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承基被捕之后,为了保护其他人,完全回避了密山起义的计划。
加上他“暴毙”的相当突然,外头试图营救的人,根本来不及反应,也因此,营救计划全部取消。
不过,这些人活动频繁,多少也引起了清廷的怀疑。
因此,朝廷命令东三省督抚,严查隐藏在东北的革命人士。
那些活跃在东北的革命派人士,不得不停止他们的活动,分散开来,各展所能,投入到学堂、军队、警察等行列中。
商震考入了新军二十镇随营学堂,程起陆、李培基考入东三省讲武堂。
后来,这些人又考入了东三省陆军测绘学堂,作为他们进行秘密活动的掩护。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一片欢庆祥和的气氛中,宣统二年来到。
去年过年各家没能好好庆贺,今年没了限制,都想着找补回来。
于是从正月初一开始,巡抚府上就十分热闹,前来拜年的人络绎不绝。
正月初六,曲绍扬在省城最大的戏园子办堂会,邀请各界人士参加,共庆新春佳节。
席间,众人少不得要对曲绍扬歌功颂德一番,称赞其清廉正直、勤政务实、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
算起来,曲绍扬在吉省任职已经快八年了。职务从将军到巡抚,统揽一省之军政要务,算得上是一方封疆大吏。
曲绍扬在任期间,整顿地方治安、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修筑铁路、办工厂、盖学校、建医院,可以说是做了不少实事好事。
吉省这几年稳定发展,人口几乎翻倍,经济形势也一路向好,曲绍扬确实功不可没。
当然,人无完人,谁也不可能一心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曲绍扬同样有私心,借着机会,曲家的产业遍布东三省各个行业,几乎所有挣钱的产业,都有曲家的影子。
这一点,曲绍扬从不否认,他做的已经可以了。
至少他不干那些刮地皮的事情,不盘剥百姓,不私自增加税赋。
自打他就任之后,吉省百姓的日子,比以往好多了。
因此,曲绍扬在吉省的官声极好,百姓但凡提起这位巡抚大人,无不竖起大拇指来,称其是难得的好官。
当然,面对众人的恭维和夸赞,曲绍扬还是要谦虚一下。
表示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吉林城的父老,多多批评指正。
宴席之间觥筹交错,戏台之上歌舞升平,众人开怀畅饮,高谈阔论,十分热闹。
省府事情多,自然不能像以前那样,等到正月十六再开印办公。
初七之后,就开始处理一些紧急事务了。
正月初八,朝廷下令,裁撤延吉边务督办处,调吴禄贞回奉天。
吴禄贞在延吉边务帮办的位置上,属实做了不少事情。
除去间岛问题之外,他还修建了戍边楼、加强边防军、管理边民,而且筹划兴建高丽垦民学堂、修路、开发森林资源等等,可以说功劳不小。
当然,吴禄贞与革命党人来往密切,之前就曾经资助过熊承基。
清廷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却也不敢放任吴禄贞在延边的势力继续扩大,于是借口经济拮据,撤销了边务督办公署。
吴禄贞接到朝廷命令后,只能卸任离开,临返回奉天之前,来吉林城拜会曲绍扬。
曲绍扬对吴禄贞在延吉的作为予以肯定,并赠予其很多金银,言称若将来再有机会,一定保举吴禄贞。
就这样,吴禄贞离开了吉林返回奉天。
没过多久,又被调回了京城,授以镶红旗蒙古副都统之职。
后来,吴禄贞被派往德法考察军务。
吴禄贞虽然被调走,韩登举依旧任延边镇守使,驻守珲春。
经过这么多次的交锋,倭军没占到多少便宜。
再加上延边地区已经开了商埠,所以倭军并没有因为吴禄贞离开,便大肆骚扰进犯。
但是,倭国驻公主岭守备队,却以侦查地形为由,经伊通州抵达吉林城。
此事被曲绍扬得知,立刻派巡防队将其驱逐,同时上奏朝廷,要求外务部与倭方严正交涉。
若再有守备队擅自离南满属地之事,绝不姑息。
宣统二年是革命风潮高涨的一年,各地立宪派也利用这个机会,发起了速开国会的请愿活动,要把清政府的假立宪变成真立宪。
刚开年,奉天、吉林两省谘议局代表参加了一年内即开过会的十六省请愿团。
二月,奉、吉、黑三省的谘议局选派代表召开会议,联名向东三省总督提出呈文。
呈请速开国会,救三省以保大局,谨请总督代奏。
二月末,倭国驻奉天总领事小池张造,与奉天交涉使韩国均协商,从鸭绿江上架设铁桥,铺设铁轨通火车相关事宜。
因安东归属曲绍扬管辖,安奉铁路也是吉省出资修建,韩国均无法做主,于是倭使找到曲绍扬。
曲绍扬直接拒绝对方的提议,言称若需要修筑铁桥,吉省可自行修建,不需要倭国插手。
倭使对此十分不满,向曲绍扬提出抗议,曲绍扬不予理会。
等倭使离开后,曲绍扬吩咐家里人,往后出入一定要多带随从护卫。
虽说小倭子目前还不敢嚣张到这个程度,可也得小心防范。
毕竟曲绍扬没少得罪小倭子,就怕他们狗急跳墙。
三月初,郭尔罗斯前旗四等台吉陶克陶胡,因抗垦起事失败,带领残匪四十五人,由桑贝于旗界多罗克卡伦越境投靠沙俄。
之后,沙俄用轮船将陶克陶胡等人的家眷接到哈尔滨,并用火车送往沙俄。
此事引起了曲绍扬的重视,他上奏朝廷,建议严密监视蒙地动向,避免更多部落投沙俄,引起动荡。
然而曲绍扬的奏折,并未引起朝廷重视。
三月十七,奉天巡抚程德全调补江苏巡抚,三月十九,朝廷宣布裁撤奉天巡抚,命东三省总督锡良兼管巡抚事宜。
就此,奉天巡抚一职不再设,只剩吉、黑两处巡抚。
四月末,振杰、振民、佳玲,连同一批优秀学生,被送去美、英、德等国留学。
这已经是曲家孩子里面,第四批出国的了。
第一批出国的振邦等人,已经在德国学习将近四年。
前阵子振邦来信,说是他提前修完了本科学业,导师想要留他读博士,他拒绝了。
要是读博士的话,保守估计也得五年之后才能回来,闹不好得八年,毕竟德国是出了名的难毕业。
当然,德国的博士含金量相当高。
振邦觉得眼下还不是读博士的时候,父亲身边更需要他,因此拒绝了导师的邀请,决意回国。
至于新源,他的学业进度差一些,估计今年毕不了业,得明年了。
赵颖兰、何泽雯等人在德国也很好。
尤其是何泽雯,这姑娘蛮厉害的,各门功课都优秀,导师非常喜欢她。
孩子们陆续出国,陈秀芸身边就剩下振堂、振祥两兄弟。
振堂今年也十五岁了,已经读中学,这小子成天调皮捣蛋,跟振武似的,不怎么爱学习。
而且早早就放出话来,他不打算去留学了,他也要进讲武堂,或者进定边军从一个小兵当起。
孩子们大了,各有各的志向,曲绍扬夫妻也不好强拧着。
家里这么多孩子,也不可能个个儿都成材,总得有几个歪瓜裂枣儿。
陈秀芸一共生了六个孩子,四个出国留学,这已经算是老曲家祖坟冒青烟,还想咋地?
后头这些孩子,爱干啥就干啥吧,由着他们性子发展。
还是那句话,只要别败家,别当汉奸,堂堂正正做人就行。
到了五月末,朝廷批准,将吉林原有陆军第一协,和吉林巡防队左、右、中、后四路二十七营,改编为全国陆军第二十三镇。
本来,朝廷属意孟恩远任统制,曲绍扬想了办法,将徐世扬任命为第二十三镇统制,郑铁柱任副统制。
这孟恩远是天津人,曾经是青楼里的大茶壶,三十岁了才入淮军当兵。
甲午年时,孟恩远在定武军中任哨官,后来老袁小站练兵,孟恩远与一众定武军旧部被吸纳。
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时,孟恩远随行,出任吉林巡防督办。
至于徐世扬,不是旁人,正是徐世昌的六弟,也就是振业未来的老丈人。
当初随着徐世昌一起来东北,在吉林新军中任职。
有自家人在,曲绍扬哪会把统制的位置给旁人?
于是举荐了徐世扬出任统制,郑铁柱为副统制。
也就等于是把第二十三镇的官兵,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至于孟恩远,则是调去奉天任新军统制。
六月,东三省绅民代表乔占九等人又参加了第二次各省各界过会请愿团。
没过多久,资政院成立。
东三省旅京学生赵振清、牛广生亲赴摄政王府门前,忍痛割臂写了请开国会的血书,参加了全国第三次国会请愿活动。
第三次请愿运动的特点就是声势很大。
黑龙江谘议局副议长战殿臣、奉天谘议局副议长孙百斛到京出席了谘议局联合会第一次会议,大会决议联合各省谘议局推动速开国会。
到了九月,吉省谘议局以代表全体人民的口号,泣血上书给东三省总督锡良,吉林巡抚曲绍扬,呼吁代奏皇上即行降旨,成立国会。
以期号召民众,抵御外辱,振兴国威。
两天之后,吉省商务总会上书巡抚,以“时局艰危,民心涣散”,请求速开国会,以联民气,而挽大局。
众人在上书中特别提到,“日俄定约不数日,倭人即施其阴险之手段,吞并高丽。
是东三省危亡之祸,已延眉睫,若再不函图挽救,将不免为高丽之续。”
接着,长寿县绅民王炳辰等六百三十人联名上书吉林巡抚,要曲绍扬以天下苍生为念,俯顺舆情,代为奏闻皇上,即开国会。
“这些人啊,一个个还对清廷抱有幻想呢,成天喊着什么开国会。
开了有什么用?真以为开国会,就能解决眼下的困境了?”
曲绍扬被这些上书弄的烦不胜烦,又不好在外面说什么,只能晚间跟妻子吐槽一番。
“嗯,那些上书我也看了,他们都把建立议会,实行君主立宪体制,看作是内结人心、外御强敌的有效手段。
不得不说,这些人初衷是好的,可就是这想法,是有点儿天真。”
陈秀芸这些年受曲绍扬影响,对时局也有些见解。
“是啊,这些人太天真了,朝廷只是拿君主立宪当个幌子,糊弄百姓而已。
君主立宪,也改变不了国家积贫积弱,受列强欺侮的局面。
只有彻底来一场革命,人民当家作主,才能改天换地,开创新局面。”曲绍扬跟着感慨道。
陈秀芸闻言,倒是吓了一跳,“绍扬,你不会也想掺和革命吧?以前你可不是这么说的。”
曲绍扬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没,你想多了,我只是有感而发。
我没那么高尚的情操,也没那么伟大的胸怀,我啊,只希望家人平平安安,好好过日子。”
陈秀芸听了这话,才稍稍放心了些,“嗯,咱们家走到今天不容易,可不能一时脑袋发热,就掺和那些事儿。
我别的不求,只要你和孩子们都好好儿的就行,咱好好过日子,可别折腾。”
两口子絮叨一阵子,便昏昏睡去。
面对这些上书,曲绍扬也不好明确表态,于是他尽力跟谘议局周旋,夸奖众人上书的热忱。
同时又表示,最好的办法是前往京城相关部门,陈述请求,多方面呼吁,与其他省份联合起来,全国一心,定能奏效。
鉴于内外呼声的强大压力,资政院也不得不通过了恳请朝廷速开国会的奏稿。
摄政王载沣认为难以扑灭各地立宪请愿的烈火,不得不筹划先设立新的内阁,然后再提前召开国会。
之后,摄政王载沣在十月初三宣布,缩短三年,即于宣统五年成立国会,并表示这个决定“万不能再议更张”。
否则,朝廷将不惜以镇压手段对付各地的活动。
然而众人很清楚,这种先设立内阁,缓开国会的决议,是完全颠倒过来的做法,这也表明了清政府所采取的是应付策略。
各省立宪派,对朝廷上谕表示不满。
加上他“暴毙”的相当突然,外头试图营救的人,根本来不及反应,也因此,营救计划全部取消。
不过,这些人活动频繁,多少也引起了清廷的怀疑。
因此,朝廷命令东三省督抚,严查隐藏在东北的革命人士。
那些活跃在东北的革命派人士,不得不停止他们的活动,分散开来,各展所能,投入到学堂、军队、警察等行列中。
商震考入了新军二十镇随营学堂,程起陆、李培基考入东三省讲武堂。
后来,这些人又考入了东三省陆军测绘学堂,作为他们进行秘密活动的掩护。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一片欢庆祥和的气氛中,宣统二年来到。
去年过年各家没能好好庆贺,今年没了限制,都想着找补回来。
于是从正月初一开始,巡抚府上就十分热闹,前来拜年的人络绎不绝。
正月初六,曲绍扬在省城最大的戏园子办堂会,邀请各界人士参加,共庆新春佳节。
席间,众人少不得要对曲绍扬歌功颂德一番,称赞其清廉正直、勤政务实、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
算起来,曲绍扬在吉省任职已经快八年了。职务从将军到巡抚,统揽一省之军政要务,算得上是一方封疆大吏。
曲绍扬在任期间,整顿地方治安、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修筑铁路、办工厂、盖学校、建医院,可以说是做了不少实事好事。
吉省这几年稳定发展,人口几乎翻倍,经济形势也一路向好,曲绍扬确实功不可没。
当然,人无完人,谁也不可能一心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曲绍扬同样有私心,借着机会,曲家的产业遍布东三省各个行业,几乎所有挣钱的产业,都有曲家的影子。
这一点,曲绍扬从不否认,他做的已经可以了。
至少他不干那些刮地皮的事情,不盘剥百姓,不私自增加税赋。
自打他就任之后,吉省百姓的日子,比以往好多了。
因此,曲绍扬在吉省的官声极好,百姓但凡提起这位巡抚大人,无不竖起大拇指来,称其是难得的好官。
当然,面对众人的恭维和夸赞,曲绍扬还是要谦虚一下。
表示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吉林城的父老,多多批评指正。
宴席之间觥筹交错,戏台之上歌舞升平,众人开怀畅饮,高谈阔论,十分热闹。
省府事情多,自然不能像以前那样,等到正月十六再开印办公。
初七之后,就开始处理一些紧急事务了。
正月初八,朝廷下令,裁撤延吉边务督办处,调吴禄贞回奉天。
吴禄贞在延吉边务帮办的位置上,属实做了不少事情。
除去间岛问题之外,他还修建了戍边楼、加强边防军、管理边民,而且筹划兴建高丽垦民学堂、修路、开发森林资源等等,可以说功劳不小。
当然,吴禄贞与革命党人来往密切,之前就曾经资助过熊承基。
清廷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却也不敢放任吴禄贞在延边的势力继续扩大,于是借口经济拮据,撤销了边务督办公署。
吴禄贞接到朝廷命令后,只能卸任离开,临返回奉天之前,来吉林城拜会曲绍扬。
曲绍扬对吴禄贞在延吉的作为予以肯定,并赠予其很多金银,言称若将来再有机会,一定保举吴禄贞。
就这样,吴禄贞离开了吉林返回奉天。
没过多久,又被调回了京城,授以镶红旗蒙古副都统之职。
后来,吴禄贞被派往德法考察军务。
吴禄贞虽然被调走,韩登举依旧任延边镇守使,驻守珲春。
经过这么多次的交锋,倭军没占到多少便宜。
再加上延边地区已经开了商埠,所以倭军并没有因为吴禄贞离开,便大肆骚扰进犯。
但是,倭国驻公主岭守备队,却以侦查地形为由,经伊通州抵达吉林城。
此事被曲绍扬得知,立刻派巡防队将其驱逐,同时上奏朝廷,要求外务部与倭方严正交涉。
若再有守备队擅自离南满属地之事,绝不姑息。
宣统二年是革命风潮高涨的一年,各地立宪派也利用这个机会,发起了速开国会的请愿活动,要把清政府的假立宪变成真立宪。
刚开年,奉天、吉林两省谘议局代表参加了一年内即开过会的十六省请愿团。
二月,奉、吉、黑三省的谘议局选派代表召开会议,联名向东三省总督提出呈文。
呈请速开国会,救三省以保大局,谨请总督代奏。
二月末,倭国驻奉天总领事小池张造,与奉天交涉使韩国均协商,从鸭绿江上架设铁桥,铺设铁轨通火车相关事宜。
因安东归属曲绍扬管辖,安奉铁路也是吉省出资修建,韩国均无法做主,于是倭使找到曲绍扬。
曲绍扬直接拒绝对方的提议,言称若需要修筑铁桥,吉省可自行修建,不需要倭国插手。
倭使对此十分不满,向曲绍扬提出抗议,曲绍扬不予理会。
等倭使离开后,曲绍扬吩咐家里人,往后出入一定要多带随从护卫。
虽说小倭子目前还不敢嚣张到这个程度,可也得小心防范。
毕竟曲绍扬没少得罪小倭子,就怕他们狗急跳墙。
三月初,郭尔罗斯前旗四等台吉陶克陶胡,因抗垦起事失败,带领残匪四十五人,由桑贝于旗界多罗克卡伦越境投靠沙俄。
之后,沙俄用轮船将陶克陶胡等人的家眷接到哈尔滨,并用火车送往沙俄。
此事引起了曲绍扬的重视,他上奏朝廷,建议严密监视蒙地动向,避免更多部落投沙俄,引起动荡。
然而曲绍扬的奏折,并未引起朝廷重视。
三月十七,奉天巡抚程德全调补江苏巡抚,三月十九,朝廷宣布裁撤奉天巡抚,命东三省总督锡良兼管巡抚事宜。
就此,奉天巡抚一职不再设,只剩吉、黑两处巡抚。
四月末,振杰、振民、佳玲,连同一批优秀学生,被送去美、英、德等国留学。
这已经是曲家孩子里面,第四批出国的了。
第一批出国的振邦等人,已经在德国学习将近四年。
前阵子振邦来信,说是他提前修完了本科学业,导师想要留他读博士,他拒绝了。
要是读博士的话,保守估计也得五年之后才能回来,闹不好得八年,毕竟德国是出了名的难毕业。
当然,德国的博士含金量相当高。
振邦觉得眼下还不是读博士的时候,父亲身边更需要他,因此拒绝了导师的邀请,决意回国。
至于新源,他的学业进度差一些,估计今年毕不了业,得明年了。
赵颖兰、何泽雯等人在德国也很好。
尤其是何泽雯,这姑娘蛮厉害的,各门功课都优秀,导师非常喜欢她。
孩子们陆续出国,陈秀芸身边就剩下振堂、振祥两兄弟。
振堂今年也十五岁了,已经读中学,这小子成天调皮捣蛋,跟振武似的,不怎么爱学习。
而且早早就放出话来,他不打算去留学了,他也要进讲武堂,或者进定边军从一个小兵当起。
孩子们大了,各有各的志向,曲绍扬夫妻也不好强拧着。
家里这么多孩子,也不可能个个儿都成材,总得有几个歪瓜裂枣儿。
陈秀芸一共生了六个孩子,四个出国留学,这已经算是老曲家祖坟冒青烟,还想咋地?
后头这些孩子,爱干啥就干啥吧,由着他们性子发展。
还是那句话,只要别败家,别当汉奸,堂堂正正做人就行。
到了五月末,朝廷批准,将吉林原有陆军第一协,和吉林巡防队左、右、中、后四路二十七营,改编为全国陆军第二十三镇。
本来,朝廷属意孟恩远任统制,曲绍扬想了办法,将徐世扬任命为第二十三镇统制,郑铁柱任副统制。
这孟恩远是天津人,曾经是青楼里的大茶壶,三十岁了才入淮军当兵。
甲午年时,孟恩远在定武军中任哨官,后来老袁小站练兵,孟恩远与一众定武军旧部被吸纳。
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时,孟恩远随行,出任吉林巡防督办。
至于徐世扬,不是旁人,正是徐世昌的六弟,也就是振业未来的老丈人。
当初随着徐世昌一起来东北,在吉林新军中任职。
有自家人在,曲绍扬哪会把统制的位置给旁人?
于是举荐了徐世扬出任统制,郑铁柱为副统制。
也就等于是把第二十三镇的官兵,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至于孟恩远,则是调去奉天任新军统制。
六月,东三省绅民代表乔占九等人又参加了第二次各省各界过会请愿团。
没过多久,资政院成立。
东三省旅京学生赵振清、牛广生亲赴摄政王府门前,忍痛割臂写了请开国会的血书,参加了全国第三次国会请愿活动。
第三次请愿运动的特点就是声势很大。
黑龙江谘议局副议长战殿臣、奉天谘议局副议长孙百斛到京出席了谘议局联合会第一次会议,大会决议联合各省谘议局推动速开国会。
到了九月,吉省谘议局以代表全体人民的口号,泣血上书给东三省总督锡良,吉林巡抚曲绍扬,呼吁代奏皇上即行降旨,成立国会。
以期号召民众,抵御外辱,振兴国威。
两天之后,吉省商务总会上书巡抚,以“时局艰危,民心涣散”,请求速开国会,以联民气,而挽大局。
众人在上书中特别提到,“日俄定约不数日,倭人即施其阴险之手段,吞并高丽。
是东三省危亡之祸,已延眉睫,若再不函图挽救,将不免为高丽之续。”
接着,长寿县绅民王炳辰等六百三十人联名上书吉林巡抚,要曲绍扬以天下苍生为念,俯顺舆情,代为奏闻皇上,即开国会。
“这些人啊,一个个还对清廷抱有幻想呢,成天喊着什么开国会。
开了有什么用?真以为开国会,就能解决眼下的困境了?”
曲绍扬被这些上书弄的烦不胜烦,又不好在外面说什么,只能晚间跟妻子吐槽一番。
“嗯,那些上书我也看了,他们都把建立议会,实行君主立宪体制,看作是内结人心、外御强敌的有效手段。
不得不说,这些人初衷是好的,可就是这想法,是有点儿天真。”
陈秀芸这些年受曲绍扬影响,对时局也有些见解。
“是啊,这些人太天真了,朝廷只是拿君主立宪当个幌子,糊弄百姓而已。
君主立宪,也改变不了国家积贫积弱,受列强欺侮的局面。
只有彻底来一场革命,人民当家作主,才能改天换地,开创新局面。”曲绍扬跟着感慨道。
陈秀芸闻言,倒是吓了一跳,“绍扬,你不会也想掺和革命吧?以前你可不是这么说的。”
曲绍扬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没,你想多了,我只是有感而发。
我没那么高尚的情操,也没那么伟大的胸怀,我啊,只希望家人平平安安,好好过日子。”
陈秀芸听了这话,才稍稍放心了些,“嗯,咱们家走到今天不容易,可不能一时脑袋发热,就掺和那些事儿。
我别的不求,只要你和孩子们都好好儿的就行,咱好好过日子,可别折腾。”
两口子絮叨一阵子,便昏昏睡去。
面对这些上书,曲绍扬也不好明确表态,于是他尽力跟谘议局周旋,夸奖众人上书的热忱。
同时又表示,最好的办法是前往京城相关部门,陈述请求,多方面呼吁,与其他省份联合起来,全国一心,定能奏效。
鉴于内外呼声的强大压力,资政院也不得不通过了恳请朝廷速开国会的奏稿。
摄政王载沣认为难以扑灭各地立宪请愿的烈火,不得不筹划先设立新的内阁,然后再提前召开国会。
之后,摄政王载沣在十月初三宣布,缩短三年,即于宣统五年成立国会,并表示这个决定“万不能再议更张”。
否则,朝廷将不惜以镇压手段对付各地的活动。
然而众人很清楚,这种先设立内阁,缓开国会的决议,是完全颠倒过来的做法,这也表明了清政府所采取的是应付策略。
各省立宪派,对朝廷上谕表示不满。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民国:关东参王,民国:关东参王最新章节,民国:关东参王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民国:关东参王,民国:关东参王最新章节,民国:关东参王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