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将写好的条子递给了患者。

  患者看了后满意的对着方言感谢道:

  “方大夫有你这条子,我就不用被抓去精神病院了。”

  这时候患者对治病药方需求感,都不如这张条子高。

  他感觉药今天吃明天吃都一样,但是这条子如果不早点拿到的话,说不定今天下午他就会被强制送去精神病院。

  方言摆摆手说道:

  “没事儿,你回去赶紧捡药喝。”

  结果患者说道:

  “我得先先拿着单子去街道办,要不然他们真叫精神病院的人来抓我了,谢谢方大夫,我走了!”

  说完还对着方言鞠了一躬。

  等到患者离开后,杨景翔嘀嘀咕咕说道:

  “逻辑挺清晰,看起来挺正常的,很难想象他发病的样子。”

  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其实不常能遇到,这方面他们三人都没经验,而方言刚才明显就是有这类经验的样子。

  开起方子来行云流水的。

  就像是已经治疗过好多个这类似的病患。

  “下一个。”方言对着后面的患者招呼道。

  这时候一对年轻夫妻走了上来,他们手里还抱着一个小婴儿。

  听到方言的喊声后,当即就应到,赶忙快步的走了上来。

  “来了来了!方大夫,麻烦您给瞧瞧这孩子。”

  说着两口子已经将怀里抱着孩子递到了方言诊台前。

  方言一怔,他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小的患者。

  看起来才几个月的大小。

  方言对着他们指了指椅子说道:

  “坐着自己抱着说症状就行了。”

  听到方言的话年轻夫妻里的妻子重新坐下,将襁褓中的孩子抱在手里,对着方言说起了情况。

  “这孩子已经出生三个月了,当时是在单位的卫生所里出生的,出生后全身皮肤眼睛发黄,尿出来的尿像是浓茶一样,我们单位的卫生所说治不了,让我们去西医院里住院。”

  “去医院儿科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月,又是输液又是喂药,但是没有好转,后来只好出院,出院后又找过其他的中医西医治疗过,还找了一些偏方都没有明显的疗效。”

  “今天这边听说全是专家坐诊,我们就过来试试运气了。”

  方言点了点头,然后从诊台后面站了起来。

  他绕过诊台来到患儿的身边,开始观察襁褓里患儿的情况。

  “他儿科也会啊?”杨景翔压低声,对着身边的两位问道。

  张延昌摇摇头,回应道:

  “不知道。”

  萧承志则是懒得回答,直接走了过去。

  杨景翔看着萧承志的背影,撇了撇嘴,然后对着张延昌说道:

  “去瞧瞧。”

  中医儿科的难度本来就很大。

  几个月大的婴儿和几岁大的孩子在儿科治疗难度上,就更是有很大区别了。

  几个月大的婴儿,各种器官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加考验儿科医生的实力。

  有些药几岁大的孩子吃了没问题,到了婴儿这边一吃可能就要命。

  而且几岁大的孩子已经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症状和感受了,虽然存在表述不准或者不完整的情况,但是相对于婴儿完全不会说,那可要好多了。

  所以接下来考验的不光是方言的辩证能力,还要考验他的开药的能力。

  这时候方言已经观察起患儿来,这个孩子形体消瘦,精神萎靡,皮肤发黄粗糙,表情有些呆滞,眼白呈现一种很罕见的黄绿色。

  并且嘴角有那种白沫随着呼吸在往外冒,方言将手伸入襁褓中,摸了摸小孩子的肚子,发现腹胀如鼓,触摸的时候像是皮球一样。

  接着方言又观察了一下孩子的口腔,口腔内有马牙。

  马牙是一种在新生儿口腔内常见的生理现象,是指在新生儿牙龈边缘或上颚上,有时会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颗粒,很像刚长出来的牙齿,俗称“马牙”或“板牙”,西医里叫做上皮珠。

  这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在牙板上不断增殖、角化,形成牙胚。

  当牙胚发育到一定阶段,部分上皮细胞会被包埋在牙龈或上颚黏膜下,出生后,这些上皮细胞团块逐渐增生、角质化,就形成了马牙。

  马牙是一种生理现象,通常会在出生后数周内自行脱落,无需进行特殊处理。

  不过三个月时间还没脱落,那确实稍微有点久了。

  当然了也还在正常范围内。

  接着方言又看了看孩子的舌苔。

  那小小的舌头舌苔发黄,也不知道是不是礼堂的吊灯的光线问题,看起来金黄金黄的。

  前世的时候方言就没怎么钻研中医儿科,这辈子还是没怎么接触,中医儿科应该是他的短板之一,目前他属于是在挑战自己的软肋了。

  方言脑子里快速的思考分析着,同时又开始查看患儿的手掌。

  指纹紫滞。

  方言试着诊脉,结果发现孩子的寸口脉部位实在短。

  就算是采用中医儿科的“一指定三关”的方法,也就是用食指或拇指同时按住婴儿寸口脉的寸、关、尺三部来切脉,也很难诊断。

  当即他就放弃了这方法,询问起了患儿的父母:

  “孩子大便怎么样?”

  孩子的母亲回应道:

  “很不正常,五六天拉一泡,形状类似羊屎蛋,呈颗粒状。”

  方言听到这里点了点头,基本上已经搞清楚现在这孩子的情况了。

  他重新回到了自己坐诊的台子,拿起笔开始写了起来:

  “根据清代儿科名医夏鼎所著《幼科铁镜》上所述:苔黄由娠母感受湿热,传于胞胎,故儿生下,面目遍身,皆如黄金色,壮热便秘溺赤者是也。”

  看到方言写这句话的时候,萧承志终于露出了笑容。

  这是方言头一次抓古籍帮着治疗背书,可以说是是无责声明,也可以说是给自己壮胆。

  不过他马上又笑不出来了,因为他没看过这本书,而方言居然能记得里面的全部内容,且症状和目前的患儿如此相似。

  说明方言虽然对治疗患儿不太自信,但是他已经在古籍里找到办法了。

  不是?你脑子怎么长的?

  这都能记得住?

  而方言倒是不知道自己引用个古籍内容,以后好给徒弟用的想法,就让某些人破防了。

  他脑子里快速的整理了一下思绪,然后又继续写道:

  “患儿发黄的原因,和母亲的体质胎热湿热等因素有关,这个孩子体质比较瘦弱,体内湿热长时间积聚。湿热之邪逐渐化燥,进而损伤了体内的津液,正气也受到了消耗。同时,体内还出现了瘀血凝结的情况,而湿热依然持续蕴结不能消散,由于正气已经虚弱,所以身体很难恢复到正常状态。”

  写到这里,方言又顿了顿,看了一眼患儿后,继续往下写道:

  “因此决定选用茵陈蒿汤和五苓散这两种方剂进行治疗,这两个方剂具有清除体内热邪、渗利水湿的功效,还能通利肠道、破除瘀血,疏解肝郁、舒缓情绪,强健脾胃、化解湿气,最终实现扶助孩子本身正气、以驱逐病邪的目的。”

  接着,他就开始将茵陈蒿汤和五苓散加减的配方写了出来。

  等到写完后,方言递给了患者家属,让他们回去用水煎取汁,给孩子缓缓服用。

  然后在今天晚上的时候观察一下孩子大便的情况,如果大便糖稀就说明喂多了,如果大便还是没怎么变,或者根本没有大便出来,那就说明喂的还不够,要继续加。

  患儿和正常成年人不一样,他的用药量需要试探才行。

  听到方言的话,患儿的父母连连点头。

  表示马上就去捡药,回去给孩子喂。

  他们对方言开的药一点都不怀疑,因为报纸上还有刚才他们已经见证了方言的医术,当即如获至宝的拿着方言开出来的药方,鞠躬感谢一番后,就忙不迭的去捡药去了。

  另外一边,杨景翔这会儿看着方言开的方子,将自己带入了方言的角色里,感觉自己应该都开不到他这么快。

  一时间,陷入了自我怀疑中。

  而张延昌看到方言居然把如此困难的儿科一关都过了,只感觉脑瓜子嗡嗡的,算起来他应该是观摩这三人里面医术最差的。

  现在越是看方言治病,越感觉有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实在很难想象,这家伙居然要和自己当同学?

  而且还是当五年。

  而萧承志这会儿破完防后,又恢复了一脸高冷。

  他看到下一个病人,决定待会儿先方言一步说出辩证的方案,也展示下自己的存在感!

  PS:月票又多了100,所以更完这章还欠大家90000字。

  下午还有加更哟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1977大时代,重生1977大时代最新章节,重生1977大时代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