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府衙之内,徐庶正坐于堂内正中翻阅着陛下给他的来信,读到哪里便说到哪里。
曹泰、申耽、文岱、逯式等将,也同样全神贯注的盯着徐庶的面孔,期望能从徐庶的表情之中读出些什么信息来。
“遣人……”徐庶又向后翻了一页后,寻即露出了一丝苦笑来,长叹一声,还重重拍了拍自己的膝盖。
这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众人不解其意,互相对视几瞬之后,曹泰张口欲问,还没等话说出口,徐庶就自己感慨的解释了起来:
“陛下旨意中说的明白,欲要让我前往吴营之中去送此信。”
曹泰一时惊诧:“怎会有这般旨意?徐将军乃是此处统兵节度的主帅,三万余兵马皆在徐将军管束之下,如何要让主帅去吴营做使者了?”
其余众人也纷纷面露关切的看着,并不敢如曹泰一般发问。
徐庶缓缓解释道:“陛下旨意总不会错的。曹将军莫要忘了,我虽被命为宁远将军,身上侍中一职还兼着未去。许多事情不是寻常使者所能探查的,孙权此人究竟有何心思,还是要重臣亲自去看一看、听一听,方能为陛下的决策做出建议。”
曹泰摇了摇头:“虽是这般,但主帅亲往,实在是……算了,徐将军乃是陛下都亲口称赞过的智者,这等事情还真是要智谋之士前往,徐将军出使恰得其分。”
徐庶静静点头,停了几瞬站起身来,正色向堂中众将看去:“诸位,我此去之后,军中诸事由镇东将军曹泰代行,曹将军之令如同我令,还望诸位知悉。”
“明白。”
“徐将军放心。”
“遵命,我等不会误事。”
几人纷纷应下之后,徐庶也不拖延,当即喊了左石过来,选了军中一名机敏的精锐骑卒,许了赏格之后,命其带着徐庶的手书,往淯口处吴军营寨里报信。
这种事情,还是稳妥些好。徐庶写信询问,孙权回信允许,这样成行才算得体规矩。
战场就是这世间最戏剧化、矛盾冲突最为激烈的地方,战场之上什么事情都能发生。若得不到孙权许可就冒然前往,假使被哪个求功心切的吴军将领暴起截杀,砍了魏军主帅的人头去找孙权报功,那徐庶又能去找谁说理?
礼节不是约束,而是各方都能接受的一个公约数,并非虚设,还是有些作用的。
中午时分送去的书信,仅仅过了不到两个时辰,就得到了盖了尚书是仪印绶、准许徐庶前来的回信。有了吴国重臣的回信,这便是可以成行了。
徐庶在樊城府衙中郑重其事的向曹泰拱手一礼,在众人的簇拥下出了樊城东门,朝着东侧吴营中驰来。
有着左石和九名精锐中军甲骑扈从,徐庶乘马来到了吴军淯口坞外,在一名吴国参军的指引下通过了重重营垒,来到了淯口坞内的码头处。
一名昂藏魁梧,身高约有八尺的雄壮武官在众人簇拥中站在此处等候,此人并未着甲,而是身着朝服头戴鹖冠,锋锐的眼神穿过人群、直直与骑马过来的徐庶遥相对视,敌意中还带着几分蔑视之意。
徐庶轻哼了一声,驱马向前,虽不识得此人,但看了看四周形势,面容平静的拱手问道:“足下便是此处主事之人?我乃天子使者,奉皇命前来面见吴王。速带我去吴王营中!”
孙奂乃是此番孙权攻魏的进言之人,樊城获败、襄阳退却,吴军在襄樊的四处支点已去其二,近些时日,军中也常有指责他无能、贪功的流言传来。孙奂知道对面这人就是徐庶,却因吴王之令不得妄动,心中杀意已忍耐多时了。
不过,徐庶的语气虽然傲慢,但却并非不可理解,还没到逾礼的程度。而且,最关键的是徐庶言语里还是称孙权为吴王,保持了对吴国的基本尊重,没有称什么吴逆、大魏吴王之类的话。
孙奂微微仰头,眼角向徐庶身后瞥了一眼,沉声说道:“至尊要见魏国使者,却没说要见这些骑兵。”
“使者自己随我前往就是。”
说罢,孙奂挥了挥手,周围近百名已着全甲的刀盾兵从四周进逼上前,手中盾牌几乎都要与战马的脖颈贴上,惊得这几匹马儿一阵嘶鸣。
左石连忙目视己方骑兵,让其不要妄动。徐庶却并没往身后看一眼,而是轻磕马腹又往孙奂的方向走了一丈,直直走到孙奂身前,从上而下俯视着孙奂,眼神冰冷却嘴角强行挤出一丝弧度,拱手道:“还请足下带路吧。”
孙奂却又冷哼一声,朗声说道:“我营中何时有了骑马的道理?让这些魏骑下马放下刀矛,寻出军帐给他们候着。”
左石咽了咽口水,两颊咬紧强行忍住怒意,又看前面的徐庶没有半点言语,为了大局,下令身后骑兵都下了马、扯着马缰立在马侧。
人在吴营之中,这种事情该忍还是要忍的。
孙奂见魏军骑兵交了腰间的环首刀和马侧的骑矛,又朝着徐庶望去:“魏使还不下马?莫非是胡人习性,双腿粘在马上了?这可乘不得船!”
这点波澜还惹不恼徐庶。徐庶下了马来,孙奂又指指点点:“面见至尊怎么能佩剑?使者这剑,就交给我营中来保管吧。”
说罢,伸手向前作势欲要来夺剑。
锵的一声,徐庶左脚向前迈了小半步,站起架势,右手握着剑柄将剑刃抽出半截寒光,目光直挺挺的朝着孙奂看去,眼中已有杀机涌现。
练剑三十余年,别看对面之人身材雄壮,此人无甲、手中又无兵,两步之内割开此人喉咙,或者断其一手的手筋,徐庶还是有把握的。
生死为轻,君心为重,大魏使者岂能受此折辱?更别说对面此将理应知道自己身份。
三番数次,又待作何??
“孙将军,孙将军!天色已晚,还请手下容情勿要耽搁了,至尊还在鱼梁洲候着呢!”
负责来孙奂营中传信之人正是诸葛恪,见孙奂步步紧逼、徐庶眼露杀机,连剑都抽出半截来了,身材胖些的诸葛恪连忙从孙奂四周的士卒旁挤出来,强行站到孙奂身前,用后背挡住了徐庶,小声劝说道:
“孙将军且忍耐些,此非生事之时,有何不快至尊自会替将军做主!”
一切都在电光火石之间,孙奂周围持长戟的士卒们也纷纷围了上来,孙奂略带怒意的看了诸葛恪一眼,终究还是被诸葛恪带着告饶的神情劝服了。
“现在不解剑,到至尊帐前还是要解的,这般固执作何?”孙奂不耐的说了几声,招了招手:“走吧,随我去面见至尊!”
徐庶当然知晓他们口中的至尊是谁,却没在称呼上纠结半点,转身朝着左石吩咐一声,命他们安心在此等自己回来后,就在诸葛恪的引导下上了吴船、过了汉水、下了码头、到了孙权中军帐前,解了佩剑而后进入其内。
“大魏天使徐庶徐元直见过吴王!”徐庶毫不畏惧两侧吴国文武群臣的带着怒意和审视的目光,缓步走上前去,每一步都迈得沉稳,拱手行了个礼。
出乎徐庶的意料,孙权却比孙奂和蔼得多。非但面色和善,说话的语气也要柔和许多:
“孤虽然未曾见过元直之面,却也久闻元直之名了,与你神交已久。元直此番是从何处来此?洛阳吗?”
徐庶淡定答道:“好让吴王知道,本使乃是从樊城而来。”
“樊城?”孙权略微皱眉。
“正是樊城。”徐庶道:“吴王有所不知,我在侍中的职位之上,临时被天子委任为宁远将军,督荆州汉水以北诸军事,九月末领兵破了樊城之围,今日上午方才收到天子来信。故而本使是从樊城而来。”
徐庶话音未落,帐中两侧的吴国臣子将领们已经起了些许议论和骚动来。
徐庶嘛,谁不认识!吴国毕竟是和刘备、蜀汉多年相爱相杀的盟友了,彼此谁得重用、谁受恩宠尽皆知晓。刘备当年困居新野小县之时,正是徐庶此人为刘备谋主,后又举荐了诸葛亮出来。
不过这些年徐庶的近况,吴国臣子们还真是所知不多,故而听闻徐庶督军解了樊城之围,与久远印象里的徐庶相差甚多,这才一时惊讶。
“襄樊之地就这么大,来来往往征战数十年,倒也让人心老。”孙权倒也没多问,轻叹一声:“元直或许不知,孤军帐此处原是庞德公之住所,大军来此之后便将房子拆了。你既从北来,北面淯口旁的码头处是司马德操故居,若再往南,到襄阳东面的白沙曲,孤在那里也设了一个码头,那是庞士元的住所,如今也都不在了。”
孙权说得恳切,言语之中似在追忆往昔,徐庶一时也被牵了心神,若有所思了起来:
“我早年与司马德操等人友善,最后一次来鱼梁洲时,还是建安十二年的时候。算上一算,竟也二十余年了。当时鱼梁洲上群贤毕至,坐谈天下形势之时定会提及孙讨虏姓名,常常引为少年英杰,今日初次得见,吴王却也不复青春了!”
曹泰、申耽、文岱、逯式等将,也同样全神贯注的盯着徐庶的面孔,期望能从徐庶的表情之中读出些什么信息来。
“遣人……”徐庶又向后翻了一页后,寻即露出了一丝苦笑来,长叹一声,还重重拍了拍自己的膝盖。
这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众人不解其意,互相对视几瞬之后,曹泰张口欲问,还没等话说出口,徐庶就自己感慨的解释了起来:
“陛下旨意中说的明白,欲要让我前往吴营之中去送此信。”
曹泰一时惊诧:“怎会有这般旨意?徐将军乃是此处统兵节度的主帅,三万余兵马皆在徐将军管束之下,如何要让主帅去吴营做使者了?”
其余众人也纷纷面露关切的看着,并不敢如曹泰一般发问。
徐庶缓缓解释道:“陛下旨意总不会错的。曹将军莫要忘了,我虽被命为宁远将军,身上侍中一职还兼着未去。许多事情不是寻常使者所能探查的,孙权此人究竟有何心思,还是要重臣亲自去看一看、听一听,方能为陛下的决策做出建议。”
曹泰摇了摇头:“虽是这般,但主帅亲往,实在是……算了,徐将军乃是陛下都亲口称赞过的智者,这等事情还真是要智谋之士前往,徐将军出使恰得其分。”
徐庶静静点头,停了几瞬站起身来,正色向堂中众将看去:“诸位,我此去之后,军中诸事由镇东将军曹泰代行,曹将军之令如同我令,还望诸位知悉。”
“明白。”
“徐将军放心。”
“遵命,我等不会误事。”
几人纷纷应下之后,徐庶也不拖延,当即喊了左石过来,选了军中一名机敏的精锐骑卒,许了赏格之后,命其带着徐庶的手书,往淯口处吴军营寨里报信。
这种事情,还是稳妥些好。徐庶写信询问,孙权回信允许,这样成行才算得体规矩。
战场就是这世间最戏剧化、矛盾冲突最为激烈的地方,战场之上什么事情都能发生。若得不到孙权许可就冒然前往,假使被哪个求功心切的吴军将领暴起截杀,砍了魏军主帅的人头去找孙权报功,那徐庶又能去找谁说理?
礼节不是约束,而是各方都能接受的一个公约数,并非虚设,还是有些作用的。
中午时分送去的书信,仅仅过了不到两个时辰,就得到了盖了尚书是仪印绶、准许徐庶前来的回信。有了吴国重臣的回信,这便是可以成行了。
徐庶在樊城府衙中郑重其事的向曹泰拱手一礼,在众人的簇拥下出了樊城东门,朝着东侧吴营中驰来。
有着左石和九名精锐中军甲骑扈从,徐庶乘马来到了吴军淯口坞外,在一名吴国参军的指引下通过了重重营垒,来到了淯口坞内的码头处。
一名昂藏魁梧,身高约有八尺的雄壮武官在众人簇拥中站在此处等候,此人并未着甲,而是身着朝服头戴鹖冠,锋锐的眼神穿过人群、直直与骑马过来的徐庶遥相对视,敌意中还带着几分蔑视之意。
徐庶轻哼了一声,驱马向前,虽不识得此人,但看了看四周形势,面容平静的拱手问道:“足下便是此处主事之人?我乃天子使者,奉皇命前来面见吴王。速带我去吴王营中!”
孙奂乃是此番孙权攻魏的进言之人,樊城获败、襄阳退却,吴军在襄樊的四处支点已去其二,近些时日,军中也常有指责他无能、贪功的流言传来。孙奂知道对面这人就是徐庶,却因吴王之令不得妄动,心中杀意已忍耐多时了。
不过,徐庶的语气虽然傲慢,但却并非不可理解,还没到逾礼的程度。而且,最关键的是徐庶言语里还是称孙权为吴王,保持了对吴国的基本尊重,没有称什么吴逆、大魏吴王之类的话。
孙奂微微仰头,眼角向徐庶身后瞥了一眼,沉声说道:“至尊要见魏国使者,却没说要见这些骑兵。”
“使者自己随我前往就是。”
说罢,孙奂挥了挥手,周围近百名已着全甲的刀盾兵从四周进逼上前,手中盾牌几乎都要与战马的脖颈贴上,惊得这几匹马儿一阵嘶鸣。
左石连忙目视己方骑兵,让其不要妄动。徐庶却并没往身后看一眼,而是轻磕马腹又往孙奂的方向走了一丈,直直走到孙奂身前,从上而下俯视着孙奂,眼神冰冷却嘴角强行挤出一丝弧度,拱手道:“还请足下带路吧。”
孙奂却又冷哼一声,朗声说道:“我营中何时有了骑马的道理?让这些魏骑下马放下刀矛,寻出军帐给他们候着。”
左石咽了咽口水,两颊咬紧强行忍住怒意,又看前面的徐庶没有半点言语,为了大局,下令身后骑兵都下了马、扯着马缰立在马侧。
人在吴营之中,这种事情该忍还是要忍的。
孙奂见魏军骑兵交了腰间的环首刀和马侧的骑矛,又朝着徐庶望去:“魏使还不下马?莫非是胡人习性,双腿粘在马上了?这可乘不得船!”
这点波澜还惹不恼徐庶。徐庶下了马来,孙奂又指指点点:“面见至尊怎么能佩剑?使者这剑,就交给我营中来保管吧。”
说罢,伸手向前作势欲要来夺剑。
锵的一声,徐庶左脚向前迈了小半步,站起架势,右手握着剑柄将剑刃抽出半截寒光,目光直挺挺的朝着孙奂看去,眼中已有杀机涌现。
练剑三十余年,别看对面之人身材雄壮,此人无甲、手中又无兵,两步之内割开此人喉咙,或者断其一手的手筋,徐庶还是有把握的。
生死为轻,君心为重,大魏使者岂能受此折辱?更别说对面此将理应知道自己身份。
三番数次,又待作何??
“孙将军,孙将军!天色已晚,还请手下容情勿要耽搁了,至尊还在鱼梁洲候着呢!”
负责来孙奂营中传信之人正是诸葛恪,见孙奂步步紧逼、徐庶眼露杀机,连剑都抽出半截来了,身材胖些的诸葛恪连忙从孙奂四周的士卒旁挤出来,强行站到孙奂身前,用后背挡住了徐庶,小声劝说道:
“孙将军且忍耐些,此非生事之时,有何不快至尊自会替将军做主!”
一切都在电光火石之间,孙奂周围持长戟的士卒们也纷纷围了上来,孙奂略带怒意的看了诸葛恪一眼,终究还是被诸葛恪带着告饶的神情劝服了。
“现在不解剑,到至尊帐前还是要解的,这般固执作何?”孙奂不耐的说了几声,招了招手:“走吧,随我去面见至尊!”
徐庶当然知晓他们口中的至尊是谁,却没在称呼上纠结半点,转身朝着左石吩咐一声,命他们安心在此等自己回来后,就在诸葛恪的引导下上了吴船、过了汉水、下了码头、到了孙权中军帐前,解了佩剑而后进入其内。
“大魏天使徐庶徐元直见过吴王!”徐庶毫不畏惧两侧吴国文武群臣的带着怒意和审视的目光,缓步走上前去,每一步都迈得沉稳,拱手行了个礼。
出乎徐庶的意料,孙权却比孙奂和蔼得多。非但面色和善,说话的语气也要柔和许多:
“孤虽然未曾见过元直之面,却也久闻元直之名了,与你神交已久。元直此番是从何处来此?洛阳吗?”
徐庶淡定答道:“好让吴王知道,本使乃是从樊城而来。”
“樊城?”孙权略微皱眉。
“正是樊城。”徐庶道:“吴王有所不知,我在侍中的职位之上,临时被天子委任为宁远将军,督荆州汉水以北诸军事,九月末领兵破了樊城之围,今日上午方才收到天子来信。故而本使是从樊城而来。”
徐庶话音未落,帐中两侧的吴国臣子将领们已经起了些许议论和骚动来。
徐庶嘛,谁不认识!吴国毕竟是和刘备、蜀汉多年相爱相杀的盟友了,彼此谁得重用、谁受恩宠尽皆知晓。刘备当年困居新野小县之时,正是徐庶此人为刘备谋主,后又举荐了诸葛亮出来。
不过这些年徐庶的近况,吴国臣子们还真是所知不多,故而听闻徐庶督军解了樊城之围,与久远印象里的徐庶相差甚多,这才一时惊讶。
“襄樊之地就这么大,来来往往征战数十年,倒也让人心老。”孙权倒也没多问,轻叹一声:“元直或许不知,孤军帐此处原是庞德公之住所,大军来此之后便将房子拆了。你既从北来,北面淯口旁的码头处是司马德操故居,若再往南,到襄阳东面的白沙曲,孤在那里也设了一个码头,那是庞士元的住所,如今也都不在了。”
孙权说得恳切,言语之中似在追忆往昔,徐庶一时也被牵了心神,若有所思了起来:
“我早年与司马德操等人友善,最后一次来鱼梁洲时,还是建安十二年的时候。算上一算,竟也二十余年了。当时鱼梁洲上群贤毕至,坐谈天下形势之时定会提及孙讨虏姓名,常常引为少年英杰,今日初次得见,吴王却也不复青春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我不是曹睿,三国:我不是曹睿最新章节,三国:我不是曹睿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我不是曹睿,三国:我不是曹睿最新章节,三国:我不是曹睿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