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人确实学聪明了。”
战场后方,登楼而望的李易看着数千草原轻骑从山隘左右杀出,绕袭已经逼近山隘口半途的魏国重甲步卒,却根本没有选择冲阵,只是以改进后的长弓不断进行骚扰,拖慢步卒大阵的突进速度,甚至于这近万的轻骑还分出一部分,截断了魏军与后方大营间的联系,摆明了是压根没打算围死吞下这些步卒,只求能在他们进攻关隘的路上多造杀伤,耗其士气精力--而且辽骑选择进攻的时机也很讲究,恰好选择了魏军大营火炮阵地不能覆盖到的地方。
李易感叹着果然战场上的奇兵利器往往只能在第一次使用时立下奇功,之后便会被世人慢慢接受熟悉,被火炮轰了这么几轮,辽国的将领,已经找到了对付火炮这种对大股军队无往不利武器的最好办法--那就是利用火炮不易转移的特点,将接战的战场划定在足够远的距离。
听起来有些怂,但却再有效不过,就比如眼下,魏军真的敢顶着轻骑的机动性将火炮阵地前移么?这些杀出关隘的辽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冒险试探的一些弃子,哪怕以命兑子,辽国可以承受失去近万轻骑的代价,然而魏军敢赌一把火炮的安危么?
“传令,命幽燕铁骑从侧翼杀入战场,让他们给我将这些草原轻骑彻底冲散!”
看来是不敢赌的。
碧蓝的天空下平原视野开阔,旗兵的旗号很快便传递开去,山坡上的顾怀微微摇头,他知道以李易不喜欢冒险的性格,肯定会动用幽燕铁骑,这种见招拆招稳扎稳打的指挥风格,和他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是他坐在帅位,那么根本不会动用隐藏在山丘后的幽燕骑兵,而是果断地全军护着火炮前压,逼得辽军要么继续增添兵力出山隘作战,要么坐视近万轻骑被驱离战场,这种猝然间让战争直入高潮的风格拼得就是谁先犯错,冒够高的险拿足够高的收益...然而终究不是李易会做出的选择。
山丘后的幽燕骑兵早已完成了集结,一直等待着军令,在旗号传递过来的第一时间,骑兵统领索宏胜戴上面盔,握紧马戈,根本不需要多余的言语,只是略微一提马缰,处在全军之前的他便成功成为了锋锐无比的矛尖。
马蹄踏地,旌旗高举,阵型严密的幽燕骑兵跟随着索宏胜开始提速,黑云般的军阵化为一体,士卒与战马的呼吸混合在一起,配合着从凌乱到密集整齐的马蹄声,彷佛破开了战场侧翼的凝滞空气。
“杀!”
当踪迹还未彻底显露,那近万依然在给魏军步卒放血的轻骑们便已经察觉到了那股凛然的杀意,这种大地的震动很容易让人想起草原上结群奔腾的野马,某个辽国骑兵回头看向那山丘下突兀出现的万骑,眼瞳里突然映照出了当年他曾经见过的,在草原深处踏着月色嘶鸣奔跑的数万野马群。
“散!!!”凄厉的喊声并没能让所有人都反应过来,那些还在朝着魏军放箭,不断转换位置的辽骑根本没能躲过那从侧翼扑面而来的杀意,幽燕的玄甲铁骑以一种不容阻挡的力度迎头撞上左翼的辽国骑兵,几乎整个战场都随着这一撞而发生了些许颤抖。
轰鸣之下,人仰马翻。
只是一撞,已经逐渐对魏军形成压制的辽国轻骑彻底散开,通往山隘的路再一次被清空出来,密集箭雨下得以喘息的重甲步卒立刻前压,距离那越过燕山的山隘口,仅仅只剩下了不到一里距离。
局势一片大好。
然而下一刻,从山隘的另一个缺口处,便涌现出更多的辽国骑兵,而且和着甲率普遍偏低甚至没有结成冲阵阵型的草原轻骑相比,他们的披甲率更高,素质更精锐,这些和幽燕铁骑同样隐藏起来,根本没有贸然出现在正面战场的是...辽国精锐骑兵!
辽国早算到幽燕骑兵一定会为步卒解围,而战场上骑兵对阵往往是谁先显露冲锋轨迹谁便失了先机,魏军敢用重甲步卒不顾一切地冲击山隘,那么辽军就敢拿近万草原轻骑做饵,来让魏军成建制的骑兵先把自己的命押到战争的天平上!
原本已经逐渐明朗的战场形势一下子又扑朔迷离起来,重甲步卒仍然在突进,幽燕骑兵仍然在追逐冲散辽国草原的轻骑,然而那些同样从侧翼杀出,不管不顾直冲幽燕骑兵而来的辽国精锐骑兵,显然是打算复刻他们这些年以来对于骑兵的用法--不顾战场其他地方的局势,只需将敌方的精锐兵力一下冲散,那么战场形势便彻底定了下来。
然而索宏胜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或者说,在今日决战之前,主帅李易就料到敌军的骑兵一定不会只隐藏在山隘中下马死守,而是会想方设法与魏军骑兵兑子...然而这也是他想要的!所以在意识到辽国精锐骑兵来袭的第一时间,索宏胜就立刻举起长剑,传下军令,已经完成提速并且在追杀草原轻骑的幽燕铁骑在战场上完成了一个极为漂亮且飘逸的转向,朝着战场外围疾驰而去。
这就像是一个邀请,一个让双方骑兵远离战场缠斗厮杀,无论胜负都无法干涉到正面战场胜负的邀请...山隘的攻防骑兵从来不是主力,当上京道的辽军决定依托山隘防守的时候,他们就没有了拒绝这种邀请的可能性!
果然,只是迟滞了片刻,那冲入战场的辽国精锐骑兵就与草原轻骑合兵一处,顺着幽燕铁骑冲锋的方向,缠了上去,这一片平原足够双方骑兵来一场实打实的正面对垒,至于到底是谁将谁绞杀...辽国骑兵胜在士卒精锐,兵力更甚,而幽燕铁骑则是有着火器之利,双方不相上下,而且骑兵厮杀往往需要转战数里甚至数十里,拼的便是哪一边阵型先散乱或者马力将尽,所以唯一可以预见的是,无论哪一边的骑兵胜出,都已经没办法干涉到正面战场山隘攻防了。
原本纷乱起来的战场随着双方骑兵的游离瞬间空旷了起来,而此时重甲步卒也终于抵进到了山隘口,外围的盾阵不仅没有撤下反而举得越发严密,因为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三排倒刺木栅,以及无数覆草伪装的陷马坑,而在更远处,成片举起的长弓与严阵以待的辽军士卒,则是已经拉开了弦。
“放!”
隘口前沿,镇守阵地的辽将冷喝一声,成片的箭雨便朝着冲近的重甲步卒覆盖而去,在有着盾阵的前提下,这种箭雨能造成的杀伤始终有限,然而那成片的倒刺木栅与陷马坑却是绕不过去的障碍...所有辽人都不由有些紧张起来,这些悍勇至极突进了半片战场,终于杀到眼前的魏人,会怎么选?
答案是,撞上去。
离得最近的辽人似乎都能清晰看到那魏军最前方数百壮士眼中的决意...说来离奇,从北境军制改革的第一天,从这些精壮男儿应征入军的第一天,无论是北境的靖王府还是后来搬迁北上的朝廷,其实都已经没有再刻意地去宣扬国仇家恨,换做许多年前,当那些老弱病残还在军旅里的时候,或许还需要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你要打仗,要去死,要为魏辽之间的局势稳定而送命...
但现在不用了。
对于每一个参军的人而言,他们最经常听到的话只有一句,他们之所以能每天不用劳作便能吃上饭,是因为后方有无数百姓在供养,袖手高作,刮风下雨也不少得军饷半分,偶尔行军,官道上的百姓还会送水送粮,瞪着大眼睛的孩子看着他们令行禁止的模样和统一的甲胄,说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保家卫国。
人啊,从来都不害怕去死,每一个魏国边军的士卒都明白,魏辽之间只能有一个活下去,而战场从来都是要死人的,死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得没意义...现在能死得有意义么?在这场决定魏辽国运,决定天下归属的战争里?
大概是有的。
“轰!”
几乎肉眼可见的气浪在山隘爆发,千余重步兵迎头撞上隘口的防御设施,盾阵抵住覆盖关隘通道的漫天箭雨,长刀划破凝滞的空气,倒刺木栅被推翻,陷马坑被填平,还活着的人拼命地向前向前向前,重甲陷阵营以巨盾顶在前方,盾面蒙湿牛皮防火箭,后方辅兵持长杆钩镰枪,匍匐勾拉陷马坑表层草席,清出五条通道,后方的士卒立刻上前,用狰狞到扭曲的脸迎上那些惊骇欲绝的辽人。
“冲进去!”
握着刀的步卒统领丁良弼身先士卒,他虽然不是最早冲入宽约百丈的隘口的那批人,却选择站在了最显眼最能让全军士卒都看到他的位置,几个亲卫死死顶着盾护着他在箭雨中立足,冲到这里,已经不需要什么战术了,丁良弼抹了一把被箭矢擦破额角以至于流了满脸的血,嘴里的嘶喊只剩下重复的:
“杀!杀!杀!”
面对这种不要命的打法,守在关隘口的辽军几乎肉眼可见地出现了混乱,弓弩手们迅速后退,密集的箭雨出现空档,当魏军用人命换来这最惨烈的三百步,那些提着刀的辽军步卒就不得不上前换命了。
狭窄的隘口在这一刻猝然爆发了最为惨烈的肉搏厮杀,因为地形,双方接战的人数始终有限,顶在最前方的是最精锐的士卒,战死之后自然有人接替位置接着挥刀,山上有辽人继续放箭,而数千神机营也摆出三段击阵型,抵近至八十步,集中齐射。
人命如同野草般廉价,刚一接战,就不知道有多少人死去,这一刻的山隘口似乎真正意义上成为了绞肉机,血肉的碾阵能让每一个亲眼见到的人都为之动容,过万的重甲步卒做到了他们应该做的事情,横跨整片战场,几乎打穿了整个山隘阵地的隘口!
轮番陷阵,以命换阶,这场战争就一开始就没有什么阴谋什么算计的味道,到了这一刻,到了魏辽底牌尽出,决一死战的这一刻,双方真正能摆到台面上的,只有人命!
而后方,那已经列阵的魏军前军与中军,也在重甲步卒陷阵的那一刻,动了。
战场后方,登楼而望的李易看着数千草原轻骑从山隘左右杀出,绕袭已经逼近山隘口半途的魏国重甲步卒,却根本没有选择冲阵,只是以改进后的长弓不断进行骚扰,拖慢步卒大阵的突进速度,甚至于这近万的轻骑还分出一部分,截断了魏军与后方大营间的联系,摆明了是压根没打算围死吞下这些步卒,只求能在他们进攻关隘的路上多造杀伤,耗其士气精力--而且辽骑选择进攻的时机也很讲究,恰好选择了魏军大营火炮阵地不能覆盖到的地方。
李易感叹着果然战场上的奇兵利器往往只能在第一次使用时立下奇功,之后便会被世人慢慢接受熟悉,被火炮轰了这么几轮,辽国的将领,已经找到了对付火炮这种对大股军队无往不利武器的最好办法--那就是利用火炮不易转移的特点,将接战的战场划定在足够远的距离。
听起来有些怂,但却再有效不过,就比如眼下,魏军真的敢顶着轻骑的机动性将火炮阵地前移么?这些杀出关隘的辽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冒险试探的一些弃子,哪怕以命兑子,辽国可以承受失去近万轻骑的代价,然而魏军敢赌一把火炮的安危么?
“传令,命幽燕铁骑从侧翼杀入战场,让他们给我将这些草原轻骑彻底冲散!”
看来是不敢赌的。
碧蓝的天空下平原视野开阔,旗兵的旗号很快便传递开去,山坡上的顾怀微微摇头,他知道以李易不喜欢冒险的性格,肯定会动用幽燕铁骑,这种见招拆招稳扎稳打的指挥风格,和他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是他坐在帅位,那么根本不会动用隐藏在山丘后的幽燕骑兵,而是果断地全军护着火炮前压,逼得辽军要么继续增添兵力出山隘作战,要么坐视近万轻骑被驱离战场,这种猝然间让战争直入高潮的风格拼得就是谁先犯错,冒够高的险拿足够高的收益...然而终究不是李易会做出的选择。
山丘后的幽燕骑兵早已完成了集结,一直等待着军令,在旗号传递过来的第一时间,骑兵统领索宏胜戴上面盔,握紧马戈,根本不需要多余的言语,只是略微一提马缰,处在全军之前的他便成功成为了锋锐无比的矛尖。
马蹄踏地,旌旗高举,阵型严密的幽燕骑兵跟随着索宏胜开始提速,黑云般的军阵化为一体,士卒与战马的呼吸混合在一起,配合着从凌乱到密集整齐的马蹄声,彷佛破开了战场侧翼的凝滞空气。
“杀!”
当踪迹还未彻底显露,那近万依然在给魏军步卒放血的轻骑们便已经察觉到了那股凛然的杀意,这种大地的震动很容易让人想起草原上结群奔腾的野马,某个辽国骑兵回头看向那山丘下突兀出现的万骑,眼瞳里突然映照出了当年他曾经见过的,在草原深处踏着月色嘶鸣奔跑的数万野马群。
“散!!!”凄厉的喊声并没能让所有人都反应过来,那些还在朝着魏军放箭,不断转换位置的辽骑根本没能躲过那从侧翼扑面而来的杀意,幽燕的玄甲铁骑以一种不容阻挡的力度迎头撞上左翼的辽国骑兵,几乎整个战场都随着这一撞而发生了些许颤抖。
轰鸣之下,人仰马翻。
只是一撞,已经逐渐对魏军形成压制的辽国轻骑彻底散开,通往山隘的路再一次被清空出来,密集箭雨下得以喘息的重甲步卒立刻前压,距离那越过燕山的山隘口,仅仅只剩下了不到一里距离。
局势一片大好。
然而下一刻,从山隘的另一个缺口处,便涌现出更多的辽国骑兵,而且和着甲率普遍偏低甚至没有结成冲阵阵型的草原轻骑相比,他们的披甲率更高,素质更精锐,这些和幽燕铁骑同样隐藏起来,根本没有贸然出现在正面战场的是...辽国精锐骑兵!
辽国早算到幽燕骑兵一定会为步卒解围,而战场上骑兵对阵往往是谁先显露冲锋轨迹谁便失了先机,魏军敢用重甲步卒不顾一切地冲击山隘,那么辽军就敢拿近万草原轻骑做饵,来让魏军成建制的骑兵先把自己的命押到战争的天平上!
原本已经逐渐明朗的战场形势一下子又扑朔迷离起来,重甲步卒仍然在突进,幽燕骑兵仍然在追逐冲散辽国草原的轻骑,然而那些同样从侧翼杀出,不管不顾直冲幽燕骑兵而来的辽国精锐骑兵,显然是打算复刻他们这些年以来对于骑兵的用法--不顾战场其他地方的局势,只需将敌方的精锐兵力一下冲散,那么战场形势便彻底定了下来。
然而索宏胜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或者说,在今日决战之前,主帅李易就料到敌军的骑兵一定不会只隐藏在山隘中下马死守,而是会想方设法与魏军骑兵兑子...然而这也是他想要的!所以在意识到辽国精锐骑兵来袭的第一时间,索宏胜就立刻举起长剑,传下军令,已经完成提速并且在追杀草原轻骑的幽燕铁骑在战场上完成了一个极为漂亮且飘逸的转向,朝着战场外围疾驰而去。
这就像是一个邀请,一个让双方骑兵远离战场缠斗厮杀,无论胜负都无法干涉到正面战场胜负的邀请...山隘的攻防骑兵从来不是主力,当上京道的辽军决定依托山隘防守的时候,他们就没有了拒绝这种邀请的可能性!
果然,只是迟滞了片刻,那冲入战场的辽国精锐骑兵就与草原轻骑合兵一处,顺着幽燕铁骑冲锋的方向,缠了上去,这一片平原足够双方骑兵来一场实打实的正面对垒,至于到底是谁将谁绞杀...辽国骑兵胜在士卒精锐,兵力更甚,而幽燕铁骑则是有着火器之利,双方不相上下,而且骑兵厮杀往往需要转战数里甚至数十里,拼的便是哪一边阵型先散乱或者马力将尽,所以唯一可以预见的是,无论哪一边的骑兵胜出,都已经没办法干涉到正面战场山隘攻防了。
原本纷乱起来的战场随着双方骑兵的游离瞬间空旷了起来,而此时重甲步卒也终于抵进到了山隘口,外围的盾阵不仅没有撤下反而举得越发严密,因为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三排倒刺木栅,以及无数覆草伪装的陷马坑,而在更远处,成片举起的长弓与严阵以待的辽军士卒,则是已经拉开了弦。
“放!”
隘口前沿,镇守阵地的辽将冷喝一声,成片的箭雨便朝着冲近的重甲步卒覆盖而去,在有着盾阵的前提下,这种箭雨能造成的杀伤始终有限,然而那成片的倒刺木栅与陷马坑却是绕不过去的障碍...所有辽人都不由有些紧张起来,这些悍勇至极突进了半片战场,终于杀到眼前的魏人,会怎么选?
答案是,撞上去。
离得最近的辽人似乎都能清晰看到那魏军最前方数百壮士眼中的决意...说来离奇,从北境军制改革的第一天,从这些精壮男儿应征入军的第一天,无论是北境的靖王府还是后来搬迁北上的朝廷,其实都已经没有再刻意地去宣扬国仇家恨,换做许多年前,当那些老弱病残还在军旅里的时候,或许还需要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你要打仗,要去死,要为魏辽之间的局势稳定而送命...
但现在不用了。
对于每一个参军的人而言,他们最经常听到的话只有一句,他们之所以能每天不用劳作便能吃上饭,是因为后方有无数百姓在供养,袖手高作,刮风下雨也不少得军饷半分,偶尔行军,官道上的百姓还会送水送粮,瞪着大眼睛的孩子看着他们令行禁止的模样和统一的甲胄,说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保家卫国。
人啊,从来都不害怕去死,每一个魏国边军的士卒都明白,魏辽之间只能有一个活下去,而战场从来都是要死人的,死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得没意义...现在能死得有意义么?在这场决定魏辽国运,决定天下归属的战争里?
大概是有的。
“轰!”
几乎肉眼可见的气浪在山隘爆发,千余重步兵迎头撞上隘口的防御设施,盾阵抵住覆盖关隘通道的漫天箭雨,长刀划破凝滞的空气,倒刺木栅被推翻,陷马坑被填平,还活着的人拼命地向前向前向前,重甲陷阵营以巨盾顶在前方,盾面蒙湿牛皮防火箭,后方辅兵持长杆钩镰枪,匍匐勾拉陷马坑表层草席,清出五条通道,后方的士卒立刻上前,用狰狞到扭曲的脸迎上那些惊骇欲绝的辽人。
“冲进去!”
握着刀的步卒统领丁良弼身先士卒,他虽然不是最早冲入宽约百丈的隘口的那批人,却选择站在了最显眼最能让全军士卒都看到他的位置,几个亲卫死死顶着盾护着他在箭雨中立足,冲到这里,已经不需要什么战术了,丁良弼抹了一把被箭矢擦破额角以至于流了满脸的血,嘴里的嘶喊只剩下重复的:
“杀!杀!杀!”
面对这种不要命的打法,守在关隘口的辽军几乎肉眼可见地出现了混乱,弓弩手们迅速后退,密集的箭雨出现空档,当魏军用人命换来这最惨烈的三百步,那些提着刀的辽军步卒就不得不上前换命了。
狭窄的隘口在这一刻猝然爆发了最为惨烈的肉搏厮杀,因为地形,双方接战的人数始终有限,顶在最前方的是最精锐的士卒,战死之后自然有人接替位置接着挥刀,山上有辽人继续放箭,而数千神机营也摆出三段击阵型,抵近至八十步,集中齐射。
人命如同野草般廉价,刚一接战,就不知道有多少人死去,这一刻的山隘口似乎真正意义上成为了绞肉机,血肉的碾阵能让每一个亲眼见到的人都为之动容,过万的重甲步卒做到了他们应该做的事情,横跨整片战场,几乎打穿了整个山隘阵地的隘口!
轮番陷阵,以命换阶,这场战争就一开始就没有什么阴谋什么算计的味道,到了这一刻,到了魏辽底牌尽出,决一死战的这一刻,双方真正能摆到台面上的,只有人命!
而后方,那已经列阵的魏军前军与中军,也在重甲步卒陷阵的那一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