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关东参王 第七十三章 劝学

小说:民国:关东参王 作者:参娃 更新时间:2025-04-09 16:35:40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爹,娘,你们没去过学校,不知道咋回事儿。

  自打去年开始,这学校就感觉变味儿了,也不知道咋地就兴起来一股风儿,进了学堂就好像高人一等了似的。

  穿的衣服要绫罗绸缎,冬天还得有皮袍,还要买靴子、买眼镜、吃纸烟、携带西洋学具物品。

  有些学生明明家境一般,也跟风打扮的跟大户人家少爷似的,还明里暗里瞧不起那些穿戴差的学生。”

  振堂气呼呼的就把事情前因后果,讲给众人听。

  振堂他们在学校的时间久了,旁人多少知道一些他们的身份。

  尽管他们穿着打扮普通,倒也没人敢当面招惹。

  振东来的时间短,大家都不熟悉,有的人见他穿着棉衣棉鞋,寻常打扮,少不得就嘲笑他是乡下来的土包子。

  今天下午,有人故意恶作剧,将振东的课本扔在了泥地里踩踏,振东气不过,就跟那些人打了起来。

  正好被振堂、振宗等人遇见了,就这么跟人家打了起来。

  虽然最后打赢了,可也弄脏了衣裳。

  曲绍扬听完儿子的叙述后,微微皱起了眉头。

  吉省为了兴办教育,给这些来念书的孩子提供了很多优惠、便利的条件。

  学费、书本费都是免的,只收取食宿费用,价格也很低。

  对一些家庭贫困,成绩优异的孩子,还会给适当的补贴。

  可以说,为了吉省的教育事业,众人都费了不少心思。

  “绍扬,这事儿得管啊,才上小学就比吃比穿,那要是大了还了得?

  省府花大力气办教育,是为了培育他们成材,可不是让他们去学校当少爷的。

  这种风气绝对不能惯着,要不然,往后这些孩子哪还有心思好好学习啊?心思都用在不正当的地方去了。

  我记得去年有个中学,就因为食堂的饭菜不合口味,就罢课闹事,影响很坏。”

  陈秀芸那头听了儿子的叙述,不由得担心起来。

  “是啊,这股风气不好,是得刹一刹。”曲绍扬点点头。

  到去年年底,只吉林府管辖范围,就有两等小学堂四十多所,再加上传习所、工商半日小学堂等,在校学生两千多人。

  长春府大概有一千七八百人,其余的一些州府也有不少学生,总共算下来,吉省最少也得有上万的小学生了。

  就像陈秀芸说的那样,省府花那么多钱办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才,可不是培养一群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的蛀虫。

  “行,这事儿我记下了。振东,过来,让四叔看看,有没有打坏哪里?”

  曲绍扬朝着振东招招手,示意他上前来。

  “四叔,没事儿,我没吃亏,那群废物也就是仗着人多罢了。”

  振东挠挠头,一脸的不好意思,刚来省城,就给四叔四婶添麻烦。

  “行,没吃亏就好,以后记得啊,要是对方人多你打不过就跑。

  跑了不丢人,打不过受伤了,遭罪的是你自己。”

  曲绍扬把侄儿叫过来,仔细检查了一下,确实没啥事儿,这才放心了。

  因这段插曲,第二天曲绍扬就召集了教育相关的部门开会,然后宣布,他要亲自去各个小学视察演讲。

  然后,曲绍扬没给各个学校反应的机会,直接带着人就去了振宗他们读书的那个学校。

  巡抚大人亲自到学校检查,直接把学校督办、校长等人吓的腿都哆嗦。

  曲绍扬也没说别的,只说是召集学生开会,让孩子们都到操场集合。

  二月下旬,白天外面也不算太冷,孩子们很快就集合起来。

  “近日听闻,小学堂学生,一入学堂,旧衣服也不穿了,家常的饮食也吃不下去了。

  而且还要买靴子、买眼镜、吃纸烟、携带洋式物品。

  为了这些不要紧的物件,样样都要家里备齐,实在把思想用在无用的地方去了。”

  曲绍扬站在台子上,面对这一众学生,用大白话跟他们耐心的讲。

  “你们要知道,省府创办学堂,不是要你们去学洋派。

  总得要学问上比得过人家才好,怎么可以毫无心得,专讲皮毛呢?”

  “学生名誉很高,你们的父母送你们来学堂学习,也是盼着你们能学有所成,不是让你们来比吃比穿的。

  你们只需要专心求学,所有衣服、饮食、文具用品等等,不必求华美。

  只要干净整洁,不碍卫生、合乎己用即可,万不可再学些奢侈浪费的习气。”

  “从今往后,你们要学着俭朴,把奢华的服饰,并纸烟、眼镜等一律去掉。

  唯有专心向学,养成高尚的思想,才是好学生呢。”

  曲绍扬一番话,言辞恳切,又通俗易懂。

  底下的学生也不过十几岁的孩子,被曲绍扬这么一说,个个都低下了头,羞愧不已。

  之后,曲绍扬又要求学校教员,随时劝诫学生,纠正不良行为,刻苦自励,勤俭节约,争做有用之才。

  连着几天,曲绍扬都在各个学堂巡视演讲。

  之后,随行之人将曲绍扬演讲的内容抄录下来,就以这种大白话的方式,刊登在《吉林教育官报》、《吉林报》、《吉林白话报》等相关报纸上面。

  一时间引起不少人讨论,社会反响强烈。

  徐世昌在奉天也看到了相关的内容,觉得不错。

  于是命人在奉天的报纸上刊登,并发布告示,每个学校的师生都人手一份。

  尤其是那些学生,让他们仔仔细细研读,写一写感想等。

  就此,学生间奢靡、攀比等风气,逐渐淡去。

  进了三月,徐世昌下令,将吉林原有捕盗队十军四十营裁减八营。

  其余每营减两哨,改编为中、前、后、左、右五路巡防队,共三十三营,分驻各城巡防,原设之营务处改为巡防营务处。

  吉林各地巡防营,大多都是当初随曲绍扬起义的民团和义军。

  因定边军有人数限制,故而安排到各地的捕盗队。如今裁减下不少人来,总得有地方安置。

  于是,曲绍扬便商议成立官运总局、长春总仓、吉林省仓、缉私局、采运局等,实行民盐专营。

  之后一年时间内,共运销课盐六千八百余万斤,盈余银五十多万两。

  开春之后,曲绍扬提议,在省城江南改扩建农业试验场。

  新的试验场在江南、江北占地六十多垧,派胡宗瀛为监督,隶属于吉省劝业道。

  试验场附设传习所和农场,以“启导知识、改良方法、增殖物产”为宗旨,进行土壤、肥料、农具、选种和病虫害防治等相关试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该场除与国内四川、湖北、广东、江西、奉天、黑龙江等省农业试验机构进行技术交流外,还从倭国、美国、沙俄等国引进先进农具和农作物品种

  同时进行机械化农具研究试验,是吉省最早的试验并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的机构。

  四月初,赵颖兰、何泽雯、曲振业等人出国留学的相关手续都办的差不多了。

  赵颖兰跟何泽雯前往德国,赵颖兰打算学习建筑设计类的专业,何泽雯想去学生物。

  曲振业兄弟几个则是去美国几所知名大学就读,振业要过去读商业管理和金融方面,振文过去读法学,振全想要学交通方面,振庆想要学医。

  曲绍扬并不干涉他们学什么,只要孩子们认认真真学习,能够学有所成,就足够了。

  月末,吉省今年推选出来的二十几名优秀学生,背上行囊离开家,一同从吉林城坐火车出发。

  如今安东有直通欧洲和美国的轮船,就不用再像以前似的,还必须到天津坐船。

  吉林火车站,各家送行的亲人,哭作一团。

  赵颖兰的父母、林若兰、张氏、曲绍扬夫妻,各自扯着自家的孩子,殷殷叮嘱。

  “到了那边,记得往回打份儿电报,让娘知道你们平安。

  家里面你放心,松诚有我照顾呢,肯定给他养的白白胖胖。”

  林若兰扯着儿媳妇的手,重复着说过多次的话语。

  “娘,我这一走,家里就拜托你了。松诚还小,正是淘气的时候,让娘受累了。”

  赵颖兰嫁到刘家这两年,跟林若兰相处的很好,婆媳俩从来都没红过脸。

  如今赵颖兰要出国求学,把孩子撇给婆婆,自然是万分不舍。

  “这话说的,那是我的亲孙子,奶奶照顾亲孙子那不是应该应分的么?

  只要你跟新源在外面好好儿的,娘就心满意足了。”

  林若兰也舍不得儿媳妇,但是为了儿子儿媳将来着想,必须得让儿媳妇走出去。

  “闺女,你放心就是,孩子有我们呢。

  出国留学的机会太难得了,你可一定要好好珍惜,出去了多学点儿本事,别辜负了你婆婆这份儿苦心。”

  赵颖兰的母亲握着闺女的手,再三叮嘱。

  另一边,陈秀芸和张氏,扯着何泽雯不放,也是各种舍不得。

  十六岁的何泽雯,在这一批出国的孩子里面,算是最小的一个。

  原本陈秀芸想着,让她过两年跟佳玲一起去留学,何泽雯不肯。

  她早就把中学的功课完成了,就想出国去学习更多更深奥的知识。

  “泽雯啊,出门在外不比在家里,女孩子更得多注意。

  紫苏、紫菀俩丫头,是你孟姨亲手调教出来的,从小练武,各种兵器都会用,等闲三五个人近不了身。

  你不管去哪儿,千万记得领着她俩。

  另外,我还给她俩带了些金子,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可千万别拿出来。”

  作为婆婆,陈秀芸想的十分周到,直接给未来儿媳妇带了俩女保镖。

  紫苏紫菀都是五六岁被选进了曲府,跟在孟兰心身边学拳脚、练打枪等,为了家里几个姑娘准备的。

  何泽雯是振邦的未婚妻,跟曲家的女儿一样金贵。

  此次远赴德国,陈秀芸不放心,特地挑了两个本事最好的丫头,陪着一起。

  该嘱咐的,提前也都说过好几遍了。

  眼见着到了发车的时间,那头喊着检票,众人赶忙拿起来行李,送孩子们检票上车。

  当火车拉起响笛,咕咚咕咚的冒出黑烟时,月台上送行的人们,挥舞着手,目送孩子们离开。

  火车上,孩子们或是趴在窗户上,或是将手伸出车窗外,向亲人们道别。

  转眼间,火车驶离,越走越远,直到再也看不见影子。

  “唉,孩子们这一走,也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回来。”陈秀芸看着火车远去的方向,叹气道。

  “不管多久,他们都会回来的,因为他们的根在这里,家在这里。”曲绍扬拍了拍妻子肩膀,安慰道。

  孩子们走后,家里似乎一下子就安静了不少。

  那些小的也不胡闹了,振杰、振生、振民等人,学习越发刻苦,就连振宗、振堂几个,也认真了不少。

  孩子们都有一个梦想,出国留学,等学成归来之时,用自己所学报效祖国。

  对此,曲绍扬等人很是欣慰。

  孩子们能这么想就很好,不管能不能出国留学,只要有心,将来都不会差。

  五月初,钦差大臣、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委派勘界委员李廷玉、副委员候补知县刘建封、许中书,以及测绘生康瑞林等勘查奉、吉两省界限,以及长白山主支各脉,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源头等。

  刘建封等人跋山涉水进行勘测,并多次登临长白山天池,亲自为长白山诸峰命名,并于实地拍下“穆克登刻石”照片。

  勘界归来后,刘建封根据实地调查,编撰《长白山江岗志略》一书,是第一部有关长白山的志书,保存了很多珍贵资料。

  紧接着,徐世昌又奏准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仍以松花江为天然界限。

  原属于吉林的汤原、大通两县江北地段,以及依兰府插入到黑龙江属地,归黑省管辖。

  同时,徐世昌还宣布设立东三省宪兵学堂和东三省讲武堂。

  得知消息后,振武就沉不住气了,直接去找曲绍扬,说他想去讲武堂。

  振武这孩子随了曲绍扬,天生力气大,从小就爱舞刀弄枪。

  从会走开始就跟着孟兰心扎马步,稍大一些就跟着刘东山练拳、骑马射击等等。

  别看振武才十六,个头已经比曲绍扬还高了,身材魁梧壮硕,一般人不是对手。

  “不想读书,想去讲武堂?你以为讲武堂就光是练武打仗啊?人家也学文化课,而且学的还很多呢。

  你啊,还是好好把中学读完吧,回头我再安排你去讲武堂。”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民国:关东参王,民国:关东参王最新章节,民国:关东参王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