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江湖二十年 第二十九章 风云再起

小说:民国江湖二十年 作者:征子有利 更新时间:2025-04-01 00:14:41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这年秋天,江家共有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关于江雅,姑娘念中学了,奉天省立女子中学。

  按奉天的学制来说,小学升初中,学生通常年满十二周岁,但江雅出身富户,家里有钱又有闲,便提早一年入了学。

  如今,姑娘虚度十二,通过了升学考试,进入中学就读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

  江承业虽然只比姐姐小了几个月,可其间差着年份,升学的计划便因此推迟了一年。

  这件事原本并不算什么,但对江家而言,却显得意义非凡。

  家里上上下下,除了江雅以外,就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念过这么多年书的人了。

  中学往上,便是大学;那中学毕业以后,怎么也该算是半个知识分子了吧?

  大家都是这么想的,江连横也不例外,最近几天出门溜达,逢人便吹:“瞅我那姑娘,就快赶上她爹了,到底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呐!”

  当然,不只是江连横和胡小妍乐呵,家里的其他长辈,也都把升学这件事看作是了不起的成就。

  东南西北、许如清、薛应清、赵国砚、花姐……大伙儿见了江雅,张嘴尽是溢美之词。

  除了江、胡二人以外,对姑娘升学这件事最感到欣慰的,莫过于日夜陪伴其左右的“书童”张正东了。

  头开学一个月前,张正东就给侄女置办了新书包、文具盒、笔记本,还特地去了趟洋行,花几块钱买了一支西洋钢笔,送给侄女当做升学礼物。

  江雅自然高兴坏了,忙把书包背上,捧着书本,拿着钢笔,在东叔面前晃悠一圈儿,笑盈盈地问:“怎么样?”

  张正东寡言少语,只搓了搓手,点头笑道:“挺好,挺好。”

  相比之下,二叔南风就显得啰嗦多了。

  王正南心思敏锐,夸了几句过后,便开始语重心长地说:“大侄女,咱以后也算半个文化人了,还得继续努力。你二叔我没上过学,也不知道学校里都教什么,但有一点,洋文可千万别落下,现在是洋人的天下,会说洋文的老吃香了。这么跟你说吧,你二叔我要是会洋文,早就不是现在这样了。总之你信我的,准没有错儿。”

  江雅不耐烦,皱着眉头说:“哎呀,就你唠叨!四姨妈不是一直教我俄语和法语么,我还能忘了啊?”

  “嗐,艺多不压身,英语也得学呀!另外,你生在奉天,东洋话也得会说两句,总没坏处的!”

  “我会说东洋话!”

  “是么?”

  “八嘎!”

  “嘿,你这丫头,张嘴就骂你二叔啊?”王正南哭笑不得,论耍嘴皮子,他还真不是大侄女的对手。

  李正西倒是实在,就怕侄女因为岁数小,去了中学挨人欺负,当下便给她壮胆说:“大侄女,上了学咱可别怂,要是有人欺负你,你告诉三叔,我来帮你解决!”

  江雅眨了眨眼,却道:“三叔,我去念的是女子中学!咋的,你还要打女生啊?”

  “呃……这个这个……”李正西一时尴尬,忙开口说,“那我让你三婶儿去帮你挠她们!”

  江雅撇撇嘴,一副不领情的模样,小声嘀咕道:“我三婶儿还怀着孕呢,你也不知道心疼心疼人家!”

  说着,便又转头看向刚回家的赵正北,笑嘻嘻地问:“四叔,我三婶儿都要生了,你啥时候给我找个四婶儿啊?”

  “嗯?”赵正北一愣,忙摆摆手说,“我说大侄女,帮四叔个忙,你就别操心我的事儿了。”

  江雅不肯,忽然拥上前,用两只手括在四叔的耳边,小声笑道:“四叔,我帮你看看我们学校有没有好看的女老师呀?”

  “人小鬼大!”赵正北无可奈何,急忙起身走向楼梯,“东哥,你们聊吧,我上楼去找大哥大嫂说点事。”

  大家望着北风走向二楼,知道他军务繁忙,便都没有挽留。

  关于升学的议论,在江家足足持续了半个多月,尽管家人都跟着凑热闹,可归根结底,江雅才是那个最兴奋的人。

  姑娘感到兴奋,并不是因为升学所带来的虚荣,而是她忽然感觉,自己已经是个大孩子了,脑袋里的想法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迫不及待地要把那些想法付诸实践,可要是有人问她,到底有什么想法,她却又总是懵懵懂懂的,说不出来。

  总而言之,她觉得自己不应该再被当作小孩子看待了,起码要把她和弟弟有所区分才对。

  不讳言地说,江承业如今在姐姐眼里,就是个不懂事儿的小屁孩儿!

  平常家里吃饭,所有人都得等着江连横上桌,唯独江雅时不时就用胳膊肘撞两下弟弟,说:“承业,你要是饿了就先吃!”

  江承业不敢:“姐,爸还没下来呢!”

  江雅便摆摆手说:“嗐,没事儿,你是小孩儿,吃吧!”

  凡此种种,常逗得大家忍俊不禁。

  其实,在长辈眼里,恰恰是江承业持重稳当,更像个大孩子的模样。

  这些年来,姐弟俩年岁渐大,仿佛自然而然的,彼此间就不再像儿时那般亲昵了。

  姑娘大多早慧,江雅更是如此,总觉得弟弟闷头闷脑的,什么也不知道。

  相比之下,每当她闲来无事的时候,反而更喜欢往海新年身边凑乎,至少这位异姓兄长还有山里的传说可供消遣,哪像江承业那样,整天只知道翻书本,根本看不出有任何其他爱好。

  另一边,江承业却也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整天跟在姐姐后面跑,像个跟屁虫似的随叫随到。

  承业喜静,没事儿就在屋里坐着,翻书本、连环画、练习毛笔字。

  现如今新式教育,全国推行钢笔,但自从那年在灯会上得了一方廉价砚台,江承业便开始拿这些小玩意儿给自己解闷。

  家里也没请先生专门教他,所以只是写字,一笔一划,虽然端正,但根本谈不上书法,唯一能帮他提点两句的,便只有大姑奶奶许如清了。

  正因如此,江承业写的字,便显得愈发秀气,仿佛出自姑娘的手笔。

  江连横偶尔看到,虽然也挺欣慰,但嘴上却说:“好看是好看,就是少了点气势和魄力,你看爸给你写两行……”

  刷刷点点,一气呵成——的确很有气势,就是有两个错别字。

  江承业知道父亲写错了,但他不说,只等父亲走后,方才默默提笔,将其改正了过来……

  …………

  家长里短,暂且不提,单说江家第二件大事。

  这件事关于时局,新历九月初,皖系独苗卢大帅突然受到苏、闽两省南北夹击,江浙战争随即爆发。

  皖系浙省地处直军包围,兵败如山倒,不到一个月,威震江左的卢大帅便已丧权失地,只好灰头土脸地跑到沪上租界,通电下野,吴秀才武力统一的愿景,似乎即将达成。

  然而,奉皖粤三家同盟,虽说天各一方,却也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又岂能坐视不管?

  于是,就在当月,张大帅立刻集结东三省共计十七万兵力,兵分五路,再度挥师入关,剑指京畿,意图逐鹿中原。

  吴秀才不遑多让,火速调集北国六省共计二十万兵力,列阵山海关至热河沿线,拥兵据守,巩固京师。

  上一次,直奉交战,奉军大败亏输,直军问鼎天下。

  这一次,吴秀才虽然听说过“整军经武”,但还是想当然地认为,奉军仍是一群乌合之众,只需谈笑间,便可歼灭关东马匪。

  结果双方刚开始交火,直军就立刻感到情况不妙。

  奉军的变化,从最初的炮火试探,便已显露端倪。

  最明显的就是炮火射程,奉军的炮弹打得到直军阵地,可直军的炮弹却够不着奉军前线。

  一寸长,一寸强,这便已经拉开了差距。

  而且,奉军也不再像第一次开战那般,只凭顽勇,毫无章法,如今竟也懂得海陆空立体作战了。

  另一方面,张大帅任人唯能,也不再倚仗原先那帮老哥们儿,转而开始重用新人作战。

  奉军五虎将,除了张效坤以外,其余四人不说精通兵法,起码也比那些胡匪军官强过十万八千里,就算张效坤不懂用兵之道,他手底下那帮白俄军官却也身经百战,都是见过大场面的老将了,自然不可轻视。

  在远东各家军阀之中,奉系将领最推崇“唯武器论”,不仅在奉天开办本土军工,而且还在海参崴多次秘密进口武器装备。

  细看奉军各路兵马,将士们肩上扛的是东洋步枪、骡马拉的是意大利炮、天上飞的是法国飞机、地上跑的是装甲战车,各部团级军官皆为军校毕业,其中甚至还隐藏着不少东洋军官充作参谋。

  相比之下,直军却显得困难重重。

  这困难不止来自于奉军,更多的却是来自于直军内部。

  第一次直奉战争过后,张大帅封关自治,整军经武,休养生息;吴秀才可没闲着,始终都在忙于武力统一,所属部队兜兜转转,几乎打遍了大半个远东,众将士连年作战,兵困马乏不说,还因为京师财政吃紧,导致部队屡屡欠饷,战斗意志极其萎靡。

  更要命的是,吴秀才击败奉张以后,为人自视甚高,处世专横跋扈,直军内部将领,只要不是他的嫡系,全都免不了遭受打压。

  人心离散,此消彼长。

  就算直军再怎么能打,也敌不过眼前的内忧外患。

  双方列阵山海关,因吴秀才亲自督阵,方才稳住局面,可打着打着,奉军凭借地利优势,后方东三省兵工厂产能全开,枪支弹药、粮草补给源源不断地运到前线,直军终于有些招架不住,并渐渐显出颓势。

  然而,直军就是直军。

  北洋正统,不是吹出来的,吴秀才的部队尽管显出败相,且毫无转败为胜的苗头,竟仍能坚守战线,败而不乱;奉军虽然占据上风,但其主力部队,却仍旧未能如愿挺进中原。

  倘若长此以往地消耗下去,直军自然必败无疑,可奉军恐怕也只能换来惨胜。

  两败俱伤,谁人得利?

  偏偏就在这时节,直军遭遇了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奉军所遭受的情况——己方部队,有人倒戈。

  不错,冯大将军又“叛变”了。

  冯军在关键时刻,狠狠背刺了一把吴秀才,不仅率军进驻京师,推翻了曹总统,而且电告全国,罢免了吴秀才的一切职务。

  一时间,直系军心大乱,奉军趁势挥师入关,如摧枯拉朽般缴械了直系主力。

  世人皆称:没有冯将军,张大帅打不赢这场仗。

  可要是没有张大帅,直军不曾在前线遭受猛烈攻击,冯将军恐怕也不敢背刺吴秀才,都是尔虞我诈,互相利用罢了。

  这场战争,惊动海内。

  事关天下局面,原本轮不到江家忧思顾虑,但因为赵正北在奉军服役,却也成了江家心心念念的一件大事。

  家有行伍之人,必定关心战事。

  江家也不例外,只不过这次有所不同,赵正北已经是团级军官,虽说生死不能做主,但也至少有资格给家里报个平安。

  早在战争爆发之前,奉军刚开始部署的时候,北风便已先一步回家辞行。

  胡小妍问他,这次要去哪里?

  赵正北说,他的团部被汇编进了第四路集团军,即将前往辽西锦州,作为奉军的总预备队,随时听候调遣。

  胡小妍会心一笑,淡淡地说:“这样也好,起码是个团长了,有了固定的番号,家里再想打听你的情况,也不至于到处抓瞎。”

  事实也果真如此。

  这次直奉交战,赵正北所部并未亲临前线阵地,甚至开战以后,仍有闲暇在锦州给家里发电报、报平安。

  战事一经爆发,胡小妍便每日守着各家报纸的特刊、号外,时时关注战况动态,偶有北风来信,就在晚饭的时候说给大家。

  这场战争打了一个多月。

  等到深秋将尽,朔风渐起之时,奉军获胜的战报便已在省城里火速传开。

  旋即,赵正北也给家里寄了封信,说他现在奉命驻军津门某地,涉及机密,不便透露。

  胡小妍看过之后,心里总算是松了口气。

  古来征战几人回,平安就好。

  当然,不只是江家感到庆幸,整个奉天的行伍之家,仿佛全都安心了下来。

  奉军大胜凯旋,省城理应准备筹办庆祝活动。

  然而,谁也没想到,奉军战胜的消息还没来得及好好宣传,紧接着就有一则惊天动地的大新闻,只在一夜之间,便迅速席卷全国——

  冯将军宣布废除《清室优待条例》,大清逊帝被赶出紫禁城了……

  (本章完)

  文学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民国江湖二十年,民国江湖二十年最新章节,民国江湖二十年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