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数量多的,可以授予三公、三师这类虚职,少一些则授予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这类文武散官。
“长安汇聚了来自各地的豪商,他们有钱,也有渠道搞到粮食,但苦于身份低贱,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若能将这些名誉的职位卖……授予他们,想必彼等定会倾力支持我朝。”
李治口若悬河。
李承乾不置可否,只是用表情示意:
你继续,朕在听。
“而对于地方上的一些实权职位,也不是不能卖。巡察使、刺史、县令、县尉……按州的上中下等级,分别标价售卖。
“岭南、闽越那些地方本就对朝廷三心二意,不若将当地职官官位先行售卖,兑一笔款子回来。
“等我军打赢了仗,巩固了帝位,我们还可以将事权收回。如果打输了,那末此举的恶果也无需我等烦恼了。”
李治说得滔滔不绝,天花乱坠,在他嘴里,卖官鬻爵的好处我拿、黑锅李明背,简直成了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善政了。
对于李治小老弟的大胆提议,李承乾老哥温和地问:
“贤弟啊,你觉得吾的谥号,取什么好啊?”
李治:???
“陛下为何出此不吉之言?”
李承乾的脸慢慢拉了下来:
“朕觉得‘灵’就比较贴切,你觉得呢?”
李治的眼皮子开始跳了。
皇帝老哥这是在讽刺他走汉灵帝的老路。
汉灵帝大肆卖官鬻爵,失去了对属下官僚的控制,埋下了东汉灭亡的祸根。
唐灵帝……不是,永庆皇帝如果卖官鬻爵,那岂不是也……
“可是如果不想方设法扩张财源,别说埋下祸根,大唐当场就得亡了。”
对于陛下的质疑,李治的态度罕见地强硬。
这就让李承乾自己也不得不好好考虑考虑了。
卖官鬻爵无疑是个邪道,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不必多说。
可若是能多筹措到一文经费,战争的胜机、大唐一朝的生机,就能多一文……
李承乾的表情不断变幻,最后定格在了“决绝”。
他下定了决心。
只要能解决火烧眉毛的问题,邪道就邪道吧!
至于会葬送大唐未来什么的,现在的李承乾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他的任务是保证大唐有个未来,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要相信后人的智慧!
“嗯……皇弟的提议别出心裁,不是不可以探索一下。”
他沉吟着,接着又给自己先套了一层免责声明: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说大也不大,你就把情况和大臣们商量一下,至于如何抉择,你们看情况。
“但是不论如何,前方的军需是一定要满足的。”
大意就是,什么卖官鬻爵?朕不知道啊,朕只是命令臣下想办法搞钱,没有亲自下令卖官啊,都是奸臣背着朕瞎搞胡搞的啊!
这就像老板定个超高的KPI,然后宣布每天准点下班,都是员工“自愿”加班一样。
逼下面人走邪道,同时又能把自己洗白白、当白莲花。
李承乾在当皇帝的大半年中,也算是学到了一点腹黑的驭人之术。
而对于把自己摘干净的皇帝老哥,李治也只是无奈地轻轻叹了口气,便欣然接旨:
“臣,领旨。”
这不但事关大唐的存续,也关乎他自己这个储君的地位。
所以这个锅他背了,正所谓“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也。
史家都是结果论者,只要能打赢翻盘,就算使的是歪门邪道,他保底也能捞一个“中兴之主”的雅名。
至于卖官鬻爵,不过是无关痛痒的黑历史而已。
如果打输了,连“己身”都保不住了,还管他什么“身后名”呢。
“臣这就和侍郎刘洎商讨此事,草拟一个方案,交予尚书省执行。”李治说道。
尚书省是执行政令的机构。
也就是说,李治要直接跳过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拟稿”和“审议”过程。
这也是为了在程序上不将皇帝牵扯进来,替主上洗脱责任,因为中书和门下两省和尚书省不一样,其运作是紧密围绕皇帝本人的。
“嗯,甚善。”对于弟弟的贴心之举,李承乾甚是满意。
卖官鬻爵的国策,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大唐前线将士的口粮,也算是有了着落。
李承乾心里的石头落下,长长地呼出一口浊气。
心情一放松下来,他就想起了些别的事情。
“对了,最近长安城好像空荡了许多,甚至连朱雀大街都没什么人,只有乞丐。你有什么头绪吗?”
并没有出现大规模饿死人的惨剧,长安却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那么百万长安市民到底到哪儿去了?
总不能大家都宅在家里吧?
李治不假思索地回答:
“因为战争的负担,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其他地区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波及。
“所以,关中百姓大量向别处逃难,其中长安人也有不少。”
这道理不难理解,树挪死人挪活,粮食进不了京,但人可以出京啊。
以前是臭外地的来京城要饭,现在是臭京爷去外地要饭,倒反天罡了属于是。
这也折射了这场战争的奇景——
各地的负担极其不均衡。
以大唐的真实国家潜力,不是真的供养不起前线几万人的人吃马嚼。
是因为南方不听话,中原的生产又被战争干扰,导致军费的重担其实一直都是关中一地在那儿挑着。
关中虽是天府之国,但因为京城在这儿,人口爆炸、土地兼并,导致本地出产的粮食还不够日常消耗的。
现在再加上战争的负担,经济瞬间崩溃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归根结底,还是国家动员能力不足。
“京城首善之地,怎么会沦落到如此境地,这都是在朕的手里……”
李承乾痛心疾首,看起来整个人都玉玉了。
按大唐律例,户籍制度严苛,农民不能随意迁徙。
不过就目前这情况,只能说差不多得了,你法我笑。
“陛下不必过于自责。”李治宽慰道:
“贞观初年,关中也曾发生饥荒,太上皇陛下敕旨准许京城百姓出城逃荒,还被传为一段佳话。”
也算是典型的丧事喜办了。
李承乾斜了一眼安慰他的皇太弟,面无表情地重复着:
“天下,本应都是在朕的手里,可是……”
他面色渐渐沉了下去,话锋一转:
“近在长安的近况,只隔了一堵宫墙,朕是灯下黑什么都不知道,贤弟倒是知道得一清二楚么?”
李治顿了顿,流利地回答:
“陛下日理万机,全天下的担子都在您一人肩上挑着。
“臣等愚昧,以为陛下专注于军国大事,不屑为此等鸡毛蒜皮的小事牵扯心神,影响了大局。”
李承乾没有笑意地呵呵了:
“你确实愚昧,你怎么知道朕不屑知道此事?”
李治面不改色地狡辩:“臣确实愚昧,陛下若不明示,臣也不知道陛下希望知道此事。”
李承乾有点恼了:
“你不告诉朕,朕怎么明示?”
李治:“您不明示臣也不知道此事该说啊。”
“你不说朕怎么……唉算了算了,朕不和你计较。”
李承乾感觉自己快被绕进去了,立刻停止了和李弗莱的套娃,把话题扯回到卖官……不是,财政大计上。
“财政的事情,就交给你们去办。朕的事多,朕要把精力,放在供养前线上面。”
算是正式甩锅了。
李治恭敬答道:
“臣领旨。”
算是正式接下了这口锅,他道:
“那臣这就和黄门侍郎刘洎商讨草案。”
“去吧。”李承乾挥挥手。
呼……李治无声地松了口气,便要匆匆告退。
“只是——”李承乾补充一句:
“朕心系民间,长安的民生可不是‘鸡毛蒜皮’,有什么情况,尔等应事无巨细,向朕汇报。”
用了“尔等”这么不客气的两个字,说明皇帝老哥对皇太弟不是很满意。
李治的眼皮跳了跳,应了一声,便退下了。
李承乾朝小老弟离去的方向龇了龇牙。
“哼,那厮心眼也忒多了。你说对吧,媚娘?”
那小老弟真不厚道,明明对基层的艰难近况清清楚楚,却什么也不肯说。
要不是小老妹真的当了回朕的眼睛,或许等到长安老百姓造反攻入了太极宫,朕还被蒙在鼓里呢!
真是兄友弟恭啊,主动为皇兄分忧。
还是说,皇太弟实在等不及了,想要架空皇兄啊?
李治那厮,是有篡权的前科的。
“都这时候了,还搞小动作……唉。
“什么?媚娘你说,要把老九那厮按欺君罪治了?算了算了,他还小不懂事,放他一马吧。”
永庆皇帝骂归骂,但对李治的小动作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了。
无他,另一个小老弟给他造成的外患太严重了,都让他没工夫搞内耗了。
实话实说,内政方面要不是还有李治撑着,这个家早就散了。
光凭李承乾一个人,根本顶不住李明在大河对岸传来的王霸之气,要被小老弟侮辱、推翻了。
“卖官……媚娘,你觉得这个点子如何?只要钱粮充足,朕就能挡住叛贼,就能赢!
“战争的担子一直压在关中,也该让其他地区出出血了!”
自诩“心系百姓”的永庆皇帝嘴角勾勒,仿佛看见了如山堆积的钱款,看见了满饷不可敌的唐军,看见了匍匐在他脚下痛苦认错的李明。
至于因为“卖官”而遭殃的底层百姓?
乱世人不如盛世犬,连狗都不如,怎么入得了陛下的法眼呢?
江南刁钻,湖广反骨,巴蜀闭塞,岭南野蛮。这些南方地区不服从朝廷,不肯出钱是吧?
朕照样有办法收,不但收了钱,还能让贪官庸官来治你们这群反贼!
巨大的压力扭曲了李承乾的心智,蒙蔽了他的双眼。
只要能打赢,不惜任何代价!
天下人就是这个代价。
苦一苦百姓,骂名李治担。
“陛下!陛下,大事不妙——”
急迫的呼喊声,打断了李承乾和武媚娘的私聊。
李承乾定睛一看,又是李治,登时有点不高兴了。
刚训示李治别欺上,这才一转身的工夫,难道就发生什么需要惊动皇帝大驾的大事了?
该不会是这小子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故意拿芝麻大的议案来故意烦他,以让他收回成命吧!
这弟弟当得可真精明,好一个兄友弟恭!
和官吏们斗了大半年,李承乾自忖懂一些文官集团应付皇帝的办法,李治还没来得及开口,他就先拉下一张臭脸,怒斥道:
“朕让你事事汇报,不是让你事事都汇报!”
对于陛下的矛盾文学,李治却是完全没有接茬,以一种完全不符合他一贯性格的、失礼的举动,惊慌失措地抓住了陛下的手臂,有些语无伦次:
“阿兄,大事不好了!中原,老十四……”
李承乾瞪大了眼睛。
好一个兄友弟恭!
…………
山西,朔州城外。
“再加把力,向前推进!只要进了城,我们就赢了!”
苏定方声嘶力竭。
英勇的明军士兵一次次向前冲锋,可是又一次次被反推了回来。
因为在他们和朔州城之间,还横亘着一道仿佛不可逾越的鸿沟。
那就是天策上将亲自指挥的唐军。
这支铁军刚好卡在明军进城的要道上,如鲠在喉。
“苏将军,还是先撤吧。”薛仁贵打起了退堂鼓。
老苏登时将眼睛瞪得如牛铃,指着北方。
“朔州城墙已经在望,只要进了城我军就安全了,岂能功亏一篑!”
连日的战斗,让这个中年男人热血上头了。
“可是将士们已经筋疲力尽,实在无法再前进寸步了。”薛仁贵苦苦哀求。
“没有可是!……”苏定方还要再坚持,转过头要训斥软弱的老战友。
这一回头,他看清楚了。
不知不觉间,身边的护卫少了好几个,剩下的也都挂了彩。
“我将卫队投入了最后的冲锋,这就是结果。”薛仁贵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我们的军队打不动了,实在冲不破对面的封锁!”
苏定方紧咬着牙,又望了一眼近在咫尺、又好像远在天边的朔州城,从牙缝里挤出一句:
“走吧,回本营!”
苏定方、薛仁贵率领的明军前锋,又双叒叕败退了。
这段时间的山西战局,胶着之中又带着几分诡异。
晋南是大唐的大本营,北边的代州是大明的大本营,再往北是明军,明军的北面是唐军,唐军之北又是大明控制下的朔州。
一层一层像千层饼似的,你中有我,又泾渭分明。
明军的战略很简单,那就是拼命往朔州城里挤,不给对方打歼灭战的机会。
只要有城墙的保护,加上城里预备的给养,唐军再凶猛,也只会崩断了牙。
然而,情况就像刚才那样。
不论明军发起几次冲锋,唐军都巍然不动,牢牢堵死他们进城的道路。
同样的,唐军多次试图绕后包抄,全歼对方,也屡屡被明军化解。
至于朔州城本身,唐军是不可能兵分两路去攻城的,而朔州里面的那一点守备部队,也不可能作死出城给对面来个“两面包夹芝士”的,基本不参加此次会战,可以视作地图边缘。
唐、明两军主力就这么僵持在了野外,各自在城外驻扎,一南一北贴脸对峙,却又谁都奈何不了谁。
苏、薛的这次进攻也不例外。
集齐精锐猛冲一波,试图为主力打开进城的缺口,最后又被灰头土脸地抽回去。
“要是再打不进朔州,军粮就要彻底见底了。”
回营的路上,苏定方一路嘟哝着,似乎在埋怨老伙计没有武德,居然撤退。
他这不是在夸大其词。
明军的态势十分被动。
前面有唐军拦着,后方的代州又被唐军夺了回去,左右两边还都是高山峭壁,真正是字面意义的瓮中之鳖。
加上这支部队本来就补给不足,现在更是后勤断绝。
携行的军粮还能撑多久,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得出来。
薛仁贵叹了口气:
“先回营吧,看看李靖将军还能有什么办法。”
“他还能带着大部队飞不成……”苏定方有些恼了。
话音未落,后方突然传来喧闹声。
刚下战阵的两员将领立刻竖起耳朵,警戒起来。
一员老兵从队列的后方向前狂奔,一路在大喊着什么。
战场嘈杂,两人什么都听不清楚。
可是从对方焦急的神情、以及沿途士兵的反应来看,两人猜到了什么,心脏猛地一沉。
李世民最擅长什么?
防守反击!
反击的时候,到了!
(本章完)
“长安汇聚了来自各地的豪商,他们有钱,也有渠道搞到粮食,但苦于身份低贱,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若能将这些名誉的职位卖……授予他们,想必彼等定会倾力支持我朝。”
李治口若悬河。
李承乾不置可否,只是用表情示意:
你继续,朕在听。
“而对于地方上的一些实权职位,也不是不能卖。巡察使、刺史、县令、县尉……按州的上中下等级,分别标价售卖。
“岭南、闽越那些地方本就对朝廷三心二意,不若将当地职官官位先行售卖,兑一笔款子回来。
“等我军打赢了仗,巩固了帝位,我们还可以将事权收回。如果打输了,那末此举的恶果也无需我等烦恼了。”
李治说得滔滔不绝,天花乱坠,在他嘴里,卖官鬻爵的好处我拿、黑锅李明背,简直成了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善政了。
对于李治小老弟的大胆提议,李承乾老哥温和地问:
“贤弟啊,你觉得吾的谥号,取什么好啊?”
李治:???
“陛下为何出此不吉之言?”
李承乾的脸慢慢拉了下来:
“朕觉得‘灵’就比较贴切,你觉得呢?”
李治的眼皮子开始跳了。
皇帝老哥这是在讽刺他走汉灵帝的老路。
汉灵帝大肆卖官鬻爵,失去了对属下官僚的控制,埋下了东汉灭亡的祸根。
唐灵帝……不是,永庆皇帝如果卖官鬻爵,那岂不是也……
“可是如果不想方设法扩张财源,别说埋下祸根,大唐当场就得亡了。”
对于陛下的质疑,李治的态度罕见地强硬。
这就让李承乾自己也不得不好好考虑考虑了。
卖官鬻爵无疑是个邪道,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不必多说。
可若是能多筹措到一文经费,战争的胜机、大唐一朝的生机,就能多一文……
李承乾的表情不断变幻,最后定格在了“决绝”。
他下定了决心。
只要能解决火烧眉毛的问题,邪道就邪道吧!
至于会葬送大唐未来什么的,现在的李承乾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他的任务是保证大唐有个未来,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要相信后人的智慧!
“嗯……皇弟的提议别出心裁,不是不可以探索一下。”
他沉吟着,接着又给自己先套了一层免责声明: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说大也不大,你就把情况和大臣们商量一下,至于如何抉择,你们看情况。
“但是不论如何,前方的军需是一定要满足的。”
大意就是,什么卖官鬻爵?朕不知道啊,朕只是命令臣下想办法搞钱,没有亲自下令卖官啊,都是奸臣背着朕瞎搞胡搞的啊!
这就像老板定个超高的KPI,然后宣布每天准点下班,都是员工“自愿”加班一样。
逼下面人走邪道,同时又能把自己洗白白、当白莲花。
李承乾在当皇帝的大半年中,也算是学到了一点腹黑的驭人之术。
而对于把自己摘干净的皇帝老哥,李治也只是无奈地轻轻叹了口气,便欣然接旨:
“臣,领旨。”
这不但事关大唐的存续,也关乎他自己这个储君的地位。
所以这个锅他背了,正所谓“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也。
史家都是结果论者,只要能打赢翻盘,就算使的是歪门邪道,他保底也能捞一个“中兴之主”的雅名。
至于卖官鬻爵,不过是无关痛痒的黑历史而已。
如果打输了,连“己身”都保不住了,还管他什么“身后名”呢。
“臣这就和侍郎刘洎商讨此事,草拟一个方案,交予尚书省执行。”李治说道。
尚书省是执行政令的机构。
也就是说,李治要直接跳过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拟稿”和“审议”过程。
这也是为了在程序上不将皇帝牵扯进来,替主上洗脱责任,因为中书和门下两省和尚书省不一样,其运作是紧密围绕皇帝本人的。
“嗯,甚善。”对于弟弟的贴心之举,李承乾甚是满意。
卖官鬻爵的国策,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大唐前线将士的口粮,也算是有了着落。
李承乾心里的石头落下,长长地呼出一口浊气。
心情一放松下来,他就想起了些别的事情。
“对了,最近长安城好像空荡了许多,甚至连朱雀大街都没什么人,只有乞丐。你有什么头绪吗?”
并没有出现大规模饿死人的惨剧,长安却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那么百万长安市民到底到哪儿去了?
总不能大家都宅在家里吧?
李治不假思索地回答:
“因为战争的负担,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其他地区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波及。
“所以,关中百姓大量向别处逃难,其中长安人也有不少。”
这道理不难理解,树挪死人挪活,粮食进不了京,但人可以出京啊。
以前是臭外地的来京城要饭,现在是臭京爷去外地要饭,倒反天罡了属于是。
这也折射了这场战争的奇景——
各地的负担极其不均衡。
以大唐的真实国家潜力,不是真的供养不起前线几万人的人吃马嚼。
是因为南方不听话,中原的生产又被战争干扰,导致军费的重担其实一直都是关中一地在那儿挑着。
关中虽是天府之国,但因为京城在这儿,人口爆炸、土地兼并,导致本地出产的粮食还不够日常消耗的。
现在再加上战争的负担,经济瞬间崩溃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归根结底,还是国家动员能力不足。
“京城首善之地,怎么会沦落到如此境地,这都是在朕的手里……”
李承乾痛心疾首,看起来整个人都玉玉了。
按大唐律例,户籍制度严苛,农民不能随意迁徙。
不过就目前这情况,只能说差不多得了,你法我笑。
“陛下不必过于自责。”李治宽慰道:
“贞观初年,关中也曾发生饥荒,太上皇陛下敕旨准许京城百姓出城逃荒,还被传为一段佳话。”
也算是典型的丧事喜办了。
李承乾斜了一眼安慰他的皇太弟,面无表情地重复着:
“天下,本应都是在朕的手里,可是……”
他面色渐渐沉了下去,话锋一转:
“近在长安的近况,只隔了一堵宫墙,朕是灯下黑什么都不知道,贤弟倒是知道得一清二楚么?”
李治顿了顿,流利地回答:
“陛下日理万机,全天下的担子都在您一人肩上挑着。
“臣等愚昧,以为陛下专注于军国大事,不屑为此等鸡毛蒜皮的小事牵扯心神,影响了大局。”
李承乾没有笑意地呵呵了:
“你确实愚昧,你怎么知道朕不屑知道此事?”
李治面不改色地狡辩:“臣确实愚昧,陛下若不明示,臣也不知道陛下希望知道此事。”
李承乾有点恼了:
“你不告诉朕,朕怎么明示?”
李治:“您不明示臣也不知道此事该说啊。”
“你不说朕怎么……唉算了算了,朕不和你计较。”
李承乾感觉自己快被绕进去了,立刻停止了和李弗莱的套娃,把话题扯回到卖官……不是,财政大计上。
“财政的事情,就交给你们去办。朕的事多,朕要把精力,放在供养前线上面。”
算是正式甩锅了。
李治恭敬答道:
“臣领旨。”
算是正式接下了这口锅,他道:
“那臣这就和黄门侍郎刘洎商讨草案。”
“去吧。”李承乾挥挥手。
呼……李治无声地松了口气,便要匆匆告退。
“只是——”李承乾补充一句:
“朕心系民间,长安的民生可不是‘鸡毛蒜皮’,有什么情况,尔等应事无巨细,向朕汇报。”
用了“尔等”这么不客气的两个字,说明皇帝老哥对皇太弟不是很满意。
李治的眼皮跳了跳,应了一声,便退下了。
李承乾朝小老弟离去的方向龇了龇牙。
“哼,那厮心眼也忒多了。你说对吧,媚娘?”
那小老弟真不厚道,明明对基层的艰难近况清清楚楚,却什么也不肯说。
要不是小老妹真的当了回朕的眼睛,或许等到长安老百姓造反攻入了太极宫,朕还被蒙在鼓里呢!
真是兄友弟恭啊,主动为皇兄分忧。
还是说,皇太弟实在等不及了,想要架空皇兄啊?
李治那厮,是有篡权的前科的。
“都这时候了,还搞小动作……唉。
“什么?媚娘你说,要把老九那厮按欺君罪治了?算了算了,他还小不懂事,放他一马吧。”
永庆皇帝骂归骂,但对李治的小动作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了。
无他,另一个小老弟给他造成的外患太严重了,都让他没工夫搞内耗了。
实话实说,内政方面要不是还有李治撑着,这个家早就散了。
光凭李承乾一个人,根本顶不住李明在大河对岸传来的王霸之气,要被小老弟侮辱、推翻了。
“卖官……媚娘,你觉得这个点子如何?只要钱粮充足,朕就能挡住叛贼,就能赢!
“战争的担子一直压在关中,也该让其他地区出出血了!”
自诩“心系百姓”的永庆皇帝嘴角勾勒,仿佛看见了如山堆积的钱款,看见了满饷不可敌的唐军,看见了匍匐在他脚下痛苦认错的李明。
至于因为“卖官”而遭殃的底层百姓?
乱世人不如盛世犬,连狗都不如,怎么入得了陛下的法眼呢?
江南刁钻,湖广反骨,巴蜀闭塞,岭南野蛮。这些南方地区不服从朝廷,不肯出钱是吧?
朕照样有办法收,不但收了钱,还能让贪官庸官来治你们这群反贼!
巨大的压力扭曲了李承乾的心智,蒙蔽了他的双眼。
只要能打赢,不惜任何代价!
天下人就是这个代价。
苦一苦百姓,骂名李治担。
“陛下!陛下,大事不妙——”
急迫的呼喊声,打断了李承乾和武媚娘的私聊。
李承乾定睛一看,又是李治,登时有点不高兴了。
刚训示李治别欺上,这才一转身的工夫,难道就发生什么需要惊动皇帝大驾的大事了?
该不会是这小子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故意拿芝麻大的议案来故意烦他,以让他收回成命吧!
这弟弟当得可真精明,好一个兄友弟恭!
和官吏们斗了大半年,李承乾自忖懂一些文官集团应付皇帝的办法,李治还没来得及开口,他就先拉下一张臭脸,怒斥道:
“朕让你事事汇报,不是让你事事都汇报!”
对于陛下的矛盾文学,李治却是完全没有接茬,以一种完全不符合他一贯性格的、失礼的举动,惊慌失措地抓住了陛下的手臂,有些语无伦次:
“阿兄,大事不好了!中原,老十四……”
李承乾瞪大了眼睛。
好一个兄友弟恭!
…………
山西,朔州城外。
“再加把力,向前推进!只要进了城,我们就赢了!”
苏定方声嘶力竭。
英勇的明军士兵一次次向前冲锋,可是又一次次被反推了回来。
因为在他们和朔州城之间,还横亘着一道仿佛不可逾越的鸿沟。
那就是天策上将亲自指挥的唐军。
这支铁军刚好卡在明军进城的要道上,如鲠在喉。
“苏将军,还是先撤吧。”薛仁贵打起了退堂鼓。
老苏登时将眼睛瞪得如牛铃,指着北方。
“朔州城墙已经在望,只要进了城我军就安全了,岂能功亏一篑!”
连日的战斗,让这个中年男人热血上头了。
“可是将士们已经筋疲力尽,实在无法再前进寸步了。”薛仁贵苦苦哀求。
“没有可是!……”苏定方还要再坚持,转过头要训斥软弱的老战友。
这一回头,他看清楚了。
不知不觉间,身边的护卫少了好几个,剩下的也都挂了彩。
“我将卫队投入了最后的冲锋,这就是结果。”薛仁贵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我们的军队打不动了,实在冲不破对面的封锁!”
苏定方紧咬着牙,又望了一眼近在咫尺、又好像远在天边的朔州城,从牙缝里挤出一句:
“走吧,回本营!”
苏定方、薛仁贵率领的明军前锋,又双叒叕败退了。
这段时间的山西战局,胶着之中又带着几分诡异。
晋南是大唐的大本营,北边的代州是大明的大本营,再往北是明军,明军的北面是唐军,唐军之北又是大明控制下的朔州。
一层一层像千层饼似的,你中有我,又泾渭分明。
明军的战略很简单,那就是拼命往朔州城里挤,不给对方打歼灭战的机会。
只要有城墙的保护,加上城里预备的给养,唐军再凶猛,也只会崩断了牙。
然而,情况就像刚才那样。
不论明军发起几次冲锋,唐军都巍然不动,牢牢堵死他们进城的道路。
同样的,唐军多次试图绕后包抄,全歼对方,也屡屡被明军化解。
至于朔州城本身,唐军是不可能兵分两路去攻城的,而朔州里面的那一点守备部队,也不可能作死出城给对面来个“两面包夹芝士”的,基本不参加此次会战,可以视作地图边缘。
唐、明两军主力就这么僵持在了野外,各自在城外驻扎,一南一北贴脸对峙,却又谁都奈何不了谁。
苏、薛的这次进攻也不例外。
集齐精锐猛冲一波,试图为主力打开进城的缺口,最后又被灰头土脸地抽回去。
“要是再打不进朔州,军粮就要彻底见底了。”
回营的路上,苏定方一路嘟哝着,似乎在埋怨老伙计没有武德,居然撤退。
他这不是在夸大其词。
明军的态势十分被动。
前面有唐军拦着,后方的代州又被唐军夺了回去,左右两边还都是高山峭壁,真正是字面意义的瓮中之鳖。
加上这支部队本来就补给不足,现在更是后勤断绝。
携行的军粮还能撑多久,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得出来。
薛仁贵叹了口气:
“先回营吧,看看李靖将军还能有什么办法。”
“他还能带着大部队飞不成……”苏定方有些恼了。
话音未落,后方突然传来喧闹声。
刚下战阵的两员将领立刻竖起耳朵,警戒起来。
一员老兵从队列的后方向前狂奔,一路在大喊着什么。
战场嘈杂,两人什么都听不清楚。
可是从对方焦急的神情、以及沿途士兵的反应来看,两人猜到了什么,心脏猛地一沉。
李世民最擅长什么?
防守反击!
反击的时候,到了!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最新章节,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最新章节,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