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当外界还在讨论着徐申学的财富到底有多少钱,智云集团到底凭什么获得两万亿市值的。
徐申学则是秘密的前往了北方的某个城市,参观了高度机密的X3项目,即人工智能战斗机的第三个实验型号。
自从X项目成立以来,智云集团负责X项目的人工智能系统以及支撑人工智能的算力芯片,部分辅助芯片,通讯芯片等芯片的研发!
此外还负责部分机身内置传感器的研发,尤其是高精度的半导体传感器。
这些领域都是智云集团里极为擅长的部分。
毕竟应用于终端的人工智能,除了核心的人工智能算法,芯片外,各种传感器也是不可或缺的。
这一点可以参考Yun Robot,智云集团的机器人其实某种程度上和AI战斗机高度类似,只不过一个在地上飞,一个在地上走,但是核心技术原理其实是差不多的。
智云集团在这些领域里拥有全球顶级的技术水准,使用部分技术用于国防领域也是情理之中。
而机体以及发动机还有部分传统传感器部分以及最终的项目适配工作,则是由传统的航空企业所负责。
双方合作,各自分工,最终推出来完整的X项目。
之前,徐申学已经看过了X项目的第一个实验型号,也就是X1项目,是两台中型发动机的常规菱形无垂尾布局,机动性以及隐身性能极为优秀,但是速度以及航程还有载弹量存在一些缺陷。
之前在十月份的时候也去看过了X2项目。
X2项目,是一种单台大型发动机的常规菱形无垂尾布局,同样是属于中型机,起飞重量以及航程这些都中规中矩。
而X3项目,则是现在徐申学所看到的部分,这飞机看起来就不太一样了。
这飞机的体型更大,比之前徐申学所看到的两种原型机要大多了。
“我们的这个X3试验机,采用的是两台大型发动机的重型机布局,航程大,载弹量多,同时还高度优化了超音速阶段的设计,其最大速度可以达到二点三马赫以上。”
“同时在人工智能系统的操控下,其机动性非常优秀,不仅仅在高空高速的飞行阶段可以保持不错的机动性能,同时在低空飞行的时候,在人工智能系统的加持下,也能够维持非常优秀的机动性!”
智云集团里的X项目的项目总监孔佳奎向徐申学介绍着这款飞机,简单介绍后就来了一句:“这款飞机什么都好,就是贵……他们要是用这个方案,同样采购量下,单机成本保守估计也得比X1计划多上一倍。”
徐申学不太懂飞机,但是他有眼看的啊……不说别的,光是这体型大了这么一圈,这成本肯定就要更贵!
这个方案,典型的是为了性能不顾成本啊……不过也可以想象的,智云集团这边搞出来了X项目这么变态的东西,对方肯定是玩命的往上堆迭机体性能啊,不然就白瞎了这么好的人工智能系统。
对此徐申学以及智云集团倒是无所谓,反正他们提供的都是传感器以及软件部分,不管对方用什么机体,其实智云集团这边的成本变化都不会太大。
反正智云集团这边,最大的成本就是机载人工智能的训练成本,以及各类芯片、传感器的开发、制造成本,而这些成本其实相对固定的,不会因为对方选用不同的机体就会有太大的变化。
但是合作方搞机体的话,可就要考虑成本了啊……体型大这么大,硬件成本增加一倍都是有可能的,也不知道对方怎么想的,到时候别因为太贵用不起了。
要知道整个X项目,可不是有人战斗机,而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无人战斗机,实际应用的时候,是作为有人战斗机的忠诚僚机来使用的……这也意味着X项目要形成战斗力,是需要一定数量的。
一架同代的有人机,带上五六架X项目飞机,飞到高威胁空域里执行任务,后方的有人战斗机承担的是指挥任务,实际作战则是由X项目飞机来执行。
不是为了避免伤亡……而是为了更好的执行任务,他们在进行各种模拟测试的时候,在面临高度威胁的情况下,有人战斗机受限于人类的身体素质以及精神素质,反应能力等问题,很难和纯人工智能的战斗机进行对比。
理由很简单,飞行员穿着抗负荷服的情况下撑死了飞九个G,而且持续时间非常短暂。
同时在持续高过载、高度紧张的压力下,很难进行持续性的超高强度的作战……没人能顶着9G的过载的高机动,持续躲避敌人防空导弹的拦截,并且趁机发射对地导弹攻击敌人,同时还要计算出最佳的进攻路线,撤退路线的。
但是X项目里的X1试验机,采用的机体以及机翼等主要框架,采用的是钛合金一体化制造,其主体结构是非常牢固的,日常飞行可以轻轻松松飞十二三个G,执行任务的时候飞十五个G也没有问题。
甚至极端情况下,不考虑机体持续使用寿命的情况下,甚至能够达到十八个G……当然,十八个G的情况下,飞机就会出现很大程度的损伤,运气不好的话,还没有飞回来呢,就会直接空中解体。
就算飞回来了也是大概率报废,只能拆除一些可用的零备件用在其他飞机上,而机体主结构是肯定要报废的。
因为在这么大过载的情况下,飞机的主体结构会出现不可逆转,不可修复的损伤。
而这是否值得,徐申学不知道,毕竟他也不知道合作方怎么考虑的。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对于X1试验机这种纯人工智能战斗机而言,只要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以及机载算力跟得上,不管是空战还是躲避导弹,又或者是对地攻击,它永远都不会犯错!
X1试验机在试验机实际飞行的时候,可以在起伏不平的地面里,维持距离地面不足五十米的高度的同时进行大过载机动,并且还能顺路发射导弹攻击目标……可以想象的,一架飞机在超低空超音速飞行,在山谷之间穿梭,在树梢高度掠过,然后给敌人来一发导弹的场面。
它能够做好这一点,就是因为它可以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依旧可以选用理论上最完美的路线以及方法来执行任务。
这一点是有人战斗机无法比拟的!
这个时候,一旁的合作航空公司的几个高层也是在仔细看着这架试验机。
不过听到下属研发机构报告各项高昂的成本的时候,徐申学都能看见那几个人的脸色有些尴尬了。
这几个人听完后,还走到徐申学面前嘀咕:“飞机是挺好的,但是这一架的成本,比我们预估的六代有人机的机体成本都得贵两倍,到时候谁给谁打下手啊?”
徐申学当没听见!
不过X项目的单机采购成本,比同代的有人六代机的成本更贵,那是必然的……多出来了成本高昂的人工智能系统不说,光是机体结构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为了获得足够强悍的机体结构,同时还要控制飞机的尺寸和重量,必然就需要上大量的新型的高强度钛合金材料以及其他昂贵的先进复合材料,这机体成本老贵了。
但是贵好几倍,对方能不能接受也是很难说。
简单介绍过后,众人还简单的看了一番X3项目的试飞,飞的中规中矩,全程连起落架都没有收起来呢,简单飞了二十多分钟就降落了。
这个时候,整个X项目里的三个方案都已经完成了原型机试飞,但是具体选用什么方案,这还要看合作方的计划。
但是让徐申学没有预料到的是,对方竟然同时采用了方案,一个是X1方案,也就是双中发的中型机方案,但是X3的双大发方案也选用了。
智云集团里分管诸多国防项目的副总裁,同时并兼任X项目总监的孔佳奎对徐申学道:“他们那边说是要搞高低搭配,X1方案便宜,数量搞多一点,作为主力机型使用,还可以搭配现有的五代机使用,此外也准备在这个基础上搞个上舰版本。”
“至于X3方案,则是准备优化航程,搞大航程设计,用来搭配未来的某款六代机,执行主力制空以及远距离穿透打击的高威胁任务。”
“目前,我们已经和对方分别签署了两份研发合同,分别为X1项目以及X3项目进行研发适配,不过工作量并不会增加太多。”
“毕竟这两个项目核心的人工智能都是同一个,不管对方来多少个项目,我们都是用的X项目给他们进行适配的,问题不大!”
徐申学作为当家人,自然很清楚,智云集团已经不可能再给他们弄第二个X项目啊……不是不愿意,而是没有弄第二个X项目的资源了。
为了一个X项目,大西南那边的多个AI显卡组成的智云集团的自用服务器GPU阵列没日没夜的进行训练。
其消耗的算力资源,差不多达到了当代全球人工智能服务器GPU算力资源总和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这个算力资源总和,是包括智云集团自从搞人工智能开始,这些年生产的AI系列显卡,APO系列显卡的所有算力。
就这样,愣是用掉了百分之三十的算力资源。
可见这个项目对算力资源的消耗有多大!
如此庞大的算力资源消耗,导致智云集团已经不可能抽调出来更多的算力资源来执行第二个X项目了。
然后……也别指望短时间完成了X项目后,算力资源能够空闲下来进行第二个项目!
因为X项目的训练是要持续很多年的……智云集团根据合同,将会持续对X项目进行训练,持续的进行更新换代。
不仅仅是维持X项目计划的现有两款飞机的服役生涯,甚至未来的其他飞机项目也会使用X项目的人工智能系统的。
比如现有的五代机也会进行一定的改装,搭配简配版本的人工智能系统,自主简单飞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用来融合、指挥X1无人机机群以及一些不搭载人工智能系统的传统无人攻击机。
而未来的六代有人机,也会融合人工智能系统。
有人驾驶的同时也能够进行无人驾驶飞行,只不过机体承受过载不会那么大……不然飞行员扛不住。
这些未来的飞机,都会大规模使用X系统,这意味着整个X系统也需要持续的进行训练,更新换代,以获得更优秀的性能。
这持续训练所需要的算力,甚至还会越来越多。
当然,未来X项目的持续更新换代虽然需要继续训练,但是随着半导体技术的持续发展,智云集团所制造的服务器GPU的显卡的技术会越来越先进,算力越来越多,到时候X项目的所需算力资源的占比,也会持续下降的。
考虑到上述这些问题,X项目短期内,至少十年内都将会是仅有的一个人工智能飞行系统,不会有备份存在!
这也是徐申学如此重视X项目的原因。
当正式确定了X1以及X3项目后,智云集团这边的X项目组继续优化底层算法,并持续进行大数据训练,合作的航空公司则是开始制造更多的原型机进行初期的各种实验。
整个项目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不出意外话,今年内应该能够看到更多的原型机进行高密度试飞。
而这样一来,保密也就很难搞了……哪怕是隐身性能非常好的这两款飞机,但是只针对雷达波,红外等情况进行隐身设计,它也没办法做到什么光学隐身啊。
X3项目那边都还好,目前只有一架飞行的原型机,试飞的次数也不多,再加上地方偏僻,所以暂时还没有被发现。
然而X1项目组那边的原型机出来更早,完善程度更高,而且实验机都有两架了,正式确定项目后,不仅仅开始制造第三架试验机,并且开始了高密度的试飞工作。
于是乎,不可避免的就出现了泄密!
也不能说是泄密,毕竟天机经常进行试飞,而且外形如此独特,总会被人发现的。
其实去年的秋天的时候,国外的某个网站上就出现了一张卫星照片,卫星照片显示的是停在地面上一架外形相对独特的飞机。
其菱形布局看上去非常明显,并且没有飞行员的座舱,一眼就能看出来是一款无人机。
仅仅是从这个外形来看,就能够看的出来和传统的隐身无人机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
当这个卫星图片出现在网络上的时候,顿时引起了人们对这款神秘的无人机的关注。
但是卫星图片能够说明的东西不多,只能隐约看出来是一款无人机,但是具体如何很难分辨。
同时很多人都怀疑是假消息……觉得是AI合成的图片……自从智云集团搞人工智能以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大量的AI合成的各种乱七八糟的图片,不仔细分辨的话还真有可能掉坑里。
但是一月下旬的时候,国外网站上又出现了一段视频,这是一段地面拍摄的视频,视频里出现了一架体型中等,拥有典型的菱形无垂尾布局,还拥有两侧进气道。
这是外界首次拍摄到X1项目的真实面目……
该视频迅速引来了更多人的关注,甚至相关消息都迅速传播到了国内。
主要是这款无人机的太特殊了……采用的是两侧进气道,而不是传统隐身无人机的背式进气道。
这和之前的卫星图片不一样,当时的卫星图片只能说明华夏这边正在搞一款新的隐身无人机……并不能说明太多的东西。
而单纯的隐身无人机,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了。
美国很多年前就有X47B,还号称是能够进行自主飞行和作战的,不过后来就不了了之了,因为这款飞机的所谓自主飞行,都是基于传统程序控制,而不是人工智能系统,实际作战效能很有限……X47B研发的年代里,人工智能还没影呢。
而华夏这边也有类似的多种隐身无人机项目,而这些都是属于公开项目,普通网民们都能在航站上看见,当然,大多也是传统的遥控型无人机,顶多带一点程序控制的自主飞行能力。
同时这些无人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属于亚音速飞机,同时进气口在机背上,属于非常典型的攻击性无人机,不具备良好的机动性能,当然,隐身能力都是相当优秀的。
而且现在的大部分隐身无人机,也都是属于机身小,载弹量小的无人机……之前的这些遥控型无人机嘛,做太大也没什么实际意义。
然而这一次出现的X1项目的视频,因为有伴飞飞机作为参考物,有一些人就能够参考物计算出来,这飞机的体型可不算小,机长大概能够有十七米了,翼展都有十四米,这个体型一看就知道是用于高速飞行的,其最大速度机会非常高,属于典型的超音速飞机。
而这个体型算下来,最大起飞重量保守估计也有二十五吨以上。
这个在无人机里算很大了,比X47B还要大,最大起飞重量也更大。
X47B的公开数据才最大起飞重量是二十吨而已。
而最关键的还是,这个飞机的两侧进气道……稍微具备航空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种进气道天生就是为了高仰角而设计的,这意味着这款飞机是一款具备良好机动性的飞机。
这和大量传统的隐身无人机都几乎清一色采用机背进气道有巨大的差别。
然后很多人就搞不懂了……搞啥啊,一款隐身无人机你主打机动性?怎么想的,脑子烧坏了?
就以现在的飞机上的自主飞行能力,你让它自己玩高机动有什么意义?只为了高延迟下的空中花活?
地面遥控人员,或者后方有人载机要遥控无人机进行高机动飞行的话,通讯延迟怎么解决?战场上的通讯干扰怎么解决?
这里头又存在着巨大的通讯难题。
所以,很多爱好者甚至是一些业内人士都搞不懂了:这款无人机,为什么要采用两侧进气道?
为什么不是采用传统的背式进气道?
为什么不使用鸭翼弥补无垂尾布局的机动性缺失。
这就很不合理啊!
先不提无人机能不能在遥控或自主飞行下进行高机动飞行,仅仅是如何在菱形无垂尾布局里实现高机动飞行,这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极为精妙的机体设计以及飞控相互结合。
全球到目前为止,至少公开来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人们认为以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菱形无垂尾常规布局也没办法搞高机动型啊,难度超级大的……除非你再加个鸭翼来增强机动性。
另外一个时空的地球上,老美的F47就被很多人怀疑:因为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又面临着竞争对手的六代机威胁,为了快速追赶对手的步伐,被迫放弃了原来的菱形无垂尾常规布局,转而采用了鸭翼无垂尾设计。
通过使用鸭翼来弥补无垂尾设计导致的机动性不足的问题。
这是菱形无垂尾布局的特殊之处……想要实现高机动型的难度非常高,强如老美面对这一超级难题,也得乖乖低头搞鸭翼。
————
回到本时空,目前网上流传的X1项目,外人到目前为止依旧连项目名称都不知道的秘密隐身无人机,确实采用了菱形无垂尾常规布局,而且没有鸭翼。
这就非常的不合理!
国外的一大票业内人士以及博主们分析认为,这飞机绝对不可能具备什么高机动性能,因为这不可能做到,就算能做到也没有实际意义。
隐身无人机,就应该做成背式进气道的菱形无垂尾布局,高亚音速,充当攻击机使用。
他们自然不知道,X1项目,还真就利用强悍的的机体设计能力以及飞控技术,实现了该飞机的高机动性能。
同时又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完全自主飞行作战,根本不需要后方人员进行实时遥控进行高机动飞行。
两大难题,都被解决了……自然而然的就做出来了这样的飞机。
但是外人不知道啊,所以他们就无法理解,甚至觉得这肯定也是AI合成的假视频……
普通人的反应不知道,反正老美那边是匆匆忙忙又加大了他们的六代机项目进度。
本来前几年,他们因为无垂尾方案技术难度高,就搞了个所谓的鸭翼方案的概念设计图出来。
不过去年的时候,兴许是觉得自己又行了,所以又回归了无鸭翼方案,搞了个概念图出来。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还在玩概念设计图的时候,对面的高机动型无人机就出来了。
这就很尴尬了!
甚至还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选择难题……
是搞无人机还是有人机?
是搞鸭翼布局还是无鸭翼布局?
很为难啊!
尤其是现在,他们都无法确定视频里暴光的这款无人机到底是不是主力战斗机的情况下,光看个外形,天知道这东西干嘛用的!
万一这东西真是虚张声势,只是一款传统的遥控型无人机的话,自己要是跟着搞岂不是要掉坑里?
至于纯自主飞行无人机,他们也设想过,但是觉得可能性极小,因为他们也搞过,但是没成功啊……X47B的那么大一个烂摊子还摆在那里呢。
所以现在他们也非常的纠结!
他们都不知道,其实整个X1项目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忠诚僚机,哪怕性能再好那也只是忠诚僚机,前期阶段是为了给现有的五代机搭配使用的,未来则是搭配六代有人飞机使用。
当然,不搭配使用,单独使用其实也可以,问题是现阶段人们不放心啊……目前没人敢让一个纯人工智能控制的战斗机带着炸弹飞出去,让它自己随便浪啊!万一人工智能犯傻,把炸弹扔自己头上咋办?
所以,针对纯人工智能战斗机,其实运用上还是非常谨慎的,加入了一大堆限制,并且要求只能在有人战斗机的控制下执行任务。
当然,外界非要把这X1定位成六代机的话,那么他们也不会反驳……反正虚虚实实,随便外界怎么说,反正我不解释、不承认、不否认!
不会给出任何的官方消息,你随便猜。
此外,实际上还有人六代机还在开发当中呢,同样准备搭载X系统,是作为一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相互结合的战斗机。
有人六代机加上X1以及X3无人机,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六代机作战系统……单独分出来只说一个X1的话,其实是不完整的……X1项目,只是六代机项目的一部分而已!
因为X1项目的曝光,外界舆论纷纷,国内的人自然是各种自豪,感叹,而外网那边,则是感到了担忧甚至恐惧。
这个世界,逐渐的变得他们不认识了!
什么时候,落后贫穷的华夏,竟然还能压美国人一头啊。
先是人工智能技术,然后是智能电动车技术,再到现在的隐身无人战斗机,这就颠覆大量人们对华夏的固有印象。
以前这些外人,都觉得华夏固然有一些好的东西,比如S系列手机就很不错,还有其他的一些智能终端产品,各种工业产品也都挺好的。
但是也没有想到会变得这么牛逼啊!
别说外人了,哪怕是国内的很多人都有些惊讶……看过了诸多X1隐身无人战斗机的消息,再顺便看看其他诸多智能电动车,人工智能以及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消息,就会产生一个很有意思的念头:搞了半天,列强竟是我自己?
徐申学则是秘密的前往了北方的某个城市,参观了高度机密的X3项目,即人工智能战斗机的第三个实验型号。
自从X项目成立以来,智云集团负责X项目的人工智能系统以及支撑人工智能的算力芯片,部分辅助芯片,通讯芯片等芯片的研发!
此外还负责部分机身内置传感器的研发,尤其是高精度的半导体传感器。
这些领域都是智云集团里极为擅长的部分。
毕竟应用于终端的人工智能,除了核心的人工智能算法,芯片外,各种传感器也是不可或缺的。
这一点可以参考Yun Robot,智云集团的机器人其实某种程度上和AI战斗机高度类似,只不过一个在地上飞,一个在地上走,但是核心技术原理其实是差不多的。
智云集团在这些领域里拥有全球顶级的技术水准,使用部分技术用于国防领域也是情理之中。
而机体以及发动机还有部分传统传感器部分以及最终的项目适配工作,则是由传统的航空企业所负责。
双方合作,各自分工,最终推出来完整的X项目。
之前,徐申学已经看过了X项目的第一个实验型号,也就是X1项目,是两台中型发动机的常规菱形无垂尾布局,机动性以及隐身性能极为优秀,但是速度以及航程还有载弹量存在一些缺陷。
之前在十月份的时候也去看过了X2项目。
X2项目,是一种单台大型发动机的常规菱形无垂尾布局,同样是属于中型机,起飞重量以及航程这些都中规中矩。
而X3项目,则是现在徐申学所看到的部分,这飞机看起来就不太一样了。
这飞机的体型更大,比之前徐申学所看到的两种原型机要大多了。
“我们的这个X3试验机,采用的是两台大型发动机的重型机布局,航程大,载弹量多,同时还高度优化了超音速阶段的设计,其最大速度可以达到二点三马赫以上。”
“同时在人工智能系统的操控下,其机动性非常优秀,不仅仅在高空高速的飞行阶段可以保持不错的机动性能,同时在低空飞行的时候,在人工智能系统的加持下,也能够维持非常优秀的机动性!”
智云集团里的X项目的项目总监孔佳奎向徐申学介绍着这款飞机,简单介绍后就来了一句:“这款飞机什么都好,就是贵……他们要是用这个方案,同样采购量下,单机成本保守估计也得比X1计划多上一倍。”
徐申学不太懂飞机,但是他有眼看的啊……不说别的,光是这体型大了这么一圈,这成本肯定就要更贵!
这个方案,典型的是为了性能不顾成本啊……不过也可以想象的,智云集团这边搞出来了X项目这么变态的东西,对方肯定是玩命的往上堆迭机体性能啊,不然就白瞎了这么好的人工智能系统。
对此徐申学以及智云集团倒是无所谓,反正他们提供的都是传感器以及软件部分,不管对方用什么机体,其实智云集团这边的成本变化都不会太大。
反正智云集团这边,最大的成本就是机载人工智能的训练成本,以及各类芯片、传感器的开发、制造成本,而这些成本其实相对固定的,不会因为对方选用不同的机体就会有太大的变化。
但是合作方搞机体的话,可就要考虑成本了啊……体型大这么大,硬件成本增加一倍都是有可能的,也不知道对方怎么想的,到时候别因为太贵用不起了。
要知道整个X项目,可不是有人战斗机,而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无人战斗机,实际应用的时候,是作为有人战斗机的忠诚僚机来使用的……这也意味着X项目要形成战斗力,是需要一定数量的。
一架同代的有人机,带上五六架X项目飞机,飞到高威胁空域里执行任务,后方的有人战斗机承担的是指挥任务,实际作战则是由X项目飞机来执行。
不是为了避免伤亡……而是为了更好的执行任务,他们在进行各种模拟测试的时候,在面临高度威胁的情况下,有人战斗机受限于人类的身体素质以及精神素质,反应能力等问题,很难和纯人工智能的战斗机进行对比。
理由很简单,飞行员穿着抗负荷服的情况下撑死了飞九个G,而且持续时间非常短暂。
同时在持续高过载、高度紧张的压力下,很难进行持续性的超高强度的作战……没人能顶着9G的过载的高机动,持续躲避敌人防空导弹的拦截,并且趁机发射对地导弹攻击敌人,同时还要计算出最佳的进攻路线,撤退路线的。
但是X项目里的X1试验机,采用的机体以及机翼等主要框架,采用的是钛合金一体化制造,其主体结构是非常牢固的,日常飞行可以轻轻松松飞十二三个G,执行任务的时候飞十五个G也没有问题。
甚至极端情况下,不考虑机体持续使用寿命的情况下,甚至能够达到十八个G……当然,十八个G的情况下,飞机就会出现很大程度的损伤,运气不好的话,还没有飞回来呢,就会直接空中解体。
就算飞回来了也是大概率报废,只能拆除一些可用的零备件用在其他飞机上,而机体主结构是肯定要报废的。
因为在这么大过载的情况下,飞机的主体结构会出现不可逆转,不可修复的损伤。
而这是否值得,徐申学不知道,毕竟他也不知道合作方怎么考虑的。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对于X1试验机这种纯人工智能战斗机而言,只要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以及机载算力跟得上,不管是空战还是躲避导弹,又或者是对地攻击,它永远都不会犯错!
X1试验机在试验机实际飞行的时候,可以在起伏不平的地面里,维持距离地面不足五十米的高度的同时进行大过载机动,并且还能顺路发射导弹攻击目标……可以想象的,一架飞机在超低空超音速飞行,在山谷之间穿梭,在树梢高度掠过,然后给敌人来一发导弹的场面。
它能够做好这一点,就是因为它可以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依旧可以选用理论上最完美的路线以及方法来执行任务。
这一点是有人战斗机无法比拟的!
这个时候,一旁的合作航空公司的几个高层也是在仔细看着这架试验机。
不过听到下属研发机构报告各项高昂的成本的时候,徐申学都能看见那几个人的脸色有些尴尬了。
这几个人听完后,还走到徐申学面前嘀咕:“飞机是挺好的,但是这一架的成本,比我们预估的六代有人机的机体成本都得贵两倍,到时候谁给谁打下手啊?”
徐申学当没听见!
不过X项目的单机采购成本,比同代的有人六代机的成本更贵,那是必然的……多出来了成本高昂的人工智能系统不说,光是机体结构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为了获得足够强悍的机体结构,同时还要控制飞机的尺寸和重量,必然就需要上大量的新型的高强度钛合金材料以及其他昂贵的先进复合材料,这机体成本老贵了。
但是贵好几倍,对方能不能接受也是很难说。
简单介绍过后,众人还简单的看了一番X3项目的试飞,飞的中规中矩,全程连起落架都没有收起来呢,简单飞了二十多分钟就降落了。
这个时候,整个X项目里的三个方案都已经完成了原型机试飞,但是具体选用什么方案,这还要看合作方的计划。
但是让徐申学没有预料到的是,对方竟然同时采用了方案,一个是X1方案,也就是双中发的中型机方案,但是X3的双大发方案也选用了。
智云集团里分管诸多国防项目的副总裁,同时并兼任X项目总监的孔佳奎对徐申学道:“他们那边说是要搞高低搭配,X1方案便宜,数量搞多一点,作为主力机型使用,还可以搭配现有的五代机使用,此外也准备在这个基础上搞个上舰版本。”
“至于X3方案,则是准备优化航程,搞大航程设计,用来搭配未来的某款六代机,执行主力制空以及远距离穿透打击的高威胁任务。”
“目前,我们已经和对方分别签署了两份研发合同,分别为X1项目以及X3项目进行研发适配,不过工作量并不会增加太多。”
“毕竟这两个项目核心的人工智能都是同一个,不管对方来多少个项目,我们都是用的X项目给他们进行适配的,问题不大!”
徐申学作为当家人,自然很清楚,智云集团已经不可能再给他们弄第二个X项目啊……不是不愿意,而是没有弄第二个X项目的资源了。
为了一个X项目,大西南那边的多个AI显卡组成的智云集团的自用服务器GPU阵列没日没夜的进行训练。
其消耗的算力资源,差不多达到了当代全球人工智能服务器GPU算力资源总和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这个算力资源总和,是包括智云集团自从搞人工智能开始,这些年生产的AI系列显卡,APO系列显卡的所有算力。
就这样,愣是用掉了百分之三十的算力资源。
可见这个项目对算力资源的消耗有多大!
如此庞大的算力资源消耗,导致智云集团已经不可能抽调出来更多的算力资源来执行第二个X项目了。
然后……也别指望短时间完成了X项目后,算力资源能够空闲下来进行第二个项目!
因为X项目的训练是要持续很多年的……智云集团根据合同,将会持续对X项目进行训练,持续的进行更新换代。
不仅仅是维持X项目计划的现有两款飞机的服役生涯,甚至未来的其他飞机项目也会使用X项目的人工智能系统的。
比如现有的五代机也会进行一定的改装,搭配简配版本的人工智能系统,自主简单飞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用来融合、指挥X1无人机机群以及一些不搭载人工智能系统的传统无人攻击机。
而未来的六代有人机,也会融合人工智能系统。
有人驾驶的同时也能够进行无人驾驶飞行,只不过机体承受过载不会那么大……不然飞行员扛不住。
这些未来的飞机,都会大规模使用X系统,这意味着整个X系统也需要持续的进行训练,更新换代,以获得更优秀的性能。
这持续训练所需要的算力,甚至还会越来越多。
当然,未来X项目的持续更新换代虽然需要继续训练,但是随着半导体技术的持续发展,智云集团所制造的服务器GPU的显卡的技术会越来越先进,算力越来越多,到时候X项目的所需算力资源的占比,也会持续下降的。
考虑到上述这些问题,X项目短期内,至少十年内都将会是仅有的一个人工智能飞行系统,不会有备份存在!
这也是徐申学如此重视X项目的原因。
当正式确定了X1以及X3项目后,智云集团这边的X项目组继续优化底层算法,并持续进行大数据训练,合作的航空公司则是开始制造更多的原型机进行初期的各种实验。
整个项目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不出意外话,今年内应该能够看到更多的原型机进行高密度试飞。
而这样一来,保密也就很难搞了……哪怕是隐身性能非常好的这两款飞机,但是只针对雷达波,红外等情况进行隐身设计,它也没办法做到什么光学隐身啊。
X3项目那边都还好,目前只有一架飞行的原型机,试飞的次数也不多,再加上地方偏僻,所以暂时还没有被发现。
然而X1项目组那边的原型机出来更早,完善程度更高,而且实验机都有两架了,正式确定项目后,不仅仅开始制造第三架试验机,并且开始了高密度的试飞工作。
于是乎,不可避免的就出现了泄密!
也不能说是泄密,毕竟天机经常进行试飞,而且外形如此独特,总会被人发现的。
其实去年的秋天的时候,国外的某个网站上就出现了一张卫星照片,卫星照片显示的是停在地面上一架外形相对独特的飞机。
其菱形布局看上去非常明显,并且没有飞行员的座舱,一眼就能看出来是一款无人机。
仅仅是从这个外形来看,就能够看的出来和传统的隐身无人机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
当这个卫星图片出现在网络上的时候,顿时引起了人们对这款神秘的无人机的关注。
但是卫星图片能够说明的东西不多,只能隐约看出来是一款无人机,但是具体如何很难分辨。
同时很多人都怀疑是假消息……觉得是AI合成的图片……自从智云集团搞人工智能以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大量的AI合成的各种乱七八糟的图片,不仔细分辨的话还真有可能掉坑里。
但是一月下旬的时候,国外网站上又出现了一段视频,这是一段地面拍摄的视频,视频里出现了一架体型中等,拥有典型的菱形无垂尾布局,还拥有两侧进气道。
这是外界首次拍摄到X1项目的真实面目……
该视频迅速引来了更多人的关注,甚至相关消息都迅速传播到了国内。
主要是这款无人机的太特殊了……采用的是两侧进气道,而不是传统隐身无人机的背式进气道。
这和之前的卫星图片不一样,当时的卫星图片只能说明华夏这边正在搞一款新的隐身无人机……并不能说明太多的东西。
而单纯的隐身无人机,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了。
美国很多年前就有X47B,还号称是能够进行自主飞行和作战的,不过后来就不了了之了,因为这款飞机的所谓自主飞行,都是基于传统程序控制,而不是人工智能系统,实际作战效能很有限……X47B研发的年代里,人工智能还没影呢。
而华夏这边也有类似的多种隐身无人机项目,而这些都是属于公开项目,普通网民们都能在航站上看见,当然,大多也是传统的遥控型无人机,顶多带一点程序控制的自主飞行能力。
同时这些无人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属于亚音速飞机,同时进气口在机背上,属于非常典型的攻击性无人机,不具备良好的机动性能,当然,隐身能力都是相当优秀的。
而且现在的大部分隐身无人机,也都是属于机身小,载弹量小的无人机……之前的这些遥控型无人机嘛,做太大也没什么实际意义。
然而这一次出现的X1项目的视频,因为有伴飞飞机作为参考物,有一些人就能够参考物计算出来,这飞机的体型可不算小,机长大概能够有十七米了,翼展都有十四米,这个体型一看就知道是用于高速飞行的,其最大速度机会非常高,属于典型的超音速飞机。
而这个体型算下来,最大起飞重量保守估计也有二十五吨以上。
这个在无人机里算很大了,比X47B还要大,最大起飞重量也更大。
X47B的公开数据才最大起飞重量是二十吨而已。
而最关键的还是,这个飞机的两侧进气道……稍微具备航空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种进气道天生就是为了高仰角而设计的,这意味着这款飞机是一款具备良好机动性的飞机。
这和大量传统的隐身无人机都几乎清一色采用机背进气道有巨大的差别。
然后很多人就搞不懂了……搞啥啊,一款隐身无人机你主打机动性?怎么想的,脑子烧坏了?
就以现在的飞机上的自主飞行能力,你让它自己玩高机动有什么意义?只为了高延迟下的空中花活?
地面遥控人员,或者后方有人载机要遥控无人机进行高机动飞行的话,通讯延迟怎么解决?战场上的通讯干扰怎么解决?
这里头又存在着巨大的通讯难题。
所以,很多爱好者甚至是一些业内人士都搞不懂了:这款无人机,为什么要采用两侧进气道?
为什么不是采用传统的背式进气道?
为什么不使用鸭翼弥补无垂尾布局的机动性缺失。
这就很不合理啊!
先不提无人机能不能在遥控或自主飞行下进行高机动飞行,仅仅是如何在菱形无垂尾布局里实现高机动飞行,这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极为精妙的机体设计以及飞控相互结合。
全球到目前为止,至少公开来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人们认为以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菱形无垂尾常规布局也没办法搞高机动型啊,难度超级大的……除非你再加个鸭翼来增强机动性。
另外一个时空的地球上,老美的F47就被很多人怀疑:因为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又面临着竞争对手的六代机威胁,为了快速追赶对手的步伐,被迫放弃了原来的菱形无垂尾常规布局,转而采用了鸭翼无垂尾设计。
通过使用鸭翼来弥补无垂尾设计导致的机动性不足的问题。
这是菱形无垂尾布局的特殊之处……想要实现高机动型的难度非常高,强如老美面对这一超级难题,也得乖乖低头搞鸭翼。
————
回到本时空,目前网上流传的X1项目,外人到目前为止依旧连项目名称都不知道的秘密隐身无人机,确实采用了菱形无垂尾常规布局,而且没有鸭翼。
这就非常的不合理!
国外的一大票业内人士以及博主们分析认为,这飞机绝对不可能具备什么高机动性能,因为这不可能做到,就算能做到也没有实际意义。
隐身无人机,就应该做成背式进气道的菱形无垂尾布局,高亚音速,充当攻击机使用。
他们自然不知道,X1项目,还真就利用强悍的的机体设计能力以及飞控技术,实现了该飞机的高机动性能。
同时又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完全自主飞行作战,根本不需要后方人员进行实时遥控进行高机动飞行。
两大难题,都被解决了……自然而然的就做出来了这样的飞机。
但是外人不知道啊,所以他们就无法理解,甚至觉得这肯定也是AI合成的假视频……
普通人的反应不知道,反正老美那边是匆匆忙忙又加大了他们的六代机项目进度。
本来前几年,他们因为无垂尾方案技术难度高,就搞了个所谓的鸭翼方案的概念设计图出来。
不过去年的时候,兴许是觉得自己又行了,所以又回归了无鸭翼方案,搞了个概念图出来。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还在玩概念设计图的时候,对面的高机动型无人机就出来了。
这就很尴尬了!
甚至还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选择难题……
是搞无人机还是有人机?
是搞鸭翼布局还是无鸭翼布局?
很为难啊!
尤其是现在,他们都无法确定视频里暴光的这款无人机到底是不是主力战斗机的情况下,光看个外形,天知道这东西干嘛用的!
万一这东西真是虚张声势,只是一款传统的遥控型无人机的话,自己要是跟着搞岂不是要掉坑里?
至于纯自主飞行无人机,他们也设想过,但是觉得可能性极小,因为他们也搞过,但是没成功啊……X47B的那么大一个烂摊子还摆在那里呢。
所以现在他们也非常的纠结!
他们都不知道,其实整个X1项目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忠诚僚机,哪怕性能再好那也只是忠诚僚机,前期阶段是为了给现有的五代机搭配使用的,未来则是搭配六代有人飞机使用。
当然,不搭配使用,单独使用其实也可以,问题是现阶段人们不放心啊……目前没人敢让一个纯人工智能控制的战斗机带着炸弹飞出去,让它自己随便浪啊!万一人工智能犯傻,把炸弹扔自己头上咋办?
所以,针对纯人工智能战斗机,其实运用上还是非常谨慎的,加入了一大堆限制,并且要求只能在有人战斗机的控制下执行任务。
当然,外界非要把这X1定位成六代机的话,那么他们也不会反驳……反正虚虚实实,随便外界怎么说,反正我不解释、不承认、不否认!
不会给出任何的官方消息,你随便猜。
此外,实际上还有人六代机还在开发当中呢,同样准备搭载X系统,是作为一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相互结合的战斗机。
有人六代机加上X1以及X3无人机,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六代机作战系统……单独分出来只说一个X1的话,其实是不完整的……X1项目,只是六代机项目的一部分而已!
因为X1项目的曝光,外界舆论纷纷,国内的人自然是各种自豪,感叹,而外网那边,则是感到了担忧甚至恐惧。
这个世界,逐渐的变得他们不认识了!
什么时候,落后贫穷的华夏,竟然还能压美国人一头啊。
先是人工智能技术,然后是智能电动车技术,再到现在的隐身无人战斗机,这就颠覆大量人们对华夏的固有印象。
以前这些外人,都觉得华夏固然有一些好的东西,比如S系列手机就很不错,还有其他的一些智能终端产品,各种工业产品也都挺好的。
但是也没有想到会变得这么牛逼啊!
别说外人了,哪怕是国内的很多人都有些惊讶……看过了诸多X1隐身无人战斗机的消息,再顺便看看其他诸多智能电动车,人工智能以及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消息,就会产生一个很有意思的念头:搞了半天,列强竟是我自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最新章节,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最新章节,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