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的会议室里面气氛很糟糕,宋军在十年前还曾经出现过十万军崩溃的局面。可那是以前的宋军,现在的宋军乃是赵官家一手创立。这支军队曾经解决过蒲家,清洗过大食人,收复交趾,摧毁占城,开辟暹罗。在于蒙古人的战斗中,从来没有落过下风。
此次战斗中上万的伤亡和以前宋军的伤亡相比并不大,却是赵嘉仁建立的军队有史以来的最大损失。所以大家都没说什么,在尴尬的沉默中甚至有人问道:“官家,若是你遇到这样的局面,会怎么应对?”
赵嘉仁的回答非常简单,“不知道。”
这么一个尬聊之后,气氛更加尴尬。所有人都不愿意再说什么,大眼瞪小眼之间,兵部众人看到的都是互相之间困惑的表情。对这种从所未见的局面,大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赵嘉仁看着兵部的反应,他感觉兵部已经靠不住。本不想说话的他率先打破沉默,“诸位,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一直反对结果导向的模式。如果只论结果,那人人都该杀。此次的战败,自然要调查,却不能因此而影响继续作战。”
听了这话,兵部里面倒是恢复了一些生气。郑捷当了这么久的兵部总参谋长,和他关系不好的人有许多,和他关系不错的人数量更多。赵官家的话证明他没有追究郑捷战败的打算。这就等于是保住郑捷的性命。
“我没有在前线,所以不好说什么。当下重要的是两件事,第一就是不能让战败的结果影响到接下来的战斗,第二就是我们之前的布局不能受影响。特别是我们之前定下来的决定。通济渠要重新挖通,情况如何了?”
听了赵官家把话题转移到别的方面,那帮担心赵嘉仁会抓住不放的兵部人员终于放下了心。至于原本就不担心的家伙更是心里面责备自己对赵嘉仁的误判。赵嘉仁的做事方式是那种永无终结的模式。任何一个阶段的终结都只是下一个阶段的基石,赵官家从来不会停下脚步,更不会在功劳上安然高卧。以前的时候,大伙都觉得赵官家的激进简直是折磨。现在他们突然发现这种不断前进实在是太好了,至少失败者不会被无穷尽的追究。只要朝廷还在前进,大家就不会失去机会。
负责通济渠测量工作的负责人员立刻回答,“官家,测量工作已经完全结束。黄河南下之后,河南与淮河流域之间的运河河渠全部被毁。那可是从汉代到唐代之间花费几百年时间的积累。我们测量的结果,这土石方的量太大了。”
“不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陆路运输成本太高,效率太低。非得运河才行。你们觉得需要多久才行。通济渠按照现在的局面,得挖十年。倒是山东的运河也许能快些,四五年就能完成。”
听了这样的大实话,兵部里头的不少人都捏了把冷汗。十年时间可是非常久的时间,这么给赵官家说话,无疑会触怒赵官家。没想到赵嘉仁听了之后竟然毫不生气,他点点头,非常认同的答道:“很好。这个得开工。部队的测量部门需要全力配合。”
谈完了这些工作,赵嘉仁就离开了兵部。坐到马车里,关上车门,赵嘉仁这才重重的哼了一声。兵部的表现让他很失望,对于战败的反应实在是太慢太慢。可赵嘉仁也只能生闷气,之前的宋军没有任何资本面对失败。在大宋建立后的几百年中,宋军一直在战斗,但是战斗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真正有了胜利信心,也就是最近的几年而已。
马车前行,赵嘉仁在心里面不断给宋军找理由。然后他突然想到了一件事,这是他以前从未想过的。在21世纪,全球能打的军队没剩下几家。21世纪的基本看法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拥有全球最能打的军队。然而看这些军队的历史,五大常任理事国都是经历过极为残酷的战争,有过许许多多失败。在尸山血海里面积累起了经验。
赵嘉仁的宋军和之前的宋军并不相同,这一支全新的军队当然也要经历风雨,逐渐成长。想到这里,赵嘉仁觉得心中敞亮许多,更多有利于宋军的理由出现了。譬如,要是以前的宋军,被敌人破阵之后,又遭到骑兵冲进阵列近身攻击。其命运必然是崩溃,然后遭到敌人追击歼灭。
然而现在的宋军便是遇到了这样不利的局面,却还能坚持基本阵型。步兵们依旧在奋战,最后先撤出战场的是蒙古军而不是宋军。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让赵嘉仁感到满意。他突然觉得自己需要告知前线的宋军,对这样的战斗意志进行表扬。若是宋军失去了这样的坚定,那就没了身为军人的价值。
在赵嘉仁对宋军的优点进行总结的同时,在蒙古的大都,一场欢庆胜利的宴席正在为凯旋而归的伯颜大帅召开。会场上的伯颜大帅依旧是淡然的表情,那些真心或者假意的赞美并没有让伯颜大帅表现出丝毫的不同。
等宴席结束,忽必烈将伯颜招到后面说话。忽必烈带着喜色说道:“这次大胜,说明宋军没什么了不起的。”
“大汗,臣以为宋军很了不起。”伯颜淡然答道。
忽必烈脸色僵住了,伯颜继续说道:“宋军被破阵之后丝毫没有动摇,依旧与我们的蒙古骑兵战斗。他们的火枪带了刺刀,战斗力并不弱。而且他们下次作战的时候不需要改变太多,只是在阵前挖几条壕沟就行。火牛阵可用一,而不可用二。所以大汗,赶紧迁移吧。”
随着伯颜言简意赅的描述,身经百战的忽必烈已经在脑海里想象出可怕的未来。在第一时间里面,忽必烈很想抽出马鞭抽打伯颜。不是因为伯颜说错了什么,而是伯颜说出了无法进行任何反驳的大实话。忽必烈知道自己不能反抗那样的未来,他又咽不下这口气,就只能靠鞭打指出问题的人来泄愤。
当然,这种泄愤的冲动绝不会在伯颜身上变成现实。忽必烈还没到老糊涂的地步,此时的大都中能够对抗宋军的将领只有伯颜一人。其他将领之前都在忧心忡忡的考虑,该怎么利用大都的城墙来抵抗宋军的进攻。伯颜扛住了宋军进攻的浪潮,而且逼得宋军后撤了几十里。大都暂时获得安全。
“真的不能灭了宋军?”忽必烈试探着问道。
“大汗明天可前去宋军撤离的兵站观看。”伯颜言简意赅的说道。
忽必烈戎马生涯,深知眼见为实的道理。他也坦率的答应,第二天一早,忽必烈就前往四十里外的兵站。站在这个边长几十米的兵站墙上,忽必烈用力跺脚。只觉得脚下的墙体微丝不动,毫无偷工减料的迹象。在墙上走过,就见墙体上各种攻防的位置都设置的极为精确。蒙古军若是想围困这样的兵站,大概得派上万人马。然而在河北,这样的兵站已经有了几十座,宋军可以在这些兵站中往来。根本没有让蒙古军突袭的机会。
仔细看完了兵站,忽必烈心情更加糟糕。他忍不住问伯颜,“这些南蛮们是怎么收到这么多编袋子的草绳?”
草绳也许不值钱,但是需要时间。看宋国的兵站,用掉的草绳数量多的骇人听闻。忽必烈越想越气,他大声问道:“我知道南蛮没有草绳局,他们是让南蛮全国都上缴草绳么?”
这个问题实在是有些出人意外,跟在忽必烈身边的臣子和侍卫们都不知道怎么回答。那些比较机灵的则知道大汗只是单纯的愤怒。见到了这些兵站之后,近臣和侍卫终于明白宋军能快速建城的理由不是他们懂得妖法,而是有他们自己的办法。可这种办法让忽必烈大汗完全没有破解之道。所以大汗生气了。
见下面的人不吭声,忽必烈大汗突然一脚踹翻旁边一个侍卫,抽出马鞭咒骂着抽打着侍卫。侍卫蜷伏在地,连声求饶。好在忽必烈已经六十多岁,体力不强。而且这些年大汗胖了许多,抽了十几鞭子,就气喘吁吁。王东陆看情况差不多了,这才上前对着侍卫作势踹了几脚。然后挡在有点喘不过来气的大汗忽必烈面前,“大汗,这厮就让我们拖下去打。您消消气。”
忽必烈自然知道这个侍卫没做错什么,此时也已经发泄过了,就抛下鞭子,对王东陆喝道:“备马,回大都。”
回到大都的第二天,忽必烈又召见了伯颜大帅。这次忽必烈不再坚持,而是率直的问道:“你还能拖多久。”
“那得看宋军到底有多少兵马。若是宋军不再增兵,我可以让直沽寨来的宋军无法继续进攻。宋军若是再来十万援军,我就顶不住。”伯颜依旧淡然,在他看来,这样的局面没有任何可以掩饰的部分。宋军的援军迟早会来,而且宋军的援军只会更小心谨慎。无意义的安抚忽必烈,只会让忽必烈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忽必烈这次没有再生气,他无奈的说道:“你下去吧。挡住宋军的事情就交给你了。”
伯颜受命而去,忽必烈则开始召集廷臣,为首的自然是管财务的阿合马。听了忽必烈要求把最重要的东西带上,领着核心的蒙古人西征的命令。阿合马倒是没有表现出讶异的表情,伯颜大帅自然是守口如瓶,阿合马在宫里也有他的耳目。伯颜大帅的建议是如此重要,宫内的人已经告知了阿合马。
“大汗,那些驱口可否要带走?”阿合马问道。所谓驱口就是农奴之类的存在。他们只属于各个蒙古贵族,譬如阿合马自己就有7500户驱口。倒是忽必烈的驱口反倒不多,几年前为了换回被俘的蒙古战俘,忽必烈把他驱口中的被俘南人都交了出去。
忽必烈看了这帮蒙古贵人一圈,目光又落回到阿合马身上,“你等愿意和我西征么?”
听了忽必烈的问题,阿合马连忙答道:“大汗,臣愿意永远追随大汗。大汗要西征,臣就跟着大汉西征。”
见到这对君臣如此表现,那帮理财派的廷臣们当然知道该怎么选择,他们纷纷跟着阿合马说道:“大汗,臣愿意永远追随大汗。大汗要西征,臣就跟着大汉西征。”
看着这帮人的回答,忽必烈心里面倒是开心许多。他虽然推行过汉化,但是推行的目的不是将蒙古人变成汉人,而是要更有效的从汉地获取物资。此时汉地既然待不住,身为蒙古大汗的忽必烈自然就感觉到蒙古传统是如此的可爱。打不了就走。绝不会留在原地等死。
“那么你等就回去准备一下,近日我们就出发。”忽必烈大汗下了命令。
迁移对于蒙古人来讲并不稀奇,一两天内,水草丰美的地区就会出现成片的蒙古包。等到这些地区被牛羊啃食过,蒙古包就会很快消失。牧民们赶着牲口,拖着蒙古大车向着下一个水草地前进。
几天后,蒙古大汗忽必烈就带领着自己的核心队伍先行出发。这里面主要是他的家人和侍卫,以及大汗亲军。大队的人马保护的自然还有忽必烈的财富。那是金银珠宝,大量铜器以及丝绸等物。当然,还有些东西一时搬不完,忽必烈就让他的儿子真金负责收拾。
之所以自己没有收拾,理由很简单。根据蒙古的游牧传统,最先走的队伍可以让自己的牲口吃最新鲜最多汁的牧草。队伍越靠后,牧草的质量就越差。大汗亲军若是不先走,那就得遇到这样的局面。而且此时郝仁那小子已经替忽必烈大汗清理过路途之上的敌人。这一路上可以非常平安。
忽必烈离开的时候很惆怅,不过这里只是他居住二十多年的地方。对于蒙古人来讲,哪里都可以走。离开大都的时候,带队出发的忽必烈没注意到自己忘记了件事情。
此次战斗中上万的伤亡和以前宋军的伤亡相比并不大,却是赵嘉仁建立的军队有史以来的最大损失。所以大家都没说什么,在尴尬的沉默中甚至有人问道:“官家,若是你遇到这样的局面,会怎么应对?”
赵嘉仁的回答非常简单,“不知道。”
这么一个尬聊之后,气氛更加尴尬。所有人都不愿意再说什么,大眼瞪小眼之间,兵部众人看到的都是互相之间困惑的表情。对这种从所未见的局面,大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赵嘉仁看着兵部的反应,他感觉兵部已经靠不住。本不想说话的他率先打破沉默,“诸位,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一直反对结果导向的模式。如果只论结果,那人人都该杀。此次的战败,自然要调查,却不能因此而影响继续作战。”
听了这话,兵部里面倒是恢复了一些生气。郑捷当了这么久的兵部总参谋长,和他关系不好的人有许多,和他关系不错的人数量更多。赵官家的话证明他没有追究郑捷战败的打算。这就等于是保住郑捷的性命。
“我没有在前线,所以不好说什么。当下重要的是两件事,第一就是不能让战败的结果影响到接下来的战斗,第二就是我们之前的布局不能受影响。特别是我们之前定下来的决定。通济渠要重新挖通,情况如何了?”
听了赵官家把话题转移到别的方面,那帮担心赵嘉仁会抓住不放的兵部人员终于放下了心。至于原本就不担心的家伙更是心里面责备自己对赵嘉仁的误判。赵嘉仁的做事方式是那种永无终结的模式。任何一个阶段的终结都只是下一个阶段的基石,赵官家从来不会停下脚步,更不会在功劳上安然高卧。以前的时候,大伙都觉得赵官家的激进简直是折磨。现在他们突然发现这种不断前进实在是太好了,至少失败者不会被无穷尽的追究。只要朝廷还在前进,大家就不会失去机会。
负责通济渠测量工作的负责人员立刻回答,“官家,测量工作已经完全结束。黄河南下之后,河南与淮河流域之间的运河河渠全部被毁。那可是从汉代到唐代之间花费几百年时间的积累。我们测量的结果,这土石方的量太大了。”
“不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陆路运输成本太高,效率太低。非得运河才行。你们觉得需要多久才行。通济渠按照现在的局面,得挖十年。倒是山东的运河也许能快些,四五年就能完成。”
听了这样的大实话,兵部里头的不少人都捏了把冷汗。十年时间可是非常久的时间,这么给赵官家说话,无疑会触怒赵官家。没想到赵嘉仁听了之后竟然毫不生气,他点点头,非常认同的答道:“很好。这个得开工。部队的测量部门需要全力配合。”
谈完了这些工作,赵嘉仁就离开了兵部。坐到马车里,关上车门,赵嘉仁这才重重的哼了一声。兵部的表现让他很失望,对于战败的反应实在是太慢太慢。可赵嘉仁也只能生闷气,之前的宋军没有任何资本面对失败。在大宋建立后的几百年中,宋军一直在战斗,但是战斗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真正有了胜利信心,也就是最近的几年而已。
马车前行,赵嘉仁在心里面不断给宋军找理由。然后他突然想到了一件事,这是他以前从未想过的。在21世纪,全球能打的军队没剩下几家。21世纪的基本看法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拥有全球最能打的军队。然而看这些军队的历史,五大常任理事国都是经历过极为残酷的战争,有过许许多多失败。在尸山血海里面积累起了经验。
赵嘉仁的宋军和之前的宋军并不相同,这一支全新的军队当然也要经历风雨,逐渐成长。想到这里,赵嘉仁觉得心中敞亮许多,更多有利于宋军的理由出现了。譬如,要是以前的宋军,被敌人破阵之后,又遭到骑兵冲进阵列近身攻击。其命运必然是崩溃,然后遭到敌人追击歼灭。
然而现在的宋军便是遇到了这样不利的局面,却还能坚持基本阵型。步兵们依旧在奋战,最后先撤出战场的是蒙古军而不是宋军。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让赵嘉仁感到满意。他突然觉得自己需要告知前线的宋军,对这样的战斗意志进行表扬。若是宋军失去了这样的坚定,那就没了身为军人的价值。
在赵嘉仁对宋军的优点进行总结的同时,在蒙古的大都,一场欢庆胜利的宴席正在为凯旋而归的伯颜大帅召开。会场上的伯颜大帅依旧是淡然的表情,那些真心或者假意的赞美并没有让伯颜大帅表现出丝毫的不同。
等宴席结束,忽必烈将伯颜招到后面说话。忽必烈带着喜色说道:“这次大胜,说明宋军没什么了不起的。”
“大汗,臣以为宋军很了不起。”伯颜淡然答道。
忽必烈脸色僵住了,伯颜继续说道:“宋军被破阵之后丝毫没有动摇,依旧与我们的蒙古骑兵战斗。他们的火枪带了刺刀,战斗力并不弱。而且他们下次作战的时候不需要改变太多,只是在阵前挖几条壕沟就行。火牛阵可用一,而不可用二。所以大汗,赶紧迁移吧。”
随着伯颜言简意赅的描述,身经百战的忽必烈已经在脑海里想象出可怕的未来。在第一时间里面,忽必烈很想抽出马鞭抽打伯颜。不是因为伯颜说错了什么,而是伯颜说出了无法进行任何反驳的大实话。忽必烈知道自己不能反抗那样的未来,他又咽不下这口气,就只能靠鞭打指出问题的人来泄愤。
当然,这种泄愤的冲动绝不会在伯颜身上变成现实。忽必烈还没到老糊涂的地步,此时的大都中能够对抗宋军的将领只有伯颜一人。其他将领之前都在忧心忡忡的考虑,该怎么利用大都的城墙来抵抗宋军的进攻。伯颜扛住了宋军进攻的浪潮,而且逼得宋军后撤了几十里。大都暂时获得安全。
“真的不能灭了宋军?”忽必烈试探着问道。
“大汗明天可前去宋军撤离的兵站观看。”伯颜言简意赅的说道。
忽必烈戎马生涯,深知眼见为实的道理。他也坦率的答应,第二天一早,忽必烈就前往四十里外的兵站。站在这个边长几十米的兵站墙上,忽必烈用力跺脚。只觉得脚下的墙体微丝不动,毫无偷工减料的迹象。在墙上走过,就见墙体上各种攻防的位置都设置的极为精确。蒙古军若是想围困这样的兵站,大概得派上万人马。然而在河北,这样的兵站已经有了几十座,宋军可以在这些兵站中往来。根本没有让蒙古军突袭的机会。
仔细看完了兵站,忽必烈心情更加糟糕。他忍不住问伯颜,“这些南蛮们是怎么收到这么多编袋子的草绳?”
草绳也许不值钱,但是需要时间。看宋国的兵站,用掉的草绳数量多的骇人听闻。忽必烈越想越气,他大声问道:“我知道南蛮没有草绳局,他们是让南蛮全国都上缴草绳么?”
这个问题实在是有些出人意外,跟在忽必烈身边的臣子和侍卫们都不知道怎么回答。那些比较机灵的则知道大汗只是单纯的愤怒。见到了这些兵站之后,近臣和侍卫终于明白宋军能快速建城的理由不是他们懂得妖法,而是有他们自己的办法。可这种办法让忽必烈大汗完全没有破解之道。所以大汗生气了。
见下面的人不吭声,忽必烈大汗突然一脚踹翻旁边一个侍卫,抽出马鞭咒骂着抽打着侍卫。侍卫蜷伏在地,连声求饶。好在忽必烈已经六十多岁,体力不强。而且这些年大汗胖了许多,抽了十几鞭子,就气喘吁吁。王东陆看情况差不多了,这才上前对着侍卫作势踹了几脚。然后挡在有点喘不过来气的大汗忽必烈面前,“大汗,这厮就让我们拖下去打。您消消气。”
忽必烈自然知道这个侍卫没做错什么,此时也已经发泄过了,就抛下鞭子,对王东陆喝道:“备马,回大都。”
回到大都的第二天,忽必烈又召见了伯颜大帅。这次忽必烈不再坚持,而是率直的问道:“你还能拖多久。”
“那得看宋军到底有多少兵马。若是宋军不再增兵,我可以让直沽寨来的宋军无法继续进攻。宋军若是再来十万援军,我就顶不住。”伯颜依旧淡然,在他看来,这样的局面没有任何可以掩饰的部分。宋军的援军迟早会来,而且宋军的援军只会更小心谨慎。无意义的安抚忽必烈,只会让忽必烈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忽必烈这次没有再生气,他无奈的说道:“你下去吧。挡住宋军的事情就交给你了。”
伯颜受命而去,忽必烈则开始召集廷臣,为首的自然是管财务的阿合马。听了忽必烈要求把最重要的东西带上,领着核心的蒙古人西征的命令。阿合马倒是没有表现出讶异的表情,伯颜大帅自然是守口如瓶,阿合马在宫里也有他的耳目。伯颜大帅的建议是如此重要,宫内的人已经告知了阿合马。
“大汗,那些驱口可否要带走?”阿合马问道。所谓驱口就是农奴之类的存在。他们只属于各个蒙古贵族,譬如阿合马自己就有7500户驱口。倒是忽必烈的驱口反倒不多,几年前为了换回被俘的蒙古战俘,忽必烈把他驱口中的被俘南人都交了出去。
忽必烈看了这帮蒙古贵人一圈,目光又落回到阿合马身上,“你等愿意和我西征么?”
听了忽必烈的问题,阿合马连忙答道:“大汗,臣愿意永远追随大汗。大汗要西征,臣就跟着大汉西征。”
见到这对君臣如此表现,那帮理财派的廷臣们当然知道该怎么选择,他们纷纷跟着阿合马说道:“大汗,臣愿意永远追随大汗。大汗要西征,臣就跟着大汉西征。”
看着这帮人的回答,忽必烈心里面倒是开心许多。他虽然推行过汉化,但是推行的目的不是将蒙古人变成汉人,而是要更有效的从汉地获取物资。此时汉地既然待不住,身为蒙古大汗的忽必烈自然就感觉到蒙古传统是如此的可爱。打不了就走。绝不会留在原地等死。
“那么你等就回去准备一下,近日我们就出发。”忽必烈大汗下了命令。
迁移对于蒙古人来讲并不稀奇,一两天内,水草丰美的地区就会出现成片的蒙古包。等到这些地区被牛羊啃食过,蒙古包就会很快消失。牧民们赶着牲口,拖着蒙古大车向着下一个水草地前进。
几天后,蒙古大汗忽必烈就带领着自己的核心队伍先行出发。这里面主要是他的家人和侍卫,以及大汗亲军。大队的人马保护的自然还有忽必烈的财富。那是金银珠宝,大量铜器以及丝绸等物。当然,还有些东西一时搬不完,忽必烈就让他的儿子真金负责收拾。
之所以自己没有收拾,理由很简单。根据蒙古的游牧传统,最先走的队伍可以让自己的牲口吃最新鲜最多汁的牧草。队伍越靠后,牧草的质量就越差。大汗亲军若是不先走,那就得遇到这样的局面。而且此时郝仁那小子已经替忽必烈大汗清理过路途之上的敌人。这一路上可以非常平安。
忽必烈离开的时候很惆怅,不过这里只是他居住二十多年的地方。对于蒙古人来讲,哪里都可以走。离开大都的时候,带队出发的忽必烈没注意到自己忘记了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