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关东参王 第五十六章 吉长铁路

小说:民国:关东参王 作者:参娃 更新时间:2025-03-22 17:53:07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之前因为长顺无力自筹资金兴建吉长铁路,在沙俄的胁迫下,吉林将军长顺与东省铁路公司签订了《东省铁路公司接修吉长支路合同》。

  但是这个合同是长顺瞒着朝廷签的,曲绍扬到任后查了出来,连忙上奏朝廷。

  十月末,清廷通告吉林将军衙门,合同不作数,不准东省铁路公司修筑吉长铁路,仍令吉林自筹款项修筑。

  同时,清廷还传令给曲绍扬,不准沙俄人在拉哈苏苏一带租赁荒地、开辟码头和经营牧场。

  曲绍扬本心就不想让沙俄插手吉长铁路的修筑事宜,于是召集了吉林本地乡绅富户,尤其是牛家,共同商议修筑吉长铁路事宜。

  最终,由吉省筹集资金一百五十万两,朝廷拨款八十万两,成立吉省铁路公司,共同承办吉长铁路的修筑事务。

  沙俄方面得知消息,向吉林将军府提出抗议。

  曲绍扬以长顺私人行为,并未征得朝廷允准为理由,驳斥对方,最终东省铁路公司只能承认合同无效。

  除了吉长铁路之外,曲绍扬还计划着再修一条从吉林,途径海龙、柳河、通化、怀仁、宽甸、凤凰城,到安东的铁路。

  如果这条铁路修通了,就能将吉省和东边道大部分连起来,往后再有什么事,不管是运兵还是别的,都非常方便。

  不过,这条路线挺长,估计需要不少银子,眼下曲绍扬可拿不出这么多,只能另外想办法。

  于是,他一边上奏朝廷,恳请朝廷允准,一边安排人,到京津等地宣传。

  当初沙俄要修中东铁路的时候,国内很多爱国商人都表示愿意出资,不能将修筑铁路的权利交给沙俄。

  但是清政府腐败,拿不出那么多银子,又不想把这事儿交给民间承办,最终惹来了沙俄这只狼。

  这一次,曲绍扬可不打算再让沙俄掺和进来了。

  最好就是募集国内资本,自行修建,自主运营,避免将来受制于人。

  吉省要修铁路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

  不光国内一些富商资本想参与进来,就连国际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沙俄首先反对,认为一旦这条铁路修建成功,对中东铁路的运营会有很大影响。

  倭国那头则是非常积极的跟吉林将军衙署接触,他们想参与进来。

  除了这俩国家,还有英、美,都想凑个热闹。

  尤其是美国的铁路大王哈里曼,一直在寻找机会,把美国的金融资本注入东北。

  所以在得知吉省要修建铁路的消息后,立刻就安排人前往吉林将军衙署接触,表示愿意注资,帮助修建铁路。

  对于哈里曼公司如此积极的态度,曲绍扬并不意外。

  哈里曼早就计划一个由美国同意控制的环球运输系统,连接倭国、满洲、西伯利亚与欧洲的铁路,东与太平洋航线,西与大西洋航线衔接。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哈里曼在日俄战争后,在倭国到处游说。

  并且在一九零五年十月跟倭国首相桂太郎交换了一个草约备忘录,就是有关收买满铁的计划。

  但是倭国政府很快察觉到这一草约对他们不利,又撕毁了这一草约。

  后来,哈里曼又通过美国驻奉天总领事向奉天巡抚提出,在京奉铁路修一条支线。

  自新民屯至法库门,将来再延长至齐齐哈尔和瑷珲。

  这一提议,由于日俄的强烈反对,最终没能成功。

  曲绍扬着急提出修建吉林到安东的铁路,也是为了避免更多麻烦。

  眼下只需要应对沙俄一方即可,如果再晚几年,那可能就要应对日俄两个国家了。

  那样的话,估计够呛能成。

  可眼下,也未必就能行,主要是朝廷的态度。

  要知道,清廷历来的准则就是,宁与友邦,不与家奴。

  这事儿,估计还真得找个国外资本参与进来,哪怕只是打个幌子,拉大旗扯虎皮,也比国内出资管用。

  果然,朝廷的回复很快就下来了。

  说吉省财政本就吃紧,吉长铁路还没修建呢,不要太急于求成,修建吉林到安东铁路的事情,暂时搁置吧。

  这个结果,完全在曲绍扬意料之中,所以也没啥失望的。

  但是,这一决定却引起了国内许多富商资本的不满。

  很多人纷纷联名上书,要求朝廷同意修建吉林至安东铁路,由民间筹集资本完成。

  朝廷自然是不肯轻易开这个口子,这事儿就来回扯皮,一时间也没有个定论。

  等到冬月末,朝廷有旨意下来,将海龙厅升为海龙府,在大肚川设东平县、在老虎嘴设西安县,由海龙府管辖。

  将通化县聚字五保,怀仁县和字六保分出来,设立辑安县,县址在洞沟,原洞沟分防巡检,移至外岔沟。

  另外,在郑家屯设辽源州,原郑家屯分防主簿移驻西石头井子。

  柳树河子分防,改立县治,就叫柳河。这些,原本都是东边道所管辖,如今归在吉省管辖范围。

  同时,朝廷决定在烟集冈设立延吉厅,在和龙峪设立分防经历。

  原吉林南磨盘山州同改设县,取名磐石,隶属于吉林府。

  朝廷增加这么多州、县,无非是想加强对吉省以及东边道的管控。

  忙忙碌碌中,很快就进了腊月,离着过年也就不远了。

  这是曲绍扬任吉林将军以来的第一个新年,也是曲家人第一次在吉林城过年,肯定得好好准备。

  刚进了腊月,陈秀芸就预备了几份丰厚的年礼,安排人送往奉天、凤凰城、宽甸、临江等地。

  没过两天,陈允哲、陈允瀚也打发了人送来年礼。

  同时,底下各州县的官员,定边军分驻各地的守备、管带,各地的乡绅富豪等,也都纷纷往府里送年礼。

  杨春红进府没多久就怀孕了,只是胎相不太稳,需要静养休息。

  于是陈秀芸就领着林玉环和孟兰心,张罗府里各处事务。

  腊月十二,张天志突然来到了吉林城,找到曲绍扬。“大哥,我回来了。”

  曲绍扬见到张天志,也十分高兴。

  “可算回来了,快让我瞅瞅,哎呦,比出国那时候,成熟多了啊。”

  曲绍扬拍了拍张天志肩膀,十分欣慰的说道。

  “大哥,实在对不住,你最艰难的时候,我没能赶回来帮你。

  我那时候已经坐船到天津了,没想到一下船,就让总办大人给截住,直接把我们安排到测绘学堂去任教了。”

  天志见了曲绍扬,一脸的不好意思,赶忙解释道。

  “咳,我还以为啥事儿呢,这个我早就知道了。

  你啊,也是年轻气盛,啥事儿都掺和。

  离开家的时候我不是嘱咐过你,不许跟那些人凑一起瞎胡闹么?”

  得亏是朝廷把这些人直接稳住了,不然,真要是让他们去了东北,还不定闹出多大的乱子来呢。

  张天志挠挠头,“那时候不是着急了么?怕大哥孤立无援,就想着多拉一些人帮忙。

  我那些同学,可都是陆军大学里的高材生。”

  “你可得了吧,那都是各地军中的精英,你哥这庙小,容不下那么多尊大佛。”曲绍扬故意开玩笑道。

  “对了,你这是回来过年,还是另有公干啊?回家看你爹娘了没有?”

  曲绍扬忽然想起来,这才腊月十二,离着过年还有挺远呢,测绘学堂不会这么早就放假吧?

  “哦,是总办大人特许的假。

  我们这些人都离家快四年了,回国也没能见家人面。

  眼下不是东北的事态平息了么?总办大人就允许我们各自回乡探亲,等年后再回去任教。”

  当初把他们安置在测绘学堂,也是不得已的办法。

  如今沙俄已经撤兵,东边道义军也与朝廷达成一致,测绘学堂总办特批了假期,让这些留学生回家探亲,正好陪家人过年。

  “我还没回临江呢,想着先来看看大哥,跟大哥解释一下。”

  张天志有些不好意思,总觉得愧对哥哥。

  曲绍扬点点头,“既然来了,那就多住几天,各处转转。

  新源和婉瑜他们也都在这边呢,要是知道你回来了,不定得多高兴。

  走吧,跟我回府去,见见你嫂子、小侄女。”

  正好时候也不早了,曲绍扬撂下那些公务,跟张天志一起,回将军府去。

  二人回府的时候,振业、振武、振杰、铃铛,已经从学堂放学回来了。

  见到张天志,振业、振武还行能记得是谁,振杰、佳玲就有点儿想不起来了。

  他们才九岁嘛,天志出国那会儿,他们还小呢。

  陈秀芸一说,孩子们立刻想起来,于是围着小志叔叔,叽叽喳喳的问这问那。

  没多会儿,新源、婉瑜、振邦三个也回来了。

  一见到张天志,新源和婉瑜就扑了过去,“哥,你可算回来了,出去这么久,也不给家里来信,想死我们了。”

  新源和婉瑜两个几乎就等于是张天志看着长大的,从小就跟他亲,这些年了,感情也没变。

  一见到分别多年的哥哥,俩人哭的鼻涕一把泪一把,可把张天志给心疼坏了,赶忙哄着。

  振邦倒是没哭,但也挺激动的,等新源和婉瑜情绪平定之后,振邦就向张天志打听倭国的事情,人文风貌、山川地理等等。

  这孩子从小就爱学习,而且不是那种死脑筋的只学四书五经,他是什么都爱好,都有兴趣探索。

  尤其是接触了洋人之后,对国外就特别好奇,一直想出去走走看看。

  曲绍扬也答应了,等振邦再大一些,就安排他出国留学。

  喜欢去哪里就去,各处走走看看,多学习学习那些国家的长处。

  亲人多年未见,自然有无数话要说,晚间府里设宴给张天志接风洗尘。

  晚宴过后,曲绍扬和张天志二人又去书房聊了很久。

  张天志的意思,他想回东北来,在定边军中任职,也算是给曲绍扬帮帮忙。

  但曲绍扬却不这么想,当初他送天志去武备学堂,就是想让他有更好的发展。

  所以曲绍扬给天志的建议,是尽量留在京津,最好能进北洋新军之中效力。

  这样,他们兄弟一个在东北,一个在京津,还可以互为照应。

  北洋新军那可是老袁的心腹,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进入新军,都会得到重用,将来都是北洋政府中的高官。

  经过曲绍扬的劝说,张天志最终放弃了回定边军效力的想法。

  张天志在省城住了两天,实在是太想念父母,于是告辞离开。

  新源和婉瑜还得念书学习,没法跟哥哥一起回家,郁闷了好几天。

  临近年底,将军衙署公务繁多,曲绍扬也顾不上家里头,一切都交给陈秀芸等人处理。

  转眼间,光绪二十八年过去,二十九年来到。

  曲绍扬如今是吉林将军了,这过年肯定跟以前在临江不一样,从正月初一开始,府里拜访的客人就没断流儿。

  正月初六,将军府设宴,宴请吉林城及各地官员、乡绅仕宦,还特地请了戏班子唱堂会,办的格外热闹。

  “诸位,本官有一件事,想与诸位商议。只是一个小小的提议啊,没有其他意思。”

  趁着戏台上一曲完毕,下一折戏还没开始,曲绍扬忽然开口说道。

  众人闻言,立刻安静下来,听曲绍扬说话。

  “各位也都知道,自打营口开埠以来,外国的各种新机器、新厂子,也随之源源不断地跟了过来。

  咱们且不谈别的,只说面粉一项,沙俄在哈城开的面粉厂,人家是机器磨面,一天产量几千斤。

  而且磨出来的面,比咱们用的石磨细的多,还白。

  往后,就怕是洋面粉越来越多,对咱们本地的面粉作坊,是个很大的威胁。

  所以,本官有个想法,咱们是不是也可以出资,建一处面粉厂?

  这挣钱的买卖,也不能全都让人家揽去了吧?”

  随着国外资本的进驻,民族资本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曲绍扬有意扶持民族资本,与国外相抗衡,所以才会有今天这番话。

  “当然,也不光是面粉厂,榨油厂、酒厂、卷烟厂等等,这些都可以考虑。

  各位可以多琢磨琢磨,省府方面,可以对本国资产给与一定优惠和照顾。”

  这要是搁以前,曲家自己就办了,哪里还用得着跟旁人商议?

  可曲绍扬现在已经是将军了,不好再大张旗鼓的办厂,与民争利。

  所以,他才动员这些人投钱建厂。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民国:关东参王,民国:关东参王最新章节,民国:关东参王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