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195章 邦彦反复

小说: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更新时间:2024-12-21 13:44:08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铛…铛…铛……”

  “入班!”

  “上千万岁寿!”

  五月十五,当封敖还在想着招刘继隆为孙婿的时候,长安城的朝会也如期举行。

  在唱礼声中,群臣依次入班宣政殿,随后迎接皇帝视朝。

  “平身!”

  李忱入座后,立即示意群臣平身,群臣先后挺直脊背。

  不待李忱开口询问,宰相令狐綯便作揖道:

  “陛下,恒州传来消息,今年正月甲申,成德军奏节度使王元逵薨,军中立其子节度副使绍鼎,以绍鼎为成德留后,请表绍鼎为成德节度使。”

  河朔三镇的节度使更替,无疑是朝廷稳定天下的重中之重。

  新任节度使的态度,对于朝廷来说更是十分重要。

  成德镇相较幽州、魏博二镇,节度使的交替算是比较稳定的。

  王氏家族在成德镇盘踞七十余年,期间虽然有田弘正入主成德,但其入主成德不到一年,便被成德都知兵马使王廷凑集结牙兵所擒,田弘正全家及其部属、将吏等三百人一同被杀。

  事后,王廷凑被擢授成德军节度使,随后成德军节度使便在其与其子王元逵手中罔替三十五年。

  眼下王元逵病逝,其子王绍鼎被军中牙将牙兵推举,这说明王氏家族在成德镇还是很得人心的。

  想到这里,李忱开口道:“这王绍鼎应该是六兄的外孙吧?”

  李忱口中六兄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六子李悟,而王绍鼎的母亲就是李悟的女儿,被唐文宗下诏赐婚的寿安公主。

  “回禀陛下,绍鼎之母确为寿安公主。”

  令狐綯作揖回应,李忱闻言颔首道:“既是如此,便以王绍鼎为成德节度使吧。”

  “陛下圣明……”令狐綯不吝夸赞,紧接着继续说道:

  “陛下,科举近年以来取人颇滥,曾无实艺可采,徒添入仕之门。”

  “门下官员奏议,以为科举须议条疏,俾精事业。”

  “臣等商量,望起大中十年,权停三年,满后,至时赴科试者,令有司据所举人先进名,令中书舍人重覆问过……”

  令狐綯开口要停进士科三年,李忱闻言颔首道:“近些年来,进士科所取士子着实无才。”

  “不瞒诸卿,朕至今未能想到一位有才学者,既是如此,权停三年也好。”

  “此事便由三省与礼部商议,希望三年后能取出有才德之士。”

  “臣等领旨……”三省及礼部官员作揖行礼。

  很快,权停三年进士科的消息便在长安城内传开,而这则消息让长安城内诸多士子都感到了压力。

  “朝廷权停三年进士科,若是今年无法中第,那就只能等大中十三年的进士科了。”

  “今年某当努力才是!”

  “唉……这消息若是传出,恐怕那些准备在明、后岁再科举的士子都会来长安,与某等争夺今年那为数不多的及第之位。”

  东西市的酒肆中,诸多士子都在谈论进士科权停的事情。

  某处酒肆的二楼雅间内,一道身影不为所动,只是拿着经史典籍不断翻阅。

  瞧着他认真的模样,随他而来的一名家仆忍不住道:

  “郎君,今岁的进士科必然龙争虎斗。”

  “郎君相识陈押衙,何不请其引荐陇右观察使刘继隆,在刘继隆手下任职。”

  家仆所言郎君,便是去年与陈瑛等人畅饮的黄巢。

  去年黄巢匆匆返回家乡曹州,从家中拿取钱财后,便急忙返回长安,埋头苦读半年之久。

  随着不断复习,他对今年的进士科抱有极大信心。

  面对家仆的劝说,黄巢眉头紧皱:

  “某一介白身,即便依靠陈押衙的引荐前往陇右,想来也不会得到什么重要的官职。”

  “何况某对今年进士科有自信,必然能够及第。”

  黄巢脸上渐渐浮现笑意,可家仆却道:

  “但奴婢听闻朝廷官职紧缺,许多及第的进士,数年乃至十数年不得官职。”

  “嗯!”黄巢也不否认,只是颔首道:

  “若是朝廷不委派官职,届时某再去陇右参军,想来也能凭进士出身,得到个县令、参军的官职。”

  说罢,黄巢对家仆轻笑道:“放心吧,此次某必然能够及第!”

  他虽这般说着,可家仆却欲言又止。

  在整个长安城中,如黄巢这般想的人却也不少,大多都觉得自己才学惊艳,自信能够及第。

  家仆不敢打击其自信,只能安静闭上了嘴,心想等科举结束后,再劝自家郎君也不迟。

  很快,朝廷权停进士科三年的消息,在商贾们的流传中,传遍了大江南北。

  许多准备明后年才参加进士科的士子,纷纷提前前往了长安,准备在今年备战进士科。

  当然,科举这种事情对于陇右而言,没有半点吸引力,尤其是陇西。

  此时的陇西,正因为陈瑛等人的返回而激动不已。

  “节帅!陈押衙回到兰州了!”

  五月二十日,刘继隆还在书房内练字的时候,曹茂的声音便传入了院内。

  他高兴朝书房走来,在门外对刘继隆作揖:“节帅,陈押衙回到五泉县了。”

  “回来就好!”刘继隆吐出一口气,将毛笔放下,目光在自己的字帖上来回打量。

  他的字算不上好看,但比起几年前,已经周正太多了。

  “节帅,这是陈押衙派轻骑送来的文册,陈押衙这次不仅生意做得好,还给您带来了好多好消息。”

  曹茂走入书房,将文册呈上。

  刘继隆虽然诧异,但还是先去洗了洗手上的墨迹,随后擦干才接过文册。

  与此同时,曹茂也解释起来:“臣押衙给您带回来了三名侍妾,据说都有个本事,模样身段俱佳,眼下已经送往狄道了。”

  “此外,陈押衙一路南下,在灵州境内招抚了三千五百多名汉口南下,高长史派人询问您,这些百姓应该安置何处。”

  得知陈瑛为自己寻了三名侍妾,刘继隆口中荒唐的词汇还没说出,便听到陈瑛为陇西带回了三千五百多名汉口南下。

  心里原本升起的不满,在瞬间烟消云散,只剩下高兴。

  “好好好!”

  刘继隆连续说了几个好,随后才道:“这些汉口就地安置于五泉县,告诉县令窦斌,好好安置这些百姓。”

  “此外,给予这些百姓足够的口粮,按照大口五斗,小口四斗发放口粮,让他们开辟荒田。”

  “所开辟之荒田,前三年收成皆归衙门,而衙门保障他们三年口粮。”

  “三年后,耕田归属他们,按照正税缴纳赋税即可!”

  三千五百余口汉民,这一下子就把五泉境内的汉人口数提升到了万口之数。

  五泉本有一万三千军民,之后军户分驻诸州,五泉人口便下降到了一万六百余口。

  而今陈瑛带回三千五百余口百姓,五泉人口也就增长到了一万四千口的程度,其中番口四千,汉口一万。

  若是日后陈瑛还能从北边带回人口,那五泉的番口迟早会被同化,而五泉那数百万亩的荒地,也迟早会变成耕地的。

  想到这里,刘继隆心中高兴,手中加快了文册的翻阅。

  文册翻阅到最后,出现在他眼前的是陈瑛此次做完生意后,所赚回的钱财。

  “带回三千五百七十六口百姓和一千黄牛,两千挽马后,竟然还能带回两万八千余两黄金和三万余贯钱,陈瑛实有功!”

  面对陈瑛的功绩,刘继隆合上文册,当即擢赏道:“擢陈瑛为都护府下辖上府别将。”

  “是!”曹茂高兴作揖,随后为刘继隆起草擢赏文书。

  陈瑛此前是从八品上旅帅,眼下连跳五级,成了都护府直辖的上府别将,品秩正七品下,年俸八十石。

  除此之外,还有二百五十亩职田。

  在非战时情况下连跳五级,这样的擢赏已经不低了。

  尽管陇西军中都称呼陈瑛为押衙,但那只是方便他在外做生意的名头罢了,实际上他依旧是个旅帅。

  如今他得以擢升为上府别将,再称呼自己为押衙,也名正言顺了些。

  这般想着,曹茂也笑道:“节帅,您府中还有三个美娇娘呢。”

  “去!”刘继隆不耐烦摆手,可随后又试探问道:“三个女子长得如何?”

  二十二年不知肉味,刘继隆自然是馋的。

  只是这五年来朝不保夕,好不容易在陇西安定下来,却没有合眼缘的女子。

  如今陈瑛为他寻了三个侍妾,他虽然一开始有些不高兴陈瑛公器私用,但现在想想,陈瑛做的也没有什么问题。

  “听闻都是陈瑛、杨信二人在灵州东市口马行中挑选的女子,模样身段俱佳。”

  “口马行?”刘继隆闻言皱眉:“花了不少钱吧?”

  “听说是七百多贯。”曹茂尴尬笑了笑。

  闻言,刘继隆果断道:“这七百多贯,你从府中支取交给库中,莫要公钱私用。”

  上行下效这个道理刘继隆还是明白的,他如果开了这个口子,其他人就会有样学样。

  “是……”

  曹茂眼见刘继隆这般严肃,当即无奈作揖。

  刘继隆每年的俸禄是四百石,此外还有一千亩职田租给了狄道的军属耕种,每年能到手的粮食也在五百石左右。

  朝廷虽说给了刘继隆一千户食邑,但食邑却要渭州陇西县自己出,每年拨给刘继隆的粮食在三百石左右。

  这前后加起来,差不多也就是一千二百石,按照陇西的粮价折钱也就是七百贯。

  可以说,刘继隆今年的俸禄还没领,便都折在这三个女人身上了。

  想到这里,刘继隆不免咋舌。

  果然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有了女人就存不住钱。

  好在他这几年俸禄攒下不少,即便拿出七百贯,府内也还有不少钱粮。

  这般想着,刘继隆不免有些着急,想着解决完陇南四州的事情就返回狄道去,看看自己花了七百贯弄回的三个小娘子长什么样。

  只是杨知温那边迟迟没有消息,他也只好等着。

  这么想着,刘继隆也突然想到了军中将士独身的事情。

  “对了曹茂,你给高长史写信,看看陈瑛带回的那群人中,有没有孤身的女子。”

  “若是有的话,倒是可以为那些从河西跟着我们前来的孤身弟兄们说说媒。”

  “是!”曹茂笑着应下,随后继续手写书信。

  不多时,他带着书信走出了书房,结果他刚刚走出衙门,便见到了门口的王思奉、杨知温等人。

  “曹郎君……”

  见到曹茂,杨知温连忙行礼,因为他知道曹茂是刘继隆亲近之人。

  曹茂见到杨知温连行礼道:“不曾想杨参军来了,待我派人送信,稍微便为杨参军传讯。”

  “多谢曹郎君。”杨知温只觉得曹茂年轻好说话,若是换做拜访其它节帅,那些节帅面前的小鬼,少说得向他索要几贯钱。

  在他注视下,曹茂对着几名轻骑交代几句,递给了他们好几封信。

  杨知温见状还以为陇西出了大事,不由打探道:“陇西可是有了急事,可需要某帮忙?”

  “哈哈,是大事,不过不需要杨参军帮忙。”

  曹茂喜笑颜开,对着旁边的王思奉道:“节帅终于找女人了!”

  “果真?!”王思奉眼前一亮,不由询问:“几个?”

  “三个!”曹茂骄傲竖起三根指头,补充道:

  “都是陈押衙去灵州口马行里赎回的女子,听闻样貌身段俱佳!”

  “那就好!”王思奉笑呵呵点头。

  在这个时代,侍妾身份地位不高,许多人甚至将其视为物品送出,二人如此谈论倒也不奇怪。

  只是站在一旁的杨知温脸色尴尬,回头看去,却见封邦彦脸色铁青。

  “对了杨参军,我现在就去内堂为你通禀,劳烦您在正堂等待。”

  “劳烦曹郎君了……”

  曹茂不知所以,还沉浸在自家节帅纳妾的喜事上,浑然不顾杨知温脸色尴尬。

  片刻后,他与王思奉将杨知温、封邦彦带往了正堂入座。

  王思奉政务繁忙,寒暄几句便离去了,而曹茂也前往了内堂寻找刘继隆。

  眼见没了外人,封邦彦这才压低声音道:“一口气纳妾三人,这就是德之兄你说的不近女色?”

  “咳咳……”杨知温也十分尴尬,整理心情后这才解释道:

  “美成你刚才也听到了,那刘继隆确实不近女色,所以这才纳妾三人。”

  “你好好想想,你我二人如他这般年纪时,内院恐怕早已妻妾成群了。”

  “以他此等身份,如今不过新纳三妾,着实不易。”

  杨知温这般说后,封邦彦只能压住脾气,但心想自己是不会将自家小七娘子嫁与刘继隆了。

  在他这般想着的时候,脚步声从长廊传来,不多时刘继隆走出正堂侧门,隔着几步便与杨知温作揖。

  “杨参军来了,不知事情谈的如何?”

  “节帅,事情已经谈妥了,今日便是来敲定的。”

  杨知温连忙起身,随后看向封邦彦。

  此时封邦彦根本没注意到杨知温的眼神示意,他目光都在刘继隆身上。

  此前他以为杨知温是为了说服自家阿翁,才夸大其词的赞美刘继隆,可当他亲眼所见刘继隆时,这才发现杨知温还是赞美的太少了。

  “美成?”杨知温低声唤醒封邦彦,封邦彦连忙起身作揖道:

  “山南西道南郑县令封邦彦,字美成,在此见过刘节帅。”

  “封县令”刘继隆作揖回礼,随后询问道:“不知封县令与封尚书之间……”

  “乃是某家阿翁。”封邦彦连忙解释,而杨知温也帮衬解释道:

  “美成乃封尚书嫡孙,此次尚书派美成前来,也是给足了诚意,想早早与节帅定下口马贸易之事。”

  刘继隆倒是没有多想,他现在满脑子都是想着敲定口马贸易,充实陇西人口的事情。

  “二位请坐。”

  刘继隆示意二人入座,随后自己走到主位坐下。

  曹茂为三人泡茶,并将茶杯端到各人身旁的茶几上放好。

  “不知杨参军与封县令可曾用过午膳,若是没有,不如尝尝我手下庖厨的手艺?”

  “这……”

  “这自然最好,劳烦节帅安排了!”

  刘继隆不过随口一问,杨知温来不及拒绝,便见封邦彦答应下来。

  杨知温回头看向封邦彦,却见他哪里还有之前的嫌弃之色,满脸的热切。

  瞧他这副模样,杨知温便知道事情成了大半。

  “既然如此,曹茂你便去让庖厨准备午膳吧。”

  刘继隆吩咐曹茂,曹茂颔首应下,转身吩咐去了。

  眼见曹茂离去,封邦彦不等杨知温询问,便主动询问道:“不知刘节帅可曾婚娶?”

  “这倒是不曾。”刘继隆如实回答,只当是等待午膳前的寒暄。

  杨知温反应过来后,也连忙说道:“节帅虽英雄少年,但如今也二十有二,理应成家才是。”

  “若是节帅不弃,某愿为节帅说媒,不知节帅意下如何。”

  他话音落下,不等刘继隆反应过来,那封邦彦也接过话茬道:

  “某家小七娘子年纪双八,容貌虽较节帅略差些,但胜在知书达理,若是节帅不弃,某愿与节帅亲上加亲,不知节帅意下如何?”

  二人声情并茂,此时哪怕刘继隆再迟钝也反应过来了。

  “坏了,冲我来的!”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归义非唐,归义非唐最新章节,归义非唐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