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把所有的地笼拉上船,八十口地笼,收起来四十多个海参,十来只小青龙,鲈鱼、黑鲷、黄翅鱼,石斑鱼一共有一百来斤。

  对虾有十来斤,青蟹、梭子蟹、兰花蟹等加起来有七八十斤,海鳗最多,至少有两三百斤。

  在这周围放地笼,真的是个不错的选择,想到地笼在水里放的时间太长,来不及收起,里面的鱼获会死掉。

  地笼网长时间不捞上岸清理,也会被水草以及海底的泥沙覆盖,捕获不到猎物,几人只得忍痛收回。

  收罐子就简单多了,拽住渔绳直接一串串的往上拉,几人分头拿起罐子,把住在里面的八爪鱼、望潮分别往水桶倒。

  不想出来要赖在里面的,用长得跟痒痒挠差不多的竹耙扒拉出来。

  王杰还是第一次看到用罐子钓鱼的,一脸新奇的拿起罐子忙着掏了起来,连晕船都忘了。

  陈永威见从一个罐子里面,就倒了三四只八爪鱼出来,收获比他们第一次,在大礁石那边的海滩放的时候还多,心疼的说道:

  “哥,你看这一个就住了三只,比放大礁石海滩的收获还多,要不这些罐子就别收回去了呗!”

  李长乐将倒空的罐子一排排码在竹筐里,“不收回去哪行?下半年出海的时间少,总不可能为了这些罐子来一趟吧?”

  陈永威想想还真是,“那明年再送到这边来放。”

  “好,明年再放。”李长乐看了一下橡皮桶,“回去把送玉芳那做的延绳钓拿回来。

  再去张家埠头找他们做一个收延绳钓的绞盘,以后多下几组延绳钓,应该比下地笼的效益好。”

  李大哥接过话头,“阿乐,下月就要用上粘网了,这次回去就把粘网泡好,绑上我们家的浮球,省得要用的时候,啥都没弄好。”

  “上次买的粘网不少,我看家里剩的浮球也不够用,回去还得买浮球。”

  “阿香今早来家跟我说,她家的粘网是用进口尼龙丝织的,让我们以后去她家定,价钱保证比镇上的便宜。”

  “回去看看质量到底怎么样,可以的话以后就在她家定。”

  粘网有的地方称作丝网,用的是一种透明的丝状尼龙丝编织而成,因为是透明的隐蔽性也较强。

  鱼一旦碰到粘网上,鱼身上鳞片,鱼鳍、鱼鳃很容易卡在网眼里面,且越挣扎卡的越紧,想要逃脱很难。

  但损耗较大,有时候一天就要换好几张,几十张也用不了多久。

  粘网有浮粘网,沉粘网、单层粘网、三层粘网之分,淡水区域捕捞作业大多都是用浮网。

  海洋捕捞用的都是沉网,这种网专捕中底层鱼类和螃蟹之类。

  单层粘网只有一层网面,价钱也较便宜,三层粘网是用两层大眼外网、一层小眼内网合制而成,且内网长,外网短,价钱也较之更贵。

  但三层粘网的捕鱼效果更好,这种网下水后,内网松弛,外网紧,只要大鱼沾上渔网,就不容易挣脱。

  粘网的网眼也分大小,不同的网眼用来捕捞不同大小的鱼类,从两指并宽大小的网眼起,到五指大小的都有。

  这年头的海洋资源丰富,李长乐买的全是四指到五指宽的三层粘网,专门捕捞大鱼。

  天黑前,总算把八组罐子全都收到甲板上,潮水也开始往上涨了。

  这次捕的八爪鱼把大的那口橡皮桶都快装满,望潮也有一两百只。

  活干完,陈永威几人收拾甲板,李长乐抓了些望潮出来交给王新城清洗,他去厨房焖米饭。

  船上的米不知什么时候,被换成了刚打的新米,晚稻的稻米比早稻软糯味道也更好。

  米饭焖好后,将咸菜切细用猪油细翻炒几下,加水煮一盆虾米盐菜汤,再炒一盆小炒肉。

  王新城将做好的饭菜端到甲板上,李长乐将肥美的望潮倒进开水里滚了几滚,见八只肥胖的爪子就像花瓣一样盛开就起锅。

  倒了些酱油醋在碗里,捧到甲板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就开吃。

  李二哥刨了一大口米饭,嚼了两下说道:“还是晚稻好吃!”

  李长乐点头,“明年我不想种早稻,省得双抢的时候累得连气都喘不过来。”

  李大哥抬头说道:“不种早稻,就少一季的收成,粮食本来就不够吃,到时候差的就更多了。”

  “姐夫他们村稻田多,回去跟他说一声,多买一些晚稻明年吃。”

  “把田地荒着买粮食吃?”李大哥说着瞪了他一眼,“田地空着不种稻谷,就算娘爸不骂你,村里人也要戳你脊梁骨。”

  “不种稻谷种雪菜,芥菜晒菜干卖,卖的钱拿来买米更加省事。”

  “花头!”李二哥也瞪了他一眼,“哪年的双抢你帮着干完了的,每次都是干个把小时就撒尿拉屎,一去就是大半天。”

  “我哥就是这样,每次干农活就偷懒耍滑的,今年还是第一次跟着把稻谷收完。”

  “来来来,吃望潮,配上晚米,正宗的鲜的掉眉毛。”

  李长乐笑着夹起一个又鲜又肥的望潮,放在酱醋碗里滚上一圈,吃起来脆爽弹牙,鲜的掉眉毛。

  “馋嘴猫!”李大哥笑骂。

  吃饱喝足后,几人休息了一会儿,对讲机里传来陈阿毛的呼叫声。

  “阿乐老大,我准备回航了,你们现在在哪儿?”

  “我们在上次停靠的海域,准备休息一会儿就返航。”

  “我在沙头村码头等你,除了墨鱼、黄鱼、海鳗、鹰抓虾、大虾、皮皮虾还要别的鲜货么?”

  “六两以下的小银鲳有的话,给我十来筐。”

  “行,我都给你挑出来,咱们沙头村码头见!”

  “好嘞!”李长乐放下对讲机,抬手看了看时间,冲几人挥手,“出发。”

  “我去开船。”李大哥起身去了驾驶室,启动了机器,操控着船舵调头朝虎子岛方向缓行。

  李长乐几人将渔网放下海,回船舱睡觉。

  晚上的风浪比白天大多了,海风吹得呜呜作响。

  王杰比刚上船的时候要好一些,没吐,但躺在床上一动不敢动。

  两个多小时后,渔船到达吹圆岛,沿途一条作业的渔船都没遇到,看来都回港避风去了。

  回航拖的两网鱼获,虽说没什么惊喜,但胜在量大。

  李长乐算了一下,四网加起来,大概有一万一千斤鱼获。

  金线鱼、小黄鱼、带鱼、马鲛鱼、海鲈鱼、梭子鱼等加起来有六千多斤,黄鱼、银鲳鱼、马友鱼等一共有一千多斤。

  其余的就是些不值钱的青占、黄占、皮皮虾以及水潺。

  “阿乐,鱼获要卖一部分出去么?”

  “不卖,明早把晒鱼鲞的鲜货卸下,剩下的送塗下桥海鲜行零卖。”

  “一共有七八千斤鲜货,阿喜的铺子哪里吃的下?”

  “后院的仓库已经装修好了,我跟姐夫说了,让他在家把冰块准备好,七八千斤鱼获,批发加上零售,最多几天就能卖完。”

  “有仓库就不怕。”

  渔船到沙头村码头已是十二点多,码头上停满了渔船。

  李长乐看了一圈,没看到顺风号,跟陈阿毛联系后,得知他才刚到白沙岛海域。

  李大哥找了一处水位较深的位置停靠下来,就看到李父、李母站在码头昏黄的路灯下,看着他们。

  李长乐跳下船,“阿娘,我走的时候跟你们说了,回来的时间太晚的话,我们就在船上住一晚,怎么又来接我们了啊?”

  “算着时间差不多了才来的,刚到几分钟。”

  “我们还要等陈老大回来收些鲜货,你们先回去睡,我们今晚就在船上住。”

  李父点点头,“好,我明早拉板车来拉货。”

  李长乐见他们走了,又追上去叮嘱道:“路上慢点,把手电筒开亮一点。”

  “晓得的!”老俩口冲他们摆摆手,朝南山凹走去。

  阿楠她们没见到人回来,哪儿睡的安心,回去跟她们说一声,让她们睡个安稳觉。

  李长乐几人等了半个小时,才看到顺风号驶入了码头,缓缓的在旭升号边上停下。

  “陈老大,这次的鱼获咋样?”李长乐笑着递了一支香烟给他。

  陈阿毛点头又摇头,“早晓得穿过雾墙后,就跟你们一起返回了,过去一连拖了两网都不行。

  我看不对劲,调头朝正南方向作业,鱼情才好起来的。这一趟,捕捞起来三四万斤鱼获,可惜没弄到好货大货。”

  “那也不错了!”

  “哪有你们好?”陈阿毛看着他笑道,“我还在外海就听别的船老大说,旭升号的阿乐老大卖了三条大货。”

  “运道好,刚巧遇到。”李长乐晓得在码头卖货就是这样,这边刚卖完,那边船老大都晓得了。

  “你运道是不错。”陈阿毛想到李父,“李伯身体没大碍吧?”

  “谢谢挂心,已经大好。”

  两人说话的功夫,李大哥几人已经把跳板搭好,阿泰跟几个船工,也把给他们准备的鲜货搬到甲板上,几人开始过秤。

  墨鱼四角一斤的收购价,一共收了五百斤,三角一斤的海鳗也收了五百斤。

  皮皮虾四百斤,水潺五百斤,大虾和鹰爪虾还有小黄鱼四角一斤,一共收了八百斤。

  大黄鱼一斤以上的一块,一斤半以上到两斤的一块五,两斤以上的两块五,一共收了一千七百斤,加上五百斤小白鲳,共计用了三千一百块。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八十年代渔猎日常,八十年代渔猎日常最新章节,八十年代渔猎日常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