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默罕默德已经被盖里斯的“奇迹”所折服,但他也时常陷入困惑,他实在是难以理解盖里斯的很多想法。
就比如说,当盖里斯出现在修道院的时候,他原以为会看到盖里斯展露自己的力量,直接降服这里那些走上错误道路的修士。
但盖里斯似乎对于降服那些堕落的修士似乎并无兴趣,反倒是整日里沉迷于修士们讨论经书。
虽然说默罕默德,也能理解为何要讨论吧,但先知真的需要干这种事吗?
只要展露力量,就能很轻松的收服对方吧。
穆斯林同基督徒之间辨经,其实并非什么少见的事。
二者的分野,要比许多人想的要小、要晚。
当然,什么时候是异教徒、什么时候又是误入歧途者、什么时候又是无神论者……
这些更多是看当时宗教局势下,各方势力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何,而不是死板的扣着教义字眼。
于是伯多禄开口对他们说:“我的确体会到天主待人没有差别。在所有的邦国内,对敬畏他且又秉持正义的人,他都中悦。”
——
《宗10:34——35》
教会与回教徒的关系。【天主的救恩计划,也包括那些承认造物主的人,其中首先要推回教徒,他们自称具有亚巴郎的信仰,和我们一样地钦崇唯一的、仁慈的、末日要来审判万民的天主】。
——
《天主教教理,841号》
在奥斯曼崛起,真正威胁到西欧天主教各国利益前,除去西班牙地区因为长期的与穆斯林交战外,罗马教廷看待穆斯林的态度一直都很暧昧。
很少一棍子打死,但也不会随意承认。
与那些北欧或者东欧地区的多神教徒相比来说,穆斯林们更像是走向了一条歧路的异端教派。
而在这个宗教改革年代尚未到来的时代,其实还未有人喊出“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恨”这句话。
而对于穆斯林们来讲:
除依最优的方式外,你们不要与信奉天经的人辩论,除非他们中不义的人。你们应当说:“我们确信降示我们的经典,和降示你们的经典;我们所崇拜和你们所崇拜的是同一个神明,我们是归顺他的。”
——
《古兰经,29-46》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宣称自己受到真主的启示,号召族人放弃多神崇拜,只崇拜唯一的真主。不过,穆罕默德认为自己并没有创立了一个新宗教。
按照穆斯林们的自我诠释,伊斯兰教乃是自人类被创造之初唯一神就启示给人类的信仰,现如今不过是在新时代的再一次重申。
穆斯林们认同犹太教和基督教传统中的多位先知,承认他们是受唯一真神差遣来引导人类走出迷误的。
到了15世纪,穆斯林为了区分耶稣教导的基督教和后世的基督教,开始使用“弥赛亚的宗教”(milla al-masīiyya)指代后世的基督教。
到了此时奥斯曼帝国崛起的时代,穆斯林对基督教的称谓,才有由“楠撒拉的宗派”转变为“弥赛亚的宗教”,这其中暗含着意义是:穆斯林眼中基督教由一个“宗派”逐渐变为一个独立的“宗教”。
塞尔柱帝国时代,穆斯林们从不禁止基督徒们前来耶路撒冷朝圣,而耶路撒冷王国的时代,也从未禁止过穆斯林们的朝觐。
故而在这个年代,若是认为天主教和穆斯林间存在着什么不可调和的宗教信仰矛盾,那可真的就罔顾现实了。
无论是十字军、还是吉哈德,他们都是有实实在在的政治、经济利益作为推手。
对于盖里斯来说,他如果能坐实自己先知的身份,那么就不可能仅限于一个教派,势必会对其他亚伯拉罕系宗教产生冲击。
但在默罕默德看来,盖里斯却并不急着这么干,反倒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边缘群体。
就拿现在来说,盖里斯让马塞纳他们来自己身边,居然并不是让他们去帮忙如何对付教士。
而是让他们对修道院附近的农村进行调查。
农民?调查?
究竟是调查什么?
默罕默德并非迂腐不化之人,只不过农民调查一事,他有些拿不准盖里斯的意思。
当然,有着马塞纳他们这些帕拉丁在,因此调查倒也能进行下去。
……
修道院与贵族侵吞农民土地调查
调查时间:前先知历1200年12月
调查地点:卡尔迪亚军区、圣巴尔萨诺菲乌斯修道院附近。
一、调查背景安纳托利亚东北部地区地处罗马帝国与塞尔柱势力的交界地带,战乱频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长久以来地方贵族势力日渐膨胀,与修道院勾结,以各种名义巧取豪夺,导致自耕群体农破产,农奴化趋势加剧,庄园体制开始强化。
为了解这一现象的本质及其影响,特进行此次调查。
二、修道院土地扩张的方式
1.临终赎罪,攫取土地
圣巴尔萨诺菲乌斯修道院在本地享有极高的宗教威信,许多信徒,尤其是临终的贵族与富农,在修士的劝导下,将土地“献给上帝”从而换取对自身罪孽的偿赎。
2.伪造圣物、神迹诱导捐献
在调查中,有发现,过去二十年里,圣巴尔萨诺菲乌斯修道院,有过五次宣称发现“神迹”或“圣徒遗骨”,吸引朝圣者聚集,并鼓励信徒捐赠土地换取赎罪之恩典。
其凭空刻意编造圣徒显灵的故事,足有十三次,使周边村落的百姓深信,唯有将土地捐给修道院,方能获得神的庇护。
3.无息借贷,变相夺地
虽然基督教禁止有息放贷,但修道院时常会提供无息贷款,但要求土地抵押。
一旦农民无力偿还,修道院即没收土地,使农民沦为佃农或农奴。
常理来说,并不会出现难以偿还无息贷款之事,可修道院地处与突厥人势力交界地带,常有“突厥人”破坏春耕与秋收之事,加之军役繁重,故而时有难以偿还之事。
4.以“战时保护”为名兼并
帝国与塞尔柱土耳其的战争使得许多村庄遭到劫掠。修道院利用其坚固的防御工事,时常庇护战时的农民,条件是将土地“暂时”交给修道院管理,或支付“什一税”。
但时常有情况在于,当战争结束之后,定下的“什一税”并未取消,反而不断加重。
5.修士与贵族结盟,联合欺压农民
修道院往往与地方贵族庄园主联手,由贵族武力逼迫农民低价出售土地,而后贵族将其转赠修道院,从而绕过帝国税收政策,达到实际占有的目的。
同时,贵族的私军为修道院提供武力支持,镇压反抗者。
三、土地兼并的影响
1.农民沦为依附农奴
原本拥有土地的自耕农,往往是帝国军区体制的中坚群体,在贵族与修道院的兼并下逐渐失去田地。
被迫以佃农或长工的身份在修道院的土地上劳作。
修道院强制要求佃农缴纳大约四成的实物租税,要求他们每年提供一定时间的无偿劳动。
这在实际上,已经接近于法兰克人的庄园体制,而非帝国的传统村社。
2.帝国税收减少,财政困境加深
由于修道院在名义上属于宗教机构,其土地享有免税权,导致帝国政府无法从中获得赋税收入,进一步加剧财政困难。而随着贵族通过捐赠手段转移财富,帝国对地方的控制力亦逐渐削弱。
3.地区矛盾增加,抵抗外族入侵能力降低
……
就比如说,当盖里斯出现在修道院的时候,他原以为会看到盖里斯展露自己的力量,直接降服这里那些走上错误道路的修士。
但盖里斯似乎对于降服那些堕落的修士似乎并无兴趣,反倒是整日里沉迷于修士们讨论经书。
虽然说默罕默德,也能理解为何要讨论吧,但先知真的需要干这种事吗?
只要展露力量,就能很轻松的收服对方吧。
穆斯林同基督徒之间辨经,其实并非什么少见的事。
二者的分野,要比许多人想的要小、要晚。
当然,什么时候是异教徒、什么时候又是误入歧途者、什么时候又是无神论者……
这些更多是看当时宗教局势下,各方势力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何,而不是死板的扣着教义字眼。
于是伯多禄开口对他们说:“我的确体会到天主待人没有差别。在所有的邦国内,对敬畏他且又秉持正义的人,他都中悦。”
——
《宗10:34——35》
教会与回教徒的关系。【天主的救恩计划,也包括那些承认造物主的人,其中首先要推回教徒,他们自称具有亚巴郎的信仰,和我们一样地钦崇唯一的、仁慈的、末日要来审判万民的天主】。
——
《天主教教理,841号》
在奥斯曼崛起,真正威胁到西欧天主教各国利益前,除去西班牙地区因为长期的与穆斯林交战外,罗马教廷看待穆斯林的态度一直都很暧昧。
很少一棍子打死,但也不会随意承认。
与那些北欧或者东欧地区的多神教徒相比来说,穆斯林们更像是走向了一条歧路的异端教派。
而在这个宗教改革年代尚未到来的时代,其实还未有人喊出“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恨”这句话。
而对于穆斯林们来讲:
除依最优的方式外,你们不要与信奉天经的人辩论,除非他们中不义的人。你们应当说:“我们确信降示我们的经典,和降示你们的经典;我们所崇拜和你们所崇拜的是同一个神明,我们是归顺他的。”
——
《古兰经,29-46》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宣称自己受到真主的启示,号召族人放弃多神崇拜,只崇拜唯一的真主。不过,穆罕默德认为自己并没有创立了一个新宗教。
按照穆斯林们的自我诠释,伊斯兰教乃是自人类被创造之初唯一神就启示给人类的信仰,现如今不过是在新时代的再一次重申。
穆斯林们认同犹太教和基督教传统中的多位先知,承认他们是受唯一真神差遣来引导人类走出迷误的。
到了15世纪,穆斯林为了区分耶稣教导的基督教和后世的基督教,开始使用“弥赛亚的宗教”(milla al-masīiyya)指代后世的基督教。
到了此时奥斯曼帝国崛起的时代,穆斯林对基督教的称谓,才有由“楠撒拉的宗派”转变为“弥赛亚的宗教”,这其中暗含着意义是:穆斯林眼中基督教由一个“宗派”逐渐变为一个独立的“宗教”。
塞尔柱帝国时代,穆斯林们从不禁止基督徒们前来耶路撒冷朝圣,而耶路撒冷王国的时代,也从未禁止过穆斯林们的朝觐。
故而在这个年代,若是认为天主教和穆斯林间存在着什么不可调和的宗教信仰矛盾,那可真的就罔顾现实了。
无论是十字军、还是吉哈德,他们都是有实实在在的政治、经济利益作为推手。
对于盖里斯来说,他如果能坐实自己先知的身份,那么就不可能仅限于一个教派,势必会对其他亚伯拉罕系宗教产生冲击。
但在默罕默德看来,盖里斯却并不急着这么干,反倒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边缘群体。
就拿现在来说,盖里斯让马塞纳他们来自己身边,居然并不是让他们去帮忙如何对付教士。
而是让他们对修道院附近的农村进行调查。
农民?调查?
究竟是调查什么?
默罕默德并非迂腐不化之人,只不过农民调查一事,他有些拿不准盖里斯的意思。
当然,有着马塞纳他们这些帕拉丁在,因此调查倒也能进行下去。
……
修道院与贵族侵吞农民土地调查
调查时间:前先知历1200年12月
调查地点:卡尔迪亚军区、圣巴尔萨诺菲乌斯修道院附近。
一、调查背景安纳托利亚东北部地区地处罗马帝国与塞尔柱势力的交界地带,战乱频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长久以来地方贵族势力日渐膨胀,与修道院勾结,以各种名义巧取豪夺,导致自耕群体农破产,农奴化趋势加剧,庄园体制开始强化。
为了解这一现象的本质及其影响,特进行此次调查。
二、修道院土地扩张的方式
1.临终赎罪,攫取土地
圣巴尔萨诺菲乌斯修道院在本地享有极高的宗教威信,许多信徒,尤其是临终的贵族与富农,在修士的劝导下,将土地“献给上帝”从而换取对自身罪孽的偿赎。
2.伪造圣物、神迹诱导捐献
在调查中,有发现,过去二十年里,圣巴尔萨诺菲乌斯修道院,有过五次宣称发现“神迹”或“圣徒遗骨”,吸引朝圣者聚集,并鼓励信徒捐赠土地换取赎罪之恩典。
其凭空刻意编造圣徒显灵的故事,足有十三次,使周边村落的百姓深信,唯有将土地捐给修道院,方能获得神的庇护。
3.无息借贷,变相夺地
虽然基督教禁止有息放贷,但修道院时常会提供无息贷款,但要求土地抵押。
一旦农民无力偿还,修道院即没收土地,使农民沦为佃农或农奴。
常理来说,并不会出现难以偿还无息贷款之事,可修道院地处与突厥人势力交界地带,常有“突厥人”破坏春耕与秋收之事,加之军役繁重,故而时有难以偿还之事。
4.以“战时保护”为名兼并
帝国与塞尔柱土耳其的战争使得许多村庄遭到劫掠。修道院利用其坚固的防御工事,时常庇护战时的农民,条件是将土地“暂时”交给修道院管理,或支付“什一税”。
但时常有情况在于,当战争结束之后,定下的“什一税”并未取消,反而不断加重。
5.修士与贵族结盟,联合欺压农民
修道院往往与地方贵族庄园主联手,由贵族武力逼迫农民低价出售土地,而后贵族将其转赠修道院,从而绕过帝国税收政策,达到实际占有的目的。
同时,贵族的私军为修道院提供武力支持,镇压反抗者。
三、土地兼并的影响
1.农民沦为依附农奴
原本拥有土地的自耕农,往往是帝国军区体制的中坚群体,在贵族与修道院的兼并下逐渐失去田地。
被迫以佃农或长工的身份在修道院的土地上劳作。
修道院强制要求佃农缴纳大约四成的实物租税,要求他们每年提供一定时间的无偿劳动。
这在实际上,已经接近于法兰克人的庄园体制,而非帝国的传统村社。
2.帝国税收减少,财政困境加深
由于修道院在名义上属于宗教机构,其土地享有免税权,导致帝国政府无法从中获得赋税收入,进一步加剧财政困难。而随着贵族通过捐赠手段转移财富,帝国对地方的控制力亦逐渐削弱。
3.地区矛盾增加,抵抗外族入侵能力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