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了江南的吴越国和唐国后,整个大周的战争机器,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北伐或是西征做着充分的准备。
按照总参议司的作战计划,统一全国的顺序应为先西征,后北伐晋阳。
毕竟,晋阳的刘汉势力背靠着带甲几十万的契丹人。如果强汉朝出兵进攻晋阳,只要耶律休哥不是笨蛋,一定会派军增援晋阳。
通俗的说,攘外必先安内!
西征蜀国,一则拿下蜀地的鱼米之乡,二则拿下火硝的产地。只要平灭了蜀国,将十分有利于粮食的自给自足,以及火炮的持续性使用,可谓是一举数得之事。
一个月后就是薛太后的生辰,尽管李中易没有大肆的声张,可是宫里的妃嫔们岂能心中无数?
李中易的女人们,都在挖空心思的准备生辰礼物,消息很快就从宫里传到了她们的娘家,又从娘家传到了整个京城的官场。
当今薛太后,不仅是今上的生母,更和今上共过生死攸关的患难,母子之间的感情可谓是极深。
李中易本人的生活,不算特别的俭朴,但也绝对和奢侈无关。更重要的是,李中易不缺钱。
且不说李记粮行垄断了全国的粮食生意,单单是李记钱庄,就让宫里的内藏库赚的钵满盆满。
平日里,朝廷里的文武百官们,即使想拍李中易的马屁,也找不到合适的借口和门路。
如今,正好赶上薛太后的生辰,大家岂能不削尖了脑袋置办礼物?
自从垄断了全国的粮食生意之后,各地不断传来私运粮食,导致爆发武力冲突的大小事件。
李中易心里自然有数,他垄断粮食生意的政策,狠狠的动了各地大财主们的奶酪,遭到暴力反弹,实在是太正常也不过了。
盐铁专营之后,不管是哪个朝代,贩卖私盐的活动,一直是屡禁不止。
如今,粮食生意被朝廷垄断之后,等于是让全国的大小粮商们,都没有了活路。
“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它的本性是胆怯的。这是真的,但还不是全部真理。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说句心里话,如果还是以前的皇权不下县,李中易再怎么强悍,也不敢垄断粮食的生意。
可是,转职亭正和村正,正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乡绅们赖以对抗朝廷的实力来源,最主要的就是利用他们统治乡间的实权,煽动无知的文盲农民起来造反。
当乡间的统治权和兵权,逐渐被亭正和村正们掌握之后,所谓的可以呼风唤雨的大乡绅们,也就变成了砧板上的鱼肉。
李中易采取的垄断粮食生意的政策,其实就是吹响了农村土地革命的号角,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大乡绅们,要么乖乖的顺从政策,并将所拥有的田亩限制在五百亩以内。要么,他们就主动跳出来,和朝廷狠狠的掰手腕,然后被朝廷的禁军消灭。
没错,这其实是李中易耍的阳谋,政策都摆在了明面上,不服来战嘛!
上个月,各地共有几百件暴力贩粮的事件发生,无一例外,都被派驻于各地的厢军,顺手给剿灭了。
粮食的生意,利润最高的部分,其实是在县城或是州城里。而县城和州城,又是朝廷驻军控制最严密的地区。只要驻军控制了粮食的走私线路,就等于是掐住了乡绅们的命脉。
俗话说的好,长痛不如短痛。当乡绅们蓄积的造反能量,被严重削弱之后,他们就只有乖乖的顺从朝廷的政策,而不敢造次。
“禀巡检使,残余的贼人都逃进了深山里。”
王从军点了点头,拿手指着左侧的村子,淡淡的吩咐说:“让附近村子里的人,都跟着我们走,不从者,以附贼论处。”
“喏。”部下去执行命令了,王从军一直背着手,就这么静静的站着。
王从军原是朝廷禁军第三军甲营丙都的都头,奉命转职后,他摇身一变,成了申州罗山县的巡检使。
按照朝廷的军事编制,州城设兵马总管,县城设巡检使。巡检使,掌握着全县的兵权,不仅县城里的驻军,而且还包括全县境内各亭、村的乡军,都归其节制。
为了剿灭此地的匪患,王从军抽调了县城内的一百名厢军官兵,又调动了全县一半的乡军,组成了超过七百人的声势浩大的剿匪队伍。
以王从军的剿匪经验,靠近匪窝的村落,即使不都是匪,至少也和山上的土匪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王从军才下令,将靠近匪窝山边的村落,整个的搬迁出去。
山上的土匪,其实是本地大乡绅张大官人私下里组织的贩卖私盐及粮食的队伍,他们已经被打残了。
如今,张大官人已经成了刀下之鬼,而且张家的千亩良田,已经成了皇上的自留地。
按照朝廷的政策,靠近匪窝的村民们将被迁移到张大官人原来的地盘上,暂时成为皇上的佃农,直到山上的残匪被彻底剿灭为止。
故土难离,所以,当得知搬迁的消息之后,村民们开始哭闹不休。
王从军却丝毫也不为所动,严令村民们必须搬走,否则,一律以通匪论处。
土匪们逃进了山里,可是,山里无法种粮食,就必然会出山来抢粮。
靠近山边的村落,如果不强制性的搬迁,他们的粮食肯定会成为土匪们的盘中餐。
按照王从军的理解,不想搬家的村民,除了难离故土的思想问题之外,多半和山林里的土匪,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所以,村民们必须搬迁,这是剿匪手册里定下的规矩。
然而,胳膊怎么扭得过大腿呢,在武力威胁之下,村民们牵着牛赶着狗,背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被迫踏上了搬迁之路。
等村民们被驱赶着上了路之后,王从军命令征召来的乡军们原地休息,从县城里带出来的厢军官兵,则骑着马监视整个山区附近的道路。
西北的党项人臣服之后,中原的朝廷并不缺马,就以王从军的部下来说,他带出县城的一百名厢军,共有一百三十匹马。
而逃上山的土匪,充其量不过两百五十人而已,以一百名骑兵对付两百多名土匪,又是在地区,王从军无论怎么计算,都不可能输。
事实也正如王从军所料,山上的土匪们知道抵御不住骑兵们的突击,索性为了保命,而不敢下山。
山上的土匪不肯出山,这早就在王从军的意料之中,换位思考一下,他如果是土匪头目,也必然不敢在此时下山。
之所以没有进山剿匪,主要是王从军对征召来的乡军士兵,信心不足。
怎么说呢,经过各亭正和村正的训练,这些乡军已经基本具备了平原作战的能力。
然而,进山剿匪,对于只擅长听命冲杀的乡军士兵,难度不是一般的高。
更主要的是,王从军手头掌握的弓手严重不足,浩浩荡荡的七百人马之中,会射箭的人不超过二十个。
在山林之中,乡军士兵们手里的长枪,基本上没啥用途。土匪们只要有几个弓手,就足以和进山的部队打一场看不见人影的袭扰战,并把部队逐步拖瘦拖垮。
剿匪手册里说的很清楚,宁可不进山,也不能给部队造成太大的伤亡。
尽管,朝廷养一名乡军士兵很便宜。但是,乡军士兵一旦阵亡,就必须享受官军的抚恤待遇。
所以,王从军有些伤不起的感觉。他经过仔细的斟酌,决定采取剿匪手册里的手段,把匪窝附近的村民,全都迁移出去。
这么一来,失去了补给来源的土匪们,必然会被拖垮拖瘦。
至于搬迁村民的安置问题,在王从军看来,这完全不是个问题。
自从来了申州之后,被王从军砍下脑袋的大乡绅,就足有十人之多。抄家得来的万顷粮田,按照三十税一的政策,佃给搬迁的农户们耕种。
等土匪窝附近的七个村子,都被搬迁一空之后,王从军一声令下,剿匪大军胜利班师回城。
王从军玩的是阳谋。毕竟,距离土匪窝最近的村子,也超过了三十里地,而且是在平原地区。
最重要的是,朝廷官军马多。三十里地的平原,只要土匪被官军发现了,那就再也无法逃进大山里去了。
临离开的时候,王从军果断的下令放火烧村,并填埋水井。绝对不能给土匪们,留下可资利用的资源,尤其是粮食。
剿匪手册上说的很清楚,剿匪的行动,重中之重,就在于切断土匪的粮食、盐和物资供应。
按照总参议司的作战计划,统一全国的顺序应为先西征,后北伐晋阳。
毕竟,晋阳的刘汉势力背靠着带甲几十万的契丹人。如果强汉朝出兵进攻晋阳,只要耶律休哥不是笨蛋,一定会派军增援晋阳。
通俗的说,攘外必先安内!
西征蜀国,一则拿下蜀地的鱼米之乡,二则拿下火硝的产地。只要平灭了蜀国,将十分有利于粮食的自给自足,以及火炮的持续性使用,可谓是一举数得之事。
一个月后就是薛太后的生辰,尽管李中易没有大肆的声张,可是宫里的妃嫔们岂能心中无数?
李中易的女人们,都在挖空心思的准备生辰礼物,消息很快就从宫里传到了她们的娘家,又从娘家传到了整个京城的官场。
当今薛太后,不仅是今上的生母,更和今上共过生死攸关的患难,母子之间的感情可谓是极深。
李中易本人的生活,不算特别的俭朴,但也绝对和奢侈无关。更重要的是,李中易不缺钱。
且不说李记粮行垄断了全国的粮食生意,单单是李记钱庄,就让宫里的内藏库赚的钵满盆满。
平日里,朝廷里的文武百官们,即使想拍李中易的马屁,也找不到合适的借口和门路。
如今,正好赶上薛太后的生辰,大家岂能不削尖了脑袋置办礼物?
自从垄断了全国的粮食生意之后,各地不断传来私运粮食,导致爆发武力冲突的大小事件。
李中易心里自然有数,他垄断粮食生意的政策,狠狠的动了各地大财主们的奶酪,遭到暴力反弹,实在是太正常也不过了。
盐铁专营之后,不管是哪个朝代,贩卖私盐的活动,一直是屡禁不止。
如今,粮食生意被朝廷垄断之后,等于是让全国的大小粮商们,都没有了活路。
“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它的本性是胆怯的。这是真的,但还不是全部真理。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说句心里话,如果还是以前的皇权不下县,李中易再怎么强悍,也不敢垄断粮食的生意。
可是,转职亭正和村正,正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乡绅们赖以对抗朝廷的实力来源,最主要的就是利用他们统治乡间的实权,煽动无知的文盲农民起来造反。
当乡间的统治权和兵权,逐渐被亭正和村正们掌握之后,所谓的可以呼风唤雨的大乡绅们,也就变成了砧板上的鱼肉。
李中易采取的垄断粮食生意的政策,其实就是吹响了农村土地革命的号角,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大乡绅们,要么乖乖的顺从政策,并将所拥有的田亩限制在五百亩以内。要么,他们就主动跳出来,和朝廷狠狠的掰手腕,然后被朝廷的禁军消灭。
没错,这其实是李中易耍的阳谋,政策都摆在了明面上,不服来战嘛!
上个月,各地共有几百件暴力贩粮的事件发生,无一例外,都被派驻于各地的厢军,顺手给剿灭了。
粮食的生意,利润最高的部分,其实是在县城或是州城里。而县城和州城,又是朝廷驻军控制最严密的地区。只要驻军控制了粮食的走私线路,就等于是掐住了乡绅们的命脉。
俗话说的好,长痛不如短痛。当乡绅们蓄积的造反能量,被严重削弱之后,他们就只有乖乖的顺从朝廷的政策,而不敢造次。
“禀巡检使,残余的贼人都逃进了深山里。”
王从军点了点头,拿手指着左侧的村子,淡淡的吩咐说:“让附近村子里的人,都跟着我们走,不从者,以附贼论处。”
“喏。”部下去执行命令了,王从军一直背着手,就这么静静的站着。
王从军原是朝廷禁军第三军甲营丙都的都头,奉命转职后,他摇身一变,成了申州罗山县的巡检使。
按照朝廷的军事编制,州城设兵马总管,县城设巡检使。巡检使,掌握着全县的兵权,不仅县城里的驻军,而且还包括全县境内各亭、村的乡军,都归其节制。
为了剿灭此地的匪患,王从军抽调了县城内的一百名厢军官兵,又调动了全县一半的乡军,组成了超过七百人的声势浩大的剿匪队伍。
以王从军的剿匪经验,靠近匪窝的村落,即使不都是匪,至少也和山上的土匪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王从军才下令,将靠近匪窝山边的村落,整个的搬迁出去。
山上的土匪,其实是本地大乡绅张大官人私下里组织的贩卖私盐及粮食的队伍,他们已经被打残了。
如今,张大官人已经成了刀下之鬼,而且张家的千亩良田,已经成了皇上的自留地。
按照朝廷的政策,靠近匪窝的村民们将被迁移到张大官人原来的地盘上,暂时成为皇上的佃农,直到山上的残匪被彻底剿灭为止。
故土难离,所以,当得知搬迁的消息之后,村民们开始哭闹不休。
王从军却丝毫也不为所动,严令村民们必须搬走,否则,一律以通匪论处。
土匪们逃进了山里,可是,山里无法种粮食,就必然会出山来抢粮。
靠近山边的村落,如果不强制性的搬迁,他们的粮食肯定会成为土匪们的盘中餐。
按照王从军的理解,不想搬家的村民,除了难离故土的思想问题之外,多半和山林里的土匪,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所以,村民们必须搬迁,这是剿匪手册里定下的规矩。
然而,胳膊怎么扭得过大腿呢,在武力威胁之下,村民们牵着牛赶着狗,背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被迫踏上了搬迁之路。
等村民们被驱赶着上了路之后,王从军命令征召来的乡军们原地休息,从县城里带出来的厢军官兵,则骑着马监视整个山区附近的道路。
西北的党项人臣服之后,中原的朝廷并不缺马,就以王从军的部下来说,他带出县城的一百名厢军,共有一百三十匹马。
而逃上山的土匪,充其量不过两百五十人而已,以一百名骑兵对付两百多名土匪,又是在地区,王从军无论怎么计算,都不可能输。
事实也正如王从军所料,山上的土匪们知道抵御不住骑兵们的突击,索性为了保命,而不敢下山。
山上的土匪不肯出山,这早就在王从军的意料之中,换位思考一下,他如果是土匪头目,也必然不敢在此时下山。
之所以没有进山剿匪,主要是王从军对征召来的乡军士兵,信心不足。
怎么说呢,经过各亭正和村正的训练,这些乡军已经基本具备了平原作战的能力。
然而,进山剿匪,对于只擅长听命冲杀的乡军士兵,难度不是一般的高。
更主要的是,王从军手头掌握的弓手严重不足,浩浩荡荡的七百人马之中,会射箭的人不超过二十个。
在山林之中,乡军士兵们手里的长枪,基本上没啥用途。土匪们只要有几个弓手,就足以和进山的部队打一场看不见人影的袭扰战,并把部队逐步拖瘦拖垮。
剿匪手册里说的很清楚,宁可不进山,也不能给部队造成太大的伤亡。
尽管,朝廷养一名乡军士兵很便宜。但是,乡军士兵一旦阵亡,就必须享受官军的抚恤待遇。
所以,王从军有些伤不起的感觉。他经过仔细的斟酌,决定采取剿匪手册里的手段,把匪窝附近的村民,全都迁移出去。
这么一来,失去了补给来源的土匪们,必然会被拖垮拖瘦。
至于搬迁村民的安置问题,在王从军看来,这完全不是个问题。
自从来了申州之后,被王从军砍下脑袋的大乡绅,就足有十人之多。抄家得来的万顷粮田,按照三十税一的政策,佃给搬迁的农户们耕种。
等土匪窝附近的七个村子,都被搬迁一空之后,王从军一声令下,剿匪大军胜利班师回城。
王从军玩的是阳谋。毕竟,距离土匪窝最近的村子,也超过了三十里地,而且是在平原地区。
最重要的是,朝廷官军马多。三十里地的平原,只要土匪被官军发现了,那就再也无法逃进大山里去了。
临离开的时候,王从军果断的下令放火烧村,并填埋水井。绝对不能给土匪们,留下可资利用的资源,尤其是粮食。
剿匪手册上说的很清楚,剿匪的行动,重中之重,就在于切断土匪的粮食、盐和物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