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命昭唐 第308章 京畿五道与教育卿

小说:上命昭唐 作者:控制变量法 更新时间:2025-03-27 04:58:47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唐宫殿宇多宏大而阴森,有种莫名压迫感和烦躁。

  故圣帝多在室外召对,比如被群臣称为东门奏对的银台广场,东海,蓬莱山。

  今日,又到了太液池的方丈岛。

  方丈岛去年修缮完成,已投入使用。

  岛上绿树成荫,还有假山、水井、小石潭等景观,岛岸植有大片竹林,桃林。

  花红柳绿里,亭廊相连,曲径通幽,钟声悠扬,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流畅曲水,大臣列席两岸。

  竹林中,圣帝如瀑长发披散肩背,斜卧在莲花座上。

  德王、梁王敬陪在座,坐在圣帝背后。他俩不是来参政议政的,而是听政,耳目濡染。

  这会,奏对已经进行了一会。

  “以三辅为上京道,汉中、西城、武当为京畿南道,北地、新秦、庆阳、上郡、榆林为京畿北道。庆阳新秦太大,各析一郡。秦凤、庆阳析置郡、银郡、金城、凉州、鄯城为京畿西道。”

  圣帝洋洋洒洒。

  “原商州领土即上洛郡废郡,各县划归京兆尹,纳入上京道。”

  “各道普置教育使、团练使、转运使、催发使、仓库使、观察使、典狱使、盐铁使、诸矿使、捕盗使、押蕃使。对应事务,统一由该使该司管辖。”

  “增立一位九卿,曰教育卿,教育寺,教育使就对教育卿负责。”圣帝说道:“寺下置贡生司、考试司、国学司,今后国子诸院选士、教学,科举报名改卷排名发榜,都由教育卿负责,这是我的初步方案。你们下去给出周密设计,并提名人选。”

  唐代科举的丑陋纠其原因,没主管部门,也无主管大臣。临到考试,随便指派几个人去“知贡举”就完事,谁考得上,谁考不上,几个老登一笔勾,太儿戏。

  现在这么做,从制度上抬高了教育事务的地位,给予政治和话语上的权力,单独自成体系。侍郎不敢和尚书、宰相斗嘴,九卿还是敢的。

  部分大臣脸色不是很好,欲言又止,但圣帝显然也没打算和他们商量。

  “这件事谁来负责?”圣帝问道。

  “太常卿苏荣刚正不阿,学问深重,可也。”郑延昌举荐道。

  “苏公太老了。”

  “卫尉卿萧宽如何?”

  “萧宽………”圣帝对他印象不是很深,九卿除了李群、苏荣都接触得少。

  “吴公度擅长职官,典籍娴熟,可让他设计教育寺。”郑延昌又说道:“司隶校尉韩仪和苏荣、孔纬一类性子,可去职,为第一任教育卿。”

  “谁来补御史中丞的空?”圣帝扫了一圈。

  “给事中牛徽。”王抟拱手道:“其在中书门下行事已久,臣观察在眼里,足以胜任。”

  “妥当。”圣帝点点头,补充道:“余者,典狱使对刑部、大理寺负责。”

  这会的刑部就是个寄吧。中高级官员,贵族,他们无权过问、处罚。这些人基本是中书门下、御史台监管,能收拾的就是芝麻官和平民。

  “转运使、催发使对三司负责,仓库对延资库使、太府。”

  “团练使、捕盗对兵部。”

  “………”

  “地方诸事,诸使诸司接手,事归长官。总汇中书门下、枢密院。”

  圣帝说,大臣提笔记录。

  圣帝给的只是蓝图,具体还需大伙按主旨精神研究完善。当然,只要地盘打下来了,没有乱七八糟的势力干涉,这些事也不难,玩弄权术本就是专长。

  “德王,刚才谈了什么?”圣人突然转身,问德王。

  德王正在发呆,闻言犹豫了一下:“调整州郡,划拨外臣职权。”

  “调整了哪些州郡,划拨了什么职权?”

  “三辅京畿道,京畿西道管秦凤、庆阳、金城…………京畿北道管北地、新秦,设了教育卿………”德王磕磕绊绊:“恕罪,有些臣没记住。”

  “梁王?”圣帝看向小小李政阳。

  李政阳摊开笔记,念道:“各道普设…………三司长官统领诸道……延资库、太府统领仓库使。圣唐以首相领延资库,其实就是首相和九卿共掌地存。御史台管诸道廉政使,兵部管………给事中牛徽改御史中丞,司隶校尉韩仪改教育卿………”

  韩偓暗叹一声,狠狠瞪了眼坐在对岸的徐彦若。

  德王涨红了脸,连忙摊开笔墨,回忆记录。

  “可以了。”圣帝打断了李政阳的朗读。

  “臣谨喏。”梁王理了理衣袖,一抟手,重新坐好。

  “灵武、统万城方面,前番被我杀伤颇多,眼下虽已归降,只恐人心犹疑,还需派遣重臣到两地宣抚王政,以定人心,为改土归流编户齐民做准备。”中书舍人赵嘉奏道。

  “何人为可?”

  “中书侍郎陆扆、祠部郎中独孤损。”王抟建议道:“从使从尚书诸司挑选,臣明日便提交名单。”

  “准奏。”圣帝不假思索。

  说过这事,韦说又行了个礼:“归义军和肃州也不能拖了。臣请尽快挑选名望奔赴敦煌、肃州,对张承奉、龙部发出通牒,示以信誉,敦促入朝。”

  “未见其可。”徐彦若插话道:“臣主持河西时曾屡次私下写信、遣幕僚劝其纳土。两方虽礼待,言辞恭敬,但一提纳土入朝,便顾左言它。发通牒,臣担心会当即串联作乱。李贼新退,朱贼复陷东京,不宜在西方有事。有事也鞭长莫及,难道还西征?”

  “不。”圣帝摇头道:“就这几日,遣使通牒。我愿以尚书和侯爵征之,作为最大诚意。拒不服从,就只有讨杀。把我的意思给他们描述清楚。山高的确皇帝远,但不是十万里,我走得到。如果放不下,就想想李弘道高宗益。”

  徐彦若叹了口气。

  这两家的心思,他再清楚不过,想的还是朝廷不可能千里迢迢讨伐到肃州、敦煌,通牒一下,必然面对战争。

  打吧,不见见血,这些人不会死心的。

  “还有巴蜀。”郑延昌老神在在,环顾道:“崔益虽然控制了绵、遂几州,进抵成都郊外,但迟迟奈何不得张虔裕之辈。臣请委崔益为东川节度,复张虔裕诸贼职务,就此见好就收,息事宁人。否则这么混战下去,俟天下平,蜀人也绝户矣。”

  圣帝沉默不语。

  理智告诉他,可以。毕竟也拿下几州,虽然在崔益手里,但他总好过其他军头。可侥幸心又让他想再等等,万一某日崔益就打进成都了呢。

  “为生民计,臣附议。”中书舍人李燕赞同道:“艰难以来,蜀人为国付出至多至忠矣,让他们过几年安生日子吧。被叛军占据就占据,以后徐图收复。巴蜀易守难攻,但地形同样也决定了蜀地军头想打出来也极难,威胁性聊胜于无,姑息姑息也无妨。”

  “也罢!”圣帝一拍莲花座。

  比起后世被王建全据,眼下蜀地局势,其实已经很好了。再奢求太多,怕是上天都会反对吧。

  谈完这几件事,君臣中场休息。

  赵嘉见一时没人提正题,凑趣道:“圣子圣女多已周岁,万寿长乐,臣请择日册封没名头的诸王公主。”

  王抟也道:“已封诸王春秋渐长,再待在宫中,于制不合,宜赴十王宅。另,德王已是婚姻之龄,婚事也该筹备了。”

  圣帝心中一动,笑道:“是该封了………名号怎么给?”

  “是这样。”王抟喝了一口茶,道:“国朝制度上,什么王都可以封,并无禁忌,但碍于各种现实,有潜规则的讲究。”

  “细说。”圣帝抬抬下巴。

  “一是父子不同王,不同名。”王抟解释道:“譬若圣帝潜邸的寿王,可以给子么?可。但为何不能?名也。暗示意味太重。朝野有的是蠢货与钻营者,一见如此,必生异心。”

  “二是名不轻授。何也?子凭母贵,母凭子贵。封号要与母出身贴切。”

  王抟侃侃而谈:“我朝行封,大约五类。一是大国,如鲁、卫、郑、楚、齐、晋、吴、宋,这些要么是邦周姬姓诸侯的高爵,要么是圣王宾客,功臣,是最尊贵的一类。”

  “其次是小邦,如徐、萧、随、邓、蔡、曾、梁。”

  梁王看了看王抟。小邦,这意思,封他时觉得阿母不怎样?唔,阿母当初虽然位在枢密,备受宠爱,身份只是个女御,蓬莱殿的起居宫官。若无圣帝,大概在掖庭无名而终了………

  “我朝皇室人丁兴旺,光古国名不够封,就有了州名。譬若德王,以德州为名,延王李戒丕,以延州为名。”

  “然后便是韩、赵、魏、代、夏、陈、燕一类。这些要么多出篡臣,要么多出混世魔王,与人不祥。朝廷不怎么封。”

  “最后就是秦王。”王抟总结陈词:“也能封,只是和尚书令一样,太宗下克上的名头便是这个,寓意不好…………”王抟吞吞吐吐:“故列圣忌讳,不敢乱封。”

  “哦?”圣帝笑:“不是为避讳?”

  “不然。”郑延昌慢悠悠道:“灵帝以遂王登基,遂王在封。高宗以晋王登基,哀帝之子普也封了晋王。不过影响确实有。秦王号,除非作为立太子的风声封给某王,否则也是隐喻大的问题。”

  “至于尚书令,避讳是其次,主要是权重,借其名阙之。《会要》所谓:尚书国政枢密皆委中书八座之官但受其成事而已是也。若说避讳,太宗任过的职太多了,早就都讳。圣帝践祚前还领过幽州节度使,难道也避讳?”

  “高才!”圣帝欣然道:“若要给某王贵号,怎么操作妥善?”

  圣帝一张嘴,郑延昌就知道他要放什么屁,牛头不对马嘴道:“何淑妃、赵贵妃之子是州名、小邦,九妃已下封不了大国。”

  “若是封妃子,其实简单。”捻着胡须的李溪道:“给某妃之子重号,则其他九妃至少有一子都改封重号即可。比如某妃之子王楚,德王改封晋王,梁王改齐王。”

  圣帝不悦。

  对自己这种愿意遵守规矩的皇帝,面对体制,想谋点私利,还是太难了。

  罢罢,就现状吧。

  圣帝不想给这破房子煽风点火,弄出一堆楚王齐王也是他不想看到的。

  只是一想想,朝廷这么忌惮,生怕搞出内乱,也足以说明后宫也是无情的。犯了她们的利益,只怕同样能心生怨毒杀害。自己固然虚伪,淑妃这些女人又何尝不虚伪。

  不过也没法,人在江湖飘,政治,就是不断的碰壁,妥协,互相口蜜腹剑。

  以后就在商言商,秉政唯政吧,不讲感情。

  “所议事,尽快筹备。”圣帝坐了起来,沉声道:“一连串的内外革新,关系到将来的圣唐面貌,朝野格局,勿令失望。”

  “臣等敢不慎与!”众人直身应道。

  “圣帝,河东使者已入关,不日抵京。”韦说提醒道:“还需早做准备。”

  “我记得。”圣帝点点头。

  来的人是李妙微、李存勖、郭崇韬领衔。

  显然,负责实谈的应该是郭崇韬,小姨子和二舅子的作用是打感情牌。毕竟圣帝对这俩印象好,恩遇甚殊,大家都知道。

  且看李克用能开出什么条件吧。

  众人离开后,圣帝盘坐在莲花座上,望着二子。

  “有何感想?”

  德王答道:“貌易实难,臣连地名地理都弄不清。改制后大臣会不会认真执行,能执行到什么地步,也需长期关注。再就是用人,旁见涉及用人多是大臣推荐。君王不必了解每个臣子,但得熟悉够格坐在这的。如果对他们也不熟,容易坏事,被骗。”

  “不仅如此。”圣帝轻轻点头:“为政第一术,洞察你身边的每个人,上到宰相妻妾,下到马夫。其次,不要携带个人情绪与人相处。喜欢张三,就爱屋及乌喜欢听他的。讨厌李四,就看见就烦,句话不想听,这是错的。情绪和感情会扭曲你的判断力。”

  “作为君王,你可以信任所有人:你更应该关心的是大臣言行的结果,而不是他们言行的动机。”

  “臣谨记。”德王点头。

  “还有,以后听政认真些。”圣帝不满道:“说了前头忘了后头,看到后头忘了前头,紫宸殿上朝会,往往一会功夫,群臣就是十几件事报完了。记不住,难道你还问,某人,你刚说什么来着?你是谁?”

  北齐后主,大臣写好发言稿让他背下来到时照着念,结果到场支支吾吾,几句话都都抖不明白,底下一片哄笑。这一类天子,天子再有神圣性,能有个球权威!

  德王忍不住一笑。

  啪!圣帝把一只笔扔到他面前,板着脸道:“说正事的时候不要嘻嘻哈哈。我今年就三十了,说中兴,可一番折腾还入娘的止步东京。若是半途死了,烂摊子就要靠你们收拾。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甚至干不完…………”

  说着,圣帝微微有些感慨,也有些伤感。我这一生,如履薄冰,能走到对岸吗?

  “臣记住了。”德王神色一肃。

  “政阳,你呢?”圣帝又看向梁王。

  小人儿穿着红圆领,戴着黑幞头正襟危坐在那,还颇有几分喜感。

  “挺热闹,挺和谐。”梁王道。

  “你!”圣帝失笑,没追问。梁王还太小,大脑还不足以支撑他思考复杂问题。

  不懂没关系,慢慢浸染吧。

  姿态、举止、言行,不就被阿赵调教得很好?

  阿赵对儿女,不是圣帝能比的。圣帝没打过哪个孩子,重话都不说。梁王被阿赵按在怀里打得哇哇大叫,却不是一回两回。

  “等这两天忙完了,便给你延请两位良师。”圣帝跳下莲花座,一左一右拉着二子,在竹林小溪边漫步。

  “谁也?”梁王歪头问道。

  “史官赵观文,前邠宁衙将武熊。”圣帝揭开谜底:“前者领你识文断字,三天来为你一讲经,后者带你习武学军事。”

  “那臣岂不是要出宫?”

  “不。”圣帝摇头:“你还小,我准你在宫里再和你娘你弟弟生活几年,师从你娘。她可是个大才女啊。又大,又才。”

  “哪里大?”梁王不解,点点头:“回去俺问问娘,她哪里大。”

  “圣君,该午餐了~”竹亭里,传来贤妃洛符的温柔嗓音。

  “遵命。”圣帝应了一声,领着孩子踏上台阶。

  竹栏杆后,阿赵趴在上头,沐浴在林间日光下,树林阴翳在脸上投射出斑点。

  已是贵妃的她,终于没再穿圆领袍,掖庭宫装,或者李皇帝的衣裳,而是一袭袒胸露乳的墨绿曳地长裙,青衣纁裳。头饰换成了九树花钗。两腮和眉心也画了精致钿妆。

  整个人的气色气势气质容貌都发生了变化。

  等级权势,谁不喜欢!

  其实这些圣帝不是不让她穿,而是她怕被内外说闲话,也怕被圣帝猜忌,所以从不逾制。

  总的来说,阿赵是一个吃得苦,耐得操,熬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线,看得穿生死,有分寸的女人。

  贵妃笑眯眯的看着父与子,对梁王勾勾手:“大郎,过来~有糖给你吃。”

  “好耶!”

  “走,进屋,先吃我的糖。”圣帝劝道。

  贵妃顺手捡起一根竹藤,将梁王抓鸡儿子一般揪到手心,凑到他耳边炽热吐息:“………你且进去休息,我一会来吃圣君的糖,保管让圣君爽到天上………”

  圣帝落荒而逃:“你下手轻点!孩子还小……”

  贵妃耸耸肩:“孩子还小,打死就好。”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上命昭唐,上命昭唐最新章节,上命昭唐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