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道:“朕已知晓,必不会使此事发生于大秦!”
得到始皇的回答后,李念又道:“相比于问题,太宗之功无疑更甚,不像汉武虽功大于过,却颇有争议,太宗是一位在华夏历史上评价极高的帝王,明成祖朱棣的偶像便是大唐太宗。”
“偶像便是‘崇拜追逐的对象’之意。朱棣一生都在向太宗看齐,连庙号也希望是明太宗。”
“‘朱棣原本的庙号也确实是明太宗,可惜他的子孙中出了个‘神仙’,将他的庙号给变成了明成祖。朱棣倘若泉下有知,怕是能气活过来!”
理论上,“祖”比“宗”更高级,可“祖”一般是用于开先的君王。
将朱棣的庙号给改成了“祖”,与他老爹老朱同为“祖”,岂不是明昭昭在提醒后人,他朱棣是藩王造反上来的,得位不正?
朱棣当然不希望人们记得此事,更想人们记得他的皇位是合理合法继承了老朱的法统,是正儿八经从老朱那传下来的。
所以,明太宗这个庙号就很好,而且还和他的偶像二凤一样。
听到李念所言,始皇帝等暗想:‘这明朝定也是个很有故事的朝代!’
能不有故事吗?
连“神仙”都出来了,虽然肯定不是真神仙,十有八九是明朝某个想要长生不死的帝王,但一听就知道很有故事。
练得身形似鹤形,不怕宫女勒脖颈……
李念笑道:“有人认为太宗之所以在评价上比汉武更好,是因太宗还没来得及变成和汉武一样。”
“太宗在晚年时,也有向汉武晚年发展的迹象,但他没汉武那般能活。”
李念刻意补充了一句:“太宗之所以会在五十出头便病逝,后世有人认为是他为求长生,服用了大量丹药之故。”
始皇帝看了眼李念,他哪听不出来,这小子是又在用大唐太宗提醒他不要去追求什么长生不死药,那是假的,服用之后会死的更快。
这让始皇帝心中有些不乐意,在这小子眼里,他难道是那么不听劝的人?
他已经把那些方士该杀的杀,还活着的都给了这小子。
哦,还有一个既没被杀,也没送给这小子,还一直囚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于终南山翠微宫含风殿驾崩,年五十二岁,初谥文皇帝,庙号唐太宗,葬于昭陵。”
“太宗临终时,特意向长孙无忌、褚遂良托付后事,谓两人曰:‘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又谓太子李治曰:‘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
始皇等人现在已经很懂李念的套路,这小子故意这么说,那李治肯定在之后整出了些和太宗之言相反的活。
“六月一日,李治即大唐皇帝位,时二十二岁。刚即位的李治还是挺安分,可等到了即位的第二年,永徽元年五月,李治为祭奠太宗周年忌日而入感业寺进香,与那位武才人相遇,让大唐也从此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听到“武才人”这三个字,始皇帝等人精神再度振作。
这位武才人终于是登场了,他们都很好奇这女子是如何在大唐成为一代女帝!
蒙恬怀疑道:“说为太宗周年忌日到那感业寺进香,可李治岂能不知武才人在感业寺,只怕是有意去找寻那武才人吧?”
李念笑道:“以李治地位身份,确实不可能不知太宗驾崩后,武才人在感业寺出家为尼,确有可能是为武才人而去。”
众人听后差点没绷住,这李治实在是太“孝”了,太宗死了才一年,就立刻按捺不住去找武才人了,武才人可是他爹太宗的妃嫔!
而且,李治这家伙还选了太宗周年忌日那一天,打着给太宗进香的名义去的,很难不让人怀疑他是故意不小心的。
相思之苦便有这么难熬?
还是在太宗周年忌日那天私会小妈,做起来比较刺激?
再结合太宗临终前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托付后事之言,“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简直太好笑了。
这就是李治的“仁孝”法?
父皇离世,小妈肯定夜里寒凉,倍感寂寞孤独,就让朕这个做儿子的替父皇好好关怀一下小妈,使其夜里不寒凉,人生不寂寞。
“武才人,为大唐开国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出身隋朝宗室,可谓身世不凡。”
“早年,武士彟还在世时,武才人随父居于荆州,家境殷实,生活无忧,然等到贞观九年,时任荆州的都督武士彟……死了。”
“武士彟一死,代表武才人无忧的生活结束,其母杨氏未给武士彟生下儿子,因此在武士彟死后,武才人与其母其妹遭到同父异母的兄长武元庆、武元爽等欺辱。于是不久后,武才人随母从荆州搬回到长安居住。”
“贞观十一年,武才人的命运迎来了最重要的转折。”
“那年十一月,太宗驾幸洛阳宫,闻武家有女姿容甚美,遂召其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因而后世也将她称为‘武媚娘’!”
“在入宫时,其母杨氏哭哭啼啼,不舍女儿要入宫侍君,武媚却道:‘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
“武媚并未将入宫看作洪水猛兽,反而视其为一大机遇。”
“武媚会入宫不仅是她貌美之名传到太宗耳中,还有一重要原因是长孙皇后于贞观十年病逝,太宗心中苦闷,才想招一批美人入宫。”
“武媚入宫时,年仅十四,比于李治,只年长了四岁,虽不比李治大多少,但因为经历,加之她本就聪慧,自然比李治更成熟。因而后世有人认为李治会喜欢武媚,是由于将武媚当作了长孙皇后的替代。”
“武媚在太宗时期的宫廷生活,史书并无多少记载,但武媚自己回忆过一件事:太宗曾有一匹名为‘师子骢’的烈马,肥壮凶悍,没有人能调驭,当时武媚作为宫女在旁侍奉,便对太宗说她有办法驯服此马,只是需要三样东西,一铁鞭,二铁楇,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
冯去疾道:“由此可观这武媚之性,虽为女子,却有不逊于男儿之志。若大唐太宗英明,定不会使武媚在宫中做大!”
说完这两句,冯去疾又摇头道:“太宗将武媚封为五品才人,便是有意限制,可无奈其子李治……”
李念笑道:“太宗之时,武媚在宫中的地位的确不高,做了十二年才人。但在太宗病重期间,武媚和李治却暗暗有了感情。”
“不知是真从武媚这找到了其母长孙皇后的感觉,还是武媚的智慧成熟深深吸引到了李治,李治对武媚一直念念不忘!”
“永徽元年五月,李治到感业寺上香与武媚重逢,永徽二年五月,李治孝服期一满,便将武媚再度召入宫。”
从时间上可看出李治很心急,他父皇五月份的忌日,所以他孝服期也是到五月份满,一满就将武媚召入宫。
不知李治是真这般心急,还是故意又选了二凤忌日所在月份,觉得这样干比较刺激?
始皇帝等人心中便是这想法,这李治当真是个大“孝”子!
“但李治不将武媚召入宫里,也快要瞒不住了!”
“因为武媚此时已怀有身孕,要再不入宫,她和李治的娃都要生出来了。”
又是个炸裂的消息,这李治不仅在孝服期与武媚私通,甚至还将武媚给弄怀孕了。
孝,实在是孝!
“武媚入宫不久,便为李治诞下一子,有了儿子,武媚在李治那的地位更加稳固。”
“永徽三年五月,武媚被册封为二品昭仪,但武媚野心怎可能是一二品昭仪能得满足,她想要成为皇后,想要更大的权力!”
“但要成为皇后,在李治后宫中还有两个大敌需要剪除:一为李治正妻王皇后,一为萧淑妃。”
“其实,武媚能再度入宫,王皇后还出了一把力。”
“彼时,王皇后无子,而萧淑妃却为李治诞下子女,王皇后便想让武媚入宫,与她一起对付萧淑妃,孰不知她要对付的不过是头狼,要引入宫的却是头可怕的暴龙。”
“要是知道武媚后来的作为,王皇后只怕恨不得把武媚再塞回感业寺,使之永世不得出。当然,就算王皇后不出力,李治最终也会把武媚召入宫中,但应当没那么快。”
“入宫后,武媚和王皇后联手,很快便让萧淑妃失宠,但萧淑妃一出,王皇后便成了武媚前进路上的敌人。在一些史书中记载,为扳倒王皇后,登上皇后之位,武媚用了一种极为狠毒的手段。”
“永徽五年,武媚再次为李治诞下一女,武媚请王皇后前来看望此女,待王皇后走后,武媚竟亲手将自己的女儿掐死,又盖上被子掩饰。等李治到来,武则天假颜欢笑,打开被子和李治一同看女儿,却发现女儿已死,询问左右侍从,得知只有王皇后来过。”
“李治由此大怒,生废后之念!”
王绾摇头评价道:“此计确实狠毒,但只要李治稍微有智,便当明白此事非王皇后所为,乃是他人诬陷。”
王皇后除非是完全失了智,否则不可能做这事。
因为当事发后,第一个怀疑的就是她,太过于明显。
王绾又道:“但也不排除李治此人是在故意装傻,他知晓此事或许有蹊跷,只是想借此事另作发挥。”
李念倾向于王绾的观点。
这种杀女儿诬陷皇后的事,风险很大,要是被李治察觉女儿是被武媚自己所杀,那后果可不是武媚想要的。
“李某和王相有同样之想,此事的陷害之意过于明显,且事若不成,为李治发觉,武媚将反受其害,甚至可能失去李治宠爱。”
武媚能得以上位的重要依仗便是李治对她的宠爱,若失去了李治的宠爱,她将什么也不是。
且在骆宾王的《讨武瞾檄》,也未提过此事。
这篇檄文中可是写武媚将李治和她自己的母亲杨氏都给谋害了。
“武媚是个顶尖聪明的女人,她会冒风险做事,但不太会冒这么大风险。除非……”
李念话锋一转,笑道:“除非李治是一彻底愚爱武媚之人,已被武媚迷得神魂颠倒,失去了理智,然而就历史看,李治虽宠爱武媚,却并不愚蠢,反而极为聪明。”
“李治生出废后之念并非是史书所载因武媚亲手掐死女儿,诬陷王皇后,而是李治想通过废后打击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废后只是政斗的一种手段!”
听到这里,王贲道:“那长孙无忌可是李治舅父,还是被大唐太宗临终托命之臣,未想却要被李治对付!”
李念道:“舅父又如何,临终托命之臣又如何?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在朝中势大,已影响到了李治自身的权柄!”
“且在李治一朝,长孙无忌已和在太宗朝时不同,其自恃功高,又为李治之舅,逐渐自满,在朝中打压异己,铲除与他不和之臣,已从太宗麾下的贤臣变成了李治眼里的毒瘤,如何能不被拔除?”
“长孙无忌甚至还陷害李治同父异母之兄李恪、太宗堂弟李道宗。李治提出废王皇后,立武媚为皇后,可能确实有宠爱武媚之意,但应也存有打压长孙无忌等人之念。”
“李治提出要废王立武时,褚遂良激烈反对,甚至因置笏于殿阶,解巾叩头流血,长孙无忌虽未明言,却也支持褚遂良。”
“然而,他们的阻止并不能阻碍李治,李治仍旧废了王皇后,立武媚为皇后。从此,武媚从昔日的才人华丽蜕变为大唐皇后!”
“武媚对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阻碍她成为皇后之人怀恨在心,在成为皇后后,开始对这些人进行报复。”
始皇帝听到现在,笑道:“李治当的确宠爱武媚,然也想以其为一柄利刃,为他斩开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他若亲手处置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有所不便,可武媚却恰好!”
长孙无忌是他亲舅舅,褚遂良是他爹临终时托孤之臣,李治亲自处理倒也能做,只是让其他人替他干,当然更好。
其他人也想到了这点:这李治有东西啊,不是个只知道宠爱武媚的蠢货,反而挺有城府心机!
既抬升了自己宠爱的女人地位,让女人高兴了,还顺便打压了元老大臣,让他们知道大唐的龙椅坐的人是谁,还让武媚和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结了怨,使武媚必须得成为他的刀,为他干活。
废王立武也很明显,分明是李治在借此向大唐众臣彰显他的帝王威仪:不管你是朕的舅舅,还是先皇临终托孤之臣,朕才是当今大唐的皇帝!
得到始皇的回答后,李念又道:“相比于问题,太宗之功无疑更甚,不像汉武虽功大于过,却颇有争议,太宗是一位在华夏历史上评价极高的帝王,明成祖朱棣的偶像便是大唐太宗。”
“偶像便是‘崇拜追逐的对象’之意。朱棣一生都在向太宗看齐,连庙号也希望是明太宗。”
“‘朱棣原本的庙号也确实是明太宗,可惜他的子孙中出了个‘神仙’,将他的庙号给变成了明成祖。朱棣倘若泉下有知,怕是能气活过来!”
理论上,“祖”比“宗”更高级,可“祖”一般是用于开先的君王。
将朱棣的庙号给改成了“祖”,与他老爹老朱同为“祖”,岂不是明昭昭在提醒后人,他朱棣是藩王造反上来的,得位不正?
朱棣当然不希望人们记得此事,更想人们记得他的皇位是合理合法继承了老朱的法统,是正儿八经从老朱那传下来的。
所以,明太宗这个庙号就很好,而且还和他的偶像二凤一样。
听到李念所言,始皇帝等暗想:‘这明朝定也是个很有故事的朝代!’
能不有故事吗?
连“神仙”都出来了,虽然肯定不是真神仙,十有八九是明朝某个想要长生不死的帝王,但一听就知道很有故事。
练得身形似鹤形,不怕宫女勒脖颈……
李念笑道:“有人认为太宗之所以在评价上比汉武更好,是因太宗还没来得及变成和汉武一样。”
“太宗在晚年时,也有向汉武晚年发展的迹象,但他没汉武那般能活。”
李念刻意补充了一句:“太宗之所以会在五十出头便病逝,后世有人认为是他为求长生,服用了大量丹药之故。”
始皇帝看了眼李念,他哪听不出来,这小子是又在用大唐太宗提醒他不要去追求什么长生不死药,那是假的,服用之后会死的更快。
这让始皇帝心中有些不乐意,在这小子眼里,他难道是那么不听劝的人?
他已经把那些方士该杀的杀,还活着的都给了这小子。
哦,还有一个既没被杀,也没送给这小子,还一直囚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于终南山翠微宫含风殿驾崩,年五十二岁,初谥文皇帝,庙号唐太宗,葬于昭陵。”
“太宗临终时,特意向长孙无忌、褚遂良托付后事,谓两人曰:‘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又谓太子李治曰:‘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
始皇等人现在已经很懂李念的套路,这小子故意这么说,那李治肯定在之后整出了些和太宗之言相反的活。
“六月一日,李治即大唐皇帝位,时二十二岁。刚即位的李治还是挺安分,可等到了即位的第二年,永徽元年五月,李治为祭奠太宗周年忌日而入感业寺进香,与那位武才人相遇,让大唐也从此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听到“武才人”这三个字,始皇帝等人精神再度振作。
这位武才人终于是登场了,他们都很好奇这女子是如何在大唐成为一代女帝!
蒙恬怀疑道:“说为太宗周年忌日到那感业寺进香,可李治岂能不知武才人在感业寺,只怕是有意去找寻那武才人吧?”
李念笑道:“以李治地位身份,确实不可能不知太宗驾崩后,武才人在感业寺出家为尼,确有可能是为武才人而去。”
众人听后差点没绷住,这李治实在是太“孝”了,太宗死了才一年,就立刻按捺不住去找武才人了,武才人可是他爹太宗的妃嫔!
而且,李治这家伙还选了太宗周年忌日那一天,打着给太宗进香的名义去的,很难不让人怀疑他是故意不小心的。
相思之苦便有这么难熬?
还是在太宗周年忌日那天私会小妈,做起来比较刺激?
再结合太宗临终前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托付后事之言,“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简直太好笑了。
这就是李治的“仁孝”法?
父皇离世,小妈肯定夜里寒凉,倍感寂寞孤独,就让朕这个做儿子的替父皇好好关怀一下小妈,使其夜里不寒凉,人生不寂寞。
“武才人,为大唐开国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出身隋朝宗室,可谓身世不凡。”
“早年,武士彟还在世时,武才人随父居于荆州,家境殷实,生活无忧,然等到贞观九年,时任荆州的都督武士彟……死了。”
“武士彟一死,代表武才人无忧的生活结束,其母杨氏未给武士彟生下儿子,因此在武士彟死后,武才人与其母其妹遭到同父异母的兄长武元庆、武元爽等欺辱。于是不久后,武才人随母从荆州搬回到长安居住。”
“贞观十一年,武才人的命运迎来了最重要的转折。”
“那年十一月,太宗驾幸洛阳宫,闻武家有女姿容甚美,遂召其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因而后世也将她称为‘武媚娘’!”
“在入宫时,其母杨氏哭哭啼啼,不舍女儿要入宫侍君,武媚却道:‘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
“武媚并未将入宫看作洪水猛兽,反而视其为一大机遇。”
“武媚会入宫不仅是她貌美之名传到太宗耳中,还有一重要原因是长孙皇后于贞观十年病逝,太宗心中苦闷,才想招一批美人入宫。”
“武媚入宫时,年仅十四,比于李治,只年长了四岁,虽不比李治大多少,但因为经历,加之她本就聪慧,自然比李治更成熟。因而后世有人认为李治会喜欢武媚,是由于将武媚当作了长孙皇后的替代。”
“武媚在太宗时期的宫廷生活,史书并无多少记载,但武媚自己回忆过一件事:太宗曾有一匹名为‘师子骢’的烈马,肥壮凶悍,没有人能调驭,当时武媚作为宫女在旁侍奉,便对太宗说她有办法驯服此马,只是需要三样东西,一铁鞭,二铁楇,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
冯去疾道:“由此可观这武媚之性,虽为女子,却有不逊于男儿之志。若大唐太宗英明,定不会使武媚在宫中做大!”
说完这两句,冯去疾又摇头道:“太宗将武媚封为五品才人,便是有意限制,可无奈其子李治……”
李念笑道:“太宗之时,武媚在宫中的地位的确不高,做了十二年才人。但在太宗病重期间,武媚和李治却暗暗有了感情。”
“不知是真从武媚这找到了其母长孙皇后的感觉,还是武媚的智慧成熟深深吸引到了李治,李治对武媚一直念念不忘!”
“永徽元年五月,李治到感业寺上香与武媚重逢,永徽二年五月,李治孝服期一满,便将武媚再度召入宫。”
从时间上可看出李治很心急,他父皇五月份的忌日,所以他孝服期也是到五月份满,一满就将武媚召入宫。
不知李治是真这般心急,还是故意又选了二凤忌日所在月份,觉得这样干比较刺激?
始皇帝等人心中便是这想法,这李治当真是个大“孝”子!
“但李治不将武媚召入宫里,也快要瞒不住了!”
“因为武媚此时已怀有身孕,要再不入宫,她和李治的娃都要生出来了。”
又是个炸裂的消息,这李治不仅在孝服期与武媚私通,甚至还将武媚给弄怀孕了。
孝,实在是孝!
“武媚入宫不久,便为李治诞下一子,有了儿子,武媚在李治那的地位更加稳固。”
“永徽三年五月,武媚被册封为二品昭仪,但武媚野心怎可能是一二品昭仪能得满足,她想要成为皇后,想要更大的权力!”
“但要成为皇后,在李治后宫中还有两个大敌需要剪除:一为李治正妻王皇后,一为萧淑妃。”
“其实,武媚能再度入宫,王皇后还出了一把力。”
“彼时,王皇后无子,而萧淑妃却为李治诞下子女,王皇后便想让武媚入宫,与她一起对付萧淑妃,孰不知她要对付的不过是头狼,要引入宫的却是头可怕的暴龙。”
“要是知道武媚后来的作为,王皇后只怕恨不得把武媚再塞回感业寺,使之永世不得出。当然,就算王皇后不出力,李治最终也会把武媚召入宫中,但应当没那么快。”
“入宫后,武媚和王皇后联手,很快便让萧淑妃失宠,但萧淑妃一出,王皇后便成了武媚前进路上的敌人。在一些史书中记载,为扳倒王皇后,登上皇后之位,武媚用了一种极为狠毒的手段。”
“永徽五年,武媚再次为李治诞下一女,武媚请王皇后前来看望此女,待王皇后走后,武媚竟亲手将自己的女儿掐死,又盖上被子掩饰。等李治到来,武则天假颜欢笑,打开被子和李治一同看女儿,却发现女儿已死,询问左右侍从,得知只有王皇后来过。”
“李治由此大怒,生废后之念!”
王绾摇头评价道:“此计确实狠毒,但只要李治稍微有智,便当明白此事非王皇后所为,乃是他人诬陷。”
王皇后除非是完全失了智,否则不可能做这事。
因为当事发后,第一个怀疑的就是她,太过于明显。
王绾又道:“但也不排除李治此人是在故意装傻,他知晓此事或许有蹊跷,只是想借此事另作发挥。”
李念倾向于王绾的观点。
这种杀女儿诬陷皇后的事,风险很大,要是被李治察觉女儿是被武媚自己所杀,那后果可不是武媚想要的。
“李某和王相有同样之想,此事的陷害之意过于明显,且事若不成,为李治发觉,武媚将反受其害,甚至可能失去李治宠爱。”
武媚能得以上位的重要依仗便是李治对她的宠爱,若失去了李治的宠爱,她将什么也不是。
且在骆宾王的《讨武瞾檄》,也未提过此事。
这篇檄文中可是写武媚将李治和她自己的母亲杨氏都给谋害了。
“武媚是个顶尖聪明的女人,她会冒风险做事,但不太会冒这么大风险。除非……”
李念话锋一转,笑道:“除非李治是一彻底愚爱武媚之人,已被武媚迷得神魂颠倒,失去了理智,然而就历史看,李治虽宠爱武媚,却并不愚蠢,反而极为聪明。”
“李治生出废后之念并非是史书所载因武媚亲手掐死女儿,诬陷王皇后,而是李治想通过废后打击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废后只是政斗的一种手段!”
听到这里,王贲道:“那长孙无忌可是李治舅父,还是被大唐太宗临终托命之臣,未想却要被李治对付!”
李念道:“舅父又如何,临终托命之臣又如何?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在朝中势大,已影响到了李治自身的权柄!”
“且在李治一朝,长孙无忌已和在太宗朝时不同,其自恃功高,又为李治之舅,逐渐自满,在朝中打压异己,铲除与他不和之臣,已从太宗麾下的贤臣变成了李治眼里的毒瘤,如何能不被拔除?”
“长孙无忌甚至还陷害李治同父异母之兄李恪、太宗堂弟李道宗。李治提出废王皇后,立武媚为皇后,可能确实有宠爱武媚之意,但应也存有打压长孙无忌等人之念。”
“李治提出要废王立武时,褚遂良激烈反对,甚至因置笏于殿阶,解巾叩头流血,长孙无忌虽未明言,却也支持褚遂良。”
“然而,他们的阻止并不能阻碍李治,李治仍旧废了王皇后,立武媚为皇后。从此,武媚从昔日的才人华丽蜕变为大唐皇后!”
“武媚对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阻碍她成为皇后之人怀恨在心,在成为皇后后,开始对这些人进行报复。”
始皇帝听到现在,笑道:“李治当的确宠爱武媚,然也想以其为一柄利刃,为他斩开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他若亲手处置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有所不便,可武媚却恰好!”
长孙无忌是他亲舅舅,褚遂良是他爹临终时托孤之臣,李治亲自处理倒也能做,只是让其他人替他干,当然更好。
其他人也想到了这点:这李治有东西啊,不是个只知道宠爱武媚的蠢货,反而挺有城府心机!
既抬升了自己宠爱的女人地位,让女人高兴了,还顺便打压了元老大臣,让他们知道大唐的龙椅坐的人是谁,还让武媚和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结了怨,使武媚必须得成为他的刀,为他干活。
废王立武也很明显,分明是李治在借此向大唐众臣彰显他的帝王威仪:不管你是朕的舅舅,还是先皇临终托孤之臣,朕才是当今大唐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