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受袁术出兵京畿影响,天下形势为之而变。
不说袁绍、张虞各调兵马赶赴京畿,而在雒阳的士民因经历了群雄讨董之事,对动荡格外敏感。今得知袁术出兵京畿的消息,士民被吓得多是惊恐,纷纷舍业出逃。
袁术名声一如既往地差,从向张虞索要马匹一事中就能看出几分端倪,毕竟连同列争雄天下的张虞,他都敢书信招之索马,何况他治下的士民。
袁术在南阳时,行事放纵不说,治下松弛,常纵兵劫掠,饱受压迫的南阳百姓或北逃至嵩山里,或是南逃荆南水泽中。
在刘协东迁雒阳之后,为了重建京师,刘协遣官吏到嵩山内招揽不少百姓,迁其至雒阳安居耕作。如今袁术来了,为了不受其迫害,京畿百姓再次出逃,携家带口投奔关中。
关中之前虽说混乱,然自被张虞所据以来,今不敢谈吏治清明,做不到路不拾遗,但却能说无兵戈迫害,且凡是流民皆能分到百亩荒田耕作。
宫城上,刘协伫立于城上。望着西逃关中的京畿百姓,回想年少雒阳时期的繁华,念及他与诸公为了恢复雒阳人烟而辛劳付出的过往,刘协忍不住落寞而叹。
“兵乱今时一起,心血付之一炬。此番兵事之后,雒阳恐再无人烟。”
“陛下既忧雒阳无民,何不如遣兵阻止百姓出逃!”台梁说道。
“朕尚不知未来,何况百姓乎?”
“民生多艰,何必为难!”
刘协手拍女墙而叹,说道:“西逃关中尚能有活路,留于雒阳难料生死。”
“陛下仁义!”台梁赞道。
刘协摇头不语,心中多是伤感。作为大汉天子,名义上是天下的共主,而他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控,何必为难为了生存的百姓?
“陛下!”
刘备披甲持疏,虎步而行,至刘协跟前时,双手将奏疏奉上,说道:“河北袁绍遣颜良南下,今颜良屯兵于河北渡口,奉送袁绍奏疏于陛下!”
刘协伸手打开奏疏,见到袁绍劝他北渡黄河避难的内容,眉头不由紧皱。
见状,刘备小心问道:“敢问陛下,袁绍何时率大军南下?”
刘协将奏疏示于刘备眼前,说道:“袁绍言,大军调度缓慢,而今袁术大军已是出发,故欲让朕先率诸卿北渡至河内,待他击退袁术,再复雒阳庙堂。”
“玄德有何见解?”刘协问道。
“禀陛下,备以为相比袁绍,今不如西行弘农,向张虞以求庇护。”
刘备神情微正,说道:“张虞心怀汉室,故有破李傕,夹辅汉室,东迁雒阳之所为。而观袁绍坐视朝廷危难不理,驱逐朝廷郡守,之前更有蓄意另拥朝廷之念,故今若要避难,何不如至张虞帐下。”
张虞之前所立的人设太好,以至于刘备认为与其寻求袁绍的帮助,不如寻求张虞的庇护。
“那张虞今下是否出兵?”刘协问道。
“据冯芳书信来报,张虞身患头疾,不能亲统兵马出征,今让征南徐晃率军出兵,与张杨会合于河阳。”刘备说道:“陛下若欲离雒避难,备愿率兵竭力庇护陛下。”
“能坚守城郭否?”刘协问道。
“恐是困难!”
刘备摇头说道:“臣兵少粮乏,而卫将军无守城之心,加之城池难言险峻,今若遭袁术重兵包围,恐难久守。况陛下为万金之躯,岂能身临兵戈。”
刘协面露犹豫之色,他之前想坚守雒阳,令袁绍、张虞二人率兵来救。然今刘备认为不能久守,那他岂不是真要弃雒阳而走。
“招董、杨、士孙诸公议事,看是否坚守雒阳;若不能坚守,当出走何方?”刘协吩咐道。
“遵命!”
很快,董承、杨彪、孔融、士孙瑞等人至宫墙上,向刘协拱手问事。
见到诸卿到齐,刘协将袁绍奏疏交于众人传阅,问道:“诸卿为朝廷上士,今袁术兴兵上雒,袁绍又上疏请朕避走河内,玄德以为可走关中,不知诸卿有何高见?”
闻言,董承连忙说道:“陛下,袁绍与袁术为兄弟,今袁术兴兵来犯,难料袁绍是否与之共谋。以承之见,陛下不如出走关中,以暂避袁氏侵害。”
“卫将军所言差异!”
孔融冷笑说道:“陛下为天子,坐镇雒阳,袁术岂敢侵害?以融之见,留守雒阳,等候诸侯兵马来援方是上策。若仓促出奔藩镇,岂不让天下人嗤笑?”
“孔君既持大义,为何舍北海奔走京畿?”董承反问道。
孔融脸色难看,说道:“袁谭以数万兵马围困北海,而我以数千老弱固守北海数月,城破出逃非战之罪,而是外无援兵。不似董将军手握兵马,却不敢与袁术交锋。”
“我手中军士是为护卫天子之兵,若兵马凋零无人,陛下将无兵马可御。”董承向刘协拱手,义正言辞,说道:“忍一时之辱事小,若天子无兵马护卫,则何以中兴天下!”
董承虽贵为国舅,但他依旧是军阀思维,死死抓着兵马,不愿为刘协拼命。今张虞来信,让他莫投袁绍,他自会偏向之前扶持的张虞。
“杨公呢?”刘协问道。
杨彪迟疑片刻,说道:“袁绍与袁术虽为兄弟,然二人势同水火,故袁绍断不会援助袁术。且以今情形观之,彪以为袁绍可信。河内为张虞与袁绍共有,二者互为牵制,因至河内避难稳妥!”
“不然!”
吴硕说道:“冯芳出使张虞,张虞虽身患头疾,依旧遣将出兵,不谈迎奉天子之事。而袁绍恐陛下被张虞、袁术所得,故请陛下至河内。以硕所料不差,待袁术撤军,袁绍将生迎天子于信都之念。”
“张虞为迎救天子,不惜以袁术为尊,并迎天子东迁雒阳。秋冬粮荒之际,张虞不惜运粮供给朝廷,故张虞若不能信,天下恐无诸侯可信。”
闻言,刘协念起之前听信梁绍言语,竟让朱儁出兵征讨张虞,顿时心生羞愧。
今观天下诸侯,除了张虞、刘和能信任外,别无其他人可信。而刘和远在幽州,今下危难不寻张虞帮助,怎能去寻袁绍呢?
“朕欲北渡河阳,转寻关中避难,不知君以为如何?”刘协看向士孙瑞,问道。
士孙瑞捋须思虑良久,说道:“陛下西至关中避难可行,但恐袁绍会有所不满。若袁绍不满,则形势难料尔!”
“那以卿之见,今至修武避难?”
“如吴尚书所言,待袁术撤归南阳,张虞、袁绍必生纠葛。”
士孙瑞犹豫说道:“请陛下斟酌利弊行事!”
“先至河阳!”
刘协沉吟少许,说道:“河阳为河内重镇,若形势变化,再安抚袁绍不迟!”
杨彪张了张嘴,欲劝刘协至修武,但见手握兵马的董承、刘备二将支持到张虞治下避难,却只能叹了口气,不再言语。
杨彪偏向袁绍,除了与有袁氏姻亲之交外,更重要是他觉得张虞内外不一,今朝廷到了张虞手上恐不知道又会有什么波折。
且不言刘协遣使者通知张杨,告知朝廷欲东迁河阳之事。而今通过雒阳官吏通风报信之故,淳于琼、颜良、张郃等袁氏将领收到刘协欲率文武西迁张虞的消息。
“怎么办?”
颜良眉目凶狠,向淳于琼、张郃二人,问道:“明公让你我迎奉天子于朝歌、河内之交,然天子却欲率文武北渡河阳。今若迎不得天子,你我恐受明公责罚,我欲出兵迎天子至朝歌,不知二位以为如何?”
张郃犹豫少许,说道:“若出兵迎天子于朝歌,恐会惹怒张虞。彼时张虞、袁术合兵相攻,明公恐难应付。不如先遣人询问明公,再行定夺之事。”
张郃摸不准袁绍的心思,他为了推脱责任,仅能用万能话术应付颜良。
颜良不乐意,说道:“明公委任与你我,今岂能推脱大事!”
颜良考虑不了那么多,他只知袁绍让他出兵南下迎奉天子,今若让张虞迎到天子,他必然会受责罚。
淳于琼脸颊微红,因是在喝酒之际被颜良拽了过来,心中烦闷,说道:“明公让你我迎天子,今若让天子到张虞手上,岂不受明公责备,况明公与张虞矛盾重重,两军迟早一战。大事由明公料断,你我听候军令便可!”
见张郃沉默不语,颜良说道:“既无异议,我随即点兵奔袭,看能否于邙山劫迎天子,二位则率兵引为后援。”
“诺!”
在颜良率骑连夜南渡黄河时,因苌奴占据轩辕关,袁术大军畅通无阻,兵马直扑雒阳。而袁术为了担心刘协出逃,遣南阳猛将黄忠率骑卒为先锋,昼夜兼行二百里,今距雒阳仅数十里。
反观张杨所部,在袁术、袁绍两君争先抢夺天子时,反将天子往外推,为了不让天子北渡河阳,张杨与徐晃、郭图商议之后,决意将渡河的船藏起来,并佯装袁绍士卒焚烧津渡,以拖延刘协渡河的时间,为袁术所部争取时间。
当然了,为了防止袁绍抢得天子,徐晃所部待命,观察雒阳动向而出兵。
不说袁绍、张虞各调兵马赶赴京畿,而在雒阳的士民因经历了群雄讨董之事,对动荡格外敏感。今得知袁术出兵京畿的消息,士民被吓得多是惊恐,纷纷舍业出逃。
袁术名声一如既往地差,从向张虞索要马匹一事中就能看出几分端倪,毕竟连同列争雄天下的张虞,他都敢书信招之索马,何况他治下的士民。
袁术在南阳时,行事放纵不说,治下松弛,常纵兵劫掠,饱受压迫的南阳百姓或北逃至嵩山里,或是南逃荆南水泽中。
在刘协东迁雒阳之后,为了重建京师,刘协遣官吏到嵩山内招揽不少百姓,迁其至雒阳安居耕作。如今袁术来了,为了不受其迫害,京畿百姓再次出逃,携家带口投奔关中。
关中之前虽说混乱,然自被张虞所据以来,今不敢谈吏治清明,做不到路不拾遗,但却能说无兵戈迫害,且凡是流民皆能分到百亩荒田耕作。
宫城上,刘协伫立于城上。望着西逃关中的京畿百姓,回想年少雒阳时期的繁华,念及他与诸公为了恢复雒阳人烟而辛劳付出的过往,刘协忍不住落寞而叹。
“兵乱今时一起,心血付之一炬。此番兵事之后,雒阳恐再无人烟。”
“陛下既忧雒阳无民,何不如遣兵阻止百姓出逃!”台梁说道。
“朕尚不知未来,何况百姓乎?”
“民生多艰,何必为难!”
刘协手拍女墙而叹,说道:“西逃关中尚能有活路,留于雒阳难料生死。”
“陛下仁义!”台梁赞道。
刘协摇头不语,心中多是伤感。作为大汉天子,名义上是天下的共主,而他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控,何必为难为了生存的百姓?
“陛下!”
刘备披甲持疏,虎步而行,至刘协跟前时,双手将奏疏奉上,说道:“河北袁绍遣颜良南下,今颜良屯兵于河北渡口,奉送袁绍奏疏于陛下!”
刘协伸手打开奏疏,见到袁绍劝他北渡黄河避难的内容,眉头不由紧皱。
见状,刘备小心问道:“敢问陛下,袁绍何时率大军南下?”
刘协将奏疏示于刘备眼前,说道:“袁绍言,大军调度缓慢,而今袁术大军已是出发,故欲让朕先率诸卿北渡至河内,待他击退袁术,再复雒阳庙堂。”
“玄德有何见解?”刘协问道。
“禀陛下,备以为相比袁绍,今不如西行弘农,向张虞以求庇护。”
刘备神情微正,说道:“张虞心怀汉室,故有破李傕,夹辅汉室,东迁雒阳之所为。而观袁绍坐视朝廷危难不理,驱逐朝廷郡守,之前更有蓄意另拥朝廷之念,故今若要避难,何不如至张虞帐下。”
张虞之前所立的人设太好,以至于刘备认为与其寻求袁绍的帮助,不如寻求张虞的庇护。
“那张虞今下是否出兵?”刘协问道。
“据冯芳书信来报,张虞身患头疾,不能亲统兵马出征,今让征南徐晃率军出兵,与张杨会合于河阳。”刘备说道:“陛下若欲离雒避难,备愿率兵竭力庇护陛下。”
“能坚守城郭否?”刘协问道。
“恐是困难!”
刘备摇头说道:“臣兵少粮乏,而卫将军无守城之心,加之城池难言险峻,今若遭袁术重兵包围,恐难久守。况陛下为万金之躯,岂能身临兵戈。”
刘协面露犹豫之色,他之前想坚守雒阳,令袁绍、张虞二人率兵来救。然今刘备认为不能久守,那他岂不是真要弃雒阳而走。
“招董、杨、士孙诸公议事,看是否坚守雒阳;若不能坚守,当出走何方?”刘协吩咐道。
“遵命!”
很快,董承、杨彪、孔融、士孙瑞等人至宫墙上,向刘协拱手问事。
见到诸卿到齐,刘协将袁绍奏疏交于众人传阅,问道:“诸卿为朝廷上士,今袁术兴兵上雒,袁绍又上疏请朕避走河内,玄德以为可走关中,不知诸卿有何高见?”
闻言,董承连忙说道:“陛下,袁绍与袁术为兄弟,今袁术兴兵来犯,难料袁绍是否与之共谋。以承之见,陛下不如出走关中,以暂避袁氏侵害。”
“卫将军所言差异!”
孔融冷笑说道:“陛下为天子,坐镇雒阳,袁术岂敢侵害?以融之见,留守雒阳,等候诸侯兵马来援方是上策。若仓促出奔藩镇,岂不让天下人嗤笑?”
“孔君既持大义,为何舍北海奔走京畿?”董承反问道。
孔融脸色难看,说道:“袁谭以数万兵马围困北海,而我以数千老弱固守北海数月,城破出逃非战之罪,而是外无援兵。不似董将军手握兵马,却不敢与袁术交锋。”
“我手中军士是为护卫天子之兵,若兵马凋零无人,陛下将无兵马可御。”董承向刘协拱手,义正言辞,说道:“忍一时之辱事小,若天子无兵马护卫,则何以中兴天下!”
董承虽贵为国舅,但他依旧是军阀思维,死死抓着兵马,不愿为刘协拼命。今张虞来信,让他莫投袁绍,他自会偏向之前扶持的张虞。
“杨公呢?”刘协问道。
杨彪迟疑片刻,说道:“袁绍与袁术虽为兄弟,然二人势同水火,故袁绍断不会援助袁术。且以今情形观之,彪以为袁绍可信。河内为张虞与袁绍共有,二者互为牵制,因至河内避难稳妥!”
“不然!”
吴硕说道:“冯芳出使张虞,张虞虽身患头疾,依旧遣将出兵,不谈迎奉天子之事。而袁绍恐陛下被张虞、袁术所得,故请陛下至河内。以硕所料不差,待袁术撤军,袁绍将生迎天子于信都之念。”
“张虞为迎救天子,不惜以袁术为尊,并迎天子东迁雒阳。秋冬粮荒之际,张虞不惜运粮供给朝廷,故张虞若不能信,天下恐无诸侯可信。”
闻言,刘协念起之前听信梁绍言语,竟让朱儁出兵征讨张虞,顿时心生羞愧。
今观天下诸侯,除了张虞、刘和能信任外,别无其他人可信。而刘和远在幽州,今下危难不寻张虞帮助,怎能去寻袁绍呢?
“朕欲北渡河阳,转寻关中避难,不知君以为如何?”刘协看向士孙瑞,问道。
士孙瑞捋须思虑良久,说道:“陛下西至关中避难可行,但恐袁绍会有所不满。若袁绍不满,则形势难料尔!”
“那以卿之见,今至修武避难?”
“如吴尚书所言,待袁术撤归南阳,张虞、袁绍必生纠葛。”
士孙瑞犹豫说道:“请陛下斟酌利弊行事!”
“先至河阳!”
刘协沉吟少许,说道:“河阳为河内重镇,若形势变化,再安抚袁绍不迟!”
杨彪张了张嘴,欲劝刘协至修武,但见手握兵马的董承、刘备二将支持到张虞治下避难,却只能叹了口气,不再言语。
杨彪偏向袁绍,除了与有袁氏姻亲之交外,更重要是他觉得张虞内外不一,今朝廷到了张虞手上恐不知道又会有什么波折。
且不言刘协遣使者通知张杨,告知朝廷欲东迁河阳之事。而今通过雒阳官吏通风报信之故,淳于琼、颜良、张郃等袁氏将领收到刘协欲率文武西迁张虞的消息。
“怎么办?”
颜良眉目凶狠,向淳于琼、张郃二人,问道:“明公让你我迎奉天子于朝歌、河内之交,然天子却欲率文武北渡河阳。今若迎不得天子,你我恐受明公责罚,我欲出兵迎天子至朝歌,不知二位以为如何?”
张郃犹豫少许,说道:“若出兵迎天子于朝歌,恐会惹怒张虞。彼时张虞、袁术合兵相攻,明公恐难应付。不如先遣人询问明公,再行定夺之事。”
张郃摸不准袁绍的心思,他为了推脱责任,仅能用万能话术应付颜良。
颜良不乐意,说道:“明公委任与你我,今岂能推脱大事!”
颜良考虑不了那么多,他只知袁绍让他出兵南下迎奉天子,今若让张虞迎到天子,他必然会受责罚。
淳于琼脸颊微红,因是在喝酒之际被颜良拽了过来,心中烦闷,说道:“明公让你我迎天子,今若让天子到张虞手上,岂不受明公责备,况明公与张虞矛盾重重,两军迟早一战。大事由明公料断,你我听候军令便可!”
见张郃沉默不语,颜良说道:“既无异议,我随即点兵奔袭,看能否于邙山劫迎天子,二位则率兵引为后援。”
“诺!”
在颜良率骑连夜南渡黄河时,因苌奴占据轩辕关,袁术大军畅通无阻,兵马直扑雒阳。而袁术为了担心刘协出逃,遣南阳猛将黄忠率骑卒为先锋,昼夜兼行二百里,今距雒阳仅数十里。
反观张杨所部,在袁术、袁绍两君争先抢夺天子时,反将天子往外推,为了不让天子北渡河阳,张杨与徐晃、郭图商议之后,决意将渡河的船藏起来,并佯装袁绍士卒焚烧津渡,以拖延刘协渡河的时间,为袁术所部争取时间。
当然了,为了防止袁绍抢得天子,徐晃所部待命,观察雒阳动向而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