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乐见他兴致勃勃的,摇摇头回驾驶室靠着椅子继续睡,感觉刚睡着,陈永威就来喊下网了。
“钓到几条鱼?”
“三条,一条大青斑,两条黑鲷。”
“不错!”
等李父他们出来,李长乐对几人说道:“算上今天,我们还要在海上漂三天,没休息好,人会受不了的。
这一网我们就多拖一个钟头,把网放下去后都抓紧时间休息。”
李大哥说道:“阿乐,我们来的时候就睡了两个多钟头,这一觉又睡了两个钟头,把拖网放下海后,你跟阿威也赶紧去睡一觉,这里有我跟阿城看着。”
“也行!”
李大哥观察了一下潮流,这才去了驾驶室发动渔船,朝西北面的海域缓缓驶出。
顺风号也鸣响了汽笛,跟着驶离了泊岸的位置。
李长乐几人将拖网放下,就回了船舱休息,李大哥驾驶着渔船匀速前行。
行驶的途中他们还遇到一条南岸的渔船,那条船可能见他们两条船一起作业,远远的就避开了。
这一网李大哥按照李长乐说的,拖网作业了三个小时,才冲喇叭喊起网。
他喊的时候还想着,这一网多拖了一个小时,运道好的话,鱼获应该比昨天的几网好。
李长乐几人起床时,太阳已经跳出了海平面,初升的太阳,比刚出锅的鸭蛋黄,还要可人。
“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再起网。”李父把包子馒头递给几人,一人吃了几个包子馒头,这才开始干活。
当看到被鱼获涨的鼓鼓囊囊的网袋,被起网机拉到甲板上时,大伙儿都很高兴,觉得多跑的一个小时没白费工夫。
这一网大多都是军曹鱼,还有一种叫黄鲫的小鱼,少部分的虾蟹,以及一些鲷鱼。
军曹鱼这边又叫罔鱼,这种鱼没有鱼鳔,只有靠不断游动才能够保持在水中的浮力。
正因为比别的鱼运动的多,肌肉也就更发达紧实,肉质就格外的丰腴细嫩,味道比马鲛鱼还要鲜美。
黄鲫这种鱼长不大,大的也就二十厘米,但肉嫩味鲜,可做粥、做汤、做菜、油炸了做小吃,晒的鮳头也十分美味。
李长乐看到酒楼经常买这种鱼回去炸小鱼,煮海鲜粥。
黄鲫为辐鳍鱼纲鲱形目鳀科黄鲫属的鱼类:性味甘、温。有利水消肿、益气健脾,解毒,下乳的作用。
对脾胃虚弱,少食乏力,呕吐或腹泻;脾虚水肿,小便不利;气血虚弱,乳汁不通等患者都有好处。
尤其适于做汤,黄鲫汤不但味香汤鲜,而且具有较强的滋补作用,非常适合中老年人和病后虚弱者食用,也特别适合产妇食用。
渔村的人杀黄鲫除了刮鳞抠鳃,去掉鱼肚以外,还要抠掉它位于鳃后咽喉部的牙齿。
抠掉咽喉齿的黄鲫,不管是煮汤还是红烧,都不会有一股泥腥味。
煎至两面焦黄,放一些姜丝、葱头冬瓜片煮汤,鱼汤奶白色,味道十分鲜美。
李长乐想到家里的干货,又要增加两个品种,就浑身都是干劲。
这边刚把鱼获倒出来,陈阿毛就在对讲机里问,要不要再拖一网?
李大哥自是满口应下,凑到喇叭前,让大伙儿准备下网。
甲板上忙碌的几人加快了动作,将拖网放下去后,又马不停蹄的分拣鱼获。
军曹鱼按照大小分拣好,剩下的黄鲫直接用洋撬铲起来装竹筐里,品种单一的鱼获分拣起来就是快,一个小时就分拣好往货舱送。
这一批军曹鱼,最大的两条有五六十斤,二三十斤的有三筐,十来斤重的有十筐,十斤以下三斤以上的有二十筐,三斤以下有四筐。
李长乐想到刚回来捕捞到过几次军曹鱼,三斤多的都是六角一斤,这一网有两千多斤,小的拿回去晒鱼干,大的卖个一千多应该没问题。
李长乐将货舱里码竹筐的李二哥,和陈永威拉到甲板上,李父和王新城已经把甲板收拾干净,大伙儿靠着船舷坐了下来。
一阵海风吹来,一大片乌云从天边飘了过来,李父拽了一把李长乐,“雨来了,快走。”
“啊!”几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淋成了落汤鸡。
“真奇怪!”王新城撸了几把湿漉漉的头发,看着天上的太阳,“还在出太阳,怎么又下雨了?”
李长乐看了看天,“这有什么奇怪的,还有船头下雨,船尾大太阳的。”
李二哥接过去说道:“这算啥,我们在渔场的时候,还遇到过一个人都没有的渔船,乌漆嘛黑的在海上飘,胆小的尿都吓出来了。”
“听说那种叫幽灵船。”李长乐脱下被淋湿的衣服,一股汗臭味和鱼腥味扑鼻而来,“卧槽,都馊了,去船舱换一身。”
“走,我们也回去换换。”
“哥!”陈永威忽然惊呼出声,指着前面冲几人喊了起来,“你们快看,那是什么?”
“卧槽!好大的雾!”王新城也喊了起来。
李长乐爷仨闻声看向船头,只见海面上不知何时竖起了一道,绵延数十公里的厚厚的“雾墙”,好似将一望无际的大海劈成了两半。
最让人感到惊恐的是,这面巨大的“雾墙”,竟然像潮水一样快速往前涌动。
李父脸色一下变了,“糟了,雾墙朝我们这边来了,赶紧喊阿平转舵。”
看的津津有味的陈永威愣住了,“阿堂伯,不是海市蜃楼啊?”
“不是!”
反应过来的李长乐拔腿朝驾驶室跑,陈永威也拔腿追了上去。
“雾墙”像追着他们似的,快速朝渔船涌动……
李长乐前世在海上看到过这种现象,问了度娘才晓得,这种令人惊奇的现象是因为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陆地或海面上空时形成的自然现象。
当两种不同气压在海面相遇,下部迅速冷却形成大量水蒸气,并凝结成巨大的“雾堤”,渔船一旦被“雾堤”包围,会因视线模糊而失去方向感。
驾驶室里的李大哥看到雾墙时,就发现眼前的浓雾,跟他们以前在海上遇到的“海雾”不一样,这种的更浓更厚重。
此时,旭升号距离雾墙大约有一百多米,他看了一下四周,面对着绵延数十公里的“雾墙”,渔船怎么避也避不开。
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从雾墙里穿过去,就是不晓得这面“墙”到底有多厚?
李大哥倒没惊慌,毕竟他们以前遇到的海雾,厚度在200~400m左右的也很常见。
李长乐和陈永威跑进驾驶室,“哥,避不开了对么?”
李大哥点头,“对面来的,没办法避开。别担心,穿过去就没事了。”
“好!”李长乐对陈永威说道:“阿威,把电瓶灯和头灯都拿出来。”
“哦哦!”陈永威朝船舱跑去。
李长乐拿起对讲机刚准备通知陈阿毛,就从对面传来他惊恐的说话声,“李大哥,前面的“雾墙”怎么回事啊?”
“不停鸣笛,将航行指示灯打开,等它过去就好了。”
李长乐说罢放下对讲机,将海事电台调到渔政收呼信号,没接听到别的渔船在“雾墙”附近的消息。
这时,甲板上看着“雾墙”朝渔船袭来的李二哥见势不妙,忙伸手牵住一脸担忧的李父,“阿爸,别担心,穿过去就没事了。”
李父点了点头,伸手牵住了一脸惊恐的王新城,“别怕,不会有事的!”
“阿公,我不怕!”
王新城被他粗糙温暖的手握住,不安的心,一下就稳了下来,也牵住了老爷子,三人快速朝驾驶室走。
等他们进了驾驶室,雾墙已经和旭升号遭遇,风浪忽然变大,渔船颠簸起来。
李大哥这才发现跟他判断的不一样,迅速稳住,鸣响了气笛,沉稳的操控着渔船前行。
渔船被雾墙包围后,像是被浓雾吸进了另一个时空。
刚开始,前方的视线只是变得模糊,不过片刻功夫,船头已是雾蒙蒙的一片,什么都看不见。
几人明显感到气温骤降,感觉像是进入了装满冰块的货舱,船也颠簸的像是遇到风暴。
才被浇成落汤鸡的李长乐几人,不由得打了个寒颤,李父接连打了几个喷嚏。
渔船像是冲上了一座浪头,剧烈摇晃了几下。
稳住身形的李长乐忙一把扶住李父,“阿爸,我扶你去船舱把衣服换了。”
说着又冲陈永威几个说道,“走,都去把湿衣服换下来。”
李父拍拍他的手,“不用扶,我以前摇着木船,遭遇比这还要糟糕的天气都闯过去了。
我们现在开的是二十多米的大钢船,设备还这么先进,穿过大雾,不过轻而易举的事。”
李长乐笑道:“对!这点雾算啥,那天的大浪我们不也闯过去了。”
李二哥接过去说道:“我们都是老渔民了,这点雾有什么好怕的,四百多米的浓雾我们照样穿过。”
李父欣慰的点头,“好,你跟你哥他们在这守着,我跟阿城、阿威去船舱,把你们的衣服也拿过来。”
“好,我冷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李长乐说着还搓了搓手臂。
“哥,我们先过去了!”陈永威和王新城一边一个,扶着李父朝船舱走。
雾气弥漫中,渔船摇晃的愈发厉害起来,李大哥沉着的操控着渔船翻过一座浪头,发现前方的浓雾逐渐变淡。
(本章完)
“钓到几条鱼?”
“三条,一条大青斑,两条黑鲷。”
“不错!”
等李父他们出来,李长乐对几人说道:“算上今天,我们还要在海上漂三天,没休息好,人会受不了的。
这一网我们就多拖一个钟头,把网放下去后都抓紧时间休息。”
李大哥说道:“阿乐,我们来的时候就睡了两个多钟头,这一觉又睡了两个钟头,把拖网放下海后,你跟阿威也赶紧去睡一觉,这里有我跟阿城看着。”
“也行!”
李大哥观察了一下潮流,这才去了驾驶室发动渔船,朝西北面的海域缓缓驶出。
顺风号也鸣响了汽笛,跟着驶离了泊岸的位置。
李长乐几人将拖网放下,就回了船舱休息,李大哥驾驶着渔船匀速前行。
行驶的途中他们还遇到一条南岸的渔船,那条船可能见他们两条船一起作业,远远的就避开了。
这一网李大哥按照李长乐说的,拖网作业了三个小时,才冲喇叭喊起网。
他喊的时候还想着,这一网多拖了一个小时,运道好的话,鱼获应该比昨天的几网好。
李长乐几人起床时,太阳已经跳出了海平面,初升的太阳,比刚出锅的鸭蛋黄,还要可人。
“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再起网。”李父把包子馒头递给几人,一人吃了几个包子馒头,这才开始干活。
当看到被鱼获涨的鼓鼓囊囊的网袋,被起网机拉到甲板上时,大伙儿都很高兴,觉得多跑的一个小时没白费工夫。
这一网大多都是军曹鱼,还有一种叫黄鲫的小鱼,少部分的虾蟹,以及一些鲷鱼。
军曹鱼这边又叫罔鱼,这种鱼没有鱼鳔,只有靠不断游动才能够保持在水中的浮力。
正因为比别的鱼运动的多,肌肉也就更发达紧实,肉质就格外的丰腴细嫩,味道比马鲛鱼还要鲜美。
黄鲫这种鱼长不大,大的也就二十厘米,但肉嫩味鲜,可做粥、做汤、做菜、油炸了做小吃,晒的鮳头也十分美味。
李长乐看到酒楼经常买这种鱼回去炸小鱼,煮海鲜粥。
黄鲫为辐鳍鱼纲鲱形目鳀科黄鲫属的鱼类:性味甘、温。有利水消肿、益气健脾,解毒,下乳的作用。
对脾胃虚弱,少食乏力,呕吐或腹泻;脾虚水肿,小便不利;气血虚弱,乳汁不通等患者都有好处。
尤其适于做汤,黄鲫汤不但味香汤鲜,而且具有较强的滋补作用,非常适合中老年人和病后虚弱者食用,也特别适合产妇食用。
渔村的人杀黄鲫除了刮鳞抠鳃,去掉鱼肚以外,还要抠掉它位于鳃后咽喉部的牙齿。
抠掉咽喉齿的黄鲫,不管是煮汤还是红烧,都不会有一股泥腥味。
煎至两面焦黄,放一些姜丝、葱头冬瓜片煮汤,鱼汤奶白色,味道十分鲜美。
李长乐想到家里的干货,又要增加两个品种,就浑身都是干劲。
这边刚把鱼获倒出来,陈阿毛就在对讲机里问,要不要再拖一网?
李大哥自是满口应下,凑到喇叭前,让大伙儿准备下网。
甲板上忙碌的几人加快了动作,将拖网放下去后,又马不停蹄的分拣鱼获。
军曹鱼按照大小分拣好,剩下的黄鲫直接用洋撬铲起来装竹筐里,品种单一的鱼获分拣起来就是快,一个小时就分拣好往货舱送。
这一批军曹鱼,最大的两条有五六十斤,二三十斤的有三筐,十来斤重的有十筐,十斤以下三斤以上的有二十筐,三斤以下有四筐。
李长乐想到刚回来捕捞到过几次军曹鱼,三斤多的都是六角一斤,这一网有两千多斤,小的拿回去晒鱼干,大的卖个一千多应该没问题。
李长乐将货舱里码竹筐的李二哥,和陈永威拉到甲板上,李父和王新城已经把甲板收拾干净,大伙儿靠着船舷坐了下来。
一阵海风吹来,一大片乌云从天边飘了过来,李父拽了一把李长乐,“雨来了,快走。”
“啊!”几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淋成了落汤鸡。
“真奇怪!”王新城撸了几把湿漉漉的头发,看着天上的太阳,“还在出太阳,怎么又下雨了?”
李长乐看了看天,“这有什么奇怪的,还有船头下雨,船尾大太阳的。”
李二哥接过去说道:“这算啥,我们在渔场的时候,还遇到过一个人都没有的渔船,乌漆嘛黑的在海上飘,胆小的尿都吓出来了。”
“听说那种叫幽灵船。”李长乐脱下被淋湿的衣服,一股汗臭味和鱼腥味扑鼻而来,“卧槽,都馊了,去船舱换一身。”
“走,我们也回去换换。”
“哥!”陈永威忽然惊呼出声,指着前面冲几人喊了起来,“你们快看,那是什么?”
“卧槽!好大的雾!”王新城也喊了起来。
李长乐爷仨闻声看向船头,只见海面上不知何时竖起了一道,绵延数十公里的厚厚的“雾墙”,好似将一望无际的大海劈成了两半。
最让人感到惊恐的是,这面巨大的“雾墙”,竟然像潮水一样快速往前涌动。
李父脸色一下变了,“糟了,雾墙朝我们这边来了,赶紧喊阿平转舵。”
看的津津有味的陈永威愣住了,“阿堂伯,不是海市蜃楼啊?”
“不是!”
反应过来的李长乐拔腿朝驾驶室跑,陈永威也拔腿追了上去。
“雾墙”像追着他们似的,快速朝渔船涌动……
李长乐前世在海上看到过这种现象,问了度娘才晓得,这种令人惊奇的现象是因为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陆地或海面上空时形成的自然现象。
当两种不同气压在海面相遇,下部迅速冷却形成大量水蒸气,并凝结成巨大的“雾堤”,渔船一旦被“雾堤”包围,会因视线模糊而失去方向感。
驾驶室里的李大哥看到雾墙时,就发现眼前的浓雾,跟他们以前在海上遇到的“海雾”不一样,这种的更浓更厚重。
此时,旭升号距离雾墙大约有一百多米,他看了一下四周,面对着绵延数十公里的“雾墙”,渔船怎么避也避不开。
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从雾墙里穿过去,就是不晓得这面“墙”到底有多厚?
李大哥倒没惊慌,毕竟他们以前遇到的海雾,厚度在200~400m左右的也很常见。
李长乐和陈永威跑进驾驶室,“哥,避不开了对么?”
李大哥点头,“对面来的,没办法避开。别担心,穿过去就没事了。”
“好!”李长乐对陈永威说道:“阿威,把电瓶灯和头灯都拿出来。”
“哦哦!”陈永威朝船舱跑去。
李长乐拿起对讲机刚准备通知陈阿毛,就从对面传来他惊恐的说话声,“李大哥,前面的“雾墙”怎么回事啊?”
“不停鸣笛,将航行指示灯打开,等它过去就好了。”
李长乐说罢放下对讲机,将海事电台调到渔政收呼信号,没接听到别的渔船在“雾墙”附近的消息。
这时,甲板上看着“雾墙”朝渔船袭来的李二哥见势不妙,忙伸手牵住一脸担忧的李父,“阿爸,别担心,穿过去就没事了。”
李父点了点头,伸手牵住了一脸惊恐的王新城,“别怕,不会有事的!”
“阿公,我不怕!”
王新城被他粗糙温暖的手握住,不安的心,一下就稳了下来,也牵住了老爷子,三人快速朝驾驶室走。
等他们进了驾驶室,雾墙已经和旭升号遭遇,风浪忽然变大,渔船颠簸起来。
李大哥这才发现跟他判断的不一样,迅速稳住,鸣响了气笛,沉稳的操控着渔船前行。
渔船被雾墙包围后,像是被浓雾吸进了另一个时空。
刚开始,前方的视线只是变得模糊,不过片刻功夫,船头已是雾蒙蒙的一片,什么都看不见。
几人明显感到气温骤降,感觉像是进入了装满冰块的货舱,船也颠簸的像是遇到风暴。
才被浇成落汤鸡的李长乐几人,不由得打了个寒颤,李父接连打了几个喷嚏。
渔船像是冲上了一座浪头,剧烈摇晃了几下。
稳住身形的李长乐忙一把扶住李父,“阿爸,我扶你去船舱把衣服换了。”
说着又冲陈永威几个说道,“走,都去把湿衣服换下来。”
李父拍拍他的手,“不用扶,我以前摇着木船,遭遇比这还要糟糕的天气都闯过去了。
我们现在开的是二十多米的大钢船,设备还这么先进,穿过大雾,不过轻而易举的事。”
李长乐笑道:“对!这点雾算啥,那天的大浪我们不也闯过去了。”
李二哥接过去说道:“我们都是老渔民了,这点雾有什么好怕的,四百多米的浓雾我们照样穿过。”
李父欣慰的点头,“好,你跟你哥他们在这守着,我跟阿城、阿威去船舱,把你们的衣服也拿过来。”
“好,我冷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李长乐说着还搓了搓手臂。
“哥,我们先过去了!”陈永威和王新城一边一个,扶着李父朝船舱走。
雾气弥漫中,渔船摇晃的愈发厉害起来,李大哥沉着的操控着渔船翻过一座浪头,发现前方的浓雾逐渐变淡。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八十年代渔猎日常,八十年代渔猎日常最新章节,八十年代渔猎日常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八十年代渔猎日常,八十年代渔猎日常最新章节,八十年代渔猎日常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