不尽然,当时满清无能,已经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兴许带路党觉得可以捎带手捞一点,兴许也觉得换个皇上能比当时强。
具体孰是孰非,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就连广渠门也早已没了踪迹,民国时拆的只剩下了城台及瓮城,残存至今。
广渠门外除了一些杂乱的民居,还建有不少工厂,已经有了工业区的雏形,矗立在远处的烟筒不停地往外冒着浓烟。
唐植桐出了广渠门折向南行,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将四只鸡往空间里一送,又从龙潭路绕进了外城。
龙潭路在龙潭湖北侧,眼下的龙潭湖是景点,但还不收费,不少人在这边钓鱼。
唐植桐没有下车掺和,继续往西直至天坛。
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占地面积很大,从民国七年开始对外开放,但老四九城人却有很多人没有去过,因为门票不便宜。
眼下动物园八分钱一张票,地坛两分钱一张票,天坛的门票价却足足有四毛五,价格让人望而却步。
唐植桐也没去过天坛,但听说里面早在前年就已经充分利用场地优势,建起了农场、林场,以高粱、白薯、黄豆为主。
可以预见的是,天坛及其上级部门这两年能比其他单位的日子好过一些。
唐植桐在外面能瞅见天坛上空高高在上的风筝,这里倒是一个不错的放风筝的场所,地方大、人少,还没有什么电线杆。
唐植桐打算回家问问小王同学要不要来这里试试,不过在回家之前,还得去一趟椿树胡同。
作为一名端水大师,自家前两天吃了油渣,唐植桐自然不能少了椿树胡同的那份。
唐植桐是将板油藏在挎包里带上楼的,这种东西得留意,尽可能的不要让外人看到。
叶志娟对女婿的到来比较意外,小两口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孟不离焦、形影相随的。
“妈,前两天街道办的徐卉去我那边了一趟,说上面有规定,干部不让养鸡,我今天把家里的鸡都处理了,捎带着带了点板油过来。”唐植桐一边从挎包里掏出用报纸包裹的板油,一边说道。
“有心了,不过你也得留意自身安全。”叶志娟没有推辞,也没有问板油的来路,而是嘱咐了一句。
“您放心吧,我还是那句话,从我手里经的这些,都不占别人定量,也都处理好了,不会留下任何首尾。”唐植桐没法解释来源,只能一遍遍保证。
“嗯,你有数就好,手里短了钱跟我开口。”叶志娟点了点头,表明态度。
“好嘞!我先把板油给炼了。”唐植桐将报纸揭开,拿着就走向厨房,自己有挂,能将飘到屋外的气味最大程度的隐藏好,若是放任叶志娟做,恐怕半栋楼的邻居都知道王家今儿吃肉了。
“桉子,一会热上馒头,多热几个,你在这边吃了再走。”叶志娟在唐植桐进厨房前吩咐道。
“好嘞!”唐植桐没有推辞,眼瞅着也到了饭点了,回家吃窝头不如在这边吃个馒头……
王敬民不知道去哪儿疯玩了,唐植桐上楼时没看到他,家里也没有,直到板油快炼好的时候,他才回来。
一进门,炼化板油特有的香味就钻进了王敬民的鼻子里,王敬民“咣”的把门带上,蹭蹭的往厨房跑:“姐夫!今天吃油渣吗?我在外面一点味道都没闻见!”
“让你闻见岂不是整个楼都闻见了?咱闷声吃,不往外说。”唐植桐看着跑的满头汗的小舅子,叮嘱道。
“知道了,姐夫,你都快赶上我姐啰嗦了。”王敬民眼睛盯着饭锅随口埋怨一句。
“嘿,你真胆儿肥了,回头我告诉你姐,你说她啰嗦。”唐植桐盯着油锅,跟小舅子逗闷子。
“姐夫,你这是告刁状!我没有说我姐啰嗦,我是说你……我也不是说你……行了,我错了,我错了还不行吗?姐夫,做人要厚道。”王敬民已经彻底被油渣的香味勾了魂,眼睛直勾勾的看着油渣,也不嘴硬了,一副让干啥就干啥的模样。
唐植桐哈哈一笑,也不再逗小舅子,开始捞油渣。
与此同时,凤芝也在一个劲的催小王同学:“嫂子,差不多了吧?该回家了吧?”
“再等等,等我把这块地扫完。大家伙还都没走,咱也不好走,对吧?”小王同学是第一次参加胡同里的集体劳动,很是新鲜,干的起劲,但凤芝不是啊,她现在就想着抓紧回家吃点饭去放风筝。
张桂芳忙活了一上午,终于把鸡圈给拆了,并细细的翻了一遍地。
地上那层鸡粪也来不及发酵,被她直接翻了一层厚厚的土压在了底下,等种上菜、发了芽,根扎下去的时候,鸡粪也差不多自然分解了,正好赶上肥力最好的时候。
家里的鸡窝是当初何和贺师傅给垒的,不光垒的漂亮,还很结实,张桂芳试了两次都没能拆动,也就留下了。
等唐植桐到家的时候,家人已经吃完饭,凤芝正央求着小王同学带她去放风筝。
“妈,这是卖鸡的钱,您收着。一共卖了二百四十多,回来的路上我看到有卖苹果的,买了点苹果,还剩二百四。”放风筝略等于春游,春游跟野餐是最配的,但眼下没有这个条件,只能准备点水果。
唐植桐回来的路上就在琢磨这事,并往挎包里塞了点十来个苹果,借着卖鸡马上编了个理由说了出来。
“这么多?!”张桂芳激动的手都打哆嗦,压根就没在意什么苹果,二百四十块钱已经远远超过了她的预期。
活了大半辈子,除了矿上当初给送来的救济金时,张桂芳这辈子还没有一次性拿过这么多钱。
更何况这些钱都是她自己亲手赚来的!
那成就感,张桂芳都开始后悔为啥要杀那几只小公鸡了,如果留到现在,是不是又能多出上百块钱来?
“还行吧,现在四九城到处缺肉,咱家的鸡肥,比别人的多卖了几个钱。”唐植桐乐呵呵的说道。
眼下一只普通的鸡已经能卖到五十了,等再过几个月,肉就会断供,不知道到时候会涨成什么价。
唐植桐琢摸着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涨幅,因为到那时会市面上会推出种种高价商品,高价糖果、高价点心、乃至高价饭店,但凡与吃有关,在正常定量之外全走高价路线。
高价商品的售卖有特定的背景,除了缺少吃的以外,还因为黑市上各类商品的价格涨得吓人,这部分钱与其让倒买倒卖的贩子赚,还不如划拉到自己兜里……
当然这是唐植桐自己琢磨的,某个非常会算账的大佬的原话是:“现在供应紧张,应该‘两条腿走路’,即有些商品可以实行凭证分配的办法,有些商品应该是只要有钞票就可以买。”
结果嘛,显而易见,高价办法实行的第一年,共回笼货币33亿元。
后面嘛,则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直至最终取消。
留着张桂芳在家藏钱,唐植桐和小王同学带着凤珍、凤芝拿着风筝直接去了白桥。
若是依着唐植桐的性子,今儿谁都不带,就小两口,可小王同学乐意,唐植桐只能妥协。
不过到了白桥,几人傻眼了,这边的空地已经都被附近的居民给垦出来种了菜。
连中华田园犬进田都知道遛着边走,几人更不能在这随意践踏,眼瞅着凤芝都快哭了,唐植桐想起了天坛,提议道:“要不咱去天坛吧,那边空地大,我见过有人在那边放风筝。”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最新章节,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最新章节,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