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虞梳洗更衣一番,将营中之事交于郝昭、什翼二人负责后,带上郦嵩,与郭图乘马同往拜会荀悦。
荀悦虽说是荀氏子弟,但因年少丧亲,家境贫寒,不得不向族人借书阅读。然幸因荀悦近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所读之书多能背诵。
常年治学下来,加之宦官当权,荀悦无心仕途,遂沉迷上学说研究,对于社会运转,以及社会治理研究,有自我的理论。
经一番了解,在张虞看来用政论家去评价荀悦,或许颇是贴切。
这也是为什么张虞在了解荀悦后,热衷去拜访荀悦的根本原因。
毕竟张虞虽来自后世,了解东汉社会各阶级,但你若说拥有成体系改造东汉社会的政治措施、理论纲领,张虞怎敢说有!
如推行科举制,真能解决士族门阀问题吗?
指望仅凭制度的推行,能改变社会阶级,怕是太过浮于表面。类似大象推行德莫克拉西制,怎不见消除了种姓制度呢?
张虞既有志重造社会,他需要一套成体系的思想理论,而非厚今薄古,选用看似高大的制度,而忽略社会客观基础。
即便日后有干吏为自己效力,若自己缺乏判断制度的优劣能力,岂不变得可笑。
若荀悦果有才学,能提出可行性的思想理论,那么将不枉费张虞奔波之劳。
荀悦居住在荀氏的家乡高里乡,距离颍阴县城有五六里距离。
而张虞、郭图、郦嵩三人骑乘了约半天,终于来到荀悦的住所。
因有荀氏一族的供给,荀悦居住的宅院谈不上贫寒,简约的布置中透露着出世的灵气。
递交名刺之后,荀悦这才缓缓出迎。
“见过张都督!”
“公则!”
“荀君!”
“不敢!”
张虞连忙回拒,说道:“先生称为张君或济安便好!”
荀悦虽说是荀彧的堂兄,但年岁已近四旬,相貌儒雅沉静,能给人一种和煦之感。
“前些日,悦有事外出,倒是劳烦张君奔波了!”荀悦语气中带着歉意,说道。
“闲暇走动,今能拜见荀君便好!”张虞说道。
“三位请!”
在荀悦的邀请下,三人被迎进了外堂。
四人依位序而坐,荀悦让小童为张虞三人倒水。
“不知张君与公则前来拜访,所为何事?”荀悦问道。
张虞无意藏着掖着,如实问道:“自光武皇帝中兴以来,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年。今下国朝动荡,府库匮乏,富者连田,贫者无田,以致张角率黄巾而叛,中原有分裂之险。”
“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不知能否开虞之顿悟?”
闻言,不仅是荀悦惊讶张虞会这么问。郭图神情亦是惊奇,他与张虞接触多时,从未见张虞与他探讨过这话题。
荀悦整理脑海中的思绪,说道:“张君所问之事,皆为国家之大事。张君欲知形势,需明国朝之制。”
“所谓府库匮乏,不外乎赋税不足,而度支连年超之,如欲富府库,无非开源节流。自霍光改废盐铁以来,国朝赋税以人、田为税。……”
“光武皇帝中兴汉室,未改汉朝旧制。故时至今日,当四夷乱边郡,赋税不及度支,府库自然匮乏。陛下为丰府库,卖爵鬻官,征收田税。然府库虽丰,但宦官当权,贪官污吏横行,剥削百姓。……”
东汉出现的财政危机,本质是刘秀没有革新税法,而是沿用西汉时期的税收政策。
西汉时期赋税,本质以人头税为主,田赋为次。至汉武帝时期,为了开源节流,增收了盐铁税。
至霍光掌权时期,为了休养生息,废除了汉武帝时的弊政,同时为了安抚士民,取消了酒类专卖与关中地区的铁官。
东汉刘秀开国时,刘秀沿用西汉税收。不再专营盐铁,而是将盐铁的利益下放于地方,以换取朝廷对田亩数据的掌控,并且减轻商业税收。
如此操作下来,东汉的赋税来源受到限制,除了人税、田赋外,盐铁赋税虽依旧征收,但面临私营的冲击。
当农业税收到达上限,而地方大族凭借山海矿产资源而富庶,以及广泛占用田亩时,反而会影响东汉的基本盘。
同时当边境地区发生动荡时,而东汉无法快速平定,形成无底洞窟窿,那么财政危机将会产生。
东汉皇帝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而是后续的东汉皇帝无力解决。以汉章帝为例子,他想系统性恢复西汉的盐铁官营,但因阻力重重,不得不放弃了盐铁官营。
当荀悦将东汉的财政赋税来源讲清楚时,张虞已是明白了许多。
东汉将盐铁开放,无疑是将仅次于人头税的盐税让渡于地方,那么拥有权利的士族从中攫取利益,将钱财投资入经学,其家族很快就能发展起来,并形成地区垄断。
张虞微叹了口气,说道:“陛下卖爵鬻官,多征田税,实乃治标而不治本。”
汉灵帝一系列的操作看似聪明,但实际并未改变东汉的财政问题。反而因扶持宦官,形成党争,又因官爵泛滥,官员上人之后,为了拿回自己所缴钱财,反而会压榨百姓。
汉灵帝若真有大志,挽救东汉王朝,开启盐铁官营,或许才有机会。但若真开收盐铁赋税,汉灵帝不知会面对多少阻力。
“欲中兴汉室,非圣君贤臣降世不可!”荀悦神情落寞,说道:“肃清吏治,大展宏图,革新税制,则能中兴汉室。”
张虞沉默不语,显然荀悦的理想是希望东汉出圣君贤臣,从而大兴天下,其与荀彧都属于理想兴汉派。
东汉当下改革的难度,恐怕比张居正改革还难。彼时张居正得益于美洲白银流入,而东汉需硬生生从食利阶级里抠出一块肥肉。
若他记忆不差,历史上唯有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恢复了盐铁官营,利用税法改革救了半条命
荀悦自我哀叹少许,重新恢复心情,继续说道:“济安言富者连田,贫者无田,依悦之所见,自上古以来,贫富之分如天数,不可逆也!”
“然若改之,前汉师丹之旧策,或能使贫者有立锥之地。”
“师丹之策?”
张虞微振精神,问道:“不知师丹何策?”
“限田之法!”
荀悦从席上起身,说道:“孝哀皇帝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贫者流离,无屋蔽寒,贫田荒废,卖身为奴。汉室衰微,政令不通。”
“师丹为辅汉室,上奏于哀帝。言诸侯王、列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上卿、吏民三十人。”
“然因阻力重重,政令难通,师丹之策被废!”
荀悦负手背腰,畅想说道:“如光武皇帝开国,度大族田亩,辅推师丹之旧政。今之天下,贫者或有立锥之所。且行迁窄乡之民于宽乡安置,亦能稍缓富、贫之争。”
郭图蹙眉深思,说道:“限田之策,看似可行。然若吏治松散,上下失职,则沦为空谈之物。”
郭图作为上计吏,比荀悦这种理想主义,更能看透政治机制的运转。
“那又如何?”
荀悦并未生气,而是反问道:“除此之策外,可有他法能使贫民得生否?故欲治天下,非圣君贤臣不可!”
面对荀悦的发问,张虞沉默不语。不是他无法反驳荀悦,而是不知怎么和荀悦沟通。
通过聊天下来,张虞已能感觉到荀悦是典型的理想主义,值得令人敬佩,但世间圣君贤臣的实在太少了,更别说出现改革东汉弊端的圣君贤臣了。
“至于黄巾乱党,则是郡县失职,教化不足,被张角歹人所趁。今欲整治乱局,官吏松弛无度,需重考科政绩,庸官贪吏为下,能人贤才为上。”
荀悦说道:“并行重法,严打不法之徒,恢复肉刑,以惩小人,断不可以宽法纵之。今张角反叛,实因先前大赦免罪,知无畏而再叛。”
“张角先前曾有反叛?”张虞震惊道。
“然也!”
荀悦捋着胡须,说道:“昔熹平年间,张角谋逆不成,下狱将亡,幸遭朝廷大赦。然张角知而不改,蛰伏至今,率众十余万反叛。”
张虞摇头苦笑,他实在没想到张角居然反叛过,只不过当时被抓没成事。东汉既然律法松弛至此,连造反之人都赦免。
难怪不论是荀彧,亦或是历史上的诸葛亮,他们都强调以严法治国,而不能以宽法治世。
见荀悦博学至此,张虞无视其理想主义者的身份,耐心向他请教,他所疑惑的问题。
而荀悦非常乐于为张虞解惑,帮张虞梳理东汉目前存在的社会弊病,尤其是针对察举制的吐槽。
《江左遗册》:“荀悦……怀经纬之才,神武帝闻之,数顾得见,托以匡扶汉室为名,咨诹时政之弊。及神武帝有更替之意,悦悔不当初,遂以针刺舌,恨己失言。”
荀悦虽说是荀氏子弟,但因年少丧亲,家境贫寒,不得不向族人借书阅读。然幸因荀悦近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所读之书多能背诵。
常年治学下来,加之宦官当权,荀悦无心仕途,遂沉迷上学说研究,对于社会运转,以及社会治理研究,有自我的理论。
经一番了解,在张虞看来用政论家去评价荀悦,或许颇是贴切。
这也是为什么张虞在了解荀悦后,热衷去拜访荀悦的根本原因。
毕竟张虞虽来自后世,了解东汉社会各阶级,但你若说拥有成体系改造东汉社会的政治措施、理论纲领,张虞怎敢说有!
如推行科举制,真能解决士族门阀问题吗?
指望仅凭制度的推行,能改变社会阶级,怕是太过浮于表面。类似大象推行德莫克拉西制,怎不见消除了种姓制度呢?
张虞既有志重造社会,他需要一套成体系的思想理论,而非厚今薄古,选用看似高大的制度,而忽略社会客观基础。
即便日后有干吏为自己效力,若自己缺乏判断制度的优劣能力,岂不变得可笑。
若荀悦果有才学,能提出可行性的思想理论,那么将不枉费张虞奔波之劳。
荀悦居住在荀氏的家乡高里乡,距离颍阴县城有五六里距离。
而张虞、郭图、郦嵩三人骑乘了约半天,终于来到荀悦的住所。
因有荀氏一族的供给,荀悦居住的宅院谈不上贫寒,简约的布置中透露着出世的灵气。
递交名刺之后,荀悦这才缓缓出迎。
“见过张都督!”
“公则!”
“荀君!”
“不敢!”
张虞连忙回拒,说道:“先生称为张君或济安便好!”
荀悦虽说是荀彧的堂兄,但年岁已近四旬,相貌儒雅沉静,能给人一种和煦之感。
“前些日,悦有事外出,倒是劳烦张君奔波了!”荀悦语气中带着歉意,说道。
“闲暇走动,今能拜见荀君便好!”张虞说道。
“三位请!”
在荀悦的邀请下,三人被迎进了外堂。
四人依位序而坐,荀悦让小童为张虞三人倒水。
“不知张君与公则前来拜访,所为何事?”荀悦问道。
张虞无意藏着掖着,如实问道:“自光武皇帝中兴以来,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年。今下国朝动荡,府库匮乏,富者连田,贫者无田,以致张角率黄巾而叛,中原有分裂之险。”
“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不知能否开虞之顿悟?”
闻言,不仅是荀悦惊讶张虞会这么问。郭图神情亦是惊奇,他与张虞接触多时,从未见张虞与他探讨过这话题。
荀悦整理脑海中的思绪,说道:“张君所问之事,皆为国家之大事。张君欲知形势,需明国朝之制。”
“所谓府库匮乏,不外乎赋税不足,而度支连年超之,如欲富府库,无非开源节流。自霍光改废盐铁以来,国朝赋税以人、田为税。……”
“光武皇帝中兴汉室,未改汉朝旧制。故时至今日,当四夷乱边郡,赋税不及度支,府库自然匮乏。陛下为丰府库,卖爵鬻官,征收田税。然府库虽丰,但宦官当权,贪官污吏横行,剥削百姓。……”
东汉出现的财政危机,本质是刘秀没有革新税法,而是沿用西汉时期的税收政策。
西汉时期赋税,本质以人头税为主,田赋为次。至汉武帝时期,为了开源节流,增收了盐铁税。
至霍光掌权时期,为了休养生息,废除了汉武帝时的弊政,同时为了安抚士民,取消了酒类专卖与关中地区的铁官。
东汉刘秀开国时,刘秀沿用西汉税收。不再专营盐铁,而是将盐铁的利益下放于地方,以换取朝廷对田亩数据的掌控,并且减轻商业税收。
如此操作下来,东汉的赋税来源受到限制,除了人税、田赋外,盐铁赋税虽依旧征收,但面临私营的冲击。
当农业税收到达上限,而地方大族凭借山海矿产资源而富庶,以及广泛占用田亩时,反而会影响东汉的基本盘。
同时当边境地区发生动荡时,而东汉无法快速平定,形成无底洞窟窿,那么财政危机将会产生。
东汉皇帝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而是后续的东汉皇帝无力解决。以汉章帝为例子,他想系统性恢复西汉的盐铁官营,但因阻力重重,不得不放弃了盐铁官营。
当荀悦将东汉的财政赋税来源讲清楚时,张虞已是明白了许多。
东汉将盐铁开放,无疑是将仅次于人头税的盐税让渡于地方,那么拥有权利的士族从中攫取利益,将钱财投资入经学,其家族很快就能发展起来,并形成地区垄断。
张虞微叹了口气,说道:“陛下卖爵鬻官,多征田税,实乃治标而不治本。”
汉灵帝一系列的操作看似聪明,但实际并未改变东汉的财政问题。反而因扶持宦官,形成党争,又因官爵泛滥,官员上人之后,为了拿回自己所缴钱财,反而会压榨百姓。
汉灵帝若真有大志,挽救东汉王朝,开启盐铁官营,或许才有机会。但若真开收盐铁赋税,汉灵帝不知会面对多少阻力。
“欲中兴汉室,非圣君贤臣降世不可!”荀悦神情落寞,说道:“肃清吏治,大展宏图,革新税制,则能中兴汉室。”
张虞沉默不语,显然荀悦的理想是希望东汉出圣君贤臣,从而大兴天下,其与荀彧都属于理想兴汉派。
东汉当下改革的难度,恐怕比张居正改革还难。彼时张居正得益于美洲白银流入,而东汉需硬生生从食利阶级里抠出一块肥肉。
若他记忆不差,历史上唯有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恢复了盐铁官营,利用税法改革救了半条命
荀悦自我哀叹少许,重新恢复心情,继续说道:“济安言富者连田,贫者无田,依悦之所见,自上古以来,贫富之分如天数,不可逆也!”
“然若改之,前汉师丹之旧策,或能使贫者有立锥之地。”
“师丹之策?”
张虞微振精神,问道:“不知师丹何策?”
“限田之法!”
荀悦从席上起身,说道:“孝哀皇帝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贫者流离,无屋蔽寒,贫田荒废,卖身为奴。汉室衰微,政令不通。”
“师丹为辅汉室,上奏于哀帝。言诸侯王、列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上卿、吏民三十人。”
“然因阻力重重,政令难通,师丹之策被废!”
荀悦负手背腰,畅想说道:“如光武皇帝开国,度大族田亩,辅推师丹之旧政。今之天下,贫者或有立锥之所。且行迁窄乡之民于宽乡安置,亦能稍缓富、贫之争。”
郭图蹙眉深思,说道:“限田之策,看似可行。然若吏治松散,上下失职,则沦为空谈之物。”
郭图作为上计吏,比荀悦这种理想主义,更能看透政治机制的运转。
“那又如何?”
荀悦并未生气,而是反问道:“除此之策外,可有他法能使贫民得生否?故欲治天下,非圣君贤臣不可!”
面对荀悦的发问,张虞沉默不语。不是他无法反驳荀悦,而是不知怎么和荀悦沟通。
通过聊天下来,张虞已能感觉到荀悦是典型的理想主义,值得令人敬佩,但世间圣君贤臣的实在太少了,更别说出现改革东汉弊端的圣君贤臣了。
“至于黄巾乱党,则是郡县失职,教化不足,被张角歹人所趁。今欲整治乱局,官吏松弛无度,需重考科政绩,庸官贪吏为下,能人贤才为上。”
荀悦说道:“并行重法,严打不法之徒,恢复肉刑,以惩小人,断不可以宽法纵之。今张角反叛,实因先前大赦免罪,知无畏而再叛。”
“张角先前曾有反叛?”张虞震惊道。
“然也!”
荀悦捋着胡须,说道:“昔熹平年间,张角谋逆不成,下狱将亡,幸遭朝廷大赦。然张角知而不改,蛰伏至今,率众十余万反叛。”
张虞摇头苦笑,他实在没想到张角居然反叛过,只不过当时被抓没成事。东汉既然律法松弛至此,连造反之人都赦免。
难怪不论是荀彧,亦或是历史上的诸葛亮,他们都强调以严法治国,而不能以宽法治世。
见荀悦博学至此,张虞无视其理想主义者的身份,耐心向他请教,他所疑惑的问题。
而荀悦非常乐于为张虞解惑,帮张虞梳理东汉目前存在的社会弊病,尤其是针对察举制的吐槽。
《江左遗册》:“荀悦……怀经纬之才,神武帝闻之,数顾得见,托以匡扶汉室为名,咨诹时政之弊。及神武帝有更替之意,悦悔不当初,遂以针刺舌,恨己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